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个记者想要写出好作品,除了有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之外,还必须具有对社会生活现象的敏感,即新闻敏感性。新闻敏感性是记者政治和业务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衡量一名记者是否称职的重要标志。
关键词:记者;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而敏捷地辨别和捕捉有价值新闻的敏锐感知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
新闻敏感对每一个记者来说并不陌生,它在西方又叫新闻眼、新闻鼻、第六感官。在我国的《新闻学大辞典》里解释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这两种说法都说明了新闻敏感是对信息的敏锐反应,是从新近发生事实中筛选、发现、识别、衡量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具体地说,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实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不难发现,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和业务素质在工作过程中的活化、升华和运用,也就是说它是记者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见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靠记者的理论政策水平,靠对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情况获得的。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哪?
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1.新闻的敏感首先来自政治敏感,而政治敏感则是来自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是新闻敏感的核心。尽管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不是一回事,但二者密不可分。政治敏感度高的人未必新闻敏感强,但一个新闻敏感性强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政治敏感。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首先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邓小平同志认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因此,在任何时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是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心和中心。只要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对党的方针政策了然于胸,他的政治敏感度就能不断提高。
记者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是以对“宣传气候”的准确把握为依据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连续报道农民土地承包30年不变这一事情。就是因为这件事既关系到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又最能说明党的有关政策的威力。
2.与新闻敏感密不可分的还有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责任感就谈不上有新闻敏感性,没有新闻敏感性也就无法体现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越强,动力就越大,捕捉到的好新闻就越多。著名主持人孟非在做记者的时候曾报道了一个小女孩被继母虐待受重伤的事件,他和同事从小女孩的伤势说起,采访了从医生到病友,从小女孩的亲属到邻居,具体反应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事情得到妥善处理,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报道,事后孟非说,他深刻感受到媒体的力量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判断有多么重要。
二、深入社会、仔细观察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相对艺术敏感来说,记者的“发现”也就是新闻敏感性。其实,大量的新闻线索就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所以,具有新闻敏感性的记者,必须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事件中挖掘新闻亮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积累贫乏的记者,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社会生活是孕育新闻敏感的肥沃土壤,新闻实践是增强新闻敏感的阳光雨露。记者要学会“挖”新闻,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发掘新闻产生的背景、对社会的影响,写出有价值的新闻。2003年,我市赫哲族群众刘升因为制作鱼皮工艺获得首届中国工艺品博览会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第42届国际旅交会获“银奖”等荣誉。鱼皮曾经是赫哲人遮风避雨的衣服,而今,鱼皮工艺渐渐地从生活必需品变为一种用于欣赏与鉴赏的艺术。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和同事深入赫哲村,从鱼皮工艺的传承发扬到赫哲人的渔猎文化,再到赫哲人的生活巨变,采写了《“鱼皮部落”的“鱼皮文化”传人》、《赫哲人喜迁新居》、《伊玛堪弹奏新乐章》、《赫哲人新年风俗》、等报道,反映了赫哲族群众在党的政策领导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作品获得了优秀新闻奖项。
三、获取新闻素材,善于筛选
“新闻时时发生,视角各不同”,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善于对素材筛选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本身事纷繁复杂的,只有对素材反复研究、多看、多想,横纵向、新旧度对比,背景与表象对比,死材料和活情况对比,从平凡中找亮点,然后去粗取精,提取新闻、表现新闻,进而激活了新闻敏感。实际上,记者对素材过筛子的过程,就是培养强化新闻敏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劳动是“千淘万漉始到金”,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材料筛选上。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这段话形象地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记者只有增强敏感,才能迅速判断出新闻典型的时代意义,也才能识别出新闻事实背后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杨 欣,男,汉,中级,副高级,同江电视台。)
关键词:记者;新闻敏感性
新闻敏感性是新闻工作者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中能够及时发现、准确判断、迅速而敏捷地辨别和捕捉有价值新闻的敏锐感知能力。它是一个记者素质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优秀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和职业要求。
新闻敏感对每一个记者来说并不陌生,它在西方又叫新闻眼、新闻鼻、第六感官。在我国的《新闻学大辞典》里解释是:记者编辑发现和判断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的能力。这两种说法都说明了新闻敏感是对信息的敏锐反应,是从新近发生事实中筛选、发现、识别、衡量新闻价值的一种特殊思维能力。具体地说,是对社会现象的观察能力,对事实发展变化的反应能力,对新闻线索的识别能力,以及对新闻事实的分析能力。
在具体实践中不难发现,新闻敏感是记者政治和业务素质在工作过程中的活化、升华和运用,也就是说它是记者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可见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靠记者的理论政策水平,靠对客观实际的深入了解和掌握大量的情况获得的。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怎样更好地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性哪?
一、增强政治敏感和社会责任感
1.新闻的敏感首先来自政治敏感,而政治敏感则是来自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对政治、经济、社会形势发展趋势的科学预见,是新闻敏感的核心。尽管政治敏感和新闻敏感不是一回事,但二者密不可分。政治敏感度高的人未必新闻敏感强,但一个新闻敏感性强的人,一定要有相应的政治敏感。作为一名记者,一定要首先吃透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当地政府的中心工作,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邓小平同志认为:党报党刊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因此,在任何时候,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都是新闻报道工作的重心和中心。只要记者不断加强政治理论、方针政策学习,不断了解、摸清变化中的情况,对党的方针政策了然于胸,他的政治敏感度就能不断提高。
记者要识别某个线索或事件的新闻价值,关键的要素是重要性。这种价值取向是以对“宣传气候”的准确把握为依据的。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曾连续报道农民土地承包30年不变这一事情。就是因为这件事既关系到千百万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同时又最能说明党的有关政策的威力。
2.与新闻敏感密不可分的还有记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新闻敏感与社会责任感是相辅相成的,没有社会责任感就谈不上有新闻敏感性,没有新闻敏感性也就无法体现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越强,动力就越大,捕捉到的好新闻就越多。著名主持人孟非在做记者的时候曾报道了一个小女孩被继母虐待受重伤的事件,他和同事从小女孩的伤势说起,采访了从医生到病友,从小女孩的亲属到邻居,具体反应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引起了社会强烈的反响,事情得到妥善处理,成为当地轰动一时的报道,事后孟非说,他深刻感受到媒体的力量和记者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判断有多么重要。
二、深入社会、仔细观察生活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经说过:美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相对艺术敏感来说,记者的“发现”也就是新闻敏感性。其实,大量的新闻线索就存在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所以,具有新闻敏感性的记者,必须要作生活的有心人,在平凡事件中挖掘新闻亮点。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新闻敏感是对事物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只有与丰富的知识以及从实践中积累来的经验相遇,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积累贫乏的记者,外界的信息再强烈、再珍贵,其思维的空间也是狭隘的,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新思维。
社会生活是孕育新闻敏感的肥沃土壤,新闻实践是增强新闻敏感的阳光雨露。记者要学会“挖”新闻,从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事件中发掘新闻产生的背景、对社会的影响,写出有价值的新闻。2003年,我市赫哲族群众刘升因为制作鱼皮工艺获得首届中国工艺品博览会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民间工艺奖“金奖”、第42届国际旅交会获“银奖”等荣誉。鱼皮曾经是赫哲人遮风避雨的衣服,而今,鱼皮工艺渐渐地从生活必需品变为一种用于欣赏与鉴赏的艺术。这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于是,我和同事深入赫哲村,从鱼皮工艺的传承发扬到赫哲人的渔猎文化,再到赫哲人的生活巨变,采写了《“鱼皮部落”的“鱼皮文化”传人》、《赫哲人喜迁新居》、《伊玛堪弹奏新乐章》、《赫哲人新年风俗》、等报道,反映了赫哲族群众在党的政策领导下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作品获得了优秀新闻奖项。
三、获取新闻素材,善于筛选
“新闻时时发生,视角各不同”,培养和提高新闻敏感,善于对素材筛选也是非常重要的。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而客观事物本身事纷繁复杂的,只有对素材反复研究、多看、多想,横纵向、新旧度对比,背景与表象对比,死材料和活情况对比,从平凡中找亮点,然后去粗取精,提取新闻、表现新闻,进而激活了新闻敏感。实际上,记者对素材过筛子的过程,就是培养强化新闻敏感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记者劳动是“千淘万漉始到金”,劳动强度主要表现在材料筛选上。
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在《新闻原理》一书中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这段话形象地阐述了新闻敏感对于记者的重要性。记者只有增强敏感,才能迅速判断出新闻典型的时代意义,也才能识别出新闻事实背后有价值的新闻,创作出有时代感的优秀作品。
(作者简介:杨 欣,男,汉,中级,副高级,同江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