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何为文本呢?文本就是我们教材中的课文,是语文教学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只有根植于文本,从文本中汲取营养,才能构建魅力十足的语文课堂。
一、根植文本,体验朗读的魅力
我们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是一篇课文,出声读和默读有着非常不同的效果。默读,多用于对文字的理解,而朗读则更多地用于对文本的感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朗读更富于感性。同为朗读,水平不同,也给人不同的感受。而一个出色的朗读者,可以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文章七分读”的道理。
例如,《船长》一文讲述了“诺曼底”号轮船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哈尔威船长这种崇高的精神呢?教师除了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加以理解之外,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如在读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语速、音强和语调的变化,读出了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通过船长镇静、沉着、坚定和威严的话语,表现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而最后船长随同轮船沉入大海的部分,则让学生读得深沉、伤感和坚定,表现出船长忠于职守的品格。正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体验到了朗读的魅力,让课堂教学魅力十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想构建魅力语文课堂,必须要根植文本,通过朗读让文章更富有生命力、感染力。
二、根植文本,感受内容的魅力
语文教学,是从文本内容开始的。无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还是写作技巧的领悟,都离不开文本的内容。这也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學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这个“对话”内容是什么?或者“话题”是什么?很简单,这便是文本“内容”。文本,是作者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的结晶。作者把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文章。我们的教学便是要通过文章,通过阅读文字来还原作者的见闻与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体验,感受内容的魅力,从而构建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例如,《九寨沟》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运用细腻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与珍禽异兽,表达了作者对九寨沟的赞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九寨沟的美丽、作者的赞美,全都蕴含在了文本之中,是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具体表达出来的。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刻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九寨沟的美丽,也没有特别地强调作者的情感,而是通过朗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和欣赏朗读视频,理解文本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通过对美丽风光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根植文本,在让学生感受内容魅力的同时,构建了语文魅力课堂,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文本内容,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本是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需要从一句句话开始,但要想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还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所以,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植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从整体上感受文本内容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读懂文章的关键所在。
三、根植文本,体验情感的魅力
“文以情动人”,这说的是作者写作都是“有感”而发,这个“感”便是“感想”与“感情”,即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作者写作文章,不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某个内容,而是以文章的“内容”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之上,而是要深挖“内容”的真谛——文章的主题,从而体验文本情感的魅力。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更高一层境界。
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是一篇情感十分浓郁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后来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的事情。课文语言十分平实,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情感却非常深厚。整篇课文充满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蕴含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在教学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情感体验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从字里行间感受那种深深的母子情;通过带着感情的朗读,在体会母子觉悟的同时,把那种深深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是在阅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抒发情感,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升华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植文本,在文本学习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感受文本情感的魅力,创造充满情感的魅力语文课堂。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文本为依托,扎根文本,品读文字,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去发现和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是我们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保障。
四、根植文本,发现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文字的艺术。作者在写作时,把自己体验最深的内容、感受最强烈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读懂内容,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更多的是从文本的整体上来进行的。不过,这还不够。一篇课文,无论是精彩的内容,还是美好的情感,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甚至某个关键语句就是文本的点睛之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还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去琢磨,从而找到理解文本的关键,发现打开文本表达技巧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深入品味文字,从具体的语句中读懂内容、体会情感,发现文字的魅力。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它抒发了杜甫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的无比欢快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诗人的喜悦之情表现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根植文本,抓住诗中的关键文字来体会。在诗中,诗人精心选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穿”“便”“下”“向”等一系列词语,具体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如“即”“从”“穿”“便”“下”“向”几个关键词,一方面写出了诗人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畅想还乡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反复吟诵,用心感受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发现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中,植根文本,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阅读,揣摩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发现文字表达的巧妙之处,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魅力,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在对文本的阅读与品味当中理解内容,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表达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
一、根植文本,体验朗读的魅力
我们教学中,都有这样的体会,同是一篇课文,出声读和默读有着非常不同的效果。默读,多用于对文字的理解,而朗读则更多地用于对文本的感受、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验。可以说,朗读更富于感性。同为朗读,水平不同,也给人不同的感受。而一个出色的朗读者,可以把文章读得声情并茂,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分文章七分读”的道理。
例如,《船长》一文讲述了“诺曼底”号轮船遇险,哈尔威船长指挥乘客和船员脱险,自己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歌颂了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崇高精神。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哈尔威船长这种崇高的精神呢?教师除了让学生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加以理解之外,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实现。如在读第二自然段时,教师让学生通过语速、音强和语调的变化,读出了当时那种危急的情况;然后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通过船长镇静、沉着、坚定和威严的话语,表现了他舍己救人的精神;而最后船长随同轮船沉入大海的部分,则让学生读得深沉、伤感和坚定,表现出船长忠于职守的品格。正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在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的同时,体验到了朗读的魅力,让课堂教学魅力十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们要想构建魅力语文课堂,必须要根植文本,通过朗读让文章更富有生命力、感染力。
二、根植文本,感受内容的魅力
语文教学,是从文本内容开始的。无论是内容的理解、情感的体验,还是写作技巧的领悟,都离不开文本的内容。这也正如《课程标准》所指出的:“阅读教学是學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这个“对话”内容是什么?或者“话题”是什么?很简单,这便是文本“内容”。文本,是作者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的结晶。作者把自己的见闻与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从而形成文章。我们的教学便是要通过文章,通过阅读文字来还原作者的见闻与感受,从而形成自己的体验,感受内容的魅力,从而构建充满魅力的语文课堂。
例如,《九寨沟》这篇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运用细腻生动的文字,描绘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与珍禽异兽,表达了作者对九寨沟的赞美,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九寨沟的美丽、作者的赞美,全都蕴含在了文本之中,是通过对景物细致的描写具体表达出来的。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刻意地引导学生去发现九寨沟的美丽,也没有特别地强调作者的情感,而是通过朗读——学生朗读、配乐朗读和欣赏朗读视频,理解文本内容,在学生头脑中形成美丽的画面,通过对美丽风光的感受激发学生对九寨沟的赞美和对祖国河山的热爱。这样,整个教学过程根植文本,在让学生感受内容魅力的同时,构建了语文魅力课堂,大大提升了教学效果。
文本内容,是学习语文的基础,也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本是一个整体。虽然我们在阅读和理解文本时,需要从一句句话开始,但要想更加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文本内容,还是要从整体上来把握。所以,我们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植文本,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从整体上感受文本内容的魅力,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所在,也正是学生学习语文,读懂文章的关键所在。
三、根植文本,体验情感的魅力
“文以情动人”,这说的是作者写作都是“有感”而发,这个“感”便是“感想”与“感情”,即思想感情。也就是说,作者写作文章,不只是为了告诉我们某个内容,而是以文章的“内容”为载体,来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情感,这就是文章的主题。我们在教学时,不能只是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层面之上,而是要深挖“内容”的真谛——文章的主题,从而体验文本情感的魅力。这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更高一层境界。
例如,《第一次抱母亲》这是一篇情感十分浓郁的散文。课文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后来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的事情。课文语言十分平实,没有用什么华丽的辞藻,但情感却非常深厚。整篇课文充满着母亲对子女的爱,蕴含着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在教学时,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情感体验上。通过品味关键语句,从字里行间感受那种深深的母子情;通过带着感情的朗读,在体会母子觉悟的同时,把那种深深的情感尽情地表达出来。可以说是在阅读中体会情感,在朗读中抒发情感,在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中升华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植文本,在文本学习中接受心灵的洗礼,感受文本情感的魅力,创造充满情感的魅力语文课堂。
情感,是文章的灵魂,也是文章最能打动人的地方。在教学中,我们要以文本为依托,扎根文本,品读文字,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之上,去发现和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这是我们引导学生读懂一篇课文的重要保障。
四、根植文本,发现文字的魅力
语文,是文字的艺术。作者在写作时,把自己体验最深的内容、感受最强烈的情感通过文字表达出来。我们在教学时,让学生读懂内容,感受文本所表达的思想情感,这更多的是从文本的整体上来进行的。不过,这还不够。一篇课文,无论是精彩的内容,还是美好的情感,都是通过文字来表达的,甚至某个关键语句就是文本的点睛之笔。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时,还要从细微处入手,抓住文中的关键性语句去琢磨,从而找到理解文本的关键,发现打开文本表达技巧的大门。这就需要我们在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深入品味文字,从具体的语句中读懂内容、体会情感,发现文字的魅力。
例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被称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它抒发了杜甫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的无比欢快的心情,表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感。诗人的喜悦之情表现在哪里呢?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时根植文本,抓住诗中的关键文字来体会。在诗中,诗人精心选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穿”“便”“下”“向”等一系列词语,具体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喜欲狂”的心情。如“即”“从”“穿”“便”“下”“向”几个关键词,一方面写出了诗人归心似箭,另一方面表现出了诗人畅想还乡而无比喜悦的心情。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进行反复吟诵,用心感受作者当时的喜悦心情,发现文字的魅力。
在教学中,植根文本,通过对文本进行细致阅读,揣摩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准确理解文本的内容,体会作者蕴含于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从而发现文字表达的巧妙之处,让学生体会到文字表达的魅力,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语文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根植文本,在对文本的阅读与品味当中理解内容,体验文本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感受文字表达的魅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从而构建魅力语文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