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绥德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sces_w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绥德,位于陕北高原腹地。这块黄河水滋润的土地上,舜帝教稼的身姿倒映大理河水,疏属桎危的枯树立于峨峁晴晖;游牧部落的牧歌催赶着衔尾塞道的牛羊,驼队的铃声迎来晨曦送走晚霞;异族战争的刀光剑影在山峁间闪烁,红色革命的冲锋号角在天宇间回响——神奇的传说,优美的牧歌,凄凉的驼铃,背山的农夫,冲天的战火,积淀出一块神奇的土地。这块土地的偏僻、贫瘠、荒凉和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发达是举世闻名的,人类生存艰难的土地,且是生长万紫千红文化艺术奇葩的沃土。走一步,踢起一团黄尘,就能幻化出一个神奇的故事,拣块石头錾几下就是一个有神的旨意、人的性情的精灵,随便吼一噪子,就是震撼心灵的优美歌声。以绥德为中心的文化沃土,愣是生长出一棵郁郁葱葱的陕北文化参天大树。这棵大树不因异族文化的侵蚀、西方文化的冲撞而枯黄,反而以本真文化的根系,时代气息的躯干,民族特征色彩的枝叶,茂密出美丽梦幻般的多姿多彩。
  鬼斧神工的汉画像石
  绥德汉画,是历史的风雨将毛笔书写的文字漫漶,时光的风沙将地面的遗址摧毁,留下惟一最直观、最真实的图像资料。如果把一幅幅绥德汉画连接起来,就会组成一部石头上的汉代陕北政治、经济、文化、民风民俗史的绣像图。
  从1953年在县城西山寺发现第一座汉画墓葬,出土了26块画像石后,全县地域内先后有500多块画像石出土,丰富的数量,整齐的质量,成为全国四大汉画分布区域之一的核心。汉代绥德是汉胡进退,民族杂居的地域,是远离皇畿帝乡,平沙凉月,壮志残戈的动荡疆域。独特的文化心理背景下产生的汉画,图像纹样,题材内容都有独特的表现,是中国汉画宝库中无可替代的珍宝。
  汉代工匠们以精湛的技艺,虔诚的心态在绥德随处可见的石板上,墨线勾样,采用平面减地的技法,或阳刻墨线勾勒,或阳刻加阴线施麻点,或浅浮雕凹雕并用,或单层、分层减地,或朱砂敷色,或朱、绿、赭、白色点染平塗,皆鬼斧神工,制造出一幅幅精美朴素的画面,把汉代陕北人对生存的希冀,命运的抗争,对人生的感悟,宇宙的认识溶于刀凿锋尖,镌于岩石板面。
  一幅斗牛图中,两头斗牛身上各刻了三条阴线,表现出其倔强威猛;用浅浮雕的技法刻绘的伏羲女娲图,生动地再现了人文始祖的慈祥面孔和宽广胸怀。无论采用哪种技法,都显得明快,流畅,刚柔相济。或粗或细、或直或曲、或纤柔、或刚劲的线条,都能根据不同物象形态、构图立意的需要进行变幻,显示出民间工匠娴熟驾驭线条艺术表现力的技能。
  民间工匠是不朽的艺术大师。他们在艺术表达方式上,或采用对称平衡手法,或对比手法,或分格分段布局手法,取鸟瞰的视角,把要表现的内容巧妙地布于石面,刻绘出主题突出,构图完整,物像生动传神的画面。悠闲狩猎的官宦,清闲安逸的庄园主,神秘莫测的神灵,勤于耕耘的农夫,行动如风的虎,千姿百态的马,展翅飞翔的朱雀,翻腾云海的翼龙,在无名艺术家的刀笔下,众生灵呼之欲出,鲜活到能跃出画面。两块刻绘一鹿一羊的福禄图,以纤细飘忽的流云纹作背景,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林中憩的神禽异兽,似天女散花一样布于云纹间,表现出一种浩阔神秘的仙境,整个画面和谐统一,疏密有效,高贵华丽。在这里,民间工匠熟练地运用了主与次、大与小、黑与白、刚与柔、动与静的对比手法,从而凸现了福禄吉祥的寓意。
  绥德汉画在反映生命意识这一中国本源文化主题的同时,反映了汉代绥德社会的方方面面。
  表现发达的边郡屯垦农业的题材十分广泛,如牛耕、翻地、播种、拾粪、锄草、收割等,从春耕到秋收生产的全程都有反映,且刻画的栩栩如生。
  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汉代陕北,水草丰茂,林木遍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珍存于石,活泼的羊群,稳健的牛群,生龙活虎的马群表现出汉代陕北农牧区一派六畜兴旺的景象。
  不多的几幅疱厨宴饮图,表现的是官僚地主阶层的宴饮场面,反映出他们骄奢淫逸的消费,肉山酒海的宴饮,挥霍无度的排场,也从侧面表现出官僚地主极尽声色犬马之乐的背后,处于社会底层的广大劳动者依然温饱难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也是汉代社会的真实写照。
  车辚辚马啸啸的车骑出行,架鹰走犬的悠闲游猎画面充斥,给人以铺天盖地的感觉,显示车骑出行场面的庞大威风,权贵富豪消遣玩乐淫逸的生活,炫耀墓主人生前或企盼死后的荣华富贵。
  汉画中长袖飘逸,摇曳多姿的歌舞,高超而惊险的杂耍表演令人赞叹不已,既表现出达官贵人、富豪地主的舒适淫逸生活,又反映出边塞陕北文化艺术的欣欣向荣。
  几幅“胡汉战争”画,或凯旋而归,或挑首欢呼,或人仰马翻,或俎上馘首,或刀光剑影,鲜血淋漓,真实的反映出汉代边关陕北人民煎熬在频繁的战火之中,血与火铸成了王侯公孙的辉煌,留下了“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归梦里人”的千古遗恨。
  汉代陕北,是一个动荡的疆域,人们的处境和心态与中原皇畿帝乡有较大差异,对于汉代统治者宣扬的孝道正统观念不是跟随紧追,重视的是生命意识的本真,因此神仙、珍禽瑞兽、亭台楼阁、祥云嘉禾以及大量表现或人或兽性行为的画面成了绥德汉画的主题画面。这些画面是揭示汉画的本来意义,破译汉画所表现汉代人思维、观念、信仰、精神世界诸方面的信息密码。
  西王母神坛图刻绘于墓门立柱的固定位置,就是乞求西王母引导亡灵升天成仙,或人或兽的性行为是直观表现生命更新、生命延续与永衡的主题。加上神秘莫测的边栏纹饰,把墓葬扮装成一个生命更新、延续的法定转换场所,那里没有死亡的恐怖,离别的哀伤,处处是踏歌起舞,驾鹰走犬,欢聚饮宴的美好生活,人进入墓葬不是死亡,而是新生命的开始,到一个比人间更幸福欢乐的地方去生活,即升天过神仙的日子。
  陕北,空旷的黄土高原,封闭的地理环境,在这块特殊地域产生的绥德汉画,既有粗犷厚重的边塞风格,又有轻盈柔美的灵动。内容题材广泛,主题明晰突出。画面华丽丰满,显示出舒畅的韵律感、浑雄的厚重感和力顶千斤的力度感,把汉代陕北人人生百态和对宇宙人生的苦苦思索孜孜追求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欣赏绥德汉画,一定会为祖先留下的艺术瑰宝赞叹不已,更会为自己的祖先,自己的民族而骄傲和自豪。
  
  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
  绥德石雕艺术,从旧石器时代起步,历经新石器时代的打磨,秦汉风雨的侵蚀,唐宋日月的辉照,明清血泪的浸染,新中国营养的滋润,形成了独领风骚的艺术风格,成为中国石雕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粗喉咙大嗓子吼着“三十里铺”,奔波在漫漫黄尘遮日“走西口”路上的绥德汉,不光具有坚忍不屈、负重不垮、耿直刚正、乐观向上的秉性,更具创造举世瞩目石雕艺术的天赋。绥德汉子是石雕艺术大家。
  一块普通常见的石头,或巴掌大,或几米十几米见方,在绥德汉手中,锤一锤,凿一凿,就会变成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不!是一个个赋予生命灵性的精灵。是龙,能腾翻云海;是虎,能咆哮山林;是鸟,能翱翔蓝天;是蝶,能飞舞花丛;是狮,成为生命的守护神。
  怪不得有顺口溜说:“南方的文人山东的将,关中的黄土埋皇上,陕北出的好石匠。”文人的锦绣文章,将帅的盖世武功,帝王的千秋伟业,绥德汉的石雕艺术,都是撑起伟大中华民族脊梁的砥柱。
  世代钟情于石雕艺术的绥德汉,大多不识字或识字不多,之所以能创造出精美绝伦的石雕艺术品,靠的是本源文化传承因子在薪火传承中的延续,把对生命的抗争,生活的企盼,理想的追求,信仰的虔诚,情感的渲泄,凝于錾锋凿尖,錾随心动,心随錾走,用生命的要义,感应冰冷的石头,创造出鬼斧神工的艺术品。在他们手中降生的石雕艺术品,或古朴,或精巧,或粗犷,或玲珑,皆有灵性,都注入了神的至尊,人的性情,都有丰富的情感世界,靠近它感到亲切,抚摸它感到慰籍,可以与它进行对话和情感交流。
  绥德石雕与陕北人的生产、生活、精神世界乃至生命融为一体,凡有人的足迹,就有石雕的踪影。绥德石雕种类繁多,用途各异,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与人民生活、生产息息相关的器用石雕。
  绥德汉子凿山开石,用石片砌成的插花墙石窑,用硬锤子细錾出面子砌成的,或三孔五孔,或“明五暗二六厢窑”,都是在土窑洞的基础上创造出世界上最理想的人居室宅。用石材装修窑洞,石锅台、石炕楞、石墙面、石窗台、五脊六兽石大门、护门石狮、石门墩、石照壁、穿廊挑石……雕以嘉禾花草,珍禽瑞兽,既是窑洞的附属建筑物,又是精美装饰品。
  石桌、石凳、石碾、石磨、石粮仓、驴槽、猪槽,乃至捣蒜砵子,这些石器伴随人类社会前进的步伐同行,在进入数字时代的今天,仍发挥着它的作用。
  二是以石当纸刻绘的精美画卷。
  已出土的500多块东汉画像石是汉代绥德汉以石当纸,以刀当笔刻在石头上的汉代陕北政治、经济、民风民俗的绣像史。永乐大道365幅石刻画,是绥德汉在二十一世纪初,让陕北五千年的文明史在石头上的再现,是绥德石雕艺术史上的又一座丰碑。遍及庙宇、桥梁建筑上众多的雕栏画栋,都是绥德汉用心雕出的精美图画。这些石雕或平面减地,或阴刻阳刻,或圆雕浮雕透雕共施,把天上飞的,水中游的,地上跑的,花草鸟兽,神仙道姑,传说典故,历史人物,平民生活,民风民俗,刻绘于石,皆出神入化。
  三是牌坊、亭塔廊柱石雕艺术。
  绥德古城内曾有十二座牌坊,遍布乡野山岗的庙宇内更是牌坊高矗,经幢佛塔伟严,亭台廊柱华丽,皆刻绘祥云嘉禾,珍禽瑞兽,佛、道、儒各路神灵。二十一世纪初修建的学子大道五门六柱十九楼的石牌楼,神龙大道屹立的五龙柱,是绥德石雕艺术的集大成者。以恢宏的气势,奇妙的设计,精美的构图,神工的雕技,把绥德人对宇宙的认识,人生的感悟,民族文化的传承,社会和谐进步的追求集于一楼一柱,使古典美与现代美形成了完美的统一。静观这些惊世的石雕艺术,不能不为绥德汉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气魄,绥德石雕艺术的绝伦无比,黄土文化的博大精深而折服。
  四是碑碣石雕艺术。
  在绥德城镇乡间,寺观庙祠,坟冢墓地,园林建筑,多树碑碣,或彰显先祖,或祭奠神灵,或纪念要事。龙首碑,五脊六兽碑,圆头碑,龟座碑,龟座双蛟龙碑,种类繁多,造型各异,是陕北人敬天敬地敬神敬人最虔诚完美的表现形式。
  五是绥德石雕艺术最精彩的石狮子文化。
  绥德石雕种类多达百余种,尤以石狮子这种艺术品与人最为亲近。无论威严高大的镇山狮,扶正避邪的守门狮,墙头村边的望狮,广场桥梁建筑的装饰狮,还是生命守护神的炕头石狮,已没有自然的属性,都以神灵的姿态出现,是守护陕北人家园,呵护黄土地人生命的保护神。
  千狮桥栏上雕有1008只石狮子,或蹲或坐或立或卧,皆以显明的个性,独特的造型,自然淳朴的雕刻手法,表现出老狮的慈祥,幼狮的天真,雄狮的伟严,母狮的善良,一只只石狮就是陕北人品格的写真。炕头石狮子,是石雕艺人用对神的虔诚,信仰的圣洁,按宗教的仪程,创造出的生命保护神。孩子呱呱坠地就与石狮相伴,在石狮的日夜呵护下成长。石狮是浸入绥德人血液,融入绥德人生命的一种圣灵。
  绥德石雕艺术的花朵,不仅在黄土高坡上开放,已斗艳于祖国大地,香飘在四海五洲。绥德已被国家命名为石狮艺术之乡,绥德石雕艺术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绥德石雕艺术,是绥德男人的艺术。它是绥德汉精气神的凝集与升华,是绥德汉品格秉性的体现,是绥德人对美好生活、幸福人生的一种企盼和寄托。
  炕头石狮中华一绝
  昔日绥德,荒凉贫瘠的土地,十年九旱的气候环境,缺医少药的生存条件,对于生命是一个严酷的挑战;对于呱呱坠地的新生命更是挑战的极限。这些脆弱的生命需要呵护、镇守,于是,有的“寄寺”让菩萨保佑;有的带上锁线锁牌狗毛锁;有的起个脏名糊弄妖魔鬼怪;有的留几根“扎眼毛”……炕头石狮则是绥德汉自己创造的生命呵护神。
  狮子,中西亚莽原林海中的兽中王,在汉代随佛教传入中国,在陕北落户就浓缩聚积天地精神和宇宙生命观,成为黄土高坡上的一种生命符号。
  民间工匠取本地的优质砂岩石材,以朴素的精神理解,渴求的情感寄托,把生命的要义,生存的要求凝聚刀锋錾尖,用虔诚的心态,神灵的旨意,雕刻出一件件造型各异,神形兼备的炕头石狮子。这些石狮子大不过三四十厘米,小至三五厘米,或蹲或卧或立或行,都有神的至尊,人的性情。在它的身上集中了民间信仰的所有企盼。
  炕头石狮子有神灵保佑的作用,驱邪祛疾的功能,欣赏把玩的特点,使它成为绥德人祖祖辈辈、世世代代心中的佑护神灵。娃娃过“九晬”时,用石狮子拴起来,丈二红头绳一头拴娃娃,一头拴狮子;每过一次生日,家长在神前求丈二红头绳拴到狮子身上,直到过十二岁生日开锁时,将所有的红头绳编成裤带给娃娃紧在腰间。陕北人认为娃娃一过十二岁就魂全了,妖魔鬼怪也难侵扰了,炕头石狮子佑护娃娃的使命也完成了,被撂置在门箱立柜等较洁净的地方。一只石狮子拴了爷爷的爷爷,又拴孙子的孙子,佑护了一代又一代,经过数代,浑身闪烁着神秘的光泽,成了整个家族至尊的保护神。
  避开石狮子神灵的光环,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欣赏它,我们的心灵会震颤:美在民间,民间艺人是创造大美的人。一只只石狮子,或骨傲气猛,古韵横生;或犷悍张扬,霸气冲天;或娴静慈祥,神韵俊美;或外拙内秀,藏巧藏趣;或遒劲秀媚,圆润端正;或无羁无束,威猛纵横;或憨态可掬,似拙若愚;或活泼天真,稚气充盈……一件件皆有神韵,有人的血肉之躯,神的圣洁灵应,抚摸,可以和它亲近;对视,可以与它进行情感交流。这些深居荒野山乡、平民农户家中的精灵,件件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是名不见经传的民间艺术家精思巧构,鬼斧神工雕刻的奇趣、高古的艺术奇品。
  我们解读绥德炕头石狮子,会奇妙的发现,它的造型艺术与陕北剪纸、陕北汉画等民间艺术有先天的相连,或空灵或充盈,或简洁或洗炼,或以石取势,或就势造形,皆具显著的地域特征,明显的民艺特色,浓厚的本源文化气脉,把俗文化和雅文化有机相联,把神灵信仰与生命要义血水相融。它没有寺庙道观石狮的庄严,村头道边望狮的凶猛,公园广场石狮的俗媚,它是头顶神的桂冠融入平民百姓家中的一员。炕头石狮子,以其独具的神态、形态代表着天地精神,表达着绥德人对宇宙人生深邃而独特的认识和解读。
  炕头石狮子土生土长在绥德这块地老天荒的神秘土地上。这块曾产生过神话的土地上产生的艺术奇葩,首先是神灵,然后才是艺术品。绥德延家岔出土的东汉画像石上狮子的图像证明,狮子的形象在那个时代已在民间映现。民间工匠绝大多数没有见过狮子的真面目,他们创作靠的是神咒一样的一句口诀:“十斤狮子九斤头,两只眼睛一张口”。抓住狮子鬣毛凸眼,阔口獠牙,硕大的头颅,坚实的前躯和机灵的身干的特点,凭借信仰的虔诚,想象的丰富,雕技的神工,让冰冷的石头化生出形态各异,夸张多变,似狮非狮,神似貌离,神形兼备的圣灵石狮。民间工匠随心所欲,神思妙想创造出的艺术品,或拙或稚,都充满真朴,充满神妙。
  绥德炕头石狮是乡野鄙贱工匠以写意的神笔,在石头上描绘出的艺术佳品,散发着黄土地的芬香,体现出“大巧若拙”,“恬淡为上”的朴素美、纯真美。
  绥德炕头石狮是中国本源文化的活化石,是莽莽黄土高坡上吼出的一曲生命赞歌,是中国民间艺术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实乃中华一绝。
  剪纸历史的活化石
  剪纸,是女人的艺术。
  生长在黄土高坡大山旮旯里一辈辈一群群的绥德妇女,用最原始的工具,最简单的材料,创造出了一幅幅独具特色,极具表现力的剪纸作品,形成陕北剪纸重要的一个派系。这些剪纸作品除了艺术价值的本身,还具有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的价值,是民间文化艺术中的母体艺术之一。
  在婚礼“送儿女馍馍”的仪程上,反穿皮袄的婆婆一声“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绞哩”,像神的旨意,使来到人间的女娃娃从小就爱玩弄剪子和纸片;刚懂事在奶奶外婆的指点下,就剪出了连奶奶自己也没见过的莲花、牡丹、狮狮、毛猴猴的精美造型;稍大,花鸟鱼虫、飞禽走兽、器皿家俱、神话故事,内容繁多,包罗万象,均能剪随心动,信手剪出,且鲜活生动,跃然纸上。这种技艺的获得,主要不是学,而是与生俱有的传承,根系深植于中国本源文化的沃土。几乎都不识字,更没读过典籍史书的女子,创作出的剪纸神奇地与当地出土的史前文化彩陶符号、贺兰山岩画和汉画像石有绝妙的相通和相同,最全面、最系统地保留传承了中国本源文化的本真。
  她们的作品主要发表在民俗文化活动中。有装饰民居、美化年节、寓意福禄吉祥、家宅平安的窗花、门神门吊等;婚俗中寓意阴阳相交、子孙繁衍的“碗扣老鼠”、“鱼咬莲花”、“老鼠啃瓜”、“石榴套牡丹”等剪纸;丧俗中寓意灵魂不死、生命永衡的“长枪”生命树剪纸;巫俗中用于驱鬼避邪的“抵牛”、“五道娃娃”等剪纸。这些剪纸既装扮了民俗活动,更给民俗活动注入了本源文化的活力,使之更隆重、更庄严、更神秘、更具永衡的神圣。
  绥德剪纸是女人的艺术,女人的语言,女人的歌。无论粗犷古朴,浑厚圆润,或精巧空灵,玲珑透剔,还是柔中见刚,秀中藏野,怪中显庄,都是妇女们精灵般的创造,心灵语言的倾诉,对生命意义的讴歌。略显羞涩、内向的女子,在剪纸艺术的天地里,把喜悦、悲伤乃至怒吼的情感无遮无掩的渲泄;把生产、生活乃至生殖的要义在大庭广众下昭示。这条由女人艺术形成的长河,源起史前哲学,千百年来一直流淌不息,滋润了人类文化的田园。
  解读绥德剪纸,是艺术欣赏,更是研读一部哲学巨著。与无字处能读出字来,因为剪纸是解读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传承发展的原生态哲学密码。
  绥德剪纸中的“鸟衔鱼”、“金鸡探莲花”、“老鼠啃南瓜”、“碗扣老鼠”、“阴阳双鱼”、“石榴戏牡丹”等内容的图案,占整个剪纸图样的大部。这些图案中的动物植物已不是自然属性的动植物,而是阴阳结合,男女相交,生生不息的中国本原哲学的符号。在中华先民眼中,空中飞的鸟,林中啸的熊,洞中穿行的鼠等有超强能力的动物和凸出的器具,是属天属阳的父体文化符号;多子(籽)的动植物,像阴状的花朵和凹进的器具,则是属地属阴的母体文化符号。用这些寓意父体母体文化符号构成的一幅幅剪纸,就是一幅幅生动的生殖崇拜图画,寓意幸福美满的婚姻,儿女满堂的天伦之乐,子孙延绵的生生不息,把性、性爱表现得极其美丽、高洁。“五道娃娃”则是阴阳五行学说武装的五方神灵,在巫术治病中能避邪去疾,成为生命的保护神。这些剪纸是本源哲学的载体,历史的活化石,更是生命不朽的赞歌。
  绥德女人的一把剪刀,用清泉般的语言,在柔弱的纸片上,镂刻下千古永衡的话题,用生命的红色把橙黄的山峁沟梁幻化得生机蓬勃。
  民歌 黄土高坡上的天籁之音
  走进绥德,就走进了民歌的海洋。
  山坡上,汗珠珠滋润的粗喉吼大嗓子,吼出的“揽工调”震得崖娃娃响;炕窗前,泪蛋蛋伴奏的呜咽声,吟出的“走西口”撕心裂肺揪断了纺车弦。一曲曲信天游将或苦涩或甜蜜的日子打发;一首首民歌小调将或腾达或平凡的人生漂染。
  陕北人,都会唱民歌。
  赶牲灵的汉子,纺线线的婆姨,锄地的后生,纳鞋垫的女子,长音短调,柔声细腔,用世代传唱的民歌把陕北的山山峁峁,沟沟洼洼唱得都活泛起来。每个人用不同的调式吟唱着自己心田产生的歌;以不同的诠释方法,用民歌把艰难的生活调理得有滋有味,把枯燥的生活打扮得五彩缤纷。
  陕北民歌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天旱雨涝冷子打,少吃缺穿没活法”,反映生存环境的险恶,生活质量的低劣;“冬如暑夏苦不停,世上苦不过受苦人”,诉说生存在社会最底层受苦人的苦辛和无奈;“哥哥你走西口,妹妹泪长流”,表现的是恩爱夫妻生离的揪心痛楚;“三十里铺来遇大路,拆了戏台修马路”,是青年男女冲破封建礼教桎梏,追求婚姻自由的情感暴发;“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表达对爱情崇高的真爱;“一碗凉水三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是在神的面前对爱情忠贞的誓言,对负心人的咒语;“太阳冒花红彤彤,共产党领咱闹革命”,是受苦人求翻身、盼解放的渴求和迫切;“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是对大救星的千古感恩和传颂……涉及生计的艰难,命运的抗争,生活的希望,理想的追求,爱情的渴求,婚姻的美满乃至对负心汉的咒骂,婚外情的留恋,都可以用歌的形式诉说,且诉说的有滋有味,大胆直白,涵盖了陕北人生产、生活、情感世界的方方面面。如把陕北民歌编排成大联唱,就是一部使大地颤抖的陕北人人生交响曲,镌刻于心的一部千古传颂的史诗。
  陕北民歌曲调风格既有黄河的汹涌澎湃,又有黄土高坡的厚重;既有大漠边塞的悲壮,又有江南水乡的纤柔。一声唱出口,有的吼天撼地,有的如泣如诉;有的心花怒放,有的凄风苦雨。每种曲调都从特定情感土壤中发芽、生根、开花;每个吟唱者的人生境遇和感悟不同,同一首曲目能演义出各个的不同。
  陕北民歌有山的高傲,水的轻柔,风的狂荡,雨的滋润。唱一首信天游,像冬天里的一把火,把激情燃烧;听一曲信天游,似喝了一碗老烧酒,令人陶醉。走进了陕北民歌,就走进了陕北人的人生天地,感情世界。
  陕北人用生命的体验、薪火的传承创造出无数令人震颤的民歌,光《绥德文库·民歌卷》收录了近五千首。民歌的乳汁也哺育了众多享誉中外的民歌演唱家。从绥德这片土地上升腾的耀眼明星就有白秉权、李治文、杨巧、雒胜军……他们的演唱风格,有的似山鹰,搏击长空;有的如春燕,轻剪绿柳;有的像狮吼,震天撼地;有的乃鹂鸣,轻盈婉转。或原生态,或现代风,或酸楚或甜美,把绥德汉粗犷豪放,质朴热情的品格张扬,把陕北女子宽厚仁爱,美貌善良的风采尽显,把陕北人的人生天地、情感世界表白得真真切切。
  走进绥德,就走进了陕北民歌的富矿区。这是个可再生的民歌矿区,随着社会前进的步伐,随着历史的变迁,都会产生经典的新曲新词,使陕北民歌的宝库日趋丰富。走进陕北民歌你可以领略她的蕴藏丰富,可以感受她的博大精深,可以采摘一枝美化生活,可以带回一块冶炼出文化的精品。
  陕北民歌是飘荡在寥廓的黄土高原上的天籁之音,她是陕北的,也是祖国的,更是世界的。让我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她,使她永葆历史的青春,焕发出时代的光彩。
  红天火地的秧歌
  石雕是男人的艺术。
  剪纸是女人的艺术。
  秧歌则是男女老少的艺术。
  陕北秧歌是一种群众性自娱自乐的广场民间舞蹈,是集歌、舞、戏、乐、诗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她起源于民间祭祀天地诸神活动,至今仍保存着原始民族征战胜利,狩猎成功后围着篝火高歌共舞的痕迹。在形成的漫长过程中,吸收民间散乐,百戏武术和各民族舞蹈的元素,逐渐达到成熟完善。延安新秧歌运动,使陕北秧歌从内容到形式皆得到了革新,呈现出极具时代芬芳的新风貌。
  绥德人把表演秧歌叫“闹红火”。“红”是生命的色彩,“火”是太阳的光辉,红与火的结合融汇,是生命的涌动,光明的普照,可以驱除黑暗,烧毁邪魔。一个“闹”字表达的是一种心境,一种情绪,一种豁达,一种洒脱,一种积极向上和坚忍不拔,更是一种生活红红火火,生命红红火火的企盼。
  绥德是陕北秧歌艺术的诞生、传承的发祥地中心。每到正月初二三开始,锣鼓唢呐声回荡在山山洼洼,秧歌队闹红了村村户户。几乎一个正月天,大家邀朋结伴,扶老携幼赶趟地看红火。最红火的要数元宵节,十几班秧歌队汇集县城,彩旗招展,彩扇飞舞,优美的舞姿伴着震天的鼓乐,把大街小巷闹成了舞的天地,歌的海洋。
  看绥德秧歌,最红火热闹的是大秧歌。每个秧歌队,或三五十人,或百八十人,在高举寓意太阳神崇拜彩伞的伞头带领下,踏着铿锵有力的鼓点,伴着吼天撼地的唢呐,用“十字步”、“大站风摆柳步”或“扭腰步”,一会儿似彩龙腾舞,一会儿像百花斗艳,扭出“神仙推磨”、“秦王乱点兵”、“富贵不断头”、“十二莲灯”等壮观热闹的场子图案。表演者情绪热烈,心花怒放;观看者心潮涌动,乐不可支,都图的是心情的愉悦,情感的宣泄,图一个红火和乐呵。
  最精彩的是小场子秧歌,又叫“踢场子”、“闹回回”。有表现男女爱情生活和夫妻逗趣取乐的二人场子,表现大小老婆争风吃醋的三人场子。“挂鼓子”的男角和“包头”的女角通过有趣的舞蹈语言,倾吐彼此间的爱慕之情。场子秧歌又分文场子和武场子。文场子属北路秧歌,武场子属南路秧歌。武场子节奏明快,男角动作粗犷有力,潇洒刚健,女角舞姿轻盈俏丽,妩媚俊秀,阳刚与阴柔在彩绢飘绕,彩扇飞舞的氛围中把爱情的甜蜜表现到了极致。
  最逗人的是丑场子秧歌。耳吊棉球,脖挂油瓶,翻穿皮袄,弯腰弓背的蛮汉,头扎小辫,耳挂辣椒,手提葫芦,握着擀杖的蛮婆;风韵绰约的坐水船女子,丑态百出的扳船艄工;骑驴的俊婆姨,笨拙的赶驴汉,红纸染脸,锅黑画眉,表演时用耸肩、挺肚、扭腰、颤臀、耍鬼脸等丑态欢跃狂扭,祈盼吉祥,激励心志。丑场子丑得美丽,丑得可爱,丑而不俗,丑得大家开怀大笑,图个笑口常开,如意顺畅。
  各具神韵的则是谒庙、排门子、打彩门秧歌。秧歌一出台先要到寺庙前谒庙,以庄重肃穆、质朴文雅的风格给神灵表演,以求神灵的佑护,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接着秧歌队挨门逐户演遍全村排门子,把新年的祝福送到每一个家庭。彩门秧歌是邻村互访的一种仪式,经过三道彩门,互道祝福,互送吉祥,是双方比艺比智的歌舞表演,更是伞头秧歌词的即兴创作和天文地理、历史典故、时政要闻等知识广博的展示。在这些特定仪程表演中,最能体现伞头的即兴演唱的才华,遇什么庙,逢什么神就要唱出该神的来历职能,给人间带来什么福禄吉祥;到了每户人家,要唱出该家独具的优良门风和家承,以及老人的忠厚,媳妇的贤慧,子女的飞黄腾达。
  陕北秧歌敬天敬地敬祖,娱神娱人自娱,达到天、地、神、人的统一和谐,这种统一和谐的功能是陕北秧歌千百年愈闹愈红火的根基和动力。
  “绥德黄土地民间艺术团”的组建,汲收陕北秧歌的精华,创作出地道、淳朴的优秀节目,把陕北秧歌的艺术魅力展现在祖国和世界人民面前,展现了黄土风情,讴歌了现代文明。无论春花秋月,还是夏风冬雪,晨风吹拂,夕阳抹红时,秧歌扭得万顺广场、永乐、神龙等几条大道红天火地。秧歌成了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扭一扭图个心情舒畅,身心健康。
  红天火地的秧歌,把绥德人的生活扭得更加红红火火。
  吼天撼地的唢呐
  当你踏上绥德这块土地,无论是百花盛开的春天,骄阳似火的夏天,还是硕果累累的秋天,瑞雪纷飞的冬天,都会听到阵阵雄浑有力,高亢洪亮,委婉悠扬,圆润酣畅的唢呐声回响在山山洼洼,沟沟岔岔。
  唢呐,在金、元时期从波斯、阿拉伯传入我国,最先作为宫廷器乐,到明代,戚继光用于军中作军乐,尔后,逐渐传入民间。经过数百年的“汉化”,融入陕北人的生活之中,形成独具特色的陕北唢呐,即“大吹”,民间称之为“大唢呐”的中音唢呐。
  唢呐,似乎与陕北人有一种与生俱有的亲缘关系。陕北地处胡汉进退、平沙凉月、壮士残戈的边陲之地,人们长期生活在远离皇畿帝乡荒凉贫瘠的浑厚黄土地上,广阔的荒原,厚重的土地,艰难的生计,对生的渴求,命运的抗争,形成了陕北人独具的生存方式和文化心理,正好与唢呐乐曲那豪放的格调,高亢的施律,粗犷深沉乃至吼天撼地的乐声,产生了心灵的共通、共鸣,唢呐音乐深入平民百姓的生产、生活、生命之中,唢呐成为平民百姓情感宣泄的最好载体。一曲曲唢呐声是陕北人对宇宙认识,人生感悟的凝聚与升华,是陕北人文化需求、文化生命的一种独特符号。
  唢呐乐班由五人组成:两个唢呐手各吹一把唢呐,分“上手”、“下手”,上手吹高音、掌握定调、节奏和曲牌变化;下手以单旋律中低音辅衬。鼓手、镲手、锣手分别击打牛皮鼓、小镲、包锣。
  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绥德唢呐音乐宝库,《绥德文库》立《唢呐音乐》专卷,已收录曲目千余首,曲目丰富,种类繁多,风格各异。有随唢呐同时传入的专用曲牌;有与民歌小调嫁接产生的新曲牌;取材戏剧音乐经再创作的曲牌;吸收宗教音乐素材形成的曲牌;现代作曲家创作的曲牌。
  绥德是陕北唢呐艺人云集之地,形成了以窦世有、汪世发、马生祥、刘子德、赵英武、刘汉玉、李学山为首的七大谱系,各谱系皆可追溯五代以上传承。近百班乐班常年在本县及米脂、子洲、清涧、吴堡、佳县、山西省柳林县的部分村镇开展演出活动。他们之中的唢呐高手有的参加国家、省、地级民间文艺会演,获得一、二等奖;有的应国家、省级文艺团体邀请传艺授技;有的为影视片拍摄进行演奏;有的出版个人唢呐音乐光盘;更有随绥德黄土地艺术团赴荷兰参加国际民间艺术节献艺演奏的唢呐手,使陕北唢呐名扬西欧。绥德汉唢呐团的创建将唢呐演奏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庞大的阵容,恢宏的场面,撼天吼地的乐声,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绥德汉子大山一样的风骨,黄河一样的胸怀。
  唢呐数百年一路辉煌走来,成为陕北人最青睐的乐器,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婚嫁喜事、丧葬礼仪、喜庆节日、奠基合龙、开业庆典、闹满月、祝寿、迁新居、扭秧歌、办庙会,都要有唢呐班子吹奏。一个生命个体一生至少要有三次与唢呐亲近,在唢呐声中来到这个世界(满月),踏着唢呐锵铿有力的节奏迈向人生的新阶段(婚嫁),无论一生轰轰烈烈,还是平平淡淡,都随着唢呐音乐恋恋不舍地离开这个世界(丧葬)。人生的旅途在唢呐声中开始,在唢呐声中结束。唢呐成为陕北人或喜或怒或乐或悲最真实的表白。
  唢呐声响彻绥德大地的沟坡梁峁,在历史的新阶段将吹奏出更加美好的乐章。
  永乐大道石刻画廊
  游完千狮桥,溯大理河南岸而上,就是永乐大道。
  漫步永乐大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与时俱进”金属雕塑巍然屹立于二水要冲,似雄鹰直冲九霄云天,如骏马啸傲万里征程。它是绥德人奋斗不息精神的张扬,是陕北五千年文明史的凝聚。
  带着“与时俱进”搏起的心灵震撼的余波,走进了永乐大道石刻画长廊。这是精心构思,虔诚创作,鬼神雕工打造出的绣像画卷,古朴而深沉,凝重而洗练,粗犷而传神地将陕北五千年文明史具像于石,365帧画图,表征绥德人一年365天,生活或苦涩艰辛,或幸福甜蜜,天天过的如诗如画;九个编目,赞誉陕北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疏属山传说》,千百年讲不完的“女娲捏泥造人”、“疏属山梏危”、“舜帝教稼”的故事,开创了陕北神话传说的时代,使陕北最先步入农耕文明的历史。
  《秦汉遗风》篇里,复制刻绘的东汉画像石,二牛抬扛的“牛耕图”,牛马衔尾,群羊塞道的“放牧图”,车辚辚马啸啸的“车马出行图”,惊险绝伦的“杂耍图”,把秦汉遗风再现。
  《米脂婆姨绥德汉》,是秦大将“蒙恬造笔”,汉代上郡太守李广“虎墕射虎”,追随李渊反隋兴唐的张平高,支撑南宋半壁江山的蕲王韩世忠,辅佐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的张灿,点燃陕北革命烈火的李子洲等的绣像。这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是撑起华夏民族的脊梁,他们重压不垮,英勇不屈,奋斗不止的精神铸成了绥德汉的铮铮铁骨,敢爱、敢恨、敢为天下先的浩然正气。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表现陕北人在贫瘠的土地上,或“晨耕”或“牧归”,或“背山”或“打场”,或“凿山开石”,或“垒石造田”,爷爷弯曲的脊梁,奶奶昏花的眼神,充满了对生活美好的希望;爸爸铁铸的双臂,妈妈灵动的巧手,描绘着美好未来的蓝图;“捉麻雀”的弟弟,“踢键子”的妹妹,似花朵使黄沉沉的大地充满蓬勃生机。黄土高坡是陕北人苦涩而甜蜜的家园。
  《理水悠悠》是五彩缤纷的民俗画。被绥德人称作红白喜事的“婚嫁”“丧葬”礼义,通过“上头”、“围儿女馍馍”、“吃儿女扁食”、“招魂”、“出殡”等风俗画面,把中华民族根性文化的源渊与传承展现;“送刷”、“过关”是巫术治病的遗风;“赶庙会”、“抽签”是陕北人在苦涩艰难生存条件下的精神寄托;“转九曲”、“捏燕燕”、“掛灯笼”是不避寒暑劳作的受苦人在年节中的一种丰收庆典,情感寄托,美好祝愿。一块远离皇畿帝乡,贫瘠闭塞的土地,千古遗俗似悠悠理水流淌不息,较好的得以传承,至今,每一道山梁,每一个村庄都充满了神秘的文化气氛;每走一步,踢起一团黄尘,就能幻化出一个神奇的文化故事。这就是黄土文化之源的绥德。
  绥德历史上曾是陕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号称塞上高原的旱码头。一曲凄苦的“赶牲灵”和着叮当的驼铃,把“驼队”送上“走西口”的茫茫征程;吼着黄河号子的“船工”,一叶轻舟搏击在浊浪滔天的黄河中;“卖猪”“贩羊”哟喊声,“布店”“杂货铺”讨价还价声,把小城渲染成繁华的陕北商贸中心;“羊杂碎”、“黑粉油旋”从小城飘出浓浓的芳香。
  《美在民间》,这是伟大的发现。绥德的贫穷落后与文化发达是举世闻名的,人类生存艰难的山梁沟峁,楞是生长文化奇葩的沃土。剪纸是妇女的艺术,绥德巧媳妇俊女子个个都是剪纸高手,一把剪刀,一张红纸就能幻化出美丽的大千世界。《美在民间》以剪纸这种母体艺术的表现形式,把绥德的石雕、唢呐艺术,以及奶奶的慈祥,顽童的天真,民间的传说,心中的祝愿,镌刻于石,使古典美与现代美达到完美的结合,彰显了民间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展示了民间艺术的神奇魅力。
  绥德是陕北民歌发祥地中心,《三十里铺》展现的是,高喉咙大嗓子吼着《揽工调》奔波在“走西口”漫漫黄尘路上受苦汉的酸楚;是唱着“前沟里糜子后沟里谷,哪哒儿想起哪哒儿哭”,在月光下纺线线婆姨的相思泪;是“鸡蛋壳壳点灯半炕炕明,烧酒盅盅量米不嫌哥哥穷”的纯真爱情;是“三炷高香一张纸,谁卖良心谁先死”在神前的咒语。以爱情小调为主的陕北民歌,让冰冷的石头会唱歌,让僵硬的石头也温柔。这组石刻画成为青年男女最神往的爱情誓言碑。
  绥德是“秦汉名邦”《天下名州》,这组石刻画以充满时代气息的构图手法,表现绥德人勇立时代潮头的精神风貌,励精图治,开拓进取,为建设一个美好的家园而拼搏,让天下名州名扬天下。
  一条石刻画长廊就是一幅历史文化绣像长卷。观赏永乐大道石刻画,你能领略“河源精气,秦汉遗风”,感受“陕北文化博大精深”,发现“美在陕北”。走进永乐大道石刻画长廊,就走进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走进了创造古代文明更能创造现代文明的绥德汉的心灵世界。
  
  栏目责编/沙人王刚
其他文献
[摘要]社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基地,也是验证的基地。在一定程度上讲,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败,关乎着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败,关乎着社会治理的成败。高度关注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成为一种共识。因此,如何结合本土特点,在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为重要。本文以宝鸡市社区为例对社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构建方面提出几点意见。  [关键词]社区;社会主义;核心
期刊
[摘 要]开放教育是以学习者自主学习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新型学习模式。基于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直播教育得到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本文以陕西广播电视大学推广直播课教学的实践,探索在开放教育中改善面授课教学的有效措施,突出开放教育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特色。  [关键词]开放教育;面授课;在线直播   [中图分类号] G72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19)04-
期刊
[摘要]近年来,由于生源下滑,江苏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遭遇到了危机。本文通过分析江苏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状况和江苏城市职业学院2017级新生问卷调查情况,从学生视角探索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学生视角;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649(2018)03-0083-06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
期刊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着管理方式传统、德育措施不佳、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管理理念滞后、管理缺乏引导、教育方法单一等是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学校通过践行“以学生为本”、提升学生素质、完善管理体系等方式,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稳步提升,学生满意度逐年提高。  [关键词]高职学生;科学管理;创新思考  [中图分类号] G4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2021)01
期刊
[摘 要]“一村一名大學生计划”是农村远程教育的典型代表,在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一定进展,为乡村培养了大批本土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十余年发展中,“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也遇到了诸多困境,深度发展遇到了瓶颈。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积极投身乡村振兴战略,能够解决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发展,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乡村振兴战
期刊
白丁,男,江苏镇江市人。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江南》《小说界》《西湖》《长江文艺》《北京文学》《雨花》《芳草》《青海湖》等刊发表小说及文学评论60余篇,主要作品有:小说集《无法开启的门》,散文随笔集《我的太阳》,长篇小说《蝉蜕》等。曾获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芳草文学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小说被《作品与争鸣》《小说选刊》《短篇小说选刊》转载。中国煤矿作协理事,中国作协会员。现在江苏一家企业
期刊
[摘 要]推进新丝绸之路建设,关键是实现“五通”,其中“民心相通”是社会根基,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文交流合作是先导,而作为国家间增强互信、共谋发展的基础领域且具有软实力特性的教科文应该先行。为此,首先需要语言铺路,实现语言互通。我们应以主体意识积极主动做好汉语言文字的推广致用,实现其历史和时代赋予的空前重大的功能价值和社会意义。文章以陕西丝绸之路新起点建设为例,提出汉语言文字推广的对策是:做好语言战
期刊
[摘 要]在大学课堂中落实思想政治工作,就要对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内的所有课程进行思政方面的教学设计。本文对《市场营销策划》课程的思政元素进行全面的挖掘和梳理,探索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学设计模式,试图在课堂中巧妙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力求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创新。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设计;市场营销策划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8-4649
期刊
[摘 要]植物在人们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隐喻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人类基于对植物的感知、观察和体验,将植物的组成部分:种子、根、枝、花和果投射到其他概念域,帮助人们理解复杂的、抽象的概念。本文通过对英汉语言中的植物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英汉语言中关于植物隐喻的共性源于英汉两个民族相似的身体体验,差异性则与该民族特有的文化相关。  [关键词]植物隐喻; 身体体验;文化差异  [中图
期刊
也说《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    《神木》2007年第3期发表了陈冲先生《〈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的文章,读过之后有些想法,可迟迟没有动笔,原因是我虽然这几年在给孩子们教《论语》的过程中,读了不少有关《论语》的书,但学养功夫不深,惟恐说错了什么,以致上获罪于圣哲,下贻误于后学,就把一些想法压在心里,谁知这东西是压不住的,不如一吐为快写出来,倘有不妥之处,还请陈冲先生批评。  《论语》到底是本什么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