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语文教育的道德价值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fuliange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曾言:教学生读书,为的是让学生从所读书中求得真道理。语文训练和思想政治教育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语文课程标准》着重加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同时指出了此次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使之成为自觉的意识行动。
  语文的道德价值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同时也要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可见,语文教育和道德教育有着必然的关联。道德教育可通过语文教育得以更好地实施,语文教育一旦离开了道德,而单纯进行“语用”训练便成为了没有灵魂的躯体,是不真实的,也是不可取的。语文在道德教育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意味着道德教育与语文教育是密不可分的。
  语文学科的道德价值是由人文性很强的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它没有思想品德课那样明确和直接的教育,而是巧妙地结合文本,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成长。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古今中外典型的著名文学作品,是作者真实感情的产物,包含着丰富的色彩和感情倾向,对学生的成长有着直接的引领和教育
  作用。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以这样理解:语文课程担负着传授母语的重要任务,同时又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德育渗透的重要任务。语文课程进行德育渗透是一门艺术,是我们语文教师应该不断研究和思考的。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中,丰富的感性认知和知识经验的积累是基础。对教育内容的领会、消化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而语文教学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修身养性的广阔空间。
  教道德的语文
  一、语文教学担负着道德教育的使命
  说语文是道德的,是因为语文本身是人类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它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和存在的价值。杜威说:“教育在广义上是沟通和传递的过程,是社会生活之必需。”可见,从某种意义来说,语文是道德的,是能够直抵人的灵魂深处的。它承载着道德教育的重任,对人的教育可以很好地通过语文这一途径抵达。
  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更是一个强大的德育载体。而且对于任何一门学科来说,没有哪一门可以像语文教育那样,跨度时间如此之长、教育内容如此之丰富。法国教育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它是一个人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为每一位学生获得发展和生长,这是语文教育的历史使命。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获得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学会如何用健康的心态去生活,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从这点来说,语文教育担负着道德教育的使命是不容忽视的。
  语文教材在编排时都有其特定的用意,有的是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神奇与美妙,进而培养一定的审美情操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如《泉城》《九寨沟》;有的是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如《詹天佑》《虎门销烟》;有的是通过阅读,促使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努力,为精彩人生勤奋不辍,如《诺贝尔》《第八次》……如果我们能领悟这些文本内在的精神本质,用适合学生的方式去教学,将其灵魂的道德价值渗透给学生,那么,我们的学生一定会获得丰硕的精神大餐,不断生长。
  二、语文教学要开发教学的道德内容
  语文教学内容并非都是道德的或者说是不纯粹的。不要以为现在的教学都是道德的,有些就是不道德的方式,甚至是反道德的方式。比如说,《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对于谭千秋老师在地震之前到底在干什么无法证实,既然我们不知道,就不能给学生错误的认识。难道谭千秋老师遇难之前就非得在给学生上课,而且讲的内容就正好是关于“人生价值”的吗?诸如此类的文本本身就值得我们教育者去思考其道德的真实性。给学生最真实的价值观,这是作为道德教育最为重要的一点。如果说,这个世界不再真实,那么,作为人的我们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因此,语文教学要开发教学的道德内容,选择有价值的、值得我们去深究的、能够对学生产生深远而积极影响的内容进行教学。
  选择教材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共同生活的本质就是构建和谐的社会体系。教材先由供给学生现代社会生活内容的种种价值所构成,它“把需要传递的当前社会生活的意义转化为具体的和详细的术语”。选择教学内容必须考虑课程能否适应现在社会生活的需要,选材时必须以改进我们的共同生活为目的,保证将来比过去更美好。此外,还必须把社会最基本的事物放在第一位。
  三、语文教学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数千年的中华民族光辉历程,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经典——语文。它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在传统文化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学习一个词,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窗;学习一句话,就是给人的精神打开一扇门;学习一篇文章,就是把人领进一番新天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传统文化的智慧。”语文作为文化载体,决定了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物质工具的特殊性。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语文这门学科。
  “观乎人文,天下化成。”我们中华民族历来注重文明教化,在润物无声中春风化雨。所以,即使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我们也要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并发扬光大。我们要倡导学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让学生在灵魂深处夯筑基础,做大写的“人”。   道德地教语文
  一、道德语文要以道德的方式进行
  道德的方式应该是尊重儿童的方式。必须把儿童当儿童来看,而不是以成人的眼光和要求去看待儿童。儿童因发育不成熟,思维不成熟,因此,对正在成长的儿童必须以儿童独有的方式来面对。其次,必须真正关注儿童的快乐和幸福。对儿童而言,他获得的快乐和幸福源于他的自由选择和自由生活。教育者就是要让儿童保持自由的生长状态,让儿童在无拘无束中展现自由意志。第三,必须将儿童看成是发展变化中的人。由于人类的天性使然,儿童处于不断更新和变化之中。我们要了解儿童的这种变化,寻找其规律性,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对世界万物充满好奇和渴望,希望自己是探索者和发现者。为此,我们要顺应儿童的天性,保护其好奇心,挖掘其好奇心,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反其道而行之,则会给儿童带去沉重的心理负担和思想压力,对学习,甚至对生活丧失兴趣。今天的儿童仍处于“不自由”之中,这种不自由是受应试教育、社会的浮躁等因素影响的。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走进儿童的心灵世界,选择道德的方式进行教学。
  道德的方式应该是尊重规律的方式。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好高骛远,拔苗助长,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年段特点、语文学科的特点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尊重规律就是要尊重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语文学习的规律,无非就是学会吸收和表达、阅读和积累。“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靠一个系列、一个梯级、一个台阶去给学生提高成绩,它必须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多读、多积累、多写、多感悟才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规律。如果我们教语文不是根据这样的规律,那么,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无法得到真正提高。
  二、道德语文需要有道德的教师实施教学
  教道德的语文是需要有道德的教师实施教学。有道德的教师心中要有大写的“人”。教学必须建立在尊重教学的对象——“人”的基础上。忽视了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忽视了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那种教学只会培养学生的急功近利。如今,我们的教学正逐渐被“物化”,形式大于内容,丢掉了语文教学最本真的真学、真思、真练。语文教学心中有人,就要尊重儿童成长的规律,尊重儿童认知、能力等规律,正确认识文本,寻找到文本和学生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任何教学如果脱离了儿童,脱离了儿童的实际生活,就远离了真语文。儿童生命的独特性决定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这种差异的存在,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学习成绩都出类拔萃。如果教师对成才的观念狭隘为考试成绩分数的高低,那么我们的学生个性差异将会被贴上统一的标签。很多学习能力稍差的孩子将会感到痛苦和无助。
  有道德的教师为人师表,是学生心目中的榜样,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会给学生带来正能量。如果教师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不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对学生身体和心理造成某种程度的伤害,这样的教师就是不道德的,不道德的教师实施教学势必会用不道德的手段去面对学生,比如惩罚和变相体罚,比如绕开过程直奔结果等。
  教学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就是要尊重学生的天性,保护学生的自尊,发现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强大的内心。这是我们的学生能够面对陌生的知识领域、自然世界必备的心理素质。
  三、道德语文要帮助儿童在语文教学中获得道德生长
  没有道德生长,语文教学就不完整。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语文教材中每篇精选的课文内容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佳蓝本,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我们应该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道德的生长。
  1.敢于质疑的精神。
  敢于质疑,讲真话,是判断学生是否真正获得道德生长的依据。如今,我们的学生不敢质疑,不会质疑,没有怀疑精神。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质疑、表达内心想法的习惯,培养学生尊重事实、敢于对权威挑战的精神品质。如《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在充分阅读后,有学生提出:“为什么妈妈不直接将雨衣给萨沙,而是要先给哥哥托利亚?”这样的质疑精神本身就是一种优秀的道德品质。如今,我们的时代在不断发展,我们的学生也面临着种种是非曲直的挑战,具有很好的质疑精神,能够帮助学生在物化的社会环境中保持最真实的自己。
  2.养成传统伦理观。
  我们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只知道向人索取,而不知奉献;他们心中只装着自己,没有别人。我们要通过语文教学让学生养成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如学习《游子吟》时,要让学生结合自身实际体会父母对自己独特的爱,还可以布置与之相关的作业来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关爱;学习《诚实与信任》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促进成长等。
  3.关注生活和自然。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应该树立“大教育观”。“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自然。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的美好,进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如通过《珍珠鸟》的学习,要让学生感受到生命是平等的,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变得和谐美好;通过《九寨沟》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妙。亲近大自然,用自然的力量来净化学生内心的道德不自然。
  4.感悟生命的智慧。
  生命是充满智慧的,是需要我们不断去阅读的,用心感受生命的温度才能生活得更加有意义,人生才更加美好。人只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如《轮椅上的霍金》让学生体悟到在脆弱的生命面前,应该如何面对挫折;《船长》让学生明白,在生命受到威胁时,比生命更可贵的是对生命负责的态度;只有当学生感受到《天游峰的扫路人》中扫路人的乐观坚强、热爱生活,才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
  总之,开发语文教育的道德价值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复杂的工程。我们要探讨更好的方式方法,履行育人的神圣职责,为学生的人生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如皋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一、“导—析—练”教学方式的定位与特点阐述进行“导—析—练”课堂教学方式的研究者之所以没有称其为教学模式,是因为通过类比性研究调查发现“它包含了问题驱动法、任务
高考来临,可是应试作文这一关实在难以攻克,那么,面对高考如何才能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来呢?我想从联想的角度谈谈这个问题。一、类比联想类比联想即由一事物或一事件想到与之
何谓“路径”?《现代汉语词典》中有这样两种解释:一是道路;二是门路。那么“路”又是什么呢?鲁迅先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语文学习同样如此。学生是有思维、有灵性的,我们完全可以,也十分有必要在语文课堂的“迪斯尼乐园”里给他们充分的尊重、信任、自由,让他们按着自己的喜好和方式,建构出一条条适合学生自己学习语文的“最佳路径”。在找寻语文学习“最佳路径”的过程中,苏教版四年级语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and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前不久,《小学语文教学》杂志的编辑在作文群里征集习作教学优秀课例,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发给编辑老师一个“外貌描写指导”的习作课例。对于本课例,我更多的只是希望得到编
观课议课活动是提高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因观课者视角的不同,故其对授课者执教过程中所看、所想也就存有差异。作为一名智慧型的教师,能在观课中发现并感受到课堂上落实的
关於史学家的工作到底是什麽性质的问题,哲学家已作过长篇的理论性论述。我最近刚刚写完了一本书,在这本书中,作为一个历史从业人员,我通过一个实际的历史个案,即本世纪之交的义和
回首漫漫长征路,红军战士们虽爬过雪山,跨过江流,走过草地,但坚强的战士们如不畏严寒的苍松独立山巅,舍生忘死、不畏艰难是他们英雄气概的最好体现。二万五千里的长征,他们举
近年来,高考作文实行等级评分,除了基础等级分,发展等级分也占很大比重。其中发展等级分则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不求全面,它是对在作文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同学的一种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