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最近几年的重庆高考语文试卷中,古诗词鉴赏中一般给分为6~7分,题目类型为两个问答题,主要以分析综合为主。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
高考古诗词阅读诗意在《重庆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高考古诗词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级。一般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在古诗词鉴赏中给分为7分,题目类型为两个问答题,主要以分析综合为主。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且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笔者经过数十年高中语文教学,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以供学生参考,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作好高考古诗词阅读第一步。
一、看标题
在考场上进行古诗鉴赏,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标题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写作目的。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从标题便知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歌极力描写了一番暮雨时分的场景,为送别营造了气氛;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从标题便可知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
2.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标题便告知读者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标题明白如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直接告诉我们写作对象是庐山瀑布,从而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
3.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中一个“喜”透露出作者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此诗更成为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看作者
我们知道,每一个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诗文。如王维——清新自然、凝炼朴素,白居易——雅俗共赏,陶渊明——平淡自然、质朴纯真,李白——豪放飘逸、愤世嫉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贺——奇诡变幻,杜牧——清丽俊逸,李商隐——含蓄绰约。而这样的风格特点便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表现,如果我们平时多体会各类诗人的风格特点,考场上,根据作者,也能够对其诗歌内容体会几分。
三、看意象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几个重要意象——杨花、子规、明月。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可以说,正是运用了这些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意象,此诗便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悲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懂诗歌情感的时候,必须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四、看关键字
中国古典诗歌的篇幅大都很短小,其语言凝练而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著名作家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是绝对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特别重要地是抓住关键诗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这种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五、看注解
在高考诗歌阅读中,如果有注解,它一般有两个作用:(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的“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就包括介绍了疑难词语“罾”“熏风”;同时在作者的简介“明末文学家”中又暗示了本诗的思想情感,试想,明末清初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诗人大多会有借口和托辞,从而表现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这样的注解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正是有这了“五看”,考生如果能从前到后、从头到尾,按照如此顺序,沉下心来,深入进行思考,反复咀嚼,学会方法,运用方法,我想,便可走进诗歌、走近诗歌,让古诗词鉴赏不再成为难题。正如青年歌手满文军在《懂你》中所唱“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五看”——让学生读懂诗歌,更好地作答诗歌,更加胸有成竹地笑傲考场!
参考文献:
[1]杨振虹.高考古诗阅读三步法.学周刊·A,2013,(2).
[2]高建忠.在学会作答之前——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教学策略谈.中学语文教学,2010,(2).
[3]王忠亚.由言揣意分解整合——古诗阅读理解训练指要.中学语文教学,2008,(7).
高考古诗词阅读诗意在《重庆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高考古诗词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意境、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级。一般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在古诗词鉴赏中给分为7分,题目类型为两个问答题,主要以分析综合为主。
然而,学生在做高考诗歌鉴赏题时,有三个难点——读不懂、说不清、答不全,而“读不懂”居于首位。试想,如果一个学生连基本的诗意都无法明了,那么也就谈不上对作品进行深入地鉴赏,围绕设问进行合理地答题,得分自然也就不高。且读诗如读人,读一首不曾谋面的诗歌,就如同见一个陌生人,读诗的过程,完全可以看成是你和这个人交往的过程,想一想,如何做才能又快又准确地了解他呢?笔者经过数十年高中语文教学,总结出以下五个方面,以供学生参考,提升对古诗词的理解,作好高考古诗词阅读第一步。
一、看标题
在考场上进行古诗鉴赏,不要急于作答,看看诗题,也许就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切入,因为标题富含着诸多信息,可以这样说,诗歌的标题是诗歌鉴赏的向导。
1.标题表达作者写作缘由、写作目的。如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从标题便知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歌极力描写了一番暮雨时分的场景,为送别营造了气氛;再如朱庆余的《近试上张水部》(张水部:即诗人张藉,曾任水部员外郎),从标题便可知这是一首请张籍指教的诗,意即临近考试了,“我”的作品会符合考官的心意吗?相传张籍读后大为赞赏,并有诗回赠,朱因而得名。
2.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写作场景、写作对象。如刘禹锡的《望洞庭》,标题便告知读者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标题明白如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直接告诉我们写作对象是庐山瀑布,从而也可以知道这是一首写景诗。
3.标题直接表达作者的情感。如杜甫的《春夜喜雨》,标题中一个“喜”透露出作者以极大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此诗更成为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二、看作者
我们知道,每一个诗人的生活经历不同、生存环境不同,在长期的文学创作中,这些都会影响他们,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诗文。如王维——清新自然、凝炼朴素,白居易——雅俗共赏,陶渊明——平淡自然、质朴纯真,李白——豪放飘逸、愤世嫉俗,杜甫——沉郁顿挫、忧国忧民,李贺——奇诡变幻,杜牧——清丽俊逸,李商隐——含蓄绰约。而这样的风格特点便会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表现,如果我们平时多体会各类诗人的风格特点,考场上,根据作者,也能够对其诗歌内容体会几分。
三、看意象
“意”是作者的主观情感,“象”是生活中的客观事物。意象就是诗中描绘的艺术形象,诗歌借助意象来表情达意。诗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解读诗歌就要用心去把握蕴含于“山”“水”中的情意。在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在不同时代不同诗人的笔下反复出现,其涵义也具有了稳定性。对这些常见意象应作为读诗常识把握好。
如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有几个重要意象——杨花、子规、明月。令人伤怀的暮春时节,杨花落尽,杜鹃悲啼,衬出李白对挚友的遭贬表达无尽的伤感,愁心寄予明月,借她来传达自己的同情与抚慰之情。可以说,正是运用了这些具有约定俗成含义的意象,此诗便更好地体现了作者的悲情。
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我们在读懂诗歌情感的时候,必须关注诗歌的意象语言,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的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
四、看关键字
中国古典诗歌的篇幅大都很短小,其语言凝练而概括、含蓄而有跳跃性,著名作家钱钟书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鉴赏。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这样是绝对读不懂、读不透的,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特别重要地是抓住关键诗句,迅速定位情感基调。
如杜甫的一首《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看前两句,只是写色彩明丽之美景,情感如何还难以确定。后两句则点明了诗人思归之情。诗人流落他乡,一年又一年,思乡心切而归期难知,心中是何等的伤痛。由这后两句可知,此诗用的是乐景写哀的手法。这种卒章显志是诗文常见的写法,古代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五、看注解
在高考诗歌阅读中,如果有注解,它一般有两个作用:(1)暗示背景,介绍作者这时的处境,诗歌的写作背景;(2)解说重点字词、典故,消除阅读障碍。
如2013年重庆卷《鹧鸪天·酬孝峙》的“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就包括介绍了疑难词语“罾”“熏风”;同时在作者的简介“明末文学家”中又暗示了本诗的思想情感,试想,明末清初的特殊时代背景下,这样的诗人大多会有借口和托辞,从而表现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这样的注解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了诗歌的思想内容。
正是有这了“五看”,考生如果能从前到后、从头到尾,按照如此顺序,沉下心来,深入进行思考,反复咀嚼,学会方法,运用方法,我想,便可走进诗歌、走近诗歌,让古诗词鉴赏不再成为难题。正如青年歌手满文军在《懂你》中所唱“多想靠近你,告诉你,我其实一直都懂你。”
“五看”——让学生读懂诗歌,更好地作答诗歌,更加胸有成竹地笑傲考场!
参考文献:
[1]杨振虹.高考古诗阅读三步法.学周刊·A,2013,(2).
[2]高建忠.在学会作答之前——高考古诗阅读鉴赏教学策略谈.中学语文教学,2010,(2).
[3]王忠亚.由言揣意分解整合——古诗阅读理解训练指要.中学语文教学,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