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双人舞新探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经济蓬勃发展的情况下带动着文化的繁荣,敦煌文化也引起了人们越来越高度的重视与研究。敦煌舞蹈作为一个新兴流派,现在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试图对敦煌双人舞进行探索,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关键词:敦煌壁画;双人舞;欢喜金刚
  [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项目,项目号:YXM2017093]
  一、敦煌双人舞的发展现状
  敦煌舞蹈作为一个古典舞蹈新流派,已经在部分高校和中专艺校运用于教学,高金荣先生的《敦煌舞教程》和史敏教授的《敦煌舞教程——伎乐天舞蹈形象呈现》是我们敦煌舞学习的系统课程。然而从敦煌舞蹈作品来讲,并没有像其他舞种那样繁盛。敦煌舞多以舞剧的形式呈现,如西北民族大学的《步步生莲》,香港舞蹈总会出品的《缘起敦煌》,大型的舞剧《丝路花雨》更是众所周知、家喻户晓。
  敦煌舞是从舞剧里走出来的舞种,《丝路花雨》的诞生为敦煌舞开辟了新纪元。1954年取材于敦煌壁画飞天形象的舞蹈《飞天》的出现,成为了中国双人舞转折点,它既脱离了舞剧,也脫离了芭蕾双人舞进程化,极大地填充了敦煌舞语汇。然而现今随着文化的推进和发展,民族类舞蹈的双人舞形式已经快速前进,但敦煌双人舞作品却是寥寥可数。
  敦煌舞蹈来源于敦煌壁画,敦煌壁画上乐舞形象丰富,壁画上很多形象可用来作为敦煌舞双人舞编创的素材,如敦煌莫高窟第465窟的欢喜金刚,安西东千佛洞2窟的一组西夏供养伎乐,还有双飞天等形象。在王克芬老师的《舞论·古代乐舞论集》中有对欢喜金刚的详细描述,是古老生殖崇拜在宗教里的一种演化,这种男女交媾的壁画是很神圣的,代表着“方法”与“智慧”双成的意思。可见在敦煌壁画上“双身佛”的形象记录是真实丰富的。通过分析壁画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意蕴
  (一)欢喜金刚的由来
  欢喜金刚,俗称“欢喜佛”,也称“双修”,属于藏传佛教密宗修行观想的佛像,“欢喜”一词来自于佛教所述的去除魔障、大彻大悟后的皆大欢喜,并非“邪妄”。欢喜金刚的双身像,是主尊明王拥抱其明妃,做男女交合状。明王代表“刚勇”而明妃则代表“智慧”,二者的结合象征着勇气与智慧的结合,同时,带有生殖崇拜的演化意义。
  图1敦煌莫高窟465窟的“双身供养”图像是中国最早的双身佛像,佛像具有强烈的舞蹈造像艺术特征。主尊称为明王,拥有8面、16臂、4腿。3面在前,颜色各不相同,依次为红、白、蓝色。左右又各有黑色的2面,而顶部则呈灰色。头戴有骼骸冠,脑后为红色火焰,头顶有双金刚。主尊有16臂,主臂拥抱明妃,其余手臂向左右伸展开来,手中都持有器物。明妃又名金刚露漩也叫罗浪杂娃,拥有二臂二足,身处半旋姿,身体呈蓝色,头发呈黄色,右手持月形刀,左手捧人头骨碗,左腿与主尊右腿并齐,右腿盘靠在他腰部。
  欢喜金刚带有一定的生殖崇拜意义,从宗教教义着眼,藏密并不视男女双修为佛教艺术的大忌,这样的说法既来于印度文化的渊源,亦有藏传佛教的独特理解。其实,抛开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阴阳交合的性文化历史源远流长,正如周易上所讲的“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只是受于我们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导致“双修”受到了很大的争议,这种壁画是很神圣的,因为自古以来繁衍就是人类很重要的事情,是一种多子多孙的预示。
  (二)欢喜金刚的文化体现
  密宗神像是藏传佛教中地位最高、功能最大的一类佛本尊像。弟子修习的最高次第是无上瑜伽,无上瑜伽修习所依本尊便是密宗神像。藏传佛教调修习本尊,提倡通过身、口、意三密与本尊相应的修习方法而达到“即身成佛”的极至。即修习者选择一尊神像来修法,这种选择依修持者的心性和投缘而定。其身、口、意同本尊的身、口、意一致,结本尊手印,念本尊真言,观想本尊于对面虚空,放光罩住自己,再移到自己头顶之上,放大光明,与自己融合为一,学本尊就成了本尊,一切言行举动均与本尊一模一样,本尊即我,我即本尊。因此,本尊代表人体功能像,是炼养的楷模。
  密宗神像大多为双身、裸体、面容凶恶,并呈男女拥抱姿势等艺术形象出现。根据藏传佛教密宗说法,他们表现的是佛教悲智和合与理智不二的最高佛理,是密宗无上瑜伽修法中所尊奉和依止的重要修法本尊。双身佛是镇压的象征。用凶猛的力量把异教徒俘虏提到手上,踩在脚下,表现大愤怒、大无畏、大胜利的英雄气概。此外,神像的单、双像裸体,象征脱离尘垢界。双像拥抱,男的代表方法,女的代表智慧,两者合一即为方法与智慧双成之意。它代表了佛教僧侣追求“圆满具足”之理想。
  传达“乐空无二”思想,“空”指一切皆空,大彻大悟。“乐”顾名思义则是指欢乐。“乐”的前提来自于“空”的境界,悟明白、看清楚,一切皆空,皆大欢喜。这是“双修”的实质意义所在。
  三、舞蹈《欢喜金刚》
  (一)人物的形态特征
  1.人物形象裸露、丰臀、细腰、手臂弯曲,突出性,尤其是女性造型丰满。
  2.服饰带有一定的印度文化色彩,造型受印度艺术影响,体现出佛教人物形象源自印度。
  3.男子神情坚定,多臂,臂膀多棱多弯,威而不恶,粗犷、刚硬,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
  4.女性细腰,姿态优美,律动感强,将丑与美、狰狞与平和的对立通过男女结合而达到高度的统一,以生动的形象表现直率。
  5.道具:手持器物较多,有金刚杵、铃等,以骼骸为冠蛇为璎珞,脚踩阎魔,佩饰及装饰复杂,衬托出护法神的威猛、神秘、奇幻。
  6.色彩艳丽,色调对比度强烈,设色厚重,浓丽不俗,强烈的色调对比表现了人物的生命力。
  (二)舞蹈的整体风格   1.造型美
  舞蹈本身取材于敦煌壁画中的欢喜佛形象,静态的壁画形象决定了舞蹈人物形象的造型美,手臂多棱多弯,身体出胯冲身多呈三道弯曲线,舞姿造型多呈现“环抱式”,即主尊与明妃环抱的舞姿,造型奇特,舞姿丰富,每一个定点的造型都生动体现欢喜佛形象。舞蹈整体所追求的造型美不单单指舞蹈动作的静态定型,也包括流动中所产生的动势造型感,多缠绵动作,整体风格带有神秘色彩,舞蹈的流动也多以“圆”的路线为主。
  2.风格性
  作品中人物的刻画,既要表现出大威德金刚主尊的刚强、结实、深沉、粗壮的男性形象,眼鼓俯视,口光有神,四肢肌肉坚硬,有的呈火焰状橘红色头发向上直竖,表现粗壮、结实、深沉、强悍,又要表现出明妃温柔、细腻、婉约的女性魅力。在壁画形态的模仿下,适当地添加想象,將男女对立面通过动作的刚柔、快慢达成鲜明对比,同时又多增双人“环抱式”来突出人物形象,展现男女结合双修,在流动中的动作上,女性多以单腿勾住男性的腰部发展动作,双方的手臂也多进行缠绕状动作方向发展,舞蹈将“阴柔”与“阳刚”紧密结合,舞蹈风格鲜明,动作环环相扣,层出不穷。
  3.整体感
  除肉身的一部分,整体感更多表现在一种“象外之意”的创生过程,将身体扩展为一种涵盖心灵的文化性存在。抛开肉身去对人物形象进行意象化,刻画“方法”与“智慧”双成,动作代表性强,强调整体感,舞蹈整体注重将人引入佛教密宗文化里,去除魔障、大彻大悟后的皆大欢喜,通过“以形写神”的方式去让人理解“双修”。
  (三)舞蹈的意象内涵
  “男女双修”与性有关,在人们固有的观念里,佛教时带有很强的禁欲色彩,这种欢喜佛的出现仍然争论不休,针对这种复杂的现象,笔者并不能一锤定音,而是尽可能展示问题的风貌,从舞蹈角度去分析探讨。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尤其是儒家思想的深层浸透下,文化思想并没有西方开放,艺术处理手法也多通过“写意”去塑造,欢喜金刚舞蹈作品的塑造,需要通过意象精神去塑造,而不是过分追求在形象上的高度逼真,做到“以形写神”达到“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效果,这也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归结出以下:
  1.超越肉身观念,试图用意象来传达“双修”。
  2.虚实感悟时空,努力用舞蹈来达成“自我”。
  欢喜佛这一对双神佛中,舞蹈动作并非完全做到形似,而是靠近意象地出演,明妃所象征着的是最纯粹的般若智慧,欢喜佛的双修显示的是与智慧的最高结合,通过这种双修方式脱胎换骨,大彻大悟。最高的修行不是隔离,不是空谈而是践行后的参透,有拿起才会有放下。在中华文化这样一个多元复合型的文化环境中,合理地“吸收”和“摒弃”并不是一件坏事,只有这样通过交流,才能注入新的内涵。
  四、结语
  对敦煌双人舞欢喜金刚形象进行探索,分析人物形象来挖掘并填充敦煌舞素材,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与应用价值,更有助于敦煌舞的传承与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金荣.敦煌舞教程(修订版)[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1.
  [2]史敏.敦煌舞蹈教程[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1.
  [3]郑汝中.敦煌壁画乐舞研究[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韩兰魁.敦煌乐舞研究文集[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5]易存国.敦煌艺术美学——以壁画艺术为中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
  [6]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7]汤慧生.密宗“欢喜佛”考[J].宗教学研究,1990,(Z1).
  [8]曹再飞.对欢喜佛的“写意”与中国传统文化[J].雕塑,2004.
  作者单位:
  西北民族大学舞蹈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固定的书籍版面内,通过版面编排设计构建独属于书籍内容的、独特的、个性鲜明的版式风格,使其准确与书籍的内容及情感内涵融为一体,需要设计师充分运用点、线、面在版面编排设计中的构成表现与运用。点、线、面是版式设计的基本构成要素,是版面设计构成的前提,也是版式设计的主要表现手段,对于书籍版面设计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书籍版式设计离不开点、线、面的艺术运用。运用平面构成最基本要素点、线、面,将
期刊
摘 要:广告是通过图形、文字和色彩三大元素架构而成的,并且具备商业宣传信息作用的视觉艺术品。广告中视觉元素的营造与多变带给受众审美感受的千差万别。信息时代下,传统媒介中平面广告视觉形态的局限性,对广告设计指出了新的延展方向。借助信息时代下的多媒体数字技术,动态广告突破传统视觉固态审美的发展成为当下广告媒介的新产物。从GIF动态广告的时空传播模式入手,以百雀羚的动态广告为例剖析GIF动态广告的传媒新
期刊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程、相关政策的变化,农村义务教育在缓解现有矛盾的同时又出现了新问题。文章从实证角度出发,选取河南省一个具有完整的九年义务教育系统的微單元——位集镇,进行个案调查。通过在河南省位集镇实地调查收集的资料和数据,对位集镇农村义务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发展受到农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客观现象、政策导向不平衡这些外部因素和学校、学生
期刊
摘 要:在远古时期部落中的人类,他们不仅在森林或高原、聚居、狩猎、耕作,他们的生活中还出现了歌舞、祭典、仪式和巫术。而这些细碎的、片段化的原始人类活动,都被他们以图形的方式记录在了曾经聚居的山崖和洞穴中,這便是岩画。它既反映着原始先民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又作为早期人类一种不自觉对美的艺术呈现出现在美学史中。它是先民将感知映象的自我表达和内心世界的想象进行最初的融合,后来成为近现代考古学界和历史学界
期刊
摘 要:中国传统年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但当今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使年画失去了原有的生存土壤。作为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传承与保护传统年画,让更多的人了解民间美术,彰显民族特色,增强文化自信变得尤为重要。文章以四川夹江木版年画为例,通过分析夹江木版年画现有的图案特征,利用扁平化的设计手法,进行图案再设计实现“古为今用”,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统年画;夹江木版年画;再设计 
期刊
摘 要:“虚静”作为影响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审美范畴在中国的古代文论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虚静”理论将一种无功利、无利害、纯粹的心理环境带入了文学创作的领域,在一种纯粹的“忘”的心理状态下进入神思然后进行自由的艺术创造。当前,对于真正艺术价值和终极生命价值的追求正在逐渐消失,我们对于“虚静”的认知似乎进入到了一种解释学的循环,其对于生命个体和生命本真的意义也非常重要。  关键词:虚静;忘;纯粹;自由
期刊
摘 要:我们应该对美国做一个深入的但并不是很肤浅的了解,才能获得杜尚为何成为大智者的背后原因,并将其与东方禅宗大师铃木大拙的感悟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能从中得到某种超越艺术领域的启发,这种体会和感悟要比掌握艺术史的知识更重要的。  关键词:杜尚;铃木大拙;禅宗;纯艺术;非艺术;权威  就美国80年代以前的现代艺术发展的总体情况而言,可以分为两种趋势既纯艺术和非艺术。第一种纯艺术指一种追求纯粹的艺术形
期刊
摘 要:重点以《牡丹亭》文本为依据,对它在白先勇小说创作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究。同时以其文学性的对话交流为重点,进而对白先勇小说的相关内涵进行重新解读。  关键词:白先勇;《牡丹亭》 ;古典;现代;苍凉感  [基金课题:《牡丹亭》对白先勇小说创作的影响研究,课题编号:201610320020Z]  一  2004年,白先勇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被搬上舞台,自此这门重被唤醒的舞台艺术所产生的轰动,使昆
期刊
一、孤独感和归属感在绘画创作中的表现  情感是绘画创作中要表现的主要内容,情感在绘画中对画面的影响,着重强调了在绘画中一个绘画者自我情感表现的重要性,情感是一个创作人在其艺术作品中必须具备的艺术价值。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构思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赋予一幅创作新的活力,无论从艺术鉴赏或者是审美角度出发,其艺术创作想体现的核心都是审美情感。在这里我主要想谈谈在绘画创作过程中创作者产生的孤独感和归属感。我相信人们
期刊
摘 要:随着现代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产品、品牌能够在众多商品中脱颖而出,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获得消费者的关注,值得我们去思考。产品标志设计的新颖、独特等特点,就显得格外重要。标志的渐变设计表现也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设计中,使得标志造型具有独特的韵律美。在未来的设计中,需要我们不断探索新的渐变表现方法和思路,从全新的视角和技术来展现标志形态,从而区别于其他的产品品牌。  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