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低成就感动机激发内驱力
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低成就感学生之所以成绩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没有动机、动机不明确或者说动机的推动力不大,因此要提高低成就感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一、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
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心的倾向派生出来的,这种好奇心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所以我们平时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堂测试、周测试、月测试,当堂测试是我们这学期抓双基落实的具体措施之一,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后。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利用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结果。应注意:首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对低年级学生更如此;其次,反馈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反应更重要;再次,应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定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最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测试结果任何,还应从各个学习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学生的测试结果,教师要及时進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特别是要正确对待测试和测试结果,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以表扬为主,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使学生心悦诚服,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进取,在获得中提高。 在这一点上,除了像以往一样在教学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外,还应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每位学生都有他喜欢学习的一面,这样学生就容易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就得在全班或小组中肯定他、表扬他、鼓励他,这样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就会被唤醒,学生就会朝着自己喜欢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的进取。
1、适当的表扬给予积极的期望
适当的表扬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完全肯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多的消极批评导致学生失去交流的欲望,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是老师应该把握好表扬的尺度,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信任和期望。
2、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就感
多德森定律指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布置难度适中合适自己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品尝到经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的享有成就感。对于低成就感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许就是他们腾飞的起点。
三、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对学生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持有强烈的兴趣。注重要求子女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工作并能以身作则的父母,其子女成就动机一般也较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越高,孩子的成就动机水平也就越高。父母在孩子学习或解决问题时,给予特别关注和适时评价,则孩子的成就动机会有显著提高。家长的成就动机越高,越有利于孩子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学生以学习成绩来回报家长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跟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由于学习生活紧张,对自己的前途认识模糊,许多学生会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勤奋学习,往往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促使孩子意识到,今后的进步,是必要也是值得。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理想,长此以往,家长的期望和理想就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的人生目标。在学生学习产生疲倦与懈怠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父母宁肯自己辛苦,也不让我们去帮忙赚钱,而让我们安心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的工作辛苦紧张的,甚至在假期参加部分业余打工,来体验家长劳作的辛苦。以这样的劳动所得来的收入来供我们读书,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学习动机。这种以学习成绩来回报家长的激励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它不属于水平较高的认知内驱力。用这样的激发不可过分,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外部动机,难以持久地发挥效应。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当学生成功时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则他会感激而不是自豪。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他会感到自责、内迁或羞愧。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或愤怒。
2. 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是与目前的结果一致的,成功者预期着以后的成功,失败者预期着以后的失败。相反,若将成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3. 所投入的努力。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努力造成的,如果自己努力学习,并且确实有能力取得成功,则他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即使努力也不能成功,则他们很容易放弃,尽管有些任务是他们以前成功地完成过的,这类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无助感
4. 自我概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坚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性。如果不断地成功,则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着较高的自我效能,否则,自我效能感就会较低。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是有利的,这样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
结束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
学习动机是学习动力的一个核心问题,在学生学习动力系统中占有核心的地位。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低成就感学生之所以成绩低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他们没有动机、动机不明确或者说动机的推动力不大,因此要提高低成就感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必须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动机。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成就动机。成就动机主要由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个方面组成.
一、认知内驱力是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求知的欲望。
这种内驱力主要是从好奇心的倾向派生出来的,这种好奇心是一种潜在的动机力量。这种潜在的因素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取得成功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所以我们平时教学要充分利用当堂测试、周测试、月测试,当堂测试是我们这学期抓双基落实的具体措施之一,并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结果。可以加强其进一步学习的动机。因为学生知道学习结果后。能看到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又发现自己的不足,激发上进心,克服缺点,改正错误,争取更好的成绩。利用测试及时反馈学生学习结果。应注意:首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应及时,对低年级学生更如此;其次,反馈应使学生知道什么是正确反应,这比知道什么是错误反应更重要;再次,应随时让学生了解距离自己定的学习目标还有多远;最后,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单纯看其测试结果任何,还应从各个学习环节上发现其可取之处,并给予表扬与鼓励,以增强其自信心和上进心。学生的测试结果,教师要及时進行评价。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注意:要使学生对评价有正确的态度。特别是要正确对待测试和测试结果,坚持正面鼓励的原则,以表扬为主,评价尽量做到客观公正,使学生心悦诚服,评价时应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
二、自我提高内驱力的培养,就是让学生不断的获得成功,在成功中进取,在获得中提高。 在这一点上,除了像以往一样在教学时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外,还应充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让每位学生都有他喜欢学习的一面,这样学生就容易获得成功。与此同时就得在全班或小组中肯定他、表扬他、鼓励他,这样学生的自我提高内驱力就会被唤醒,学生就会朝着自己喜欢或个性化的方向不断的进取。
1、适当的表扬给予积极的期望
适当的表扬是教育教学工作中常见的一种形式,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予以完全肯定,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过多的消极批评导致学生失去交流的欲望,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但是老师应该把握好表扬的尺度,平等的对待每位学生,使他们感到教师对他们每个人都充满了信任和期望。
2、提高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成就感
多德森定律指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因此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布置难度适中合适自己学生的学习任务,学生经过努力后能够完成的。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品尝到经过努力奋斗获得成功的喜悦,充分的享有成就感。对于低成就感学生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许就是他们腾飞的起点。
三、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美国教育家、心理学家布鲁姆研究发现,对学生影响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父母对自己的孩子学习成绩持有强烈的兴趣。注重要求子女独立自主地学习和工作并能以身作则的父母,其子女成就动机一般也较强。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越高,孩子的成就动机水平也就越高。父母在孩子学习或解决问题时,给予特别关注和适时评价,则孩子的成就动机会有显著提高。家长的成就动机越高,越有利于孩子形成较高的成就动机。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适当利用学生以学习成绩来回报家长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及时跟家长沟通让他们了解自己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由于学习生活紧张,对自己的前途认识模糊,许多学生会降低自己的抱负水平,他们之所以能够坚持勤奋学习,往往是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家长的态度和行为促使孩子意识到,今后的进步,是必要也是值得。因此家长要不断地通过多种形式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期望和理想,长此以往,家长的期望和理想就会潜移默化地成为孩子的人生目标。在学生学习产生疲倦与懈怠的时候,启发学生思考,父母宁肯自己辛苦,也不让我们去帮忙赚钱,而让我们安心学习。也可以让学生去了解家长的工作辛苦紧张的,甚至在假期参加部分业余打工,来体验家长劳作的辛苦。以这样的劳动所得来的收入来供我们读书,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提高学习动机。这种以学习成绩来回报家长的激励学习动机属于自我提高和附属内驱力。它不属于水平较高的认知内驱力。用这样的激发不可过分,因为它终究是一种外部动机,难以持久地发挥效应。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激发学习动机,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将导致个体不同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反应。体现在四个方面:
1. 对成功与失败的情感反应。当学生成功时会感到高兴,但只有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时,他才会感到自豪与满意。如果将成功归因于他人或外部力量,则他会感激而不是自豪。相反,如果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他会感到自责、内迁或羞愧。如果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会感到生气或愤怒。
2. 对成功与失败的期望。学生将成败归因于稳定因素时,对未来结果的期待是与目前的结果一致的,成功者预期着以后的成功,失败者预期着以后的失败。相反,若将成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则对以后成败的预期影响较小。
3. 所投入的努力。若学生认为失败是由于不努力造成的,如果自己努力学习,并且确实有能力取得成功,则他们在以后有可能更加努力,遇到困难也能坚持,若将失败归因于缺少能力,即使努力也不能成功,则他们很容易放弃,尽管有些任务是他们以前成功地完成过的,这类学生容易产生习得无助感
4. 自我概念。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他们越来越坚信能力是一个相对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心理特性。如果不断地成功,则他们的自我概念中就会包含着较高的自我效能,否则,自我效能感就会较低。
所以,可以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一般而言,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是有利的,这样可以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
结束语: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和手段多种多样,只要教师有效地利用上述手段来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就有可能学得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