懵懂也有时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单位举办消防培训,教官从理论、案例分析,到常用消防器材如灭火器、消防栓的使用等等,深入浅出讲得非常透彻规范。但根据我的亲身经历,文字上可以写得非常完美无瑕,而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发生了灾难,由于一时受到惊吓就很容易犯糊涂,难于像讲台上所讲演的方法步骤去沉着的发揮,清·荑荻散人有一名句“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记得有一年安全月的最后一天,当天中午我们5个无家可归的人,我是刚参加工作不久尚未立家,他们几位是家在农村。围坐在办公楼正中厅防疫科的办公桌上用餐,本来在厨房隔壁已经配有一个十几个座位的小饭堂,但光线非常昏暗,而且极其潮湿,不管是哪个季节时常都可闻到一股霉变味,停留的时间长了就更会感觉有点喘不过气来,故此饭堂也就逐渐被大家弃用,而转移到这办公桌上来用餐了。
  我们刚提起筷子,饭还沒吃下几口,就听到从通往厨房方向传来犹如用扩音器放大的嬉笑声“就这一点力!去!去你老婆那里喝几口奶再来就有力!”听声音应该是单位的司机和我同科的一位医生在抽取汽油时产生的争执,我们感到挺好笑就边吃边聊。突然间看见一个火团从旁边狭小的半月亮门冲了进来,在离我们几米远的天井地上打滚,我们急忙放下手中的饭碗,冲上去帮他拍打身上的火焰。
  当我起身准备用自行车送司机去医院治疗时,看到滚滚的浓烟伴随着火舌从师傅刚才逃进来的门冲了进来,我急忙喊着救火,烧伤的司机只能由其中一个同事送他去医院治疗,其余三位同事和我急忙冲过去准备救火。烈火浓烟挡住了我们的去路,看到门口前两天刚准备救火用的两木箱河沙,其中有一位刚参加完消防培训的同事,高声喊着:撒河沙!撒河沙!大家说:“不行,河沙撒下去,油桶中的汽油就会往上涨,火不就是烧得更旺?”泼水!泼水!那更不行,汽油比重轻,水沉下去汽油也同样会往上浮,火焰同样也会烧得更旺。那怎办?大家异口同声喊出:“用棉被盖住它!”我们从值班室拿来一床棉被各拉住一个被角冲进只有一米来宽的通道,盖上正在熊熊燃烧的汽油桶。
  由于油桶两侧都堆放了木条箱装灭虫用的敌敌畏和净化水质用的氯化钠片,棉被未能完全盖住油桶,火舌不断从被子的下面窜了出来,火好像是有意每次都对准我们的裤裆部,如果被烧到首当其冲应该是命根子。他们还好都有了孩子,我呢还没有结婚,就传不了宗接不了代!火怎么用力都压不住,同时又伴随着油烟呛着我们都喘不过气来!大家只得无奈的往外逃!但又不甘心看到大火把单位烧毁,没停留多久又重新组织冲入火海,都无功而返。
  参加救火的领导老钟,每一次准备冲进去的时候,他都会重复一句话“明年的今天就是我们的忌日”。火越烧越旺,火柱已窜到4米多高的二楼底板,噼里啪啦!噼里啪啦!黑洞正在逐渐扩大,火星向四周喷发,大家只能干着急!幸好木板上面是铺设吸水性比较高的地板砖,不然后果真的不敢设想!
  我们单位所处的位置是市中心最繁华的地段,与之相连都是上千年的古屋。人有时就这么混,在我们救火的左手边就是值班室,电话机就在我们的眼前,就是谁也沒有想到拿起来报警;背后只有几米远的墙上也挂着四支灭火器也不懂得去取;另外单位大门外已经围了一层又一层看热闹的人们,也不懂得请求他们进来帮忙。
  正当我们感到筋疲力尽,老钟所说的“忌日”即将变成现实的关键时刻,“天兵”来了,其实是同单位内在后座实验室上班的同事们,因为他们临时增加了细菌培养项目而误了下班,当看到我们正在空手救火时,即时摘下墙上所挂的灭火器并分头到隔壁、街对面的商店借来灭火器参与灭火,灭火筒打出的液体和泡沫把封盖油桶的棉被打湿了,火很快就被扑灭了。
  火完全被扑灭后,大家忘记了饥饿,围坐在一起谈论着刚才近一个小时的生死时刻,庆幸油桶上半部已被烧得通红,就是神奇般没有发生爆炸,如果爆炸了我们真的是无路可逃,不会被烧死也肯定会被烧伤成面目全非的废人。
  从周围发生的事件可以看出,在灾难发生时,人有时是多么地糊涂,如被司机戏说的同事,看到司机满身着了火,他不是上前帮忙而是选择逃离,跑到后座实验室门口看到有了人,心也踏实啦!同事们多次催问他怎不回家吃饭?“是不是让老婆骂啦!打啦不给饭吃啊”。听说他一点反应都没有。救火结束了,他还站在那里一动不动像一尊雕塑,我告诉他火被扑灭了,他傻傻的笑着以为我在骗他。廚房阿姨,看到通道着火!她动都不敢动,也不会开口喊救火或者喊救命!我们几次在救火的空隙催她跑出来,她一直在打颤!楼底板被烧出一个洞上面的住户,听说一家几口人都抱在一起不敢下来,好像愿意“同日死”。
  更为可笑的是,我生怕放在值班室(我临时宿舍)办公桌中的几个月工资积蓄被烧毁,赶紧把整个抽屉搬到后座实验室,才撞到被司机所戏说的同事原来躲在这里。另一件是一位回家吃饭提前上班的同事,听到大家在谈论救火,他只问了一声,就拨打了119的电话,等到我们想阻止已来不及了,救火车的汽笛声已很接近了。由此也惹上了很多麻烦,消防部门坚决要按章办事,除了把汽油桶、汽车拉走之外还要到医院扣押肇事的司机。
  此后,在不同场合,我经常都会听到一些人在显耀自己的脑瓜有多灵活多好用,从来都没有任何事能难住他!我认为那是在吹牛,是他还没有遇到如我上面所讲的灾难。其实我们也不笨,而且个个学历都是在中专以上,他们几位更是参加工作几十年的老同志,只是碰上这突如其来的事件,让大家一时犯了糊涂,正所谓“聪明一世,懵懂一时”。
其他文献
摘要:2021年初,华北一些地区新冠疫情出现反弹,凸显了全面脱贫后乡村振兴发展的接续性问题,包括治理的贫困、“财富的生产”与“意义的生产”空间错位逻辑、常态化治理的乏力等,需要依据乡村振兴接续性发展的要求。全面脱贫后,要实现乡村振興连续性发展,必须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实现城乡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基层乡村规范有效的治理机制,以实现“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关键词:疫情反弹;乡村振
期刊
离开家之后的第一站便是南京。在南京的少半年,是我物质上最为颠沛流离,最为落魄困窘的半年,也是我精神上最为丰盈充实,离理想生活最为接近的半年。  南京,我魂牵梦绕多年的金陵。  为了在这座传承了千百年的城市落脚,一次次冒着滂沱大雨或者炎炎烈日去厚着脸皮找兼职,一次次紧咬牙关告诉自己再坚持一下下就好了。为了生存,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吃着不喜欢的廉价食物,住着白天也伸手不见五指的小房子。那时幸而年轻,对生
期刊
一  “春风朝夕起,吹绿日日深。”无论如何,你都不会相信,严冬,带着最后一丝寒气悄悄地退怯了。随之而来的,是一派氤氲和煦的气息。苍茫天地间忽然像被什么催赶似的,风渐渐地清亮了,水渐渐地温润了,流云散淡天际,晨光映衬黎明,沿河的柳丝急不可耐的泛出融融绿意,伴随着潺潺的流水声,显得那么和谐,有趣。  沿河散步。一位老人帶着几个小孩子在河边玩耍,孩子们打水漂,捡石头,追逐嬉戏,跑得满头大汗,一点儿都不嫌
期刊
奶奶活着的时候像一棵饱经沧桑的大树在繁衍生息,最后却像一片落叶般,悄无声息的走了……她还没度过自己的九十岁生日就走了,离开了她那个生她养她一辈子贫瘠的小村庄。但她却永远铭刻在我灵魂深处的记忆里,铭刻在我怀念的梦里……  那一年我生意负债累累经济异常窘迫,那一年奶奶是第一次给我打了电话,说她想治好病想继续站起来。因为我忙于生意没有回到她身边。当我再次给奶奶电话时,电话那头是奶奶平静的声音:你给我寄的
期刊
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在展现出丰富多样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开始呈现出商业化、产业化等具有资本性质的特点。受到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本性影响,一些媚俗文化产品的出现,开始逐渐影响人们的文化生活,并滋生出了犬儒主义审美观。这种秉持着“拒斥价值”“自甘堕落”“只图苟且”的审美观,假冒寻求逃避与安宁之名,掩盖着审美异化之实。阿多诺在《启蒙辩证法》一书中指出,文化工业是在文化领域实行工业化生产的,具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棵古老而挺拔的大榕树。每当梦回故乡,总与大榕树不期而遇,大榕树成为故乡的象征,它深深地刻印在我的心头……  大榕树位于围屋中门的左侧、晒谷场外约十米、鱼塘边与驷马拖车围屋左侧第二条巷的中间位置上,距离住宅外墙和池塘墙相隔大约都是七八米,据说是创乡时种下的,至今已有七百余年的历史。  大榕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没有被摧残之前是何等的巍峨挺拔,远远望去就像一把墨绿色巨大的雨伞,南面占据鱼塘将近
期刊
我的故乡有一座“林氏家庙”,相传是明朝万历年间由创乡先祖的第10代重孙子筹资而建,至今己有400余年的历史。家庙是故乡四大特征之一。  “家庙”位于村的西面,占地约3亩,坐东朝西,按潮州传统的“三山两进一天井双通巷”格局而建。“家庙”在我离开家乡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两条倒塌的通巷得到重建,完善了原有的建筑格局,但修建后每当我踏入“家庙”总回不到儿时的那一份情结,有一点儿碍眼和酸
期刊
我的家乡有一口古老而奇特的池塘—“关公池”,这在国内我所走过的地方尚未发现有类似这种形状的池塘。据说,“关公池”是创乡时最先开挖的工程,挖出的泥土被用作建造具有潮州传统建筑格局——“驷马拉车”的材料,建成的院落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仍保留完整。每当我梦回故乡,都忘不了在池塘中游泳、戏水、捕捉小鱼虾、摸石螺等的情景,“关公池”是故乡四大象征之一。  “关公池”顾名思义,形状犹如一把关公刀,因而得
期刊
我的故乡有一座“驷马拖车”,相传是采用“关公池”挖出的泥土作为主要材料筑建而成,至今已有700余年的历史,它是故乡四大象征之一。  故乡的“驷马拖车”位于村的正南方,坐北朝南。其規模有别于书中記载的“三落两火巷一后包”,更符合民间流传的“三落四火巷一后包”的建筑格局。内有规格基本一致的房屋近70间,当年全生产队除一户住在外面外,其余30几户人家、130余人都住在里面。每一家至少都拥有两个房间,人口
期刊
是日,寒风习习,万里晴空,丝丝云彩飘在空中,我们井冈山学习考察团的成员乘坐学习基地的车辆,到大井村当年毛主席和朱德等老一代革命家的住地进行实践学习。  走近毛主席故居,讲解员对着一棵小树下一块随处可见、略高于小椅子的石头侃侃而谈。出门在外,我心中总有一个芥蒂,外地的讲解员也好,导游也罢,甚至是当地的老百姓都特别能说会道,一件并不起眼的东西,能添油加醋说成是宝,把驴描述成宝马。甚至上几年有几个地方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