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带动着文化的繁荣,敦煌文化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重视与研究。敦煌舞蹈作为一个新兴流派,现在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试图对敦煌双人舞进行探索,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关键词:敦煌壁画;双人舞;欢喜金刚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项目,项目号:YXM2017093]
一、敦煌双人舞的发展现状
敦煌舞蹈作为一个古典舞蹈新流派,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高金荣先生的《敦煌舞教程》和史敏教授的《敦煌舞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是我们敦煌舞学习的系统课程。然而从敦煌舞蹈作品来讲,并没有像其他舞种那样繁盛。敦煌舞多以舞剧的形式呈现,如西北民族大学的《步步生莲》,香港舞蹈总会出品的《缘起敦煌》,大型的舞剧《丝路花雨》更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
敦煌舞是从舞剧里走出来的舞种,《丝路花雨》的诞生为敦煌舞开辟了新纪元。1954年取材于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的舞蹈《飞天》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双人舞转折点,它既脱离了舞剧,也脫离了芭蕾双人舞进程化,极大地填充了敦煌舞语汇。然而现今随着文化的推进和发展,民族类舞蹈的双人舞形式已经快速前进,但敦煌双人舞作品却是寥寥可数。
敦煌舞蹈来源于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上乐舞形象丰富,壁画上很多形象可用来作为敦煌舞双人舞编创的素材,如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的欢喜金刚,安西东千佛洞2窟的一组西夏供养伎乐,还有双飞天等形象。在王克芬老师的《舞论·古代乐舞论集》中有对欢喜金刚的详细描述,是古老生殖崇拜在宗教里的一种演化,这种男女交媾的壁画是很神圣的,代表着“方法”与“智慧”双成的意思。可见在敦煌壁画上“双身佛”的形象记录是真实丰富的。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意蕴
(一)欢喜金刚的由来
欢喜金刚,俗称“欢喜佛”,也称“双修”,属于藏传佛教密宗修行观想的佛像,“欢喜”一词来自于佛教所述的去除魔障、大彻大悟后的皆大欢喜,并非“邪妄”。欢喜金刚的双身像,是主尊明王拥抱其明妃,做男女交合状。明王代表“刚勇”而明妃则代表“智慧”,二者的结合象征着勇气与智慧的结合,同时,带有生殖崇拜的演化意义。
图1敦煌莫高窟465窟的“双身供养”图像是中国最早的双身佛像,佛像具有强烈的舞蹈造像艺术特征。主尊称为明王,拥有8面、16臂、4腿。3面在前,颜色各不相同,依次为红、白、蓝色。左右又各有黑色的2面,而顶部则呈灰色。头戴有骼骸冠,脑后为红色火焰,头顶有双金刚。主尊有16臂,主臂拥抱明妃,其余手臂向左右伸展开来,手中都持有器物。明妃又名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拥有二臂二足,身处半旋姿,身体呈蓝色,头发呈黄色,右手持月形刀,左手捧人头骨碗,左腿与主尊右腿并齐,右腿盘靠在他腰部。
欢喜金刚带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义,从宗教教义着眼,藏密并不视男女双修为佛教艺术的大忌,这样的说法既来于印度文化的渊源,亦有藏传佛教的独特理解。其实,抛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交合的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正如周易上所讲的“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只是受于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双修”受到了很大的争议,这种壁画是很神圣的,因为自古以来繁衍就是人类很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多子多孙的预示。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体现
密宗神像是藏传佛教中地位最高、功能最大的一类佛本尊像。弟子修习的最高次第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便是密宗神像。藏传佛教调修习本尊,提倡通过身、口、意三密与本尊相应的修习方法而达到“即身成佛”的极至。即修习者选择一尊神像来修法,这种选择依修持者的心性和投缘而定。其身、口、意同本尊的身、口、意一致,结本尊手印,念本尊真言,观想本尊于对面虚空,放光罩住自己,再移到自己头顶之上,放大光明,与自己融合为一,学本尊就成了本尊,一切言行举动均与本尊一模一样,本尊即我,我即本尊。因此,本尊代表人体功能像,是炼养的楷模。
密宗神像大多为双身、裸体、面容凶恶,并呈男女拥抱姿势等艺术形象出现。根据藏传佛教密宗说法,他们表现的是佛教悲智和合与理智不二的最高佛理,是密宗无上瑜伽修法中所尊奉和依止的重要修法本尊。双身佛是镇压的象征。用凶猛的力量把异教徒俘虏提到手上,踩在脚下,表现大愤怒、大无畏、大胜利的英雄气概。此外,神像的单、双像裸体,象征脱离尘垢界。双像拥抱,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两者合一即为方法与智慧双成之意。它代表了佛教僧侣追求“圆满具足”之理想。
传达“乐空无二”思想,“空”指一切皆空,大彻大悟。“乐”顾名思义则是指欢乐。“乐”的前提来自于“空”的境界,悟明白、看清楚,一切皆空,皆大欢喜。这是“双修”的实质意义所在。
三、舞蹈《欢喜金刚》
(一)人物的形态特征
1.人物形象裸露、丰臀、细腰、手臂弯曲,突出性,尤其是女性造型丰满。
2.服饰带有一定的印度文化色彩,造型受印度艺术影响,体现出佛教人物形象源自印度。
3.男子神情坚定,多臂,臂膀多棱多弯,威而不恶,粗犷、刚硬,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
4.女性细腰,姿态优美,律动感强,将丑与美、狰狞与平和的对立通过男女结合而达到高度的统一,以生动的形象表现直率。
5.道具:手持器物较多,有金刚杵、铃等,以骼骸为冠蛇为璎珞,脚踩阎魔,佩饰及装饰复杂,衬托出护法神的威猛、神秘、奇幻。
6.色彩艳丽,色调对比度强烈,设色厚重,浓丽不俗,强烈的色调对比表现了人物的生命力。
(二)舞蹈的整体风格 1.造型美
舞蹈本身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欢喜佛形象,静态的壁画形象决定了舞蹈人物形象的造型美,手臂多棱多弯,身体出胯冲身多呈三道弯曲线,舞姿造型多呈现“环抱式”,即主尊与明妃环抱的舞姿,造型奇特,舞姿丰富,每一个定点的造型都生动体现欢喜佛形象。舞蹈整体所追求的造型美不单单指舞蹈动作的静态定型,也包括流动中所产生的动势造型感,多缠绵动作,整体风格带有神秘色彩,舞蹈的流动也多以“圆”的路线为主。
2.风格性
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既要表现出大威德金刚主尊的刚强、结实、深沉、粗壮的男性形象,眼鼓俯视,口光有神,四肢肌肉坚硬,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表现粗壮、结实、深沉、强悍,又要表现出明妃温柔、细腻、婉约的女性魅力。在壁画形态的模仿下,适当地添加想象,將男女对立面通过动作的刚柔、快慢达成鲜明对比,同时又多增双人“环抱式”来突出人物形象,展现男女结合双修,在流动中的动作上,女性多以单腿勾住男性的腰部发展动作,双方的手臂也多进行缠绕状动作方向发展,舞蹈将“阴柔”与“阳刚”紧密结合,舞蹈风格鲜明,动作环环相扣,层出不穷。
3.整体感
除肉身的一部分,整体感更多表现在一种“象外之意”的创生过程,将身体扩展为一种涵盖心灵的文化性存在。抛开肉身去对人物形象进行意象化,刻画“方法”与“智慧”双成,动作代表性强,强调整体感,舞蹈整体注重将人引入佛教密宗文化里,去除魔障、大彻大悟后的皆大欢喜,通过“以形写神”的方式去让人理解“双修”。
(三)舞蹈的意象内涵
“男女双修”与性有关,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佛教时带有很强的禁欲色彩,这种欢喜佛的出现仍然争论不休,针对这种复杂的现象,笔者并不能一锤定音,而是尽可能展示问题的风貌,从舞蹈角度去分析探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层浸透下,文化思想并没有西方开放,艺术处理手法也多通过“写意”去塑造,欢喜金刚舞蹈作品的塑造,需要通过意象精神去塑造,而不是过分追求在形象上的高度逼真,做到“以形写神”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效果,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归结出以下:
1.超越肉身观念,试图用意象来传达“双修”。
2.虚实感悟时空,努力用舞蹈来达成“自我”。
欢喜佛这一对双神佛中,舞蹈动作并非完全做到形似,而是靠近意象地出演,明妃所象征着的是最纯粹的般若智慧,欢喜佛的双修显示的是与智慧的最高结合,通过这种双修方式脱胎换骨,大彻大悟。最高的修行不是隔离,不是空谈而是践行后的参透,有拿起才会有放下。在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多元复合型的文化环境中,合理地“吸收”和“摒弃”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这样通过交流,才能注入新的内涵。
四、结语
对敦煌双人舞欢喜金刚形象进行探索,分析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史敏.敦煌舞蹈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3]郑汝中.敦煌壁画乐舞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韩兰魁.敦煌乐舞研究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5]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汤慧生.密宗“欢喜佛”考[J].宗教学研究,1990,(Z1).
[8]曹再飞.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J].雕塑,2004.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关键词:敦煌壁画;双人舞;欢喜金刚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项目,项目号:YXM2017093]
一、敦煌双人舞的发展现状
敦煌舞蹈作为一个古典舞蹈新流派,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高金荣先生的《敦煌舞教程》和史敏教授的《敦煌舞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是我们敦煌舞学习的系统课程。然而从敦煌舞蹈作品来讲,并没有像其他舞种那样繁盛。敦煌舞多以舞剧的形式呈现,如西北民族大学的《步步生莲》,香港舞蹈总会出品的《缘起敦煌》,大型的舞剧《丝路花雨》更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
敦煌舞是从舞剧里走出来的舞种,《丝路花雨》的诞生为敦煌舞开辟了新纪元。1954年取材于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的舞蹈《飞天》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双人舞转折点,它既脱离了舞剧,也脫离了芭蕾双人舞进程化,极大地填充了敦煌舞语汇。然而现今随着文化的推进和发展,民族类舞蹈的双人舞形式已经快速前进,但敦煌双人舞作品却是寥寥可数。
敦煌舞蹈来源于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上乐舞形象丰富,壁画上很多形象可用来作为敦煌舞双人舞编创的素材,如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的欢喜金刚,安西东千佛洞2窟的一组西夏供养伎乐,还有双飞天等形象。在王克芬老师的《舞论·古代乐舞论集》中有对欢喜金刚的详细描述,是古老生殖崇拜在宗教里的一种演化,这种男女交媾的壁画是很神圣的,代表着“方法”与“智慧”双成的意思。可见在敦煌壁画上“双身佛”的形象记录是真实丰富的。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意蕴
(一)欢喜金刚的由来
欢喜金刚,俗称“欢喜佛”,也称“双修”,属于藏传佛教密宗修行观想的佛像,“欢喜”一词来自于佛教所述的去除魔障、大彻大悟后的皆大欢喜,并非“邪妄”。欢喜金刚的双身像,是主尊明王拥抱其明妃,做男女交合状。明王代表“刚勇”而明妃则代表“智慧”,二者的结合象征着勇气与智慧的结合,同时,带有生殖崇拜的演化意义。
图1敦煌莫高窟465窟的“双身供养”图像是中国最早的双身佛像,佛像具有强烈的舞蹈造像艺术特征。主尊称为明王,拥有8面、16臂、4腿。3面在前,颜色各不相同,依次为红、白、蓝色。左右又各有黑色的2面,而顶部则呈灰色。头戴有骼骸冠,脑后为红色火焰,头顶有双金刚。主尊有16臂,主臂拥抱明妃,其余手臂向左右伸展开来,手中都持有器物。明妃又名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拥有二臂二足,身处半旋姿,身体呈蓝色,头发呈黄色,右手持月形刀,左手捧人头骨碗,左腿与主尊右腿并齐,右腿盘靠在他腰部。
欢喜金刚带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义,从宗教教义着眼,藏密并不视男女双修为佛教艺术的大忌,这样的说法既来于印度文化的渊源,亦有藏传佛教的独特理解。其实,抛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交合的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正如周易上所讲的“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只是受于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双修”受到了很大的争议,这种壁画是很神圣的,因为自古以来繁衍就是人类很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多子多孙的预示。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体现
密宗神像是藏传佛教中地位最高、功能最大的一类佛本尊像。弟子修习的最高次第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便是密宗神像。藏传佛教调修习本尊,提倡通过身、口、意三密与本尊相应的修习方法而达到“即身成佛”的极至。即修习者选择一尊神像来修法,这种选择依修持者的心性和投缘而定。其身、口、意同本尊的身、口、意一致,结本尊手印,念本尊真言,观想本尊于对面虚空,放光罩住自己,再移到自己头顶之上,放大光明,与自己融合为一,学本尊就成了本尊,一切言行举动均与本尊一模一样,本尊即我,我即本尊。因此,本尊代表人体功能像,是炼养的楷模。
密宗神像大多为双身、裸体、面容凶恶,并呈男女拥抱姿势等艺术形象出现。根据藏传佛教密宗说法,他们表现的是佛教悲智和合与理智不二的最高佛理,是密宗无上瑜伽修法中所尊奉和依止的重要修法本尊。双身佛是镇压的象征。用凶猛的力量把异教徒俘虏提到手上,踩在脚下,表现大愤怒、大无畏、大胜利的英雄气概。此外,神像的单、双像裸体,象征脱离尘垢界。双像拥抱,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两者合一即为方法与智慧双成之意。它代表了佛教僧侣追求“圆满具足”之理想。
传达“乐空无二”思想,“空”指一切皆空,大彻大悟。“乐”顾名思义则是指欢乐。“乐”的前提来自于“空”的境界,悟明白、看清楚,一切皆空,皆大欢喜。这是“双修”的实质意义所在。
三、舞蹈《欢喜金刚》
(一)人物的形态特征
1.人物形象裸露、丰臀、细腰、手臂弯曲,突出性,尤其是女性造型丰满。
2.服饰带有一定的印度文化色彩,造型受印度艺术影响,体现出佛教人物形象源自印度。
3.男子神情坚定,多臂,臂膀多棱多弯,威而不恶,粗犷、刚硬,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
4.女性细腰,姿态优美,律动感强,将丑与美、狰狞与平和的对立通过男女结合而达到高度的统一,以生动的形象表现直率。
5.道具:手持器物较多,有金刚杵、铃等,以骼骸为冠蛇为璎珞,脚踩阎魔,佩饰及装饰复杂,衬托出护法神的威猛、神秘、奇幻。
6.色彩艳丽,色调对比度强烈,设色厚重,浓丽不俗,强烈的色调对比表现了人物的生命力。
(二)舞蹈的整体风格 1.造型美
舞蹈本身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欢喜佛形象,静态的壁画形象决定了舞蹈人物形象的造型美,手臂多棱多弯,身体出胯冲身多呈三道弯曲线,舞姿造型多呈现“环抱式”,即主尊与明妃环抱的舞姿,造型奇特,舞姿丰富,每一个定点的造型都生动体现欢喜佛形象。舞蹈整体所追求的造型美不单单指舞蹈动作的静态定型,也包括流动中所产生的动势造型感,多缠绵动作,整体风格带有神秘色彩,舞蹈的流动也多以“圆”的路线为主。
2.风格性
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既要表现出大威德金刚主尊的刚强、结实、深沉、粗壮的男性形象,眼鼓俯视,口光有神,四肢肌肉坚硬,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表现粗壮、结实、深沉、强悍,又要表现出明妃温柔、细腻、婉约的女性魅力。在壁画形态的模仿下,适当地添加想象,將男女对立面通过动作的刚柔、快慢达成鲜明对比,同时又多增双人“环抱式”来突出人物形象,展现男女结合双修,在流动中的动作上,女性多以单腿勾住男性的腰部发展动作,双方的手臂也多进行缠绕状动作方向发展,舞蹈将“阴柔”与“阳刚”紧密结合,舞蹈风格鲜明,动作环环相扣,层出不穷。
3.整体感
除肉身的一部分,整体感更多表现在一种“象外之意”的创生过程,将身体扩展为一种涵盖心灵的文化性存在。抛开肉身去对人物形象进行意象化,刻画“方法”与“智慧”双成,动作代表性强,强调整体感,舞蹈整体注重将人引入佛教密宗文化里,去除魔障、大彻大悟后的皆大欢喜,通过“以形写神”的方式去让人理解“双修”。
(三)舞蹈的意象内涵
“男女双修”与性有关,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佛教时带有很强的禁欲色彩,这种欢喜佛的出现仍然争论不休,针对这种复杂的现象,笔者并不能一锤定音,而是尽可能展示问题的风貌,从舞蹈角度去分析探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层浸透下,文化思想并没有西方开放,艺术处理手法也多通过“写意”去塑造,欢喜金刚舞蹈作品的塑造,需要通过意象精神去塑造,而不是过分追求在形象上的高度逼真,做到“以形写神”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效果,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归结出以下:
1.超越肉身观念,试图用意象来传达“双修”。
2.虚实感悟时空,努力用舞蹈来达成“自我”。
欢喜佛这一对双神佛中,舞蹈动作并非完全做到形似,而是靠近意象地出演,明妃所象征着的是最纯粹的般若智慧,欢喜佛的双修显示的是与智慧的最高结合,通过这种双修方式脱胎换骨,大彻大悟。最高的修行不是隔离,不是空谈而是践行后的参透,有拿起才会有放下。在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多元复合型的文化环境中,合理地“吸收”和“摒弃”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这样通过交流,才能注入新的内涵。
四、结语
对敦煌双人舞欢喜金刚形象进行探索,分析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史敏.敦煌舞蹈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3]郑汝中.敦煌壁画乐舞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韩兰魁.敦煌乐舞研究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5]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汤慧生.密宗“欢喜佛”考[J].宗教学研究,1990,(Z1).
[8]曹再飞.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J].雕塑,2004.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