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教师通过语言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语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决定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育工作的成败。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
课堂导入语一定要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漂亮的图片、多媒体播放片段等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哈尔威船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多媒体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画面,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感受,如果你是这船上的一员,你会怎么?是的,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可往往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哈尔威船长》。画面配合语言更加渲染了这篇课文的气氛,更富有感染力。
二、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形象性
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古诗《咏柳》时,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老师开始叙述诗意,你看那高大的柳树,像碧玉打扮起来的,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下来的万条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色的丝带!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的柳叶,细细尖尖,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一定是二月春风这位能工巧匠。诗句的语言是抽象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困难的,如果只是按字面意思去逐句的解释,是枯燥的,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到诗句的美妙。老师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让学生在脑海里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在叙述中,老师还运用了学生学过的一些词语,如:青翠欲滴、随风摇曳、能工巧匠等,既使課堂语言生动形象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的关键时刻,教师的语言要能够暗示学生的思维不脱离文章的中心。再者同样的问题,由于所用的时间不同,提问的方式不同,往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为此,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时机。曾听一位教师讲《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听着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做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发性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在教学课文《鲸》时,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鲸字有鱼旁,但鲸不是鱼。”有的说:“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都在猜教师的用意。老师乘机让学生速读,浏览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课堂上,要放得开,就得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数字。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评价性和导向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就能捕捉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如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以精湛的语言艺术让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当学生读到鹅的步态时,老师积极评价道:“读得真好听。真的感谢你的父母给你一副好嗓子。不过如果你读时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那么鹅就更加傲慢了,不信你试试看?”结果,由于老师的语言引导,不仅这一个孩子,几乎全班的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都带上了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把鹅傲慢的步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则是我们提高教学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课堂语言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祁昌智.浅析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青海教育,2006,No.9
[2]邹燕.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J].江西教育.2011年30期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语言是纽带,是课堂上师生间交流的主要工具。教师主要是通过语言向学生授业解惑,而学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理解和接受知识,所以教师的教学语言在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师的课堂语言直接决定学生语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文教育工作的成败。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课堂语言的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
一、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感染性
课堂导入语一定要奇特和标新立异。如果你以生动的语言、有趣的故事、漂亮的图片、多媒体播放片段等必定会吸引孩子们的注意,能在刹那间擒住孩子的注意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对于大部分好动的小学生来说,可能是一种难耐的“煎熬”。针对这种现象,尽量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来弥补教学内容本身的枯燥,使学生从课堂中得到意想不到的享受和乐趣。如教《哈尔威船长》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多媒体播放电影《泰坦尼克号》沉船时的画面,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说一说你的感受,如果你是这船上的一员,你会怎么?是的,意外的遇难可能会让我们不知所措。可往往在生与死的严峻考验面前,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灵魂,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雨果的一篇短篇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伟大的形象。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哈尔威船长》。画面配合语言更加渲染了这篇课文的气氛,更富有感染力。
二、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形象性
教师更应努力驾驭好课堂语言,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这样可以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在教古诗《咏柳》时,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老师开始叙述诗意,你看那高大的柳树,像碧玉打扮起来的,真是青翠欲滴啊!那垂下来的万条柳条,柔软绵长,随风摇曳,多像绿色的丝带!再看那小巧的新长出的柳叶,细细尖尖,整整齐齐的,是谁裁剪出来的呢?一定是二月春风这位能工巧匠。诗句的语言是抽象的,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理解起来是困难的,如果只是按字面意思去逐句的解释,是枯燥的,学生也不可能理解到诗句的美妙。老师用这种形象、生动的叙述性语言让学生在脑海里出现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图画。在叙述中,老师还运用了学生学过的一些词语,如:青翠欲滴、随风摇曳、能工巧匠等,既使課堂语言生动形象也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三、教师的语言要具有启发性
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启发性的语言和适当的情境去点燃学生的好奇之火,去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用语言把学生的心点亮。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学生的思维火花碰撞的关键时刻,教师的语言要能够暗示学生的思维不脱离文章的中心。再者同样的问题,由于所用的时间不同,提问的方式不同,往往产生的效果也不同。为此,教师要精心考虑和选择自己讲话的时机。曾听一位教师讲《台湾的蝴蝶谷》,多媒体课件中翩翩飞舞的美丽蝴蝶让整个课堂为之一亮。孩子们置身于蝴蝶的世界,听着教师极富感情地描述:“人们把蝴蝶比做会飞的花朵,虫国的佳丽,有生命的灿烂图画。同学们,在你们的眼中,那五颜六色、上下飞舞的蝴蝶像什么呢?”学生们一个个浮想联翩,灵感大发。有的说像空中飘飞的树叶,有的说像彩色的纸片,有的说像五彩的花瓣,有的说像五彩缤纷的风筝,有的说像五颜六色的星星,还有的说像彩色的雨滴。这种课堂灵感的引发,正是由于教师巧妙地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孩子们智慧的火花,才使得语文课堂变得如诗如画。
四、教师的语言要具有激发性
教学中,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主体,最主要的条件是促使学生具备学习的兴趣。“兴趣”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而培养学生多向思维,激发其想像力和创造力。那么,教师应如何激起学生浓烈的学习兴趣呢?关键在于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每节课都需要根据各自不同的重点,精心设置,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气氛。哪怕一幅画,一个小故事……只要有的放矢,创设情境,就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了。如在教学课文《鲸》时,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鲸”字,然后叫学生议论,猜猜教师的用意。大家热烈地讨论着:“老师的大字写得漂亮。”有的说:“鲸字有鱼旁,但鲸不是鱼。”有的说:“因为鲸是最大的动物。”这时学生的兴趣应运而生了。都在猜教师的用意。老师乘机让学生速读,浏览课文。体会老师的用意。课堂上,要放得开,就得让学生自己提取信息。在学生知道鲸是最大的哺乳动物后,我马上在“鲸”这个大字旁边编上数字。然后在“1”的旁边引导学生写上“大”,接着,让学生分组各派代表上黑板写上答案。兴趣盎然的环境让学生在愉悦中了解到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
五、教师的语言要具有评价性和导向性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够运用语言的艺术点燃学生渴望知识的“火药”,就能捕捉到课堂上精彩的生成。如老师在教学《白鹅》一课时,以精湛的语言艺术让课堂掀起了一个又一个高潮。当学生读到鹅的步态时,老师积极评价道:“读得真好听。真的感谢你的父母给你一副好嗓子。不过如果你读时加上适当的动作和表情,那么鹅就更加傲慢了,不信你试试看?”结果,由于老师的语言引导,不仅这一个孩子,几乎全班的学生在读文章的时候都带上了丰富的表情,优美的动作,把鹅傲慢的步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语言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工具,语言艺术则是我们提高教学的主要手段。语文教师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和人文素养的重要使命,因此课堂语言艺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去研究、去探索!
参考文献:
[1]祁昌智.浅析语文教师的语言艺术[J],青海教育,2006,No.9
[2]邹燕.浅谈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J].江西教育.2011年3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