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农村中学留守儿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受教育群体。他们大部分是住校生,长期缺少父母关爱和家庭温暖,其心理和教育问题日益突出。本文通过对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探讨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结合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采用以下对策予以满足:利用网络,建立成长指导中心;鼓励交流,融洽人际关系;慎托监护,提高监管力度;组织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需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4-01
沂北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共有1200多名住校生,其中留守儿童有近1100人,这些留守儿童均在12~17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大、危机四伏的风险期和动荡期,心理既不成熟也不稳定。他(她)们缺少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太强,自我意识浓厚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强、成人感日益增加,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留守学生的父母亲长年在外,实际的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往往对孩子溺爱,缺乏对孩子行之有效的教育。不少留守孩子强调自我,对于监护人善意的批评、帮助认为碍事,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大吵大闹,显得自私、骄慢、任性。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主见,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封闭心理严重,人际交往狭窄
留守学生的父母因忙于事业,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吃穿方面不亏待小孩就行了,在学校反正有老师管理,没必要过多为孩子的教育操心。现在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孩子基本没有吃苦,他们不注重人际关系维护,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宣泄,就会处于焦虑、压抑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很难承受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手足无措,甚至精神涣散。
3.成绩整体落后,学习信心缺乏
打工多数是体力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不多。随着打工者资金的积累,他们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照样赚大钱,住洋房。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许多大中专毕业生读书花费许多钱,但工作一时没有着落,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监管他们的爷辈或亲戚只管生活不问学习,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没人管,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厌学,对学习缺乏自信。
4.课外活动单调,兴趣能力单一
在家,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不敢让孩子独自外出和伙伴活动,要求孩子在家里。很多孩子缺乏玩伴,就只好沉迷于看电视、上网,甚至看电视、上网成瘾,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在校,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投入到文化成绩学习,课外活动组织较少,导致学生的身心不能全面发展。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
1.渴望独立,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独立自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后续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鸟儿大了,总会离开妈妈的怀抱,留守儿童由于离开爸爸妈妈的庇护,很多问题不能依靠爸爸妈妈,只能靠自己。同时,留守学生处在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个体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处事,做小大人。
2.向往交友,擴大交际范围
在家中,孩子和爷爷奶奶存在“代沟”,共同语言少,孩子大多数时间沉浸在电脑或电视中,与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希望和朋友玩耍,倾诉苦闷与疑问。他们渴望和好朋友交往和生活。
3.期盼优秀,夯实文化底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少孩子很懂事,知道体贴爸爸妈妈。孩子们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希望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妈妈汇报,让爸爸妈妈在外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4.祈望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在学校,学生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讲、作业、复习、考试,每天所听到的教导,就是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刻苦学习,生活里只剩下了学习书本知识,只有争取考出好成绩。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识:“学习不好,什么都不是。”孰不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爱玩,希望参加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满足对策
1.利用网络,建立成长指导中心
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不敢说、不能说、不好意思说的话都可以在网络的天地里宣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障碍,但每个孩子都会遇到“成长问题”,所以给予指导是必要的。建立网络成长指导中心,有利于学生主动求助,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通过网络成长指导中心,留守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情绪不稳,心情沮丧,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在遇到棘手问题不能解决时能及时向成长中心咨询。平时没有问题时,也可以交流,获得对自己新的认识,争取更好的成长。
2.鼓励交流,融洽人际关系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由于人际圈子狭窄,活动空间小,身边同龄人的见识和沟通能力几乎都存在短板。而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也是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要求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电话沟通,融洽亲情;督促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增进友谊;指导留守儿童和社会交流,锻炼能力。
3.慎托监护,提高监管力度
家长选择孩子监护人时要谨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开启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父母,孩子的教育应时刻放在心上,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的老师电话或手机沟通,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才能有“及时雨”。
4.组织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孩子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是知识的世界,一是生活的世界。两个世界达到完美结合,孩子们才能对学校生活有所向往,有所不舍。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供他们选择,让他们不同的兴趣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孩子们整天毫无目的的蹦蹦跳跳、吵吵闹闹,这并不是有益的活动。老师应有组织的介入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的体验中真正地对世界、对生活、对情感、对自我有所认识,进而达到促进孩子们的情感发育和世界观的形成。比如:开展电脑下棋活动。不能仅局限在游戏规则的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更应该让孩子们对棋类活动文化内涵增强认知,激起他们对游戏规则的好奇和追问,从而对游戏活动的起源、目的和意义有所理解,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
笔者目前关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和心理需求满足的研究,只提一些经验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问题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方法力求多样化,研究的主体力求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李晓丽.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援助[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学术论文[D].2007
[3]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关键词】“留守儿童” 心理需求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184-01
沂北中学是一所农村中学,共有1200多名住校生,其中留守儿童有近1100人,这些留守儿童均在12~17岁,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是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期,是一个朝气蓬勃、活力四射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变化极大、危机四伏的风险期和动荡期,心理既不成熟也不稳定。他(她)们缺少来自父母和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一、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逆反心理太强,自我意识浓厚
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自尊心强、成人感日益增加,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留守学生的父母亲长年在外,实际的监护人往往是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往往对孩子溺爱,缺乏对孩子行之有效的教育。不少留守孩子强调自我,对于监护人善意的批评、帮助认为碍事,一切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有时要求没有得到满足,就大吵大闹,显得自私、骄慢、任性。他们经常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主见,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2.封闭心理严重,人际交往狭窄
留守学生的父母因忙于事业,认为儿孙自有儿孙福,吃穿方面不亏待小孩就行了,在学校反正有老师管理,没必要过多为孩子的教育操心。现在农村家庭生活条件优越,孩子基本没有吃苦,他们不注重人际关系维护,喜欢独来独往,孤僻自闭,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没办法得到宣泄,就会处于焦虑、压抑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很难承受挫折,一旦遇事就会手足无措,甚至精神涣散。
3.成绩整体落后,学习信心缺乏
打工多数是体力劳动,所需的文化知识不多。随着打工者资金的积累,他们虽然没有文凭,甚至有些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照样赚大钱,住洋房。而且不少的学生和家长看到目前许多大中专毕业生读书花费许多钱,但工作一时没有着落,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监管他们的爷辈或亲戚只管生活不问学习,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没人管,孩子逐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进而厌学,对学习缺乏自信。
4.课外活动单调,兴趣能力单一
在家,留守学生的监护人为了防止出现安全事故,不敢让孩子独自外出和伙伴活动,要求孩子在家里。很多孩子缺乏玩伴,就只好沉迷于看电视、上网,甚至看电视、上网成瘾,严重影响孩子的身体与心理健康。在校,学校为了方便管理,更多的时间让孩子投入到文化成绩学习,课外活动组织较少,导致学生的身心不能全面发展。
二、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
1.渴望独立,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独立自主对孩子的生活、学习质量以及后续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力。鸟儿大了,总会离开妈妈的怀抱,留守儿童由于离开爸爸妈妈的庇护,很多问题不能依靠爸爸妈妈,只能靠自己。同时,留守学生处在向成人过渡的阶段,个体逐渐走向成熟,渴望独立处事,做小大人。
2.向往交友,擴大交际范围
在家中,孩子和爷爷奶奶存在“代沟”,共同语言少,孩子大多数时间沉浸在电脑或电视中,与现实生活脱节。他们希望和朋友玩耍,倾诉苦闷与疑问。他们渴望和好朋友交往和生活。
3.期盼优秀,夯实文化底蕴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不少孩子很懂事,知道体贴爸爸妈妈。孩子们希望自己的成绩优秀,希望在学习遇到困难时有人伸出援助之手,希望以优异的成绩向爸爸妈妈汇报,让爸爸妈妈在外工作没有后顾之忧。
4.祈望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在学校,学生每天所做的事情,就是听讲、作业、复习、考试,每天所听到的教导,就是认真听讲、遵守纪律、完成作业、刻苦学习,生活里只剩下了学习书本知识,只有争取考出好成绩。家长和学校形成共识:“学习不好,什么都不是。”孰不知,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好奇心强,好动,爱玩,希望参加多姿多彩的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
三、农村中学留守儿童心理需求满足对策
1.利用网络,建立成长指导中心
网络是个开放的平台,不敢说、不能说、不好意思说的话都可以在网络的天地里宣泄。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心理障碍,但每个孩子都会遇到“成长问题”,所以给予指导是必要的。建立网络成长指导中心,有利于学生主动求助,同时也保护了学生的隐私。通过网络成长指导中心,留守学生在感觉到自己情绪不稳,心情沮丧,会主动寻求老师的帮助,在遇到棘手问题不能解决时能及时向成长中心咨询。平时没有问题时,也可以交流,获得对自己新的认识,争取更好的成长。
2.鼓励交流,融洽人际关系
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由于人际圈子狭窄,活动空间小,身边同龄人的见识和沟通能力几乎都存在短板。而现在的社会是开放的社会,人际沟通能力非常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农村中学留守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也是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要求留守儿童与父母经常电话沟通,融洽亲情;督促留守儿童与同伴交流,增进友谊;指导留守儿童和社会交流,锻炼能力。
3.慎托监护,提高监管力度
家长选择孩子监护人时要谨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能够及时的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给予及时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使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要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的观察与沟通,开启他们的心扉,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祖父辈的监护人没有足够的能力对其学习给予帮助,可以为孩子请家教,使其获得个别化的教育,提高学习成绩。作为父母,孩子的教育应时刻放在心上,不管工作有多忙,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的老师电话或手机沟通,询问孩子的学习和生活,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孩子遇到问题才能有“及时雨”。
4.组织活动,丰富精神生活
孩子面对的是两个世界:一是知识的世界,一是生活的世界。两个世界达到完美结合,孩子们才能对学校生活有所向往,有所不舍。提供形式多样的活动供他们选择,让他们不同的兴趣得到满足。众所周知,孩子们整天毫无目的的蹦蹦跳跳、吵吵闹闹,这并不是有益的活动。老师应有组织的介入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的体验中真正地对世界、对生活、对情感、对自我有所认识,进而达到促进孩子们的情感发育和世界观的形成。比如:开展电脑下棋活动。不能仅局限在游戏规则的学习和掌握,技能的训练和提高上。更应该让孩子们对棋类活动文化内涵增强认知,激起他们对游戏规则的好奇和追问,从而对游戏活动的起源、目的和意义有所理解,并逐步形成正确的规则意识和竞争意识。
笔者目前关于农村中学留守儿童问题和心理需求满足的研究,只提一些经验的对策与建议,至于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教育和监护的完整体系如何构建,这些问题尚未做深入和充分的论述,所以,今后的相关研究将运用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进行综合研究,研究方法力求多样化,研究的主体力求多元化。
参考文献:
[1]李晓丽.试析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心理援助[J].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焦荣华.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问题及教育策略.学术论文[D].2007
[3]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