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德语戏剧《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的叙事式结构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9835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研究的对象是德国作家玛丽路易斯.弗莱瑟的戏剧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的叙事式结构。玛丽路易斯.弗莱瑟是德国二十世纪的重要作家,新实际主义的代表人之一。她的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深受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影响,尤其是叙事式结构理论。本文旨在通过分析戏剧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的叙事式结构,加深读者对布莱希特戏剧理论的认识和对玛丽路易斯.弗莱瑟戏剧作品的理解。
  【关键词】:叙事式结构;《英格史达特的工兵》;德语戏剧
  一、引言
  作为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和追随者,布莱希特的戏剧理论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布莱希特坚持“社会现实”是文艺的本质和来源,因此他认为“艺术追寻现实”[1],“戏剧必须对世界进行描绘[2]”即艺术创作的内容要跟随时代的变化而改变,艺术创作的形式也应当随其内容的变化而不断更新。
  在科技和工业飞速发展,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大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以往任何时代都更复杂难辨。在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中,物质决定意识,因此人们创作戏剧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也应该发生改变。在西方戏剧的发展史上长期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亚里士多德的戏剧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了,因为亚里士多德式的戏剧通常以“开始—发展—高潮—结束”这样的严密戏剧结构來展示冲突,它对时空有很大的限制。布莱希特认为,叙事式的戏剧(叙事剧)是唯一能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戏剧形式。他说,“在必须把人的本质理解为‘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今天,叙事形式是唯一能够把握那些过程的形式,它们(过程)被用作一种戏剧的全面世界图像的素材。”[3]事实上西方文学戏剧创作中的叙事性因素由来已久,文艺复兴时期的莎士比亚、狂飙突进时期的歌德和席勒、19世纪的毕希纳和魏德金德等人的戏剧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叙事性因素,即在结构上打破传统的“三一律”,采用与长篇小说类似的跳跃性的场次连接、大跨度的时空转换以及多线情节等。[4]
  布莱希特创作的叙事剧在继承这些前辈剧作家的叙事性因素的基础上,还纳入了一些全新的叙事手段:比如在每场之前加标题和场次说明,运用歌曲进行叙述和评论等。1926年玛丽路易斯.弗莱瑟与布莱希特在奥格斯堡再次相遇,在布莱希特的影响下,完成了戏剧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作品的叙事式结构尤为突出。《英格史达特的工兵》1929年于柏林举行公演,因玷污女主人公贝尔塔的场景在舞台上被通过一所摇晃的房子公开展示而造成了丑闻,对剧作家弗莱瑟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但《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表现出的等级压迫、语言危机、对爱情的逐层揭露、独特的语言使用和精彩的叙事式结构的呈现都使这部作品成为了经典,在20世纪70年代,它还被法斯宾德改编成了电影。
  二、闭锁式结构和叙事式结构的区别
  霍洛道夫(苏联)将亚里士多德根据古希腊悲剧总结出来的戏剧形式称为“绝对纯净的形式”,并据此他将戏剧结构分为了两大类:闭锁式结构(符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标准的结构)和开放式结构(不符合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标准的结构)[5]。但他未对开放式结构的不同形式进行深入探讨。阿契尔根据“一致”的不同将戏剧分成了三种,即“巴特农神殿式”,“绳子或链条式”和“葡萄干式”。[6]而事实上这三种形式分别就是“封闭式结构”、“叙事式结构”和“散文式”,后两种均为开放式结构。
  布莱希特曾对闭锁式结构和叙事式结构所造成的心理效果差异的影响进行了一些比较[7]:
  三、戏剧《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的叙事性结构
  《英格史达特的工兵》是玛丽路易斯.弗莱瑟重要的戏剧作品,它共有14场,有过三次演出的剧本,本文对该戏剧进行分析时,使用的是1929年在柏林演出的剧本。戏剧主要讲述了两个年轻的女仆贝尔塔和阿尔玛在工兵之间寻找爱情,但最终都失败了的故事。弗莱瑟在创作这部戏剧的时候深受布莱希特的影响,戏剧可归入叙事式结构之列—它们除了继承传统的叙事式结构,还纳入了一些全新的叙事手段。
  弗莱瑟1926年完成了作品《英格史达特的工兵》,虽然1929年在柏林公演时遭遇了丑闻危机,但之后被改编成电影作品,为人们所熟知。从人物数量、时空跨度、场次发展以及冲突的表现方式来看,《英格史达特的工兵》叙事式结构的特点是明显可见的。该剧角色有二十余个,剧情延续的时间较长,共14场,几乎每一幕都有不同的地点,场与场之间的衔接有一定的跳跃性。全剧以贝尔塔与卡尔的交往为主线,辅线是阿尔玛追求爱情的过程,在时间上双线并行。但与传统的叙事性不同的是此剧在表现冲突双方的情况时将对社会关系的展现置于了首位,而不是专注于刻画人物心理。
  比如在第二幕中阿尔玛与两位工兵的谈话:施瓦赫.马克思:小姐,您为什么这么晚独自散步?阿尔玛:您说说:您叫保罗吗?施瓦赫.马克思:您已经在等人了?布拉瑟.弗里瑟:但是我叫保罗。阿尔玛:因为我之前让两个人过去了,他们其中一个也叫保罗。布拉瑟.弗里瑟:还真看不说来,你有选择权。阿尔玛:拜托,您别这么无耻。布拉瑟.弗里瑟:走吧。阿尔玛:滚蛋吧![8]
  这场对话是阿尔玛和两个工兵之间的谈话,在交流中,工兵对阿尔玛持明显的不客气和轻视态度。在社会阶层中相对于工兵来说,女仆属于更下等更弱势阶层,在谈话中工兵和阿尔玛已经不再是具有独
  立个性的人,而是已经抽象成了代表自己所属阶层的符号。该剧中还有其他地方在表现冲突双方状况时也采取了类似的处理方式,比如法比安的父亲与贝尔塔的谈话和法比安与贝尔塔的谈话等。
  弗莱瑟的社会批判立场在戏剧中相对于传统的叙事式结构表现得也更加明显,布莱希特叙事剧理论认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环境决定戏剧的发展”。它在《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中表现得也尤为明显。弗莱瑟在剧中对军人的混乱生活进行了揭露,对等级矛盾,尤其是强势群体欺压弱势群体—具体表现为军官,当地资本家,工兵,女仆的逐层剥削和不平等的人身关系,进行了尖锐化处理。同时作者还对爱情进行了剖析,区分了爱情幻想,真正的爱,物质的爱和肉欲的爱。   除此之外,剧本在歌曲的运用和对场次内容的说明上不仅发挥了间离的作用,也为作品在结构上增添了更多叙事性的因素。唱歌的演员就像全知角度小说中的兼任叙述者的作者一样对剧中人物和时间进行叙述和评论。
  比如第二场中贝尔塔和阿尔玛坐在长椅上一起歌唱:海因里希睡在新婚妻子的身旁,噩梦让他痛苦难言,难以入睡。阿尔玛:今天是如此安静,午夜的钟声响起,穿过窗帘,突然一只白色的手,他瞥见他的威廉明妮,穿着死亡之衫站于他的面前......[9]
  以悲伤为基调的歌唱暗示的是贝尔塔和阿尔塔两人想在工兵中寻找爱情,却只能以失败告终的悲惨命运,通过歌曲的方式,既拉开了演员与观众的距离,也使观众跳出剧本作为观察者对贝尔塔和阿尔塔的行为和观念做出评价。以歌曲的形式进行的叙述和评论实际上采取的就是第三人称全知视角小说的叙述手法,打破了传统戏剧“把剧中人物本身摆到眼前来,让他们自己流露感情和发出动作,诗人不作为中间人插足进来干预”。[10]
  四、结语
  《英格史达特的工兵》德国作家玛丽路易斯.弗莱瑟的一部优秀的戏剧作品。叙事式结构是这部作品的一大特点,它主要表现在人物数量、时空跨度、場次发展以及冲突的表现方式上,这符合布莱希特戏剧理论中叙述式结构。作品也因叙述式理论而更富生命力和表现力。比如对歌曲的运用,唱歌的演员就像全知角度小说中的兼任叙述者的作者一样对剧中人物和时间进行叙述和评论。在阅读弗莱瑟的《英格史达特的工兵》以及布莱希特的其他作品时,从戏剧的叙事式结构入手可以使我们对他们作品的理解更加深刻。
  参考文献:
  [1][2]Bertolt Brecht:Gesammelte Werke.Band 15.Frankfurt am Main: Suhrkamp Verlag, 1967:196,707.
  [3][4]谢芳.20世纪德语戏剧的美学特征:以代表性作家的代表作为例[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9.
  [5]霍洛道夫(苏联).戏剧结构[M].李明琨、高士彦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5.
  [6]阿契尔.剧作法[M].吴钧燮、聂文杞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4.
  [7]Bertolt Brecht: Brecht/Ein Lesebuch für unsere Zeit. Berlin und Weimar: Aufbau-Verlag, 1987.
  [8][9]Marieluise Flei?er:Pioniere in Ingolstadt, Fassung 1929.
  [10]黑格尔.美学(第二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42.
其他文献
【摘要】: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是二十世纪美国最杰出的作家之一,被誉为是“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生前所完成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菲茨杰拉德融入了其个人际遇与切身感悟,主要讲述来自美国的医生迪克·戴弗从一个满怀抱负的青年最终走向梦想破灭的过程。本论文从接受美学理论的研究视角出发,以读者的立场去分析小说独具一格的叙事视角和匠心独运的文学价值,使作品,作者和读
期刊
浅浅轻波漫漫仙,袅袅《朱鹮》娓娓言。舞剧《朱鹮》犹如一副流动的画卷,让自然界的灵动跃然舞台;又如一首缱绻的诗歌,倾述着一场关于相依与守护的羁绊。  2017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45周年,由上海歌舞团创作演出的大型舞剧《朱鹮》 第三度来到日本做纪念演出,这段“吉祥之鸟”的赞歌不断地刷新着它丰硕的成果。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剧院,走近了舞剧,爱上了朱鹮。美誉此起彼伏的背后,是一个值得去深入赏析与探讨借鉴的创
期刊
唐代人饮酒风气盛行,酒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因而唐代的酒业经济也十分繁荣,而其一大表现就在于唐代酒肆的数量之多、地域分布之广。并且,唐代诗酒文化十分繁盛,诗与酒的联系十分密切,当时的很多诗人不仅仅是爱酒,而是到了嗜酒的地步,如李白“日日醉如泥”,王绩“夜夜遣人沽”,杜甫“得醉即为家”,白居易“但遇诗与酒,便忘寝与餐”等等,当时嗜酒的诗人不胜枚举。他们留下的关于酒的诗句数量极为可观,因而《全
期刊
历史学家是否能真实客观地还原历史,历史学家笔下的“历史”与“真相”之间又存有什么样的差距?什么因素影响着历史的还原与解读?从柯文的《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中我们也许可以看到,无论采用哪种的解读方式,都很难真正地、彻底地还原理想的真相。最根本的原因是历史事件本来就是复杂的,无论从什么样的角度去观察,我们所知的也仅仅是部分,我们无法做到既全面又细致入微;同时,历史学家不可避免的受到思
期刊
【摘要】:上海圖書館藏兩部《周禮政要》稿本,分別為孫詒讓、文廷式所著,內有費念慈、盛宣懷等人批注,史料價值極高,可借此窺見當日上書變法之曲折過程。  【關键词】:孫詒讓;文廷式;周禮政要;翁同龢  上海圖書館藏《周禮政要》稿本兩種,《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皆著錄為“清費念慈等撰”,有誤。此二稿實乃孫詒讓(仲容)、文廷式(道希)分別代盛宣懷(杏蓀)所擬,以應朝廷變法之詔。今就當日情實,略為排比,以敘原委
期刊
【摘要】:《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原刊本即宋慶元六年(1200)羅田縣庠刻本,年代去今頗遠,久經名賢之手。此論文旨在對該本《離騷草木疏》的作者、版本進行考證,明誤正訛,有所發明。  【關鍵詞】:《離騷草木疏》;宋刻本;作者;版本  《離騷草木疏》是宋代吳仁傑撰寫的一部關於研究楚辭所涉草木的著作。書中考辨草木名實,引用繁雜,凡《爾雅》、《山海經》、《神農本草》
期刊
【摘要】:音乐是最广泛的艺术形式,是“比一切哲学和智慧更高的启示”,也是文化艺术的高级形式。都说音乐是全人类的共同语言,它可以超越国度,超越种族,超越一切。但由于各自文化背景的不同,文化的差异,中西方音乐存在着较大差异: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在“鸦片战争”的影响下,中国东南沿海以及长江中下游的许多口岸被迫开放通
期刊
【摘要】:莫扎特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音乐大师,时至今日人们对他的称赞仍不绝于耳,《费加罗的婚礼》是他最著名的歌剧之一。莫扎特在创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广泛吸收了意大利谐歌剧、德奥歌唱剧、法国喜歌剧和英国民谣歌剧等诸多因素,注重宣叙调与咏叹调的组合与布局,并把重唱作为喜歌剧中戏剧冲突曲重头戏,推动剧情发展,揭示矛盾冲突。本文是以《费加罗婚礼》为例,对莫扎特的歌剧特征进行细致的剖析,以其彰显出莫扎
期刊
【摘要】:“吉祥”,其意为预示好运之征兆、祥瑞。“吉祥”两个字的组合使用,最早是出现在庄子,“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唐人,成玄英解释说:“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也就是说,吉祥纹样的产生,根源是将故事的美好还有吉祥的征兆画成图像留存下来。所谓的吉祥纹样,便是一种用图形和吉祥寓意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其内容大多涉及了花鸟走兽,日月星辰,云雨风雷,也有着很多的神话传说故事。有较为直接直白的结合,
期刊
【摘要】:“他的声音是万里挑一的。”著名指挥家安东尼奥·帕帕诺夸赞道。他就是沈洋,中国优秀的青年低音男中音歌唱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教师。他先后取得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硕士学位和纽约茱莉亚音乐学院歌剧艺术家文凭,并精通德、意、法、俄四国外语。丰富的学习实践经历让他能够游刃有余的游走在国内外舞台。年仅30岁的他已经获得过如英国BBC卡迪夫世界歌唱家大赛金奖等多项国际声乐大奖。他的歌唱艺术特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