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童年往事》是侯孝贤的代表作,影片质朴平实,以细腻的笔法写出了一个人的成长之路和一代人的思乡情结,发人深思。一系列长镜头的冷静叙述增加了影片的生活感和真实感。影片感人至深,经久不衰,平淡之中见真情。
【关键词】《童年往事》;乡愁;成长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半自传式的一部电影。1986年上映。影片开头说,“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实际上,父亲出现的次数很少,说的话也不多,在进度条的前半段就已经去世。父亲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民国三十六年,父亲带队到广州参加省全运会时遇到大学同学李槐。李槐是台北市市长,受李槐邀请,父亲从梅州市梅县区教育科长的位置上前往台北做李槐的主任秘书。一年后,母亲带着全家前往台北。民国三十八年,父亲调任台北教育厅任督学。由于台湾北部潮湿多雨,父亲患上气喘。读小学一年级时,全家为了父亲的身体,不得不搬到凤山。这里可以看做是台湾眷村文化的一个缩影。老一辈人和年轻的一代对故土的感情完全不同,老一辈人是把台湾看成暂时居住地,他们相信自己迟早是要回到大陆的,这种思乡情结围绕了他们的一生。但是年轻的一辈似乎就很少有这种乡愁,他们对大陆的印象不深,他们对生长的台湾更熟悉更有感情。
父亲原本并不打算在台湾常住,因此买的家具都是竹子做的,方便走的时候处理。奶奶也一直说着,要回大陆去。阿孝,男主人公,因为幼年随着家人来到台湾,所以对故乡并没有什么印象。奶奶三番五次说要带他回大陆去的时候,他显得很困惑,也拒绝过很多次,为什么要回大陆?大陆在哪里?奶奶笑着说回大陆可以拜祠堂,可是,阿孝不知道为什么要拜祠堂,也不明白祠堂的意义。他这一代,没有对大陆的根性,他是作为一个台湾人存在的,说的是台湾腔。在学校,有一个同学玩闹着说,要反攻大陆了,得到的回应是一阵嬉笑怒骂,大家不明白什么叫反攻大陆。而奶奶和父亲不同,他们是想要回家的,台湾对他们而言,原本只是一个暂时的栖息地。没想到,因为政治原因,再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留在台湾。放眼望去,尽是散不尽的乡愁。
一家人生活清貧又不乏温馨。奶奶和孙子的关系很好。奶奶经常拎着一个小包出远门,经常迷失在回大陆的路上。有一次,阿孝终于跟奶奶一起走在回大陆的路上。奶奶以为,大陆离台湾很近的,只要走过一条长长的路,再跨过一条河,就能看到梅江桥,就能回到广东了。但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走不到头的。奶奶没有很忧伤的情绪,而是和孙子一起采芭乐,一起回家,掷芭乐,笑得很天真。奶奶总会在饭前喊阿孝回家吃饭,奶奶说的是梅县方言,所以阿孝有了一个绰号,叫阿哈。
父亲跟所有的孩子似乎都不大亲近,所以影片并没有很多关于父亲的场景。但在影片快结束时,姐姐看到父亲的自传,才明白,父亲不跟他们一起吃饭,不跟孩子亲近,是因为怕把肺病传给他们。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他去世的也很早。
阿孝真正的成长是从母亲去世开始的。在此之前,他活的跟父辈很不一样,他没有乡愁,可以说是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甚至非常叛逆。父亲的死并没有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仍然打架,斗殴,吸烟,赌博。还有,他喜欢隔壁的女孩吴素梅,甚至为了她的一句话放弃保送军校,参加联考。父亲死的时候,他还是懵懵懂懂,母亲死的时候,他哭的撕心裂肺。母亲的离去所代表的是他放浪不羁生活的终结。阿孝对朋友很讲义气,对家人也很贴心。母亲病的很严重,他不再出去厮混。在母亲去世后,他去找叶太太要回会钱,看到叶太太生活拮据,家徒四壁,比阿孝自己家还穷,他什么都没说,径直回了家。他开始明白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懂得宽容和谅解。
在侯孝贤描绘的童年往事里,童年是酸甜苦辣的集合体,是一步步成长的过程。这部电影很真实,情节真实,偷零钱玩弹珠收破烂;环境真实,台湾眷村里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情感真挚,老一辈的乡愁,奶奶一直寻找的大陆。这是另一种的题材的青春电影,融合了更多的背景因素和文化因素。青春的不纯粹,但是内容更饱满。在观看的过程中夹杂着笑和泪。电影的画面淳朴而真实,节奏平缓,融情感于点滴细节之中。这部电影关乎成长,阿孝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个亲人的故去,他慢慢地在这离别之中褪去少年的稚嫩,开始体悟人生百态。正如电影的英文取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ime to die”,成长的路上关乎死亡,一代人故去,一代人成长,向死而生,亘古不变的定理。这是一部值得一再品味的电影,不论是它的拍摄手法还是表达内容,长镜头的大量运用和安静的叙述风格为人称道,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使观众沉浸其中,像是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于平淡之中显韵味。电影节导演评价他的电影风格,说“他的创作风格源自于他的拍摄习惯,他习惯在拍摄时摄像机一直开着不关,去捕捉演员最真实的表演细节,于是便在创作中逐渐找到了这种感觉,侯孝贤也认为自己的作品多来自于自己的回忆,后来拍摄别人的回忆……写出来的作品很像散文。”侯孝贤的电影就像散文,可以慢慢咀嚼品鉴,言之有尽而意之无穷。
参考文献:
[1]金淑兮.论侯孝贤电影的诗性气质[D].浙江大学,2008.
[2]李道新.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J].电影新作,2002(06):41-43.
作者简介:吕濛(1994-11),女,汉,浙江衢州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
【关键词】《童年往事》;乡愁;成长
《童年往事》是侯孝贤半自传式的一部电影。1986年上映。影片开头说,“这部电影是我童年的一些记忆,尤其是对父亲的印象……”,实际上,父亲出现的次数很少,说的话也不多,在进度条的前半段就已经去世。父亲是广东梅州市梅县区人,民国三十六年,父亲带队到广州参加省全运会时遇到大学同学李槐。李槐是台北市市长,受李槐邀请,父亲从梅州市梅县区教育科长的位置上前往台北做李槐的主任秘书。一年后,母亲带着全家前往台北。民国三十八年,父亲调任台北教育厅任督学。由于台湾北部潮湿多雨,父亲患上气喘。读小学一年级时,全家为了父亲的身体,不得不搬到凤山。这里可以看做是台湾眷村文化的一个缩影。老一辈人和年轻的一代对故土的感情完全不同,老一辈人是把台湾看成暂时居住地,他们相信自己迟早是要回到大陆的,这种思乡情结围绕了他们的一生。但是年轻的一辈似乎就很少有这种乡愁,他们对大陆的印象不深,他们对生长的台湾更熟悉更有感情。
父亲原本并不打算在台湾常住,因此买的家具都是竹子做的,方便走的时候处理。奶奶也一直说着,要回大陆去。阿孝,男主人公,因为幼年随着家人来到台湾,所以对故乡并没有什么印象。奶奶三番五次说要带他回大陆去的时候,他显得很困惑,也拒绝过很多次,为什么要回大陆?大陆在哪里?奶奶笑着说回大陆可以拜祠堂,可是,阿孝不知道为什么要拜祠堂,也不明白祠堂的意义。他这一代,没有对大陆的根性,他是作为一个台湾人存在的,说的是台湾腔。在学校,有一个同学玩闹着说,要反攻大陆了,得到的回应是一阵嬉笑怒骂,大家不明白什么叫反攻大陆。而奶奶和父亲不同,他们是想要回家的,台湾对他们而言,原本只是一个暂时的栖息地。没想到,因为政治原因,再也回不去了,他们将永远留在台湾。放眼望去,尽是散不尽的乡愁。
一家人生活清貧又不乏温馨。奶奶和孙子的关系很好。奶奶经常拎着一个小包出远门,经常迷失在回大陆的路上。有一次,阿孝终于跟奶奶一起走在回大陆的路上。奶奶以为,大陆离台湾很近的,只要走过一条长长的路,再跨过一条河,就能看到梅江桥,就能回到广东了。但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走不到头的。奶奶没有很忧伤的情绪,而是和孙子一起采芭乐,一起回家,掷芭乐,笑得很天真。奶奶总会在饭前喊阿孝回家吃饭,奶奶说的是梅县方言,所以阿孝有了一个绰号,叫阿哈。
父亲跟所有的孩子似乎都不大亲近,所以影片并没有很多关于父亲的场景。但在影片快结束时,姐姐看到父亲的自传,才明白,父亲不跟他们一起吃饭,不跟孩子亲近,是因为怕把肺病传给他们。父亲的身体一直不好。所以,他去世的也很早。
阿孝真正的成长是从母亲去世开始的。在此之前,他活的跟父辈很不一样,他没有乡愁,可以说是活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甚至非常叛逆。父亲的死并没有让他体会到生活的艰辛,他仍然打架,斗殴,吸烟,赌博。还有,他喜欢隔壁的女孩吴素梅,甚至为了她的一句话放弃保送军校,参加联考。父亲死的时候,他还是懵懵懂懂,母亲死的时候,他哭的撕心裂肺。母亲的离去所代表的是他放浪不羁生活的终结。阿孝对朋友很讲义气,对家人也很贴心。母亲病的很严重,他不再出去厮混。在母亲去世后,他去找叶太太要回会钱,看到叶太太生活拮据,家徒四壁,比阿孝自己家还穷,他什么都没说,径直回了家。他开始明白生活的不易和艰辛,懂得宽容和谅解。
在侯孝贤描绘的童年往事里,童年是酸甜苦辣的集合体,是一步步成长的过程。这部电影很真实,情节真实,偷零钱玩弹珠收破烂;环境真实,台湾眷村里的风土人情,历历在目;情感真挚,老一辈的乡愁,奶奶一直寻找的大陆。这是另一种的题材的青春电影,融合了更多的背景因素和文化因素。青春的不纯粹,但是内容更饱满。在观看的过程中夹杂着笑和泪。电影的画面淳朴而真实,节奏平缓,融情感于点滴细节之中。这部电影关乎成长,阿孝的成长经历了一个个亲人的故去,他慢慢地在这离别之中褪去少年的稚嫩,开始体悟人生百态。正如电影的英文取名“The time to live and time to die”,成长的路上关乎死亡,一代人故去,一代人成长,向死而生,亘古不变的定理。这是一部值得一再品味的电影,不论是它的拍摄手法还是表达内容,长镜头的大量运用和安静的叙述风格为人称道,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使观众沉浸其中,像是娓娓道来的一个故事,于平淡之中显韵味。电影节导演评价他的电影风格,说“他的创作风格源自于他的拍摄习惯,他习惯在拍摄时摄像机一直开着不关,去捕捉演员最真实的表演细节,于是便在创作中逐渐找到了这种感觉,侯孝贤也认为自己的作品多来自于自己的回忆,后来拍摄别人的回忆……写出来的作品很像散文。”侯孝贤的电影就像散文,可以慢慢咀嚼品鉴,言之有尽而意之无穷。
参考文献:
[1]金淑兮.论侯孝贤电影的诗性气质[D].浙江大学,2008.
[2]李道新.为生而死与向死而生——对侯孝贤影片《童年往事》的一种读解[J].电影新作,2002(06):41-43.
作者简介:吕濛(1994-11),女,汉,浙江衢州人,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工作单位: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