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小学教育体系中,数学是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其他科目地基石。数学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思想性。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积极地创设出适合学生培养能力的教学情境,拉近学生与数学的距离,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在实践学习中充分地提高自身的明理思辨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明理思辨
一、 前言
明理就是讓学生拥有自身的是非观,能够对事物的学习和认知有一个了然的过程;思辨,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推理和论证得出具体结论的能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与知识相应的能力。这一点非常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是非”观
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以此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是非”观。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学习数学的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实现学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理性”,摆正自身学习态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是由形象思维逐步转向逻辑抽象思维。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程度与其采用的思维方式具有相互作用。因此,认识数学的理性,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的学习。其次,数学的理性还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数学是一个靠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学科,而且对于数学学习本身也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理解误差都是非理性因素造成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破除自己的固有思维,通过实践得知数学的真相。最后,学生对待模糊的问题通常喜欢进行猜测,这就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展开。学生如果一直以猜测进行解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这样就不基于理性的思考推进。因此,数学教师势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从实践中总结数学经验,避免学习进入误区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小学数学具有确定性和总结性。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造就了学生自身的自律性差和反思能力弱的问题。教师常常会抱怨刚批评过学生做题马虎,学生在计算时仍旧会犯同一个错误。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来加深印象。小学生的盲从性和攀比性比较强,教师可有利用这一点,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缺点正向化。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竞技小游戏,让学生随机挑选数字,然后由另一个学生喊加减,学生进行计算,答对一题加两分,答错扣一分。活动需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比赛,这样学生在进行比赛时,底下等待的学生就会因为着急而喊出答案,这时的答案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在最后总结得分时,失败的那一方学生会进行自我的反思,这是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而胜利的一方也会有错误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在计算时应该仔细观察题目,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听从他人的意见,或者只为图快就随便写一个答案。
三、 通过数学教学,深化学生思辨能力
(一)通过学生自主解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其实就是合理的、正确的思考方向。想要学习好数学,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及逻辑性和推理性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学习好数学。在所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中,学生的自主解析环节才是真正意义上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例如,在解答小学经典应用题“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分析,从而推导答案。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学生能够将问题进行简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理清鸡兔同笼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询问学生:鸡有多少只脚?兔子有多少只脚?学生很快就会说: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那么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那么兔子的脚数就等于实际的总脚数减去二倍鸡兔的总数,然后再除以兔子比鸡多的两只脚,这时的答案就是全部是鸡的脚数。那么,同理,学生就可以自己通过计算推导出兔子的脚数。这时,教师在进行题型的转换,将已知条件进行改变,由全部的总头数和总脚数改为已知的总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根据之前做的题目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解答出来,这就是逻辑能力的养成。
(二)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养成。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精力。但是他们的想象力过于丰富,不切实际,这一点就不符合数学学习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定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情境中逐步通过对事物想象的判断,对数学有一个新的认知。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环节自由的反驳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观点进行验证。如,在学习“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将等地等高的圆柱体切割就能够得到等地等高的圆锥体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尝试论证或反驳,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四、 总结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想要学习好数学就一定要养成数学的思维,这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是非观和思辨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高高.关于小学数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J].学周刊,2020(6):16.
[2]靳学军.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6):56.
[3]马银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20(6):36.
作者简介:
田彩虹,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明理思辨
一、 前言
明理就是讓学生拥有自身的是非观,能够对事物的学习和认知有一个了然的过程;思辨,就是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推理和论证得出具体结论的能力。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就是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学习小学数学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与知识相应的能力。这一点非常符合新课改的教育目标。因此,在小学阶段,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是非”观
小学数学的教学原则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小学数学是一门理性的学科,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实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的,以此培养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是非”观。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将数学与实际生活相连接,让学生能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可以应用在生活中。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学习数学的经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实现学生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一)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的“理性”,摆正自身学习态度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正是由形象思维逐步转向逻辑抽象思维。在这个时期内,学生对于事物的理解程度与其采用的思维方式具有相互作用。因此,认识数学的理性,首先就是要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这样学生才能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数学的学习。其次,数学的理性还可以从实践中获得。数学是一个靠数据和事实说话的学科,而且对于数学学习本身也要保持一种理性的态度。很多时候,学生对于数学思维的理解误差都是非理性因素造成的,这时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破除自己的固有思维,通过实践得知数学的真相。最后,学生对待模糊的问题通常喜欢进行猜测,这就不利于学生思考的展开。学生如果一直以猜测进行解题,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发散,这样就不基于理性的思考推进。因此,数学教师势必要在教学的过程中逐步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二)从实践中总结数学经验,避免学习进入误区
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标准,小学数学具有确定性和总结性。由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不成熟,造就了学生自身的自律性差和反思能力弱的问题。教师常常会抱怨刚批评过学生做题马虎,学生在计算时仍旧会犯同一个错误。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实践的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去做来加深印象。小学生的盲从性和攀比性比较强,教师可有利用这一点,使用一定的教学手段使缺点正向化。如,在学习“20以内的加减法”时,教师可以设计竞技小游戏,让学生随机挑选数字,然后由另一个学生喊加减,学生进行计算,答对一题加两分,答错扣一分。活动需要以小组的方式进行比赛,这样学生在进行比赛时,底下等待的学生就会因为着急而喊出答案,这时的答案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在最后总结得分时,失败的那一方学生会进行自我的反思,这是学生的攀比心理在作祟。而胜利的一方也会有错误的地方,这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在计算时应该仔细观察题目,一步一步地进行运算,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不是听从他人的意见,或者只为图快就随便写一个答案。
三、 通过数学教学,深化学生思辨能力
(一)通过学生自主解析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其实就是合理的、正确的思考方向。想要学习好数学,必须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为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及逻辑性和推理性于一身的学科。因此只有学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时,学生才能在真正意义上学习好数学。在所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方式中,学生的自主解析环节才是真正意义上进行逻辑推理的过程。例如,在解答小学经典应用题“鸡兔同笼”问题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具体分析,从而推导答案。如,教师可以先给学生一些引导,让学生能够将问题进行简化。教师可以让学生先理清鸡兔同笼这道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询问学生:鸡有多少只脚?兔子有多少只脚?学生很快就会说:鸡有两只脚,兔子有四只脚。那么假设笼子里全部都是鸡,那么兔子的脚数就等于实际的总脚数减去二倍鸡兔的总数,然后再除以兔子比鸡多的两只脚,这时的答案就是全部是鸡的脚数。那么,同理,学生就可以自己通过计算推导出兔子的脚数。这时,教师在进行题型的转换,将已知条件进行改变,由全部的总头数和总脚数改为已知的总数和鸡兔脚数的差数,这时,教师再让学生根据之前做的题目进行思考,学生很快就能解答出来,这就是逻辑能力的养成。
(二)通过创设真实的生活场景,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教师可以构建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这样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养成。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阶段,他们活泼好动,充满精力。但是他们的想象力过于丰富,不切实际,这一点就不符合数学学习的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一定的教学场景,帮助学生锻炼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在情境中逐步通过对事物想象的判断,对数学有一个新的认知。例如,为了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讨论环节自由的反驳教师或其他同学的错误观点,并提出自己观点进行验证。如,在学习“圆锥体”的体积时,教师就可以提出将等地等高的圆柱体切割就能够得到等地等高的圆锥体的观点,让学生进行尝试论证或反驳,以此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养成。
四、 总结
小学数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学生想要学习好数学就一定要养成数学的思维,这是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能力。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是非观和思辨能力,这样才能推动小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高高.关于小学数学教育方式方法的探索[J].学周刊,2020(6):16.
[2]靳学军.如何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J].学周刊,2020(6):56.
[3]马银平.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运用研究[J].学周刊,2020(6):36.
作者简介:
田彩虹,福建省三明市,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城关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