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体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新常态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oamiw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著名教师哈里德·颜森有句格言:“讲给我听,我将忘记……演示给我看,我将记得;与我有关,我将要学……”这是对学生学习心理状态非常精确的描述.一般说来,丰富而深刻的体验是获得隐性知识的有效途径.而体验是以生活情境为依托,以生命存在为前提的,体验主体往往是用自己整个生命去领悟和体会生活的意义,探寻生命存在的价值.因此,物理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出发,让学生通过参与体验,体会其中所蕴含的物理原理,初步形成物理学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物理的视角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的物理现象,用学过的知识分析解决生活实践的问题.笔者以粤教版高中《物理》为例,说明如何让体验成为物理课堂教学新常态.
  1通过体验,引发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认知结构不断调整、完善和发展的过程.要使學生在课堂学习中“活”起来,关键的因素之一是教师“促成学生主动地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从学生产生的认知冲突来组织开展教学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正常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平衡的状态.当学生与周围环境进行交互作用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以及相互之间的认识差异,也就是认知冲突.因此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通过亲身体验,诱发学生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例如,在必修1第三章第4节《力的合成与分解》以“新三人拔河比赛”引入课题:教师先请出班里两个力气大的男生和一位女生,让两位男生各执粗绳的一端用力拉直,然后请一位女生拉住绳的中部.接下来宣布比赛规则:比赛开始后三个人均沿各自方向用力拉绳,被拉动者为负方.比赛的结果出乎意料:女生轻松地战胜了两位男生.
  新颖有趣的体验,出乎意料的结果,造成学生已有认识与现实情境相矛盾,从而有效地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对此结果感到好奇和疑惑:为什么女生能轻松战胜两位男生?至此,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大大提高.
  2通过体验,自主建构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各种物理实验以其直观性、形象性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使其充满着趣味性、思维性、挑战性、探索性和创造性,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例如,在选修3-2第一章第2节《探究感应电流的产生条件》的教学中,展示趣味实验——“摇‘绳’发电”: 把一条大约50 m的电线绕成10圈,电线的两端连在一个教学演示用的灵敏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上,形成闭合电路.让两个同学东西方向站立,迅速摇动这条电线,通过观察灵敏电流表指针的摆动情况,可以感知地磁场的存在及感应电流的方向和大小的变化情况.
  在课堂上通过 “摇‘绳’发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探究过程和知识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
  3通过体验,深化物理原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在高中阶段,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
  例如,在必修2第二章第2节《向心力》的教学中,就如何感受向心力及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引入“小球在水平面做圆周运动”实验:在绳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用手牵住绳头,让小球在光滑的桌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引导学生一边体验,一边思考.在手牵绳使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手有被绳子拉的感觉,指出这就是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接着让小球转动得越来越快,比较感觉有什么不同?再改变小球的质量做一次;然后把绳子长度放长或缩短再分别做一次实验.实验后请同学说出判断结果,最后可以初步得出结论:物体做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与物体的质量、运动半径、转动的快慢有关.
  这样的一次学生对小球做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体验,既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促进了学生有意义的新知识,同时深化物理原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总之,体验式物理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教材知识结构的特点,同时也应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体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性和提升他们的学习力,帮助学生真正获得富有生命力的物理知识.
其他文献
我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在2017年深圳“年度教师”的舞台上获得荣誉,既有欣喜也有忐忑。回望来时路,这一程“奔跑”记录着我从教二十余年来的成长与收获,也汇聚着我在深圳这个“创新之都”的筑梦之旅。为梦起航:以爱育爱,走向“未来学校”  【如果一个孩子是一间银行,那么教师需要在这一间间银行中不断地存入特殊的存款—爱】  2015年,我做了一个从教21年来最重要的决定:离开深圳南山实验教育集团,来到了一
期刊
提问是教师教学手段的一种有效形式,科学巧妙的提问是激活学生思维,丰富学生想象力的有效方法,在初中物理课堂中,我们的提问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在新课程改革以前,我们一般都采用传授式提问,这种提问一般环环相扣.在这样的提问下,教师和学生一问一答,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的呈现到解决,最终帮助学生突破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提升学生对相应问题的解决.并通过适度的变式提升学生对原先问题的认知深度,促使学生的再思考和再提升
摘要:英语作文教学的低效是长期困惑英语教师的一个问题。本文从建构主义理论出发,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组分工,形成初稿;自评互评,形成二稿;师评定终稿;成效角色互换,体验成长四个步骤将英语作文教学过程化,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收到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作文教学过程写作成效    一、中学英语作文教学现状及困惑    目前中学英语作文教学所采用的模式往往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或提供材料——教师讲解分
求解板块模型题首先要从题中所给的已知条件出发,分析滑块与板的特点,例如:板的长度,是否为足够长;板的表面是否存在摩擦.其次,要分析板和滑块间的相互作用特点,常见的试题模式有两种:一种是滑块在水平方向不受力,但有初速度,一種是板在水平方向受外力的作用.解题时要注意分析两个模型的相互作用特点和相互作用过程,此类模型题通常运用的物理规律有: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能的转化和守恒等规律
新课程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那么,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如何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呢?本文就该话题进行分析,望能有助于教学实践.  1支架和支架式學习  1.1什么是支架  支架(scaffold),俗称脚手架,源于建筑学,是一种起支撑作用方便施工人员操作或者解决垂直和水平运输而架构的、便于工程施工的各种框架.  1.2什么是支架式学习  支架式学习是教师主导性作用和学生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的一种学习方式,
近年来,随着综合实力的提高,我国加大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教师要发挥历史故事的价值,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探索历史、发现历史.本文就对高中历史故事教学进行探
摘要:课堂教学是知识传授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认为激活学习者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应采用多种思维训练的教学方法,增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并把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 “听、说、读、写”能力提高结合起来,使课堂活动任务化;进而通过英语课堂——实施育人的核心“育德”。  关键词:创新激活创造性思维    创新能力是人类突破旧认识、旧事物,探
电学中的知识点即为电场及其衍生出来的电场强度,电势,电势差及电势能等知識,在其中蕴含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这些是学生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现和目标要求,这些从深远意义上说比知识更为重要,对学生终身发展甚为重要.  电场知识是从电荷守恒定律开始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是电子发生转移的,到点电荷和电场强度,还有电势电势差,电势能等等蕴含了大量的物理思想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细细渗透它们,会让学生获益匪浅
笔者有幸观摩了一次省级物理微型课大赛,受益匪浅.大赛中教师的精彩创新小实验给笔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就创新物理小实验在微型课中的科学作用与同行交流.  1究思微型课中小实验的科学特点  物理微型课是近年来物理创新教学的一种模式,微型课是一节完整课的教学过程的浓缩,但没有学生的参与,常态课的基本环节,如导入、讲授、总结、板书、练习、作业等要素,在组织者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一般都应该具备.微型课具有
1教学课例的背景  “分类”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分类的思想是自然科学乃至社会科学中的基本逻辑方法.在中学物质科学领域的教学中,分类是学习和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倘若学生理解并掌握分类的思想方法,并加以运用,那么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会有一个质的飞跃.可见重在科学探究的理念下,分类教学的渗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知识,上升知识的高度,深化知识,提高能力.本课例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