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用技术是一门新的学科,这门学科集知识性、技能性于一体,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这是一门新的学科,教学资源相对缺乏,在教学中,许多教师仅靠教材案例进行教学,导致教学低效。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周围存在着的大量的可以成为技术课的资源,并进行合理的开发、设计,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和价值。以此提高通用技术课程的教学实效。
一、挖掘生活资源,培养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电,光靠教材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推敲教材,努力满足学生求新、好奇和探究、创新的心理要求,紧密结合教材挖掘出生活资源,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
1 利用学生身边素材。开发资源
例如,在教学《方案的构思》一课的中,课前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台灯调查和探究。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大致从功能、材料、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易于制作、创新美观几方面进行调查。接着,学生在课中对台灯如何设计、制作进行综合地分析,同时展开“适合中学生使用台灯的高度”、“在不同环境下又将如何分析产品的设计”等讨论,使学生设计出能调节高度的书写台灯,点缀房屋用的装饰台灯。指示用的迷你台灯等。使学生更加理解设计任何产品都应综合考虑“物、人、环境”三方面的设计分析思想和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从中感悟到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从生活中来,从而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
2 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资源
例如,在《系统的优化》的教学中,我结合本校的实际,让学生发言,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讨论本校作息时间表和高二年级课程表的系统优化。教师和学生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同学们踊跃发言,非常热烈,争相提出自己优化设计的见解。又如,在《设计与实践》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对新校园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有的同学还画出了优化后的效果图,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3 利用意外事件。开发资源
有时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顺势而为,灵活处理。例如,笔者在上《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的课时,当讲到《蝙蝠与雷达》时,突然一只鸟从窗外飞进教室,课堂一片哗然。笔者马上抓住这个“不速之客”作为活教材,从鸟儿联系到了蝙蝠,从蝙蝠联系到了雷达。不仅没有影响课堂教学,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讲到《探究结构》的稳定性时,突然教室窗外来了一位手拿“脚手架”的师傅要补刷粉墙荆,这时学生的眼睛都投向这个“干扰”人物,笔者则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A型铝梯”的结构,分析其稳定性原理,这样“干扰”人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人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特别是因特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便利的技术课程资源。因此,我们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技术教学服务,并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1 利用网络新闻激发学习热情
在“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节导入中,我引用了一则网络新闻: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奥运火炬一定能够在珠峰点燃,而且会让大家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据报道,珠峰常规条件下的风速达到16m/s~17m/s,相当于八九级的大风,气温都在零下30℃左右。在这样条件下能不能把火炬点燃,燃烧的火焰能不能被电视画面展现出来。都有很大的困难。除了要把不熄的圣火送到珠峰峰顶外,国际奥委会还提出了一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能燃烧:燃烧会不会产生污染;整个过程的经济性如何,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等。北京市科委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技委员会受北京奥组委的委托,组织论证最终提出满足奥运圣火上珠峰要求的指标,涉及到7大类、22个具体的项目指标。2006年1月,奥组委正式确定方案,开始筹备、试验。奥运火炬登项珠峰的试验共进行了三组,2006年9月第一次在三处不同的海拔高度实地测试后,改进了方案;2007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达到预期目标;最后测试在2007年底完成,其中包括在零下45℃的环境中测试,超过了所有记录的珠峰温度,还在30m/s风力情况下进行火焰燃烧情况的测试,原来的设计方案又得到进一步改进。我布置本节活动课的任务是设计在有风的情况下能够安全使用的火炬。至于技术试验的实施方法,学生们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相互讨论。
本节内容属于事实性知识,采用单纯的讲解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采用通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生成。
2 利用网络资料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技术与设计1》教材上提供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爱迪生的故事“这一案例。如果光靠书本上的资料,是极为不够的。所以,我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有关爱迪生的资料,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结合课本案例和课件,从爱迪生第一次来到英国伦敦看到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照明技术——电孤灯所引起的震撼和思考,一直讲到1931年10月21日下午6时整个美国停电一分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大王”。用丰富的资料描述了这位伟人精彩的一生,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新精神和勇气,给学生以更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拓展教材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学中要尽量发掘和利用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例如,在《系统与设计》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选取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构思方法做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系统设计——旋转木马加速系统的设计。我先引导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展开设计与讨论。列出不同的方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试验和比较。并利用拼插式教学具来实现动手实践的环节。
几个小组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A组的设计方案是。采用两个转轴带动大齿轮,从而带动木马转动机组。B组的设计方案是,采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再带动小齿轮,从而带动木马转动机组。C组的设计方案是,用橡皮筋使大转轴带动小转轴再带动齿轮进行转动。几组方案一亮相,我肯定了大家积极思考和动手的精神。前两种安装方法相比只是安装的系统更稳固,在速度上并没有太大差距。施加相同的力后速度是一样的。C组的方案,虽然比前两组速度加快了,但是系统的稳定性就差了些。怎样才能在系统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传动速度更快,更省力?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对每个小组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对整个系统的驱动装置、传动装置、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设计。
面对学生们不断进发的思维火花,我打消了阐述一下自己观,最的念头。于是进一步提出下节课的要求:“这一问题的结论可以是多样的,重要的是我们充分关注到了系统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设计对象的特定条件和环境,针对今天的讨论,完善设计方案,分组绘制设计图样。”这节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意犹未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关注生活世界。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对学生形成并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只要做生活的有I心人,做课程的建设者,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开发成技术课的课程资源。
一、挖掘生活资源,培养学习兴趣
通用技术课具有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特电,光靠教材是不行的,因此,我们要深入分析推敲教材,努力满足学生求新、好奇和探究、创新的心理要求,紧密结合教材挖掘出生活资源,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
1 利用学生身边素材。开发资源
例如,在教学《方案的构思》一课的中,课前我先让学生分组进行台灯调查和探究。课堂上,学生反馈时,大致从功能、材料、结构稳定、安全可靠、成本适当、易于制作、创新美观几方面进行调查。接着,学生在课中对台灯如何设计、制作进行综合地分析,同时展开“适合中学生使用台灯的高度”、“在不同环境下又将如何分析产品的设计”等讨论,使学生设计出能调节高度的书写台灯,点缀房屋用的装饰台灯。指示用的迷你台灯等。使学生更加理解设计任何产品都应综合考虑“物、人、环境”三方面的设计分析思想和方法,很好地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也从中感悟到技术就在身边,技术从生活中来,从而引发学生对技术学习的兴趣。
2 结合学校实际。开发资源
例如,在《系统的优化》的教学中,我结合本校的实际,让学生发言,从以人为本的立场出发,讨论本校作息时间表和高二年级课程表的系统优化。教师和学生间进行平等的情感沟通,同学们踊跃发言,非常热烈,争相提出自己优化设计的见解。又如,在《设计与实践》的活动中,我们引导学生以主人翁的身份对新校园的设计提出了具体的优化方案,有的同学还画出了优化后的效果图,气氛活跃,效果很好。
3 利用意外事件。开发资源
有时教学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意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应该顺势而为,灵活处理。例如,笔者在上《做一名优秀的设计师》的课时,当讲到《蝙蝠与雷达》时,突然一只鸟从窗外飞进教室,课堂一片哗然。笔者马上抓住这个“不速之客”作为活教材,从鸟儿联系到了蝙蝠,从蝙蝠联系到了雷达。不仅没有影响课堂教学,而且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在讲到《探究结构》的稳定性时,突然教室窗外来了一位手拿“脚手架”的师傅要补刷粉墙荆,这时学生的眼睛都投向这个“干扰”人物,笔者则因势利导,让学生观察“A型铝梯”的结构,分析其稳定性原理,这样“干扰”人物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难得的教学资源。
二、利用网络资源,培养人文素养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突破了资源的时空限制,使得课程资源的广泛交流与共享成为可能。特别是因特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丰富而便利的技术课程资源。因此,我们晏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技术教学服务,并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1 利用网络新闻激发学习热情
在“技术试验及其方法”一节导入中,我引用了一则网络新闻:新华网北京2月27日电,“我们有充分的把握。奥运火炬一定能够在珠峰点燃,而且会让大家看到熊熊燃烧的火焰。”据报道,珠峰常规条件下的风速达到16m/s~17m/s,相当于八九级的大风,气温都在零下30℃左右。在这样条件下能不能把火炬点燃,燃烧的火焰能不能被电视画面展现出来。都有很大的困难。除了要把不熄的圣火送到珠峰峰顶外,国际奥委会还提出了一些问题:是不是真的能燃烧:燃烧会不会产生污染;整个过程的经济性如何,会不会带来安全问题等。北京市科委和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科技委员会受北京奥组委的委托,组织论证最终提出满足奥运圣火上珠峰要求的指标,涉及到7大类、22个具体的项目指标。2006年1月,奥组委正式确定方案,开始筹备、试验。奥运火炬登项珠峰的试验共进行了三组,2006年9月第一次在三处不同的海拔高度实地测试后,改进了方案;2007年4月上旬至5月下旬,进行了第二次试验,达到预期目标;最后测试在2007年底完成,其中包括在零下45℃的环境中测试,超过了所有记录的珠峰温度,还在30m/s风力情况下进行火焰燃烧情况的测试,原来的设计方案又得到进一步改进。我布置本节活动课的任务是设计在有风的情况下能够安全使用的火炬。至于技术试验的实施方法,学生们可以查阅资料。也可以相互讨论。
本节内容属于事实性知识,采用单纯的讲解法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采用通过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由学生自己总结出结论的教学方法,既体现了“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原则,又调动了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教学目标的生成。
2 利用网络资料激发学习动机
例如,《技术与设计1》教材上提供了”通过技术活动实现自我价值——爱迪生的故事“这一案例。如果光靠书本上的资料,是极为不够的。所以,我通过网络查阅了大量有关爱迪生的资料,并制作了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结合课本案例和课件,从爱迪生第一次来到英国伦敦看到当时世界上最新的照明技术——电孤灯所引起的震撼和思考,一直讲到1931年10月21日下午6时整个美国停电一分钟来纪念这位伟大的“发明大王”。用丰富的资料描述了这位伟人精彩的一生,以及他所表现出来的新精神和勇气,给学生以更深刻的人文精神的熏陶。
三、拓展教材资源。培养实践能力
对教材进行必要的拓展延伸,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与运用教材中的知识,为学生提供实践与创新的机会。教学中要尽量发掘和利用丰富的内容,并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组合、改造与创造性加工。从而使教材的开发与利用落实到教学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使学生从生活中受到相应的教育。
例如,在《系统与设计》这一章的教学中,我选取了具有挑战性的任务,让学生运用构思方法做一个具有真实意义的系统设计——旋转木马加速系统的设计。我先引导学生们围绕这一问题的解决展开设计与讨论。列出不同的方案,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试验和比较。并利用拼插式教学具来实现动手实践的环节。
几个小组提出了几种不同的方案:A组的设计方案是。采用两个转轴带动大齿轮,从而带动木马转动机组。B组的设计方案是,采用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再带动小齿轮,从而带动木马转动机组。C组的设计方案是,用橡皮筋使大转轴带动小转轴再带动齿轮进行转动。几组方案一亮相,我肯定了大家积极思考和动手的精神。前两种安装方法相比只是安装的系统更稳固,在速度上并没有太大差距。施加相同的力后速度是一样的。C组的方案,虽然比前两组速度加快了,但是系统的稳定性就差了些。怎样才能在系统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传动速度更快,更省力?问题提出后,学生们对每个小组所设计的系统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对整个系统的驱动装置、传动装置、结构等方面都进行了改进和设计。
面对学生们不断进发的思维火花,我打消了阐述一下自己观,最的念头。于是进一步提出下节课的要求:“这一问题的结论可以是多样的,重要的是我们充分关注到了系统的相关性和整体性。请同学们根据你所设计对象的特定条件和环境,针对今天的讨论,完善设计方案,分组绘制设计图样。”这节课结束后,很多学生都意犹未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通用技术课程立足实践、关注生活世界。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管理对学生形成并保持对技术学习的兴趣和愿望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我们只要做生活的有I心人,做课程的建设者,周围的任何事物都可以开发成技术课的课程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