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从社会文化语境层面分析美国蓝调音乐。它是一种以黑人的母体血缘文化特质为基础而产生的、融入部分欧洲传统音乐特点的混生性音乐文化。它不仅仅是一种美洲黑人的流行音乐,它还承载着被贩卖到美洲大陆的黑人对于非洲音乐文化的坚守,却也体现着社会文化语境对美国黑人音乐文化的影响与渗透。
【关键词】蓝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内涵
一、美国黑人蓝调音乐的诞生与初期发展
17世纪开始,非洲黑人就被奴隶贩子贩卖到美洲,成为了种植园主的劳动机器。白人种植园主让黑奴们每天无休止的劳作,不允许他们有休息娱乐的时间,给他们的食物也是最差的。在这样生活的重压之下,在无限的哀伤中,黑奴们开创了以吟唱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田野小调。而这种抒发内心苦闷、忧愁的小调也为后来蓝调音乐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1863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赋予美国黑人原本应该享有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现实却并不是如此。一方面由于种族歧视的后生影响力继续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民权以及公平待遇;另一方面奴隶出生的黑人群体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不得不留在种植园里继续出卖廉价劳动力。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多黑人陷入了一种忧郁、消极的情绪之中,并且逐渐孕育出了表述忧郁、消极情绪的“蓝调音乐”。正如它所唱到的:“早晨乍起,忧伤凄楚,早晨乍起,忧伤凄楚,满腹哀怨,无人倾诉。悲伤的眼泪强忍住,悲伤的眼泪强忍住,与其痛哭不如进坟墓。”
一些黑人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离开了南方种植园去往北方,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将田野小调的“呼答形式”改成了单人自问自答的演唱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用于表达黑人的生活与情感中的哀伤情绪的独唱音乐形式——蓝调音乐。
二、蓝调音乐的形态特征
深入蓝调音乐的本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蓝调音乐主要具备以下形态特质:
1、蓝调音乐的旋律特征
蓝调音乐在旋律层面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独特的“蓝调音阶”。蓝调音阶,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通常会将第3、5、7级音降低半音。这些被降低了半音的音符的音高不同于钢琴上黑键的音高,是一种介于黑键和标准音之间的音高。一般情况下,乐手们会在吉他上用滑奏的方式来演奏介于自然音E和降E音之间的音级。这种独特的音声效果在欧洲古典音乐中是找不到的,与欧洲规范化的音级不同,它传承的是美国黑人血缘母体文化——非洲音乐中对非西式音高的审美偏好。非洲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就是喜好打破各音之间音色的界限,不像欧洲传统音乐对每个音的音高都加以固定;其次是对乐音和噪音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界定,非洲音乐喜好运用滑音和变化音,每次都会给听众留下不一样的印象。
2、蓝调音乐的节奏特点
美国黑人蓝调音乐之所以在听觉上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节奏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切分音和复节奏的大量使用,带给听众一种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的听觉效果。
在歌曲进行的过程中,切分音的应用改变了歌曲常规的、规整的节奏规律。音符由弱拍起,时值持续到强拍,使歌曲原本强拍和弱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一种新的节奏形式。而在节奏层面上,演奏蓝调音乐时,节奏的纵向发展是丰富且立体的:演唱者的歌声是一种节奏,不同大小的鼓所敲击出来的是一种节奏,演唱者拍手或跺脚是一种节奏。不同的乐器弹奏着不同的节奏型,当它们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演奏时,听众们能感受到一种复杂且独特的音乐节奏。
3、蓝调音乐的和声特色
蓝调歌曲的歌词结构为AAB结构,第二句为第一句的重复,第三句可以看成是对第一、二句歌词的一种回应和总结。为了不让听众们在听第二句歌词的时候产生和第一句太过相似的感觉,避免这种单一感,演奏者们及其聪明的改变了歌曲的和弦。同样的歌词用不同的和弦旋律伴奏,再加上演唱者情感处理的不同,带给听众们的感觉截然不同。
在早期黑人蓝调音乐中,已经出现了规范化的和弦序列。蓝调音乐中大都以三句歌词为一段,一段12小节,每句歌词4个小节,每小节4拍,每小节使用一个和弦。歌曲的和弦进行是:主和弦——下属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每一句的前2小节为歌词演唱,后2小节为乐器独奏,乐器独奏部分是一种对歌词部分的呼应。蓝调歌曲主要以每段12小节为主,也存在着一部分每段8小节或16小节的蓝调歌曲。整体而言,这种和弦进行更多地呈现出了黑人在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后,对白人音乐审美偏好的或许主动或许被动的吸收。
结语
回溯蓝调音乐诞生,我们可以看到蓝调音乐的产生并非一种偶然,而是社会文化语境孕育的结果。而对于蓝调音乐形态的分析,则让我们看到了蓝调音乐形态本体中所体现的美国黑人对白人音乐文化审美偏好的妥协以及对血缘文化母体—非洲音乐文化特质的坚定继承。尽管看似矛盾,但并不难以理解。一定意义上,蓝调音乐是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上开创出的一种特殊的、混生性音乐文化,其中一些特质呈现着与白人音乐审美认同的趋同,但在另外一些层面却又在坚定不移地制造着差异,既体现着白人的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强制渗透,也宣扬着黑人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坚定背离。
参考文献:
[1](美)艾琳·索森(E.Southen)著;袁華清译. 美国黑人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03.
[2]郝苗苗.纽约黑人说唱乐演的衍变及其异文化阐释[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4)
基金项目:
1、本成果系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早期美国黑人蓝调音乐的形态特质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0543;
2、本成果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纽约黑人说唱衍变的表述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0938
【关键词】蓝调音乐;形态特征;文化内涵
一、美国黑人蓝调音乐的诞生与初期发展
17世纪开始,非洲黑人就被奴隶贩子贩卖到美洲,成为了种植园主的劳动机器。白人种植园主让黑奴们每天无休止的劳作,不允许他们有休息娱乐的时间,给他们的食物也是最差的。在这样生活的重压之下,在无限的哀伤中,黑奴们开创了以吟唱为主要表现方式的田野小调。而这种抒发内心苦闷、忧愁的小调也为后来蓝调音乐的出现埋下了伏笔。
1863年林肯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赋予美国黑人原本应该享有的自由与权利。然而,现实却并不是如此。一方面由于种族歧视的后生影响力继续存在,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并没有真正地得到民权以及公平待遇;另一方面奴隶出生的黑人群体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找不到更好的工作,不得不留在种植园里继续出卖廉价劳动力。
面对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很多黑人陷入了一种忧郁、消极的情绪之中,并且逐渐孕育出了表述忧郁、消极情绪的“蓝调音乐”。正如它所唱到的:“早晨乍起,忧伤凄楚,早晨乍起,忧伤凄楚,满腹哀怨,无人倾诉。悲伤的眼泪强忍住,悲伤的眼泪强忍住,与其痛哭不如进坟墓。”
一些黑人为了追求更好地生活离开了南方种植园去往北方,在迁移的过程中逐渐将田野小调的“呼答形式”改成了单人自问自答的演唱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用于表达黑人的生活与情感中的哀伤情绪的独唱音乐形式——蓝调音乐。
二、蓝调音乐的形态特征
深入蓝调音乐的本体特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蓝调音乐主要具备以下形态特质:
1、蓝调音乐的旋律特征
蓝调音乐在旋律层面的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独特的“蓝调音阶”。蓝调音阶,在自然音阶的基础上,通常会将第3、5、7级音降低半音。这些被降低了半音的音符的音高不同于钢琴上黑键的音高,是一种介于黑键和标准音之间的音高。一般情况下,乐手们会在吉他上用滑奏的方式来演奏介于自然音E和降E音之间的音级。这种独特的音声效果在欧洲古典音乐中是找不到的,与欧洲规范化的音级不同,它传承的是美国黑人血缘母体文化——非洲音乐中对非西式音高的审美偏好。非洲传统音乐的一大特点就是喜好打破各音之间音色的界限,不像欧洲传统音乐对每个音的音高都加以固定;其次是对乐音和噪音之间的界限的模糊界定,非洲音乐喜好运用滑音和变化音,每次都会给听众留下不一样的印象。
2、蓝调音乐的节奏特点
美国黑人蓝调音乐之所以在听觉上有一种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从节奏上来说,主要是因为切分音和复节奏的大量使用,带给听众一种不同于欧洲传统音乐的听觉效果。
在歌曲进行的过程中,切分音的应用改变了歌曲常规的、规整的节奏规律。音符由弱拍起,时值持续到强拍,使歌曲原本强拍和弱拍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形成一种新的节奏形式。而在节奏层面上,演奏蓝调音乐时,节奏的纵向发展是丰富且立体的:演唱者的歌声是一种节奏,不同大小的鼓所敲击出来的是一种节奏,演唱者拍手或跺脚是一种节奏。不同的乐器弹奏着不同的节奏型,当它们合在一起同时进行演奏时,听众们能感受到一种复杂且独特的音乐节奏。
3、蓝调音乐的和声特色
蓝调歌曲的歌词结构为AAB结构,第二句为第一句的重复,第三句可以看成是对第一、二句歌词的一种回应和总结。为了不让听众们在听第二句歌词的时候产生和第一句太过相似的感觉,避免这种单一感,演奏者们及其聪明的改变了歌曲的和弦。同样的歌词用不同的和弦旋律伴奏,再加上演唱者情感处理的不同,带给听众们的感觉截然不同。
在早期黑人蓝调音乐中,已经出现了规范化的和弦序列。蓝调音乐中大都以三句歌词为一段,一段12小节,每句歌词4个小节,每小节4拍,每小节使用一个和弦。歌曲的和弦进行是:主和弦——下属和弦——主和弦——属和弦——主和弦。每一句的前2小节为歌词演唱,后2小节为乐器独奏,乐器独奏部分是一种对歌词部分的呼应。蓝调歌曲主要以每段12小节为主,也存在着一部分每段8小节或16小节的蓝调歌曲。整体而言,这种和弦进行更多地呈现出了黑人在被贩卖到美洲大陆后,对白人音乐审美偏好的或许主动或许被动的吸收。
结语
回溯蓝调音乐诞生,我们可以看到蓝调音乐的产生并非一种偶然,而是社会文化语境孕育的结果。而对于蓝调音乐形态的分析,则让我们看到了蓝调音乐形态本体中所体现的美国黑人对白人音乐文化审美偏好的妥协以及对血缘文化母体—非洲音乐文化特质的坚定继承。尽管看似矛盾,但并不难以理解。一定意义上,蓝调音乐是黑人被贩卖到美洲大陆上开创出的一种特殊的、混生性音乐文化,其中一些特质呈现着与白人音乐审美认同的趋同,但在另外一些层面却又在坚定不移地制造着差异,既体现着白人的主流文化对黑人文化的强制渗透,也宣扬着黑人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坚定背离。
参考文献:
[1](美)艾琳·索森(E.Southen)著;袁華清译. 美国黑人音乐史[M]. 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1983.03.
[2]郝苗苗.纽约黑人说唱乐演的衍变及其异文化阐释[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6(4)
基金项目:
1、本成果系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早期美国黑人蓝调音乐的形态特质及其文化内涵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70543;
2、本成果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纽约黑人说唱衍变的表述研究”部分成果,项目编号:2017SJB0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