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习是长期陪伴学生成长的重要学科,如何打破传统思维观念,打破教学大纲的束缚,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发展学习本性,开拓思维空间,有创造性的去学习是教学一直努力的方向。
一、摸清学生的本性——为“生长线”蓄能
1.学生在学习时,本身是多能的
众所周知,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和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而现实能力的叠加创造了学生学习时的多能性,学生本身的多能为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如在执教《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时,总结全文提问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和心得体会?”学生A说:“我觉得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像现在的医院做这么多检查,就可以查明病情了!”听完学生A的回答,其他很多学生也应声附和道:“是啊!古时的医术要比现在的科技更精湛。”
学生已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医的价值,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医的优点与不足,并且尽可能地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思维的多能性,跳出课文教案的局限性去看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在思维与讨论的碰撞中,学生们们不仅需要理清思路,更要合理的表达自我。这样一来,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无不提高,学生本身的多能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汉语言文化教育的魅力。
2.学生在学习时,本身是鲜活的
学生在正值花样年华的时候,也正需要教学者去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欣赏花儿的天性。今天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无论世事如何改变,保护学生的鲜活个性永远是教学工作者的第一功课。
如在《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揭示完青蛙本身视野的局限性道理之后,教学者顺水推舟地把问题转向了描述性话题:“同学们,如果你们是青蛙的好朋友,你将怎样把你眼里最美的时间描绘给青蛙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学生A:“我想给小青蛙说,春天的世界最美了,蓝蓝的天空,翠绿的青春,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百花齐放。春天最适合跟小伙伴们一起在野外游玩了!”
学生B:“我想告诉小青蛙我去厦门看海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辽阔而平静的蓝色,那可比你的井口大好多倍呢!”
学习本身是鲜活的,作为教学工作者更要把这种开放性地态度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多方面施展个性,逐渐培养更多地学习本能与自主性,为“生长线”蓄能。
二、开拓学习的多维空间——为“生长线”搭台
1.搭建灵动的思维空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尤其是在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时,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构建思维框架为桥梁,获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过程,所以搭建灵动的思维空间从而显得尤其重要。
如在《熟能生巧》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完全文,教学者顺理成章地问学生:“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心得体会?”
学生A:“武士的百步穿杨,买油老翁注油不湿铜钱都来之不易,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精湛的能力,也要经历日复一日的练习。”
这时,教学者问道:“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学生B突然站起来,深思熟虑地说:“武士身强力壮所以去保卫国家,而老翁年纪大了,就去卖油。说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其实,学生们的思维不总是千篇一律,教学者应该适当地去提醒,“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类似这样的话,让学生们不至于被第一思维所限制,这样才能将灵动思维发挥出来。
2.激活纯洁的人文空间
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硬性思维,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动需要为基础,突出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创设人文关怀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以《母亲》为作文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先用课件列出排比句:“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时的一杯热牛奶,母爱是放学回家后美味的晚餐,母爱是带有阳光味道的暖暖的被子,母爱是……”通过排比句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怀,用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小细节去感染学生。很多学生在这些文字描绘的细节中能够被触动。其中有一个学生在这篇作文的末尾写道:“写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原来妈妈是这样的无声无息地爱着我们,而我,到此时才知道……”
三、倡导创造性的智慧学习——为“生长线”扬帆
1.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很多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以教学大纲为主,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充分应试。但其实这样会限制了学生们对于教材的利用率。
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上完全文,教学者留下10分钟给学生自由讨论。大多同学都在感慨少年周恩来的意气风发和高远志向。
学生A:“我认为理想很重要,我们不能盲目而无目标的学习。”
学生B:“现在抓紧学习的机会,也许我们不能像少年周恩来一样改变国家的命运,但至少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学生C:“我觉得在国泰民安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然不会有什么外战,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保护好地球家园,让人类得以生存。”
显然,学生C的回答不同寻常,重点即在于他跳出了课本,把理想与现实问题结合,十分有针对性地指出了世界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这样的大局观并不是一本教材能够解决的。平时的阅历和教育的环境给了学生创造和二次开发教材的空间。
2.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教育改革带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数码产品使用,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被这些科技成果所束缚,而教育的一大任务就是将其解救,通过发展个性接触现实来灵活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
如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教師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了赵州桥的桥名、地址、设计构造点、建造年代。学生们平常见惯了普通的桥,可能对于石拱桥不是太熟悉,这篇文章能让学生们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在课堂的最后,教学者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做各式桥的模型,下次上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总而言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教学工作者给予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和适时灵活的提醒与激发。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这门人文学科的智慧与真谛,让语文学习的生长线绵延不绝。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322000)
一、摸清学生的本性——为“生长线”蓄能
1.学生在学习时,本身是多能的
众所周知,学生在成长发育过程中,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是无限的,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和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而现实能力的叠加创造了学生学习时的多能性,学生本身的多能为高效学习奠定了基础。
如在执教《扁鹊治病》这篇课文时,总结全文提问学生:“在这篇课文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和心得体会?”学生A说:“我觉得扁鹊的医术高超,不用像现在的医院做这么多检查,就可以查明病情了!”听完学生A的回答,其他很多学生也应声附和道:“是啊!古时的医术要比现在的科技更精湛。”
学生已然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中医的价值,增强了民族自豪感。而老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辩证地看待中西医的优点与不足,并且尽可能地给予他们空间去发挥思维的多能性,跳出课文教案的局限性去看到更多的社会问题。在思维与讨论的碰撞中,学生们们不仅需要理清思路,更要合理的表达自我。这样一来,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无不提高,学生本身的多能也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这是汉语言文化教育的魅力。
2.学生在学习时,本身是鲜活的
学生在正值花样年华的时候,也正需要教学者去用心聆听花开的声音,欣赏花儿的天性。今天的时代是飞速发展的时代,但是无论世事如何改变,保护学生的鲜活个性永远是教学工作者的第一功课。
如在《坐井观天》这篇寓言故事的教学中,揭示完青蛙本身视野的局限性道理之后,教学者顺水推舟地把问题转向了描述性话题:“同学们,如果你们是青蛙的好朋友,你将怎样把你眼里最美的时间描绘给青蛙呢?”这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题目:
学生A:“我想给小青蛙说,春天的世界最美了,蓝蓝的天空,翠绿的青春,一望无际的田野,还有百花齐放。春天最适合跟小伙伴们一起在野外游玩了!”
学生B:“我想告诉小青蛙我去厦门看海的心情,那是我第一次看到大海,辽阔而平静的蓝色,那可比你的井口大好多倍呢!”
学习本身是鲜活的,作为教学工作者更要把这种开放性地态度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多方面施展个性,逐渐培养更多地学习本能与自主性,为“生长线”蓄能。
二、开拓学习的多维空间——为“生长线”搭台
1.搭建灵动的思维空间
思维最初是人脑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间接的反应过程。尤其是在对于抽象事物的理解时,在分析、综合、比较的基础上,需要通过构建思维框架为桥梁,获取事物的本质特征。而教学就是这样一个把抽象事物形象化的过程,所以搭建灵动的思维空间从而显得尤其重要。
如在《熟能生巧》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学完全文,教学者顺理成章地问学生:“同学们,学完这篇文章,大家有什么收获和心得体会?”
学生A:“武士的百步穿杨,买油老翁注油不湿铜钱都来之不易,我们要想获得更多精湛的能力,也要经历日复一日的练习。”
这时,教学者问道:“还有同学有不一样的想法吗?”
学生B突然站起来,深思熟虑地说:“武士身强力壮所以去保卫国家,而老翁年纪大了,就去卖油。说明我们要根据自己的不同条件做适合自己的事情。”
其实,学生们的思维不总是千篇一律,教学者应该适当地去提醒,“从别的方面思考一下”类似这样的话,让学生们不至于被第一思维所限制,这样才能将灵动思维发挥出来。
2.激活纯洁的人文空间
语文教学不同于理科硬性思维,应以学生的学习能动需要为基础,突出教学策略的灵活性,创设人文关怀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如在教学以《母亲》为作文主题的过程中,教师先用课件列出排比句:“母爱是什么?母爱是早上出门时的一杯热牛奶,母爱是放学回家后美味的晚餐,母爱是带有阳光味道的暖暖的被子,母爱是……”通过排比句启发学生的人文情怀,用这些与学生息息相关的生活小细节去感染学生。很多学生在这些文字描绘的细节中能够被触动。其中有一个学生在这篇作文的末尾写道:“写到这里,我流下了眼泪,原来妈妈是这样的无声无息地爱着我们,而我,到此时才知道……”
三、倡导创造性的智慧学习——为“生长线”扬帆
1.对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教材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的需要,为师生教学应用而编选的材料。很多教学工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容易走入一个误区——以教学大纲为主,完成教学大纲的任务,充分应试。但其实这样会限制了学生们对于教材的利用率。
如在《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上完全文,教学者留下10分钟给学生自由讨论。大多同学都在感慨少年周恩来的意气风发和高远志向。
学生A:“我认为理想很重要,我们不能盲目而无目标的学习。”
学生B:“现在抓紧学习的机会,也许我们不能像少年周恩来一样改变国家的命运,但至少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学生C:“我觉得在国泰民安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然不会有什么外战,最重要的应该是如何保护好地球家园,让人类得以生存。”
显然,学生C的回答不同寻常,重点即在于他跳出了课本,把理想与现实问题结合,十分有针对性地指出了世界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这样的大局观并不是一本教材能够解决的。平时的阅历和教育的环境给了学生创造和二次开发教材的空间。
2.彰显个性化的学习成果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为教育改革带了巨大的挑战,同时,也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学生们在熟练掌握数码产品使用,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的同时,也被这些科技成果所束缚,而教育的一大任务就是将其解救,通过发展个性接触现实来灵活激发学生们的创造性。
如在《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中,教師先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们了解了赵州桥的桥名、地址、设计构造点、建造年代。学生们平常见惯了普通的桥,可能对于石拱桥不是太熟悉,这篇文章能让学生们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同时在课堂的最后,教学者布置了一个手工作业:以小组为单位做各式桥的模型,下次上课进行展示和交流。
总而言之,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需要教学工作者给予足够的思维发展空间和适时灵活的提醒与激发。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这门人文学科的智慧与真谛,让语文学习的生长线绵延不绝。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青口小学(32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