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生中存在的学习倦怠现象,意在探究学习倦怠与自我效能感的内在联系,寻求提高学生自我效能感,克服学习倦怠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
倦怠是指由焦虑、不满意、抑郁、沮丧、迷茫、无能为力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导致的一种情绪性耗竭症状。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
学习倦怠在各种类型的学校和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任怡等研究者曾做过专门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中,高职生行为不当及成就感低两个维度以及总体倦怠感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其中成就感低这一方面尤为突出。调查还表明,高职院校中,理科学生倦怠情绪更为严重。
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正由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因此,探究高职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寻求解决方法,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对此问题,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压力大,家长教育方式欠妥,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外部因素会导致学习倦怠;也有学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内部因素对学习倦怠影响显著。本文主要探究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并寻求解决方法。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它虽然不是能力本身,却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主体学习能力的发挥和学习效果。
研究者贾宁曾以400名在校高职生为被试,对构成学习倦怠的 3 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成就感低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由此可见,低成就感是高职生学习倦怠的主要表现,而成就感本身就是与自我效能感相关的一个概念。 研究者还把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项进行了调查分析。所谓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就是学习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失败的判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目标的判断,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研究结果发现,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与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也与学习倦怠中的成就感低这一维度呈负相关。总而言之,就是说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学习倦怠程度会越低,反之则倦怠程度就会越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增进学习动机,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因而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良性循环,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反之,学业效能感差的学生则经常担心自己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处于不断的恐惧、焦虑之中,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之中,甚至害怕失败而有意逃避学习,因此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学习倦怠。
对目前的高职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情况可以说较为普遍。一方面,很多高职生都有过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理想,高考失利使得他们心理上受到一定挫折,因而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偏低。另一方面,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一些高职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时容易遇到困难,更易加重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的进一步降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已成为高职生产生学习倦怠,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疑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急迫任务和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据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四个来源:(1)成功经验。不断的成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则会削弱它。(2)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似的成功榜样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而与自己相似的失败榜样则会削弱它。(3)社会评价。他人言语和社会评级,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此外,学习者的生理、情绪状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因此,帮助学生确立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是在成功中养成和一步步提升的,而与学习者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又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很多高职学生原本有一定学习动机,但由于自己或家长、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过高而难以达到,导致心理受挫,学习动机也会慢慢丧失。因此,合适的目标是既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只有这样的目标才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也有利于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2)利用心理暗示和合理归因改善学生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家长和教师要注意,不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贬低的言行,而要以鼓励为主,逐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另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积极归因。归因就是人们把自己所感知到的成功或失败归咎于某种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等几个因素,这几个因素又可以做外部的与内在的,可控的与不可控的,稳定的与不稳定的等几种划分。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成功时要引导他们做内部的以及可控的归因,比如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避免他们做外部的、不可控的归因,比如运气等。而在遭受失败时,要防止他们进行内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归因,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行,而要引导他们做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比如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等。这样可以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避免自暴自弃,保持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3)树立适合的学习榜样。许多家长和老师喜欢用学习尖子生作为全班学习榜样,殊不知,这样容易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畏缩心理,觉得反正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尖子生,因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习。因此,合適的学习榜样是与他们学习成绩相近而又进步较快的学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他坚信,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就没有什么力量能促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可见,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对防止高职生学习倦怠有积极作用,它也会成为推动学生们日后成功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宁.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2014年第22卷第1期.
[2]方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3月第7卷第3期.
[3]陈志英.从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学习动机的激发.《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26卷第5期.
【关键词】高职生;学习倦怠;自我效能感
倦怠是指由焦虑、不满意、抑郁、沮丧、迷茫、无能为力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导致的一种情绪性耗竭症状。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或缺乏动力却又不得不为之时,就会感到厌倦、疲乏、沮丧和挫折,从而产生一系列不适当的逃避学习的行为。
学习倦怠在各种类型的学校和学生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倦怠情况,任怡等研究者曾做过专门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水平较高。在学习倦怠的三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中,高职生行为不当及成就感低两个维度以及总体倦怠感均明显高于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其中成就感低这一方面尤为突出。调查还表明,高职院校中,理科学生倦怠情绪更为严重。
高职院校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到目前为止,无论在学校数量还是招生规模上,都已经占据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现阶段,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心正由数量扩张走向质量提升,因此,探究高职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寻求解决方法,对于提高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无疑有着重要意义。
那么,高职生的学习倦怠究竟是如何造成的呢?对此问题,学者们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有的研究者认为,学习压力大,家长教育方式欠妥,教师教学方法不当等外部因素会导致学习倦怠;也有学者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自尊等内部因素对学习倦怠影响显著。本文主要探究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倦怠的影响并寻求解决方法。
自我效能感是1977年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最早提出的,指个体对自己在特定领域实现预期结果所需行为能力的信念,是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一种主观感受。它虽然不是能力本身,却影响学习动机和学习者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进而影响主体学习能力的发挥和学习效果。
研究者贾宁曾以400名在校高职生为被试,对构成学习倦怠的 3 个维度(情绪低落、行为不当、成就感低)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学生成就感低这个维度上的得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维度。由此可见,低成就感是高职生学习倦怠的主要表现,而成就感本身就是与自我效能感相关的一个概念。 研究者还把学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分为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和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项进行了调查分析。所谓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就是学习者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学业,取得良好成绩和避免失败的判断,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能否达到目标的判断,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研究结果发现,高职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及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两个维度与学习倦怠总体水平及其情绪低落、行为不当两个维度均呈负相关,学业自我效能感总体水平及其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这一维度也与学习倦怠中的成就感低这一维度呈负相关。总而言之,就是说学业自我效能感越高的人学习倦怠程度会越低,反之则倦怠程度就会越高。其中的原因主要是,良好的自我效能感可以使学生增强自信心,增进学习动机,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学习之中,因而可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在此基础上,产生良性循环,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反之,学业效能感差的学生则经常担心自己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处于不断的恐惧、焦虑之中,不能把全部精力投入学习之中,甚至害怕失败而有意逃避学习,因此陷入恶性循环,导致学习倦怠。
对目前的高职学生来说,自我效能感偏低的情况可以说较为普遍。一方面,很多高职生都有过进入普通高校学习的理想,高考失利使得他们心理上受到一定挫折,因而容易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自我效能感偏低。另一方面,在进入高职院校后,一些高职生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在学习时容易遇到困难,更易加重他们对自己学习能力的怀疑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的进一步降低。较低的自我效能感已成为高职生产生学习倦怠,影响学习成绩的主要原因之一。由此看来,提升高职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无疑是提高高职教学质量的急迫任务和有效途径。
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呢?据自我效能感理论,个体自我效能感主要有四个来源:(1)成功经验。不断的成功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而失败则会削弱它。(2)替代性经验。与自己相似的成功榜样会增加自我效能感,而与自己相似的失败榜样则会削弱它。(3)社会评价。他人言语和社会评级,会影响自我效能感的强弱。此外,学习者的生理、情绪状态也会对自我效能感产生影响。
因此,帮助学生确立和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确立合适的学习目标。自我效能感是在成功中养成和一步步提升的,而与学习者能力相匹配的学习目标又是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很多高职学生原本有一定学习动机,但由于自己或家长、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过高而难以达到,导致心理受挫,学习动机也会慢慢丧失。因此,合适的目标是既有一定难度和挑战性又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只有这样的目标才既有利于学生学习进步,也有利于学生在一次次的成功中提高自我效能感。
(2)利用心理暗示和合理归因改善学生的自我评价,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效能感。家长和教师要注意,不要对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有贬低的言行,而要以鼓励为主,逐步帮助他们恢复自信。另外,在学生遇到挫折时,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积极归因。归因就是人们把自己所感知到的成功或失败归咎于某种原因。这些原因主要有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等几个因素,这几个因素又可以做外部的与内在的,可控的与不可控的,稳定的与不稳定的等几种划分。不同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对那些学习较差的学生,在成功时要引导他们做内部的以及可控的归因,比如能力以及努力程度等,避免他们做外部的、不可控的归因,比如运气等。而在遭受失败时,要防止他们进行内部的、不可控的、稳定的归因,比如说自己能力不行,而要引导他们做内部的、可控的、不稳定的归因,比如努力程度、学习方法等等。这样可以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避免自暴自弃,保持学习动机,提高自我效能感。
(3)树立适合的学习榜样。许多家长和老师喜欢用学习尖子生作为全班学习榜样,殊不知,这样容易使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产生畏缩心理,觉得反正自己再努力也赶不上尖子生,因而自暴自弃,放弃学习。因此,合適的学习榜样是与他们学习成绩相近而又进步较快的学生。
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的信念系统是人类动机、幸福和个人成就的基础。他坚信,除非人们相信通过自己的行动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否则就没有什么力量能促使人们去面对困难,并坚持不懈。可见,保持良好的自我效能感不仅对防止高职生学习倦怠有积极作用,它也会成为推动学生们日后成功的内在动力。
参考文献:
[1]贾宁.高职生学习倦怠及内部影响因素.《中国健康心理学》,2014年第22卷第1期.
[2]方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倦怠的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3月第7卷第3期.
[3]陈志英.从自我效能感的视域看学习动机的激发.《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9月第26卷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