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因而,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决定了其内容的庞杂性和繁复性。任何一篇课文都包含了很多内容,涵盖了很多的信息。所以,语文教学注重三维目标的设立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当堂教学的任务目标、教学文本的自身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景,选取一种或者几种教学切入点,将文本、教师、学生有机地整合起来,实现教学效果的优化。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关键句 质疑
一、以“个性化阅读”为突破口,实践从工具性到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珠鸟》一文上课一开始就问:“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珍珠鸟》;然后,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最好不要重复。”老师面向全体,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后再引导生对笼子问题的探讨、对信赖的质疑,由笼中的三类鸟谈对人生的三种态度,体验爱鸟的方式。教师不再囿于上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诠释了学生的思想。
工具即语言,人文即精神。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
二、“以关键句”为突破口,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感染学生
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珍珠鸟》一文我,们就可抓住文中两个关键句进行品读——“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教学片段一: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小鸟是不是最初就敢在人肩上睡觉?好像不是。人和鸟之间的这种依赖应该是一个——它不会一开始就到“我”肩上去对吧,它最后才落到“我”肩上。请你说出一个词语。这中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什么?
生:时间。
师: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播放《囚鸟》片段。
这里由“时间”一词,再次把视线引导向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情节的发展,进入对笼子问题的探讨——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
教学片段二:
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我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作何感想?
生:就是,有一种喜悦之情。冯骥才可能也一样,这里的“真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离心尽致。
师:是吧?那么他在养这个小鸟期间,包括小鸟落在他的肩上的时候,他的整个儿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生:他就是用这种心去培养人与鸟之间的信任的。然后当鸟逐渐信任他,最后落在他肩膀上的时候,他感觉到那种回报,心情非常的开心、舒适。
师:他有没有对鸟怀有敬意,或者说感到惭愧?
生:没有
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最本质部分,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和生发剂。
三、以“质疑”为突破口,让跳跃的思维穿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言语、陶冶情趣的焦点。以“质疑”为突破口,便能让文本离得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质疑文本,就要将疑贯串于学习始终,读前有疑,读中有释疑,读后存疑,解决旧疑存新疑。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教学片段:
师:这时我们发现:鸟,它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一样东西却越来越远,是什么呢……
师:“笼子”问题,我是被囚禁的鸟。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
师:两个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带着这两个问题,重读课文……
生:这个笼子是用竹条编成的,而且这个笼内还有一卷干草。
师:这个笼子的竹条之间是非常紧密的吗?是不是编得很密,一条一条紧挨着……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待鸟儿,都和作者冯骥才持一样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的《珍珠鸟》。继续探讨:第一,根据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在笼中的鸟,可以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第二,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的看法好像不一样。比一比,想一想……
师: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希区柯克,一个悬念大师,1963年拍摄的一个片子,叫作《群鸟》。在看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两个概念:第一,力量问题,谁更有力量?第二,笼子问题,在这个影片里面,有没有笼子……
师: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我们是“珍珠人”。好,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
……
质疑文本既可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的表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可在研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的深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可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把质疑贯彻始终以“质疑”为突破口,生成感悟并水到渠成,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我们要在教学的生成中,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影响感染学生;质疑文本,让跳跃的思维插上理性的翅膀思辨地穿梭字里行间,让更丰富的语言和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勃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路生泉,尤秀玲.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2009,(08).
关键词:个性化阅读 关键句 质疑
一、以“个性化阅读”为突破口,实践从工具性到人文性
“语文教学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珠鸟》一文上课一开始就问:“课文预习过了吧,我们再花一分钟时间,重新看一下这篇课文《珍珠鸟》;然后,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话,请注意,前面的同学讲过的句子,最好不要重复。”老师面向全体,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和理解,培养了学生认真听的习惯。后再引导生对笼子问题的探讨、对信赖的质疑,由笼中的三类鸟谈对人生的三种态度,体验爱鸟的方式。教师不再囿于上孔之见,定于一家之言,而是尊重异端,容纳叛逆,诠释了学生的思想。
工具即语言,人文即精神。一篇文章,我们首先应该关注的是鲜活灵动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分析语言现象,把握语言规律,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事实上,人文性一直就寓于工具性之中,抓住了工具性,就有了感悟人文性的物质基础,就等于抓住了人文性。
二、“以关键句”为突破口,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感染学生
读懂文本,不仅需要我们悟遣词造句之妙,还需要我们悟布局谋篇之美,更需要我们悟字里行间蕴含着的情、理、意、趣之味。《珍珠鸟》一文我,们就可抓住文中两个关键句进行品读——“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教学片段一:
生: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那么小鸟是不是最初就敢在人肩上睡觉?好像不是。人和鸟之间的这种依赖应该是一个——它不会一开始就到“我”肩上去对吧,它最后才落到“我”肩上。请你说出一个词语。这中间需要一个比较长的什么?
生:时间。
师:小鸟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笼子越来越远。想起一首歌。播放《囚鸟》片段。
这里由“时间”一词,再次把视线引导向全篇,整体感知,弄清情节的发展,进入对笼子问题的探讨——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
教学片段二:
生:真好!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
师:我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作何感想?
生:就是,有一种喜悦之情。冯骥才可能也一样,这里的“真好”,把这种情感表达得淋离心尽致。
师:是吧?那么他在养这个小鸟期间,包括小鸟落在他的肩上的时候,他的整个儿的情感是怎么样的?
生:他就是用这种心去培养人与鸟之间的信任的。然后当鸟逐渐信任他,最后落在他肩膀上的时候,他感觉到那种回报,心情非常的开心、舒适。
师:他有没有对鸟怀有敬意,或者说感到惭愧?
生:没有
打动人心的、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恐怕也正是这种内涵着的美,它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最本质部分,是整个语文阅读教学的“制高点”,是促进课堂生成充满智慧灵光的催化剂和生发剂。
三、以“质疑”为突破口,让跳跃的思维穿梭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深加工的疑问永远是学生生发言语、陶冶情趣的焦点。以“质疑”为突破口,便能让文本离得更近,从而大大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质疑文本,就要将疑贯串于学习始终,读前有疑,读中有释疑,读后存疑,解决旧疑存新疑。教学应该在挖掘教材内涵和拓展外延中使学生不断生成问题,在相继生成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用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审视问题,实现质疑与生成的完整化归……
教学片段:
师:这时我们发现:鸟,它离人越来越近的时候;它离一样东西却越来越远,是什么呢……
师:“笼子”问题,我是被囚禁的鸟。这节课就来探讨一下笼子问题。
师:两个问题:第一,珍珠鸟的笼子,到底具有怎么样的特点?第二,小鸟是否真的离开了笼子?带着这两个问题,重读课文……
生:这个笼子是用竹条编成的,而且这个笼内还有一卷干草。
师:这个笼子的竹条之间是非常紧密的吗?是不是编得很密,一条一条紧挨着……
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待鸟儿,都和作者冯骥才持一样的态度?可能会不一样。下面我们比较一下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和冯骥才的《珍珠鸟》。继续探讨:第一,根据筱敏的《鸟儿中的理想主义》中的分类,在笼中的鸟,可以分哪三类?珍珠鸟属于哪一类?第二,对于鸟儿的情感态度和看法,冯骥才和筱敏有什么不同?两个人的看法好像不一样。比一比,想一想……
师:我们来看一个片段,希区柯克,一个悬念大师,1963年拍摄的一个片子,叫作《群鸟》。在看的时候,不要忘记思考两个概念:第一,力量问题,谁更有力量?第二,笼子问题,在这个影片里面,有没有笼子……
师:假设鸟儿接下来控制了整个地球,而我们成了珍稀动物,被关在了笼子里面,你会怎么想?会不会想到课文里那句话——“依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如果有一只鸟,它心情很愉快,笔尖流泻下一时的感受。笼子里关着的,假设我们是“珍珠人”。好,我请同学来谈一谈感受,你在笼子里面,你如何看待信赖?你如何看待美好?你追求怎么样的境界?
……
质疑文本既可在初读课文时,对课文的来龙去脉、时代背景及字、词、句等的表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感知为基础的知识和感受;可在研读课文时,对文章的结构层次、写作风格、精妙语句等的深层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理解为核心的思维和能力;可在深读课文时,将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区别、迁移的联想质疑,随之生成的主要是以运用为主旨的新情景和新方法。把质疑贯彻始终以“质疑”为突破口,生成感悟并水到渠成,生成亦即变得灵动而厚重。
教育是培养人的教育。我们要在教学的生成中,找准突破口,引导学生读懂文本,让文本语言及其承载的思想影响感染学生;质疑文本,让跳跃的思维插上理性的翅膀思辨地穿梭字里行间,让更丰富的语言和精神在学生的心灵深处勃发。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路生泉,尤秀玲.小学开展德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成功,20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