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古代艺术具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其艺术风格的形成离不开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对它的影响。儒家、道家、佛家是中国古代最为主要的三大美学思想,中国古代艺术深受这三大美学思想的影响。本文通过分析儒家、道家、佛家的不同的美学主张以及其对中国古代艺术的不同影响,探究这三大美学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的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儒家;道家;佛家;禅学
儒家、佛家、道家这三大美学思想是形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最为主要的基础。正因为受其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出现了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正统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随着道家的盛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中国古代艺术风格也随之改变,之后佛家思想的流入形成了新的美学思想,艺术风格也随之改变。受这三大美学思想的影响转变,中国古代艺术也随之转变,不可否认,这三大美学思想是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魅力的基础。而通过对三大美学思想的研究,从而研讨其对中国古代艺术转变的主要影响,能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之处。
一、儒家美学思想
探究中国的美学思想首先就要从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开始,中国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它的整个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而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其思想中心,正如孔子提出的“人而不仁如何乐”,强调“仁”在人性中的重要性。《论语·泰伯》里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意为倘若某人具有周公的才智,却表现出既骄傲又鄙吝,那么其余的也就没有什么可采取的了。【1】这体现了在儒家思想中,人格的完善并不单单只依靠个人的意志,还需要在道、德、礼、乐等各种外在约束下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在正统儒家思想中,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其目的都是“成教化,助人伦”。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画中开朝明君均有王者气度风范,而残暴昏君均是委琐庸腐之态,画家这样意在告诫当朝皇帝要以前者为尊,后者为耻。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提倡文学艺术创作要以伦理政治为目的,必须起到教化于人的作用。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被当成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思想是继儒家思想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思想体系。道家思想最为盛行的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与儒家思想大有不同,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新观点。道家思想主张人需要从物质、利益、教化等各种束缚中超脱出来,真正与自然合为一体。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至上的大美,是与自然合为一体的质朴的美。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由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化,正统的儒家美学思想提倡的以人伦教化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已经被文人所摒弃,开始主张摆脱各种道德、教化的束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因此,开始注重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更多的追求主观志趣的美,强调写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倡的思想。在这,庄子所说的“大”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大,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大,是一种超脱的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庄子所指的“大”的世界。庄子认为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是一种无限的美、大美,这种美是超脱了儒教所说的伦理范围的,是一种超越了道德之上的纯审美。【2】因此,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主张我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本真。
此外,庄子所指的大美与至高人格有关,并不注重外表形状的美与丑,因此,又有丑非不美之说。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在《庄子》中,有许多故事是描绘相貌丑陋、肢体残缺的畸形人。这些人外貌丑陋、畸形、身体残废,但却因为其拥有高尚的美德被天下人所敬仰。庄子借用这些形象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的区别。因此,庄子认为美在于内在的人格、精神、理想,而不在外在的状貌。任何事物,无论外形如何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一般人所说的丑大都指的是“自然丑”。然而这种“自然丑”所指的“丑”与“艺术丑”的“丑”是不同的。在庄子看来,这些自然丑都可以转化为艺术美。【2】因此,受此影响,在书法艺术上,中国开始出现了丑书一说,而中国绘画也开始推崇枯槁之美,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三、佛家美学思想
随着佛教开始流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学思想。而禅学与儒家、道家不同,它追求的是一种境界、韵味,指向人的心境。禅学讲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赏、体验获得对宇宙万物的感悟,主张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为一体。受禅学思想的影响,文人开始主张以淡为主的创作思想,注重其韵味的观点。【3】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倡去除一切刻意的思考、个人情感,进入一种无意识、无规律的状态,从而进入禅意的世界。受禅学提倡的冲淡境界的影响,许多文人开始注重描绘自然中极其普通、简单、萧瑟的风景,创作对象由高远的巨幅山水转化为简单萧瑟的秋景之中。创作技法也开始发生转变,出现了计白当黑、小中见大、无画处皆成妙,讲究水墨韵味,崇尚黑色和白色,淡化其他色彩,用黑白两色的变化表现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效果。【3】这种技法在后来也成为中国绘画的常规法则。而由于佛教思想在中国开始盛行,在创作题材上也出现了大规模以佛像、佛经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主要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大美学思想的融合。但是由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美学思想存在的不同,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探究三大主要美学思想的主张,有利于深刻了解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转变的原因,从而对不同风格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我们认识到,受儒家“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注重以教化伦理道德为目的。而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新观点,开始提倡艺术创作从自然中提取灵感,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佛教的流入以及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而形成的禅学,提倡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为一体,注重以淡为主,受禅学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开始注重以计白当黑,注重描绘萧瑟之景。总而言之,受儒家、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自身艺术特色和魅力的创作风格,这三大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澤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7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关键词】:中国古代艺术;儒家;道家;佛家;禅学
儒家、佛家、道家这三大美学思想是形成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最为主要的基础。正因为受其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出现了与西方艺术截然不同的艺术形式。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正统的思想,对中国古代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而随着道家的盛行,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开始发生转变,中国古代艺术风格也随之改变,之后佛家思想的流入形成了新的美学思想,艺术风格也随之改变。受这三大美学思想的影响转变,中国古代艺术也随之转变,不可否认,这三大美学思想是奠定了中国古代艺术独特魅力的基础。而通过对三大美学思想的研究,从而研讨其对中国古代艺术转变的主要影响,能进一步认识中国古代艺术的独特之处。
一、儒家美学思想
探究中国的美学思想首先就要从对儒家思想的认知开始,中国的美学思想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在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一直被奉为正统思想,它的整个思想体系深深影响了中国美学。而在儒家思想中,“仁”被视为其思想中心,正如孔子提出的“人而不仁如何乐”,强调“仁”在人性中的重要性。《论语·泰伯》里提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矣。”意为倘若某人具有周公的才智,却表现出既骄傲又鄙吝,那么其余的也就没有什么可采取的了。【1】这体现了在儒家思想中,人格的完善并不单单只依靠个人的意志,还需要在道、德、礼、乐等各种外在约束下才能塑造出良好的人格。在正统儒家思想中,提倡文以载道,认为所有的文学艺术作品其目的都是“成教化,助人伦”。例如我们可以看到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画中开朝明君均有王者气度风范,而残暴昏君均是委琐庸腐之态,画家这样意在告诫当朝皇帝要以前者为尊,后者为耻。这正如白居易所说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受儒家思想影响,儒家美学思想提倡文学艺术创作要以伦理政治为目的,必须起到教化于人的作用。因此,“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被当成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
二、道家美学思想
道家思想是继儒家思想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重要的思想体系。道家思想最为盛行的是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道家与儒家思想大有不同,提出了“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新观点。道家思想主张人需要从物质、利益、教化等各种束缚中超脱出来,真正与自然合为一体。道家所追求的美是一种至上的大美,是与自然合为一体的质朴的美。因此,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出现了由诗言志到诗缘情的转化,正统的儒家美学思想提倡的以人伦教化为目的的艺术创作已经被文人所摒弃,开始主张摆脱各种道德、教化的束缚,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因此,开始注重画家内心情感的抒发,更多的追求主观志趣的美,强调写意。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是道家代表人物庄子所提倡的思想。在这,庄子所说的“大”并不是指数量上的大,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上的大,是一种超脱的状态。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这才是庄子所指的“大”的世界。庄子认为最主要的审美对象是一种无限的美、大美,这种美是超脱了儒教所说的伦理范围的,是一种超越了道德之上的纯审美。【2】因此,受道家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绘画主张我与自然和谐相处,回归自然本真。
此外,庄子所指的大美与至高人格有关,并不注重外表形状的美与丑,因此,又有丑非不美之说。庄子曰:“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庄子·德充符》在《庄子》中,有许多故事是描绘相貌丑陋、肢体残缺的畸形人。这些人外貌丑陋、畸形、身体残废,但却因为其拥有高尚的美德被天下人所敬仰。庄子借用这些形象否定了传统意义上的美与丑的区别。因此,庄子认为美在于内在的人格、精神、理想,而不在外在的状貌。任何事物,无论外形如何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一般人所说的丑大都指的是“自然丑”。然而这种“自然丑”所指的“丑”与“艺术丑”的“丑”是不同的。在庄子看来,这些自然丑都可以转化为艺术美。【2】因此,受此影响,在书法艺术上,中国开始出现了丑书一说,而中国绘画也开始推崇枯槁之美,大巧若拙的艺术境界。
三、佛家美学思想
随着佛教开始流入中国之后,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家思想相融合,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禅学思想。而禅学与儒家、道家不同,它追求的是一种境界、韵味,指向人的心境。禅学讲究通过对大自然的观赏、体验获得对宇宙万物的感悟,主张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为一体。受禅学思想的影响,文人开始主张以淡为主的创作思想,注重其韵味的观点。【3】因此,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提倡去除一切刻意的思考、个人情感,进入一种无意识、无规律的状态,从而进入禅意的世界。受禅学提倡的冲淡境界的影响,许多文人开始注重描绘自然中极其普通、简单、萧瑟的风景,创作对象由高远的巨幅山水转化为简单萧瑟的秋景之中。创作技法也开始发生转变,出现了计白当黑、小中见大、无画处皆成妙,讲究水墨韵味,崇尚黑色和白色,淡化其他色彩,用黑白两色的变化表现了无限深远的空间效果。【3】这种技法在后来也成为中国绘画的常规法则。而由于佛教思想在中国开始盛行,在创作题材上也出现了大规模以佛像、佛经为主题的艺术作品。
综上所述,从根本上来讲,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主要是儒家、道家、佛家三大美学思想的融合。但是由于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美学思想存在的不同,中国古代艺术作品风格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探究三大主要美学思想的主张,有利于深刻了解中国古代艺术风格转变的原因,从而对不同风格的中国古代艺术作品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我们认识到,受儒家“成教化,助人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创作注重以教化伦理道德为目的。而随着道家思想的影响力逐渐扩大,道家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同一”的新观点,开始提倡艺术创作从自然中提取灵感,以抒发个人情感为目的,个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佛教的流入以及与儒家、道家思想的融合而形成的禅学,提倡佛我同一、物己双忘、宇宙与心灵融为一体,注重以淡为主,受禅学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创作开始注重以计白当黑,注重描绘萧瑟之景。总而言之,受儒家、道家、佛家美学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艺术形成了具有自身艺术特色和魅力的创作风格,这三大美学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澤厚,《华夏美学》[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7
[2]朱良志,《中国美学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
[3]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