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上好一节数学课

来源 :现代教育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ng_9513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心设计这节课的每个环节,是老师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工作角色。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能干巴巴的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代替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新课改进行这几年来,我经常思考“如何上,才是一节好课”这个问题。我认为精心设计这节课的每个环节,使老师真正成为一个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工作角色。怎样让一个教师真正成为一个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是很简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
  
  上课的目的是什么?是要学生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使学生从认知一学会一应用。怎样让学生学会并会应用,这是教师在上课前备课时需要花费很多时间思考的问题。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就不干巴巴的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比如:教学《简单计算》这节课,我就没有用书本上的例题,创设了一个情境,春天到了,下午学校开展值树活动,要我们班参加6名男同学,4名女同学,你知道教室里还剩下多少名学生么?你是怎样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么?你认为应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换成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6,再去掉4,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一共派了几名同学去,然后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又让两个学生上黑板写出两种算法,更直观、更形象。
  62-6-4 62-(6+4)
  =56-4 =62-10
  =52=52
  62-6一4=62-(6+4)
  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一个数连续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这样,学生理解深刻,记得也牢。接着我又用了一个情境来深化新知:一本书234页,小明昨天看了66页,今天又看了34页,还剩多少页没看?
  
  二、改编现行教材,增强学习材料的“开放性”
  
  有的教材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严密性,而社会性、实践性和活动性不足。教材向学生展示的是最终的结果,缺少过程和方法。“学生才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我们要关注人们的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摒弃以教材为“圣经”,不敢越“雷池”一步的旧的教育观,在深刻领会编者意图的前提下,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调整充实教学教材,增加研究内容,设计操作项目,开放讨论交流,变“教教材”为“用教材”,为学生创新学生提供可创造的空间。
  如:我教学《角的度量》就大胆的没有按老教法走,不是先教开口向左的角,再教开口向右的角,而是直接为学生提供一个开口向上的角,让学生自己尝试量角,并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找到三种量角方法。对于测量方法的总结,我也没有套用教材上的现成法则,而是让学生自己编口诀。这样学生要在自主思考的基础上,理清思路,选择合适的语言,条理清晰的完成整个编制计划。既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成就感,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又如:《锐角和钝角》一课,在学生已认识直角的基础上,接着又画出两个角,让学生说一说哪一个是直角的弟弟?哪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得到学生认可后,教师说明:小于直角的角起了名字叫锐角,大于直角的角叫钝角。接着让学生拿出自己已准备好的活动角,让他们做成一个锐角,再做成一个钝角,又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反思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到:教学概念不是硬背出来的,必须在真正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如果学生不理解,背的拗口嚼蜡,即使硬背下来,也不会用,还忘的快,这样的概念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对于学生来说任何一种新的概念是在实际情境中感悟出来的,是理解的基础上构建起来的。特别是小学生,建立概念离不开多方位感知。手、脑、眼甚至耳、口并用,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像课堂中经常用的找一找、标一标、分一分、画一画、猜一猜,甚至让学生为角起名字,当小老师讲解。学生的参与是获得知识的全过程,而不是模仿书本或教师提供的现成的答案,这样以来怎么能学的不透、记的不牢呢?
  一节成功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教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氛围,让学生能够从中感受并学会探索,发现、解决问题,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周口市川汇区李埠口乡苑老小学)
其他文献
时光飞逝,转眼之间,历史新课程改革在我省已经实施五六年了。五六年的新课程教学实践,使我深切地感受到历史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前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都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那么怎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呢?我认为应该
期刊
现代社会从事各项工作都必须讲究效率,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在特定的空间和规定的时间内,教师如何发挥能动作用,千方百计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教学效率明显提高,是值得探讨的课题。较长时间以来,语文课无论是哪种类型,往往以平堆的居多,以平面展开为最常见,以单打一的传授知识最手熟。尽管这种种做法在培养学生理解和使用祖国语言文字方面也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但从时代的要求和今天学生
期刊
叶圣陶是把略读作为一种课程形态来认识的。1923年叶老亲自拟订的《初级中学国语课程纲要》中,把略读作为与精读一样列为阅读教学的组成部分。因此,略读也就以课程标准的形式确定为一种具体的课程形态。略读有自己的学分(占6学分)、课时、书目和评价。这样阅读教学目标的实现就由精读和略读共同承但。叶圣陶认为,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是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阅读书籍不能仅仅靠单篇短什的精读指导,还要把从精读中得到的经验
期刊
新课改之前,语文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而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是静态的,缺乏变化的,是以教师活动取代学生活动的教学。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知识能力并举,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思考与表达共进的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这也向语文教学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了语文教学的诗意化。如果说语文课本为语文教学的诗意化提供了一片沃土,则语文教师和学生分别是诗意之地上辛勤的耕耘者和圆实饱满的种籽。但是,有了这片沃土和圆
期刊
感恩是小德,忘恩是大恶。学会感恩,是学生成长的需要,是学校、家庭、社会的需要。有了感恩的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健康、亲切、和谐,生命也必将得到滋润。  担任了十几年的班主任工作,每次与家长沟通孩子的成长情况,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说:“老师,麻烦您在我家孩子身上多费点心吧,我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只要孩子能学习好,我们怎么做都行……”每当听完这些话,我心里就沉甸甸的,很不是滋味。大
期刊
摘要: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训练内容,是学生对文本认知和文本理解、感悟的重要体现形式。但笔者通过观察,发现许多学生课堂上反映出的朗读能力比较弱,我对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从三个方面提出改变这种情况的对策,旨在呼唤老师实现并提高朗读训练的有效性。  关键词:朗读训练 问题思考     朗读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趣。学生朗读能力逐步提高,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就
期刊
新一轮课程改革如一声巨雷,打破了教育固守的沉默,给每一位教师带来了巨大的精神震撼。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发展的时代、挑战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新时代里,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经济、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新课程、新教材是在全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编制的,每一
期刊
创新教育认为,“创新是产生于激情驱动下的自觉思维,创新思维是产生于由于热爱、追求、奋斗和奉献所产生的精神境界高度集中,浸沉于那种环境里所产生的自觉思维”。由此可见,创新是人在最佳的心理状态才能发生的一种行为。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创新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通过宽松、活跃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以高涨的热情投入学习,达到最佳的心理状态。在化学课堂教学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美术课程是面向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学生通过对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能提高审美能力、发展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个性的形成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课改 美育 情感教育    美术教学是在情感参与下的体验活动,这一活动的开展,必定伴随着某种情感的产生,必然反映出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的精神世界和特征,也反映教师在教学时情感
期刊
摘要:文道统一、情理交融是语文教师应当掌握的方法。我国古代就有“文道统一”的说法,即现在的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学生在鉴赏学习过枉中离不开情感活动。所以,语文课中的思想感情渗透少不了。  关键词:语文课 思想感情     众所周知,在我国古代的教育理论中就有“文道统一”的说法,即现在的寓思想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元朝学者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它不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