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大学生理想人格的研究置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之下,浅谈了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建构。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人格;和谐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04—01
“和谐”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当道德内化于道德主体自身即形成道德人格,它就具有了稳定性、持久性,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将永远指示人们的前进方向。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
(一)道德认识偏差。在大学生中,道德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媚富鄙穷的现象,在大学里,同学之间比较的是吃、穿、用、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甚至是家庭背景等等。生活在城市的同学认为农村的同学“土”,而有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在大家的“带动”下,也要与其他同学攀比,现在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具有四大件:电脑、数码相机、游戏机、手机,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二)道德情感缺乏。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生活比较“安逸”,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和磨练,在心理上缺乏调节能力,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道德上缺乏辨别能力,行为上缺乏自控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在道德认识上肤浅、混乱,甚至出现偏差;在道德情感上容易出现冷漠、冲动、矛盾,甚至走向反面。
(三)道德意志薄弱。当前的大学生犹如温室里的鲜花,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一旦经受一点风雨,心理承受能力就非常低,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出现了极端做法,对生活丧失信心,严重者轻生自杀;对个人的人生追求方面,往往能够完成短期、中期目标,而不能善始善终地完成较长期的目标,甚至遇到较大困难、干扰和刺激时半途而废。
(四)道德信念丧失。道德信念犹如人的灵魂一样左右人的道德人格,它居于核心地位。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相结合的产物,是三者的“合金”。可是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认识并没有上升到道德信念,例如,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诚信意识是最为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且考前也要签署诚信保证,但是抄袭现象仍然屡禁不绝。
(五)道德习惯不良。从某种意义方面讲,似乎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外部的施压,从小时候起,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做懂文明,讲道德的人,走进大学校园后,在这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里,更需要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去规范自己,但是同学们践踏草坪,破坏公物,浪费现象却仍然存在。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体现,为此我们力求从实际出发规划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人格模式。
二、和谐道德人格
(一)身心和谐的道德人格。
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精神根基,是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必备要素,它包含和谐的心灵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和谐心灵即心理健康,我们要去领悟庄子逍遥的人生观,放大心量,包容天地万物,用温暖和爱心去拥抱世界,用尊重、真诚、温暖、通情达理去为人处事。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思想和行为相协调、相一致,不为私欲背弃信念和良心,保持健康的心理。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摧毁生命。”1 珍爱生命是存善去恶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身心和谐的一种体现。生命是神圣的,不允许任何人的践踏。因为生命是父母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当前大学生面临困难挫折时,出现自杀的极端解决方式,这是对生命,对亲人给予的亲情的极端漠视。一个人除了有权利以外还有责任和义务,《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无边无际,赡养父母对子女来说,是自己对父母养育储存的延期支付,对于大学生来讲珍爱生命就是回报父母与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二)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人格。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视群体的功能,群体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 在谈及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目的在于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和谐。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讲面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人被网罗在关系之中。如同动物界“适者生存”的道理一样,这就要求与人相处时,保持尊重、信任、友爱等肯定性态度。对人宽容大度,既能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又能正确处理互助与竞争的关系,有与集体荣辱与共的情感,并积极谋求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必要时为集体牺牲某些个人利益。面对社会能对社会采取现实的态度,正视并敢于面对人生,适应社会的变化,善于选择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在思想、目标和行为方面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见贤思齐的道德人格。
见贤思齐的道德人格理论建立在保持住底线的基础上追求崇高。道德底线相对于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而言,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底线是高尚的基础,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学生必须首先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从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做起,不断的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是一个自觉要求进步的过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要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升华,要实现理想人格,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寄希望于整个社会条件的改善,或他人帮助,没有主动,自强精神,就永远不会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四)知行统一的道德人格。
荀子说:“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为。”4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作用下显现于外的实践活动,是检验道德水平的的最后显现。
知与行必须相统一,要从思想上杜绝恶念头出现,破除心中之“贼”,恶念不存在了恶行就不会出现。生活中注重点滴,从小事做起,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 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
知行统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的最终显现,也是关键一步,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修行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道德自觉性,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是会将自己塑造成为受到社会欢迎的人的。
参考文献:
[1]汉斯·瓦尔特·贝尔编.敬畏生命[M].阿尔贝特·史怀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96:19.
[2]荀子·王制.
[3]孟子·公孙丑下.
[4]荀子·正名.
[5]荀子·劝学.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德人格;和谐道德人格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1—0104—01
“和谐”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内涵的概念。和谐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道德作为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维度,理所当然地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一,当道德内化于道德主体自身即形成道德人格,它就具有了稳定性、持久性,一种理想的道德人格将永远指示人们的前进方向。
一、大学生道德人格现状
(一)道德认识偏差。在大学生中,道德认识存在一定偏差,例如,媚富鄙穷的现象,在大学里,同学之间比较的是吃、穿、用、交际能力、组织能力,甚至是家庭背景等等。生活在城市的同学认为农村的同学“土”,而有些家境不好的同学在大家的“带动”下,也要与其他同学攀比,现在大学生入学时基本具有四大件:电脑、数码相机、游戏机、手机,这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二)道德情感缺乏。对于当代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往往生活比较“安逸”,没有经过艰苦环境的摔打和磨练,在心理上缺乏调节能力,思想上缺乏认识能力,道德上缺乏辨别能力,行为上缺乏自控能力。这种不成熟性使得他们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负面因素的影响,在道德认识上肤浅、混乱,甚至出现偏差;在道德情感上容易出现冷漠、冲动、矛盾,甚至走向反面。
(三)道德意志薄弱。当前的大学生犹如温室里的鲜花,习惯了父母的呵护,一旦经受一点风雨,心理承受能力就非常低,面临困难和挫折时,出现了极端做法,对生活丧失信心,严重者轻生自杀;对个人的人生追求方面,往往能够完成短期、中期目标,而不能善始善终地完成较长期的目标,甚至遇到较大困难、干扰和刺激时半途而废。
(四)道德信念丧失。道德信念犹如人的灵魂一样左右人的道德人格,它居于核心地位。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相结合的产物,是三者的“合金”。可是多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认识并没有上升到道德信念,例如,学校组织的各种考试,诚信意识是最为基本的道德标准,而且考前也要签署诚信保证,但是抄袭现象仍然屡禁不绝。
(五)道德习惯不良。从某种意义方面讲,似乎习惯的养成更在于外部的施压,从小时候起,父母就告诉我们要做懂文明,讲道德的人,走进大学校园后,在这个相对宽松自由的生活空间里,更需要较强的自觉性和自控能力去规范自己,但是同学们践踏草坪,破坏公物,浪费现象却仍然存在。
上述问题的存在是与时代发展相背离的体现,为此我们力求从实际出发规划出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道德人格模式。
二、和谐道德人格
(一)身心和谐的道德人格。
身心和谐是和谐社会建构的精神根基,是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必备要素,它包含和谐的心灵以及对生命的终极关怀。
和谐心灵即心理健康,我们要去领悟庄子逍遥的人生观,放大心量,包容天地万物,用温暖和爱心去拥抱世界,用尊重、真诚、温暖、通情达理去为人处事。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是襟怀坦白,光明磊落,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思想和行为相协调、相一致,不为私欲背弃信念和良心,保持健康的心理。
“善是保存和促进生命,恶是阻碍和摧毁生命。”1 珍爱生命是存善去恶的一种表达方式,也是身心和谐的一种体现。生命是神圣的,不允许任何人的践踏。因为生命是父母赋予我们每一个人的,当前大学生面临困难挫折时,出现自杀的极端解决方式,这是对生命,对亲人给予的亲情的极端漠视。一个人除了有权利以外还有责任和义务,《诗经》中有这么一段话:“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吴天罔极。”父母的恩德像天一样无边无际,赡养父母对子女来说,是自己对父母养育储存的延期支付,对于大学生来讲珍爱生命就是回报父母与社会的一种最基本的表达方式。
(二)社会适应良好的道德人格。
中国传统思想历来重视群体的功能,群体是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2 在谈及个人与群体关系时,孟子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 目的在于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和谐。每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关系之中,对于大学生来讲面临同学关系,师生关系,朋友关系等等,人被网罗在关系之中。如同动物界“适者生存”的道理一样,这就要求与人相处时,保持尊重、信任、友爱等肯定性态度。对人宽容大度,既能容人之长也能容人之短,又能正确处理互助与竞争的关系,有与集体荣辱与共的情感,并积极谋求个人与集体的共同发展。必要时为集体牺牲某些个人利益。面对社会能对社会采取现实的态度,正视并敢于面对人生,适应社会的变化,善于选择积极主动的生活方式,较好地调整个人期望与社会期望的矛盾冲突,保持与社会的协调一致,在思想、目标和行为方面跟上时代的发展。
(三)见贤思齐的道德人格。
见贤思齐的道德人格理论建立在保持住底线的基础上追求崇高。道德底线相对于人生理想、信念和价值目标而言,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底线是高尚的基础,孔子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大学生必须首先要求自己成为一名合格公民,从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做起,不断的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这是一个自觉要求进步的过程。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就是说要使自己的道德境界升华,要实现理想人格,要靠自己,不要靠别人,寄希望于整个社会条件的改善,或他人帮助,没有主动,自强精神,就永远不会实现道德境界的升华。
(四)知行统一的道德人格。
荀子说:“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为。”4 道德行为是在道德认识、情感、信念、意志作用下显现于外的实践活动,是检验道德水平的的最后显现。
知与行必须相统一,要从思想上杜绝恶念头出现,破除心中之“贼”,恶念不存在了恶行就不会出现。生活中注重点滴,从小事做起,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5 高尚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不是一夜之间能够养成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善过程。
知行统一是培养大学生道德的最终显现,也是关键一步,一个人的道德品行修行到何种程度,很大程度取决于道德自觉性,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是会将自己塑造成为受到社会欢迎的人的。
参考文献:
[1]汉斯·瓦尔特·贝尔编.敬畏生命[M].阿尔贝特·史怀泽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1996:19.
[2]荀子·王制.
[3]孟子·公孙丑下.
[4]荀子·正名.
[5]荀子·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