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出来的效果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u96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传授、技能提升、情感熏陶和智慧累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其工具性、基础性、涵盖范围的广泛性而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大家都重视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陷在枯燥、乏味、无趣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怪现象。事实上,好的语文教学跟表演艺术有很大关系。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努力创设语文教学的的多样性、生动性、互动性,笔者将表演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表演艺术; 效果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贴上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标签。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往往跟以往的语文课堂过于“板着面孔说话”,致使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知识变得味同嚼蜡有关。语文教学手段过于严肃,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无存,如此,又何来学习效率可言?
  然而这种现状并非无法改变。如果想使语文课堂高效运作,不妨借鉴一些“表演”的艺术。
  一、投入情感,巧妙演绎
  这是针对教师的教而言的。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具有情感投入且气氛活跃的课堂,这跟表演很相似,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诵读或模拟情境时,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情感投入,以便引领学生身处其景、其境,体味其事、其情,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剧本《雷雨》(节选),因为以抽离其他艺术形式的纯文本样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理解剧本语言时,必定会有情感把握不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来一次“深情演绎”: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利用身势、表情、语音等辅助手段,全情投入地以表演的形式将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剧本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理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分析人物情感及其变化。
  当教师的“表演”得到学生的认可,且他们对剧本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教师又可“得寸进尺”,以“谬误法”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诠释侍萍内心矛盾时,有意地将侍萍演绎成一个绝情的女子,立即就有学生“纠错”,并引文来证明教师的“错误”:侍萍虽受伤害很深,但因为她对周朴园的爱更深,所以她是不可能完全地去恨周朴园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倾情表演”成功地让学生投入到了学习中,并取得了比灌输式学习法好得多的学习效果。
  二、身临其境,以“演”悟理
  这是针对学生的学而言。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好动引入到课堂,他们的兴趣会更浓,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好多课堂内容需要学生个人去体验、品味。此时不如让他们“身临其境”,站在主动的角度去“扮演”某一角色,以其特异的个人体验来与其他学生的体验相互交流,求得理解上的深入。仍以《雷雨》(节选)为例,换做是普通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或许教师讲得声情并茂,而学生恐怕感受不深。但以课本剧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的《雷雨》估计会让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在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准备,分角色饰演几个重要角色,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表演,了解剧本这种特殊文学样式。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演员”们准备的很充分,不但完成了理解剧本样式这一学习目标,还对人物内心情感做了深入细腻的全新演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技巧,可谓一举数得。
  三、反主为客,“演”至至境
  在前两步的铺垫下,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已明确学习方向后,教师便可不动声色地将问题的发现与探究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使他们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教师只需从旁指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与探究中。还以《雷雨》(节选)为例,当学生们都能很好地把握人物情感时,教师便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对这几个人物心理的把握都比较到位,但我还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让本是恋人的周鲁二人反目的?”问完佯作疑惑不解状。这时,学生思考习惯已经形成,稍作思考后,立即有学生胸有成竹地予以解释:“物质的利益让爱情变得畸形。”不是我要的答案,再问:“果真如此吗?”又有学生作答:“应该是人类丑陋的自私心理,让美好的爱情成为了牺牲品。”仍不满意:“是吗?”有学生再答:“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周朴园如此处事,可以理解。但以高等动物自居的我们不可以只追求自身的私利,还有更多比私利更高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尊重,比如说爱情和人格!”
  简短引入,简单引导,其效果竟然比预料的要好的多。这种不露声色的“表演”,成就的岂止是一堂课、一个学生!
  四、佯装“示弱”,聪明教学
  教师在学生面前“示弱”的作用非常大:
  1.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如果学生充满自信心,往往会对成功充满渴望,也常常能促使学生去不断努力,不断超越。因此,教师首先要以示弱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如果老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虽动手了但没有动脑,并未掌握学习的方法,只会记和听,成了纯粹的知识接收器,钻研能力自然弱化,教学便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困境中。如果教师适度示弱,产生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无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能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意味着对自主思考及学习能力的放弃。于是就有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潮;教师问,学生等的现象。这样,学生就永远像是拄着拐杖行走的人,而老师就是他们的那根拐杖。有朝一日让他们扔了拐杖,他们便不知道如何行走了。所以,教师要适度地示弱,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久之,学生的依赖心理得以克服,即使丢了“拐杖”也能稳稳行走了。
  4.有利于营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
  示弱可营造一种相对轻松、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氛围。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潜在的自主能力、钻研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挖掘,他们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和释疑的思维和能力亦得到了提升。
  聪明的语文教师应学会在课堂教学中“示弱”,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主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再加入一点“表演”因素,佯装不懂,多多向学生“求教”,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便会努力钻研,深入探究。如此,被动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究研讨,教师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以上几个“表演”技巧,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表演”的艺术让我们恍然:原来语文教学还可以这样轻松!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安一中810600)
其他文献
1  初中时,我住在离学校很近的家属区,上学和放学的路程只需要五分钟时间,所以我经常会在教室做一会儿作业,等到同学们都回去了,才静静地离开教学楼。有一次,刚下过大雨,蓊蓊郁郁的棕榈树被雨水冲刷得绿意盎然,还有残存的雨水顺着叶脉滴滴答答地落下,我怀里抱着还未写完的作业,急匆匆地跑过学校的林荫小道。猛然间,我抬头看见了背着蓝色书包、穿着校服的吴鸣。他慢慢地向远处走去,没有打伞,头顶的树冠时不时有雨水落
75岁的叶培健已经在航天深空探测领域整整奋斗了53年,为之作出了杰出贡献,这位绕月探测工程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被授予了“人民科学家” 国家荣誉称号。  2004年,我国月球探测计划迈开了第一步——绕月探测工程正式启动,这是继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开启之后第五个月球探测计划。面对一个全新的领域,叶培健院士带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研制团队用了三年时间,在没有任何经验、数据参考的一张探月白纸上,先后攻克
清朝诗人马苏臣有首诗:“五月棉花秀,八月棉花干。花开天下暖,花落天下寒。”有的书上是这样翻译的:五月里棉花开花了,八月里棉花晒干要收藏了。棉花开了预示天下人温暖有保障,如果棉花萎落了,那人们可要挨冻了。  可我觉得不对。  花开的时候,正是五月麦熟时节,天气正暖,棉花的花开得也正好。黄的,红的,粉红的,比酒杯还大,张着大喇叭,花心里是毛茸茸的蕊,好看得上得了画,可是很少有人真的将它入画。实在是因为
终于,春天的气息来了。经历几个月上午九点日出、下午十五点日落的英国冬天,眼前总算跳跃起了鲜嫩的颜色。  气温一升到20℃,英国的年轻人便换上夏装,躺在草坪上,开始享受日光浴了。尽管这时候的我还依然裹着毛衣外套,随着时不时飘来的乌云瑟瑟发抖,但我爱它这冗长的春天,万物复苏的速度慢了一些,让你有足够的时间去仔细看看那些正在努力挣脱冬日寒冷的地表,那些刚刚冒出花朵的枝条,以及还未伸展开嫩叶的小草。  每
有一次聊天,宁卉对她的朋友说:“我是一个不规范的国际新闻记者。”  比如手机里的突发新闻提醒功能,宁卉是常年关闭的。明明只要设置一下按键,她就能关注到天下大事,然后侃侃而谈一番,可她偏不,而是去关注一些不起眼的人和事。记者的形态有很多,可宁卉绝不是刨根究底,去寻找能够打开“真相魔盒”钥匙的那一种。  宁卉曾在刚果(金)港口城市马塔迪参加过一个家宴。家宴主人是中国人老韩,他开着一家杂货店,在刚果(金
在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土木与系统工程系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董恩盛和杜鸿儒,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竟然会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  这一切要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说起。  2019年年底,新冠肺炎疫情在武汉爆发,身在美国学习疾病模型的董恩盛心里始终牵挂着中国的同胞。他迫不及待地想研究新冠肺炎疫情是怎么爆发的、数据是如何增长的,并希望通过追踪数据,观察一场疫情从发生到结束的整个过程,为全球新冠肺炎
摘要:语法教学的目的在于提高正确运用语言的自觉性,减少盲目性。语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现象、表达思想感情,可以使他们在学习中尽可能少出偏差,少走弯路,从整体上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语法教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4-0034  英语语法(English Grammar)是对英语语言中存在的规则性和不规
入冬以后,我突然对“火”字有了别样的感觉。可能是因为天太冷了,也可能是因为结束工作的夜晚太黑,在那一瞬间,我觉得如果可以化作一团火,畅快地燃烧,噼里啪啦的,既可以照亮夜的路,又有可能温暖到某个衣裳单薄的人,挺好的。  古诗里有很多关于“火”的句子,比如“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比如“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再比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等。这样的“火”,都会让人心头一暖。假
日本娜丽丝公司从2018年4月起实行了“养颜假”制度:无论性别、年龄,员工若是肌肤有恙,可在20天带薪休假范围内获得休假,回家“养颜”。  据娜丽丝公司负责人说,皮膚状况差会给员工带来压力,降低其自信心及工作热情,从而使其工作效率低下。娜丽丝历来重视员工的身心健康,认为员工状态直接关系到公司业务的发展,与其勉强员工带着情绪和困扰工作,不如给出假期,让员工好好休养。
摘 要: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把握诗词的抒情美,更好的理解诗歌,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陶冶审美情趣,发展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文学素养。  关键词: 体会;抒情美;诗眼;再现情境  “诗言志”,诗歌最擅长抒情,十九世纪俄国文艺批评家别林斯基说:“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尽管有些诗所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相距十分遥远,不复有与诗同时代的体验,但仍会为其诗所震撼,这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