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是一种融知识传授、技能提升、情感熏陶和智慧累积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其工具性、基础性、涵盖范围的广泛性而被人们所重视。然而在大家都重视语文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却长期陷在枯燥、乏味、无趣的泥淖中无法自拔,也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怪现象。事实上,好的语文教学跟表演艺术有很大关系。为适应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努力创设语文教学的的多样性、生动性、互动性,笔者将表演艺术引入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改变。
关键词:课堂教学; 表演艺术; 效果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贴上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标签。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往往跟以往的语文课堂过于“板着面孔说话”,致使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知识变得味同嚼蜡有关。语文教学手段过于严肃,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无存,如此,又何来学习效率可言?
然而这种现状并非无法改变。如果想使语文课堂高效运作,不妨借鉴一些“表演”的艺术。
一、投入情感,巧妙演绎
这是针对教师的教而言的。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具有情感投入且气氛活跃的课堂,这跟表演很相似,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诵读或模拟情境时,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情感投入,以便引领学生身处其景、其境,体味其事、其情,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剧本《雷雨》(节选),因为以抽离其他艺术形式的纯文本样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理解剧本语言时,必定会有情感把握不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来一次“深情演绎”: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利用身势、表情、语音等辅助手段,全情投入地以表演的形式将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剧本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理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分析人物情感及其变化。
当教师的“表演”得到学生的认可,且他们对剧本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教师又可“得寸进尺”,以“谬误法”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诠释侍萍内心矛盾时,有意地将侍萍演绎成一个绝情的女子,立即就有学生“纠错”,并引文来证明教师的“错误”:侍萍虽受伤害很深,但因为她对周朴园的爱更深,所以她是不可能完全地去恨周朴园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倾情表演”成功地让学生投入到了学习中,并取得了比灌输式学习法好得多的学习效果。
二、身临其境,以“演”悟理
这是针对学生的学而言。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好动引入到课堂,他们的兴趣会更浓,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好多课堂内容需要学生个人去体验、品味。此时不如让他们“身临其境”,站在主动的角度去“扮演”某一角色,以其特异的个人体验来与其他学生的体验相互交流,求得理解上的深入。仍以《雷雨》(节选)为例,换做是普通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或许教师讲得声情并茂,而学生恐怕感受不深。但以课本剧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的《雷雨》估计会让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在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准备,分角色饰演几个重要角色,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表演,了解剧本这种特殊文学样式。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演员”们准备的很充分,不但完成了理解剧本样式这一学习目标,还对人物内心情感做了深入细腻的全新演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技巧,可谓一举数得。
三、反主为客,“演”至至境
在前两步的铺垫下,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已明确学习方向后,教师便可不动声色地将问题的发现与探究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使他们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教师只需从旁指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与探究中。还以《雷雨》(节选)为例,当学生们都能很好地把握人物情感时,教师便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对这几个人物心理的把握都比较到位,但我还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让本是恋人的周鲁二人反目的?”问完佯作疑惑不解状。这时,学生思考习惯已经形成,稍作思考后,立即有学生胸有成竹地予以解释:“物质的利益让爱情变得畸形。”不是我要的答案,再问:“果真如此吗?”又有学生作答:“应该是人类丑陋的自私心理,让美好的爱情成为了牺牲品。”仍不满意:“是吗?”有学生再答:“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周朴园如此处事,可以理解。但以高等动物自居的我们不可以只追求自身的私利,还有更多比私利更高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尊重,比如说爱情和人格!”
简短引入,简单引导,其效果竟然比预料的要好的多。这种不露声色的“表演”,成就的岂止是一堂课、一个学生!
四、佯装“示弱”,聪明教学
教师在学生面前“示弱”的作用非常大:
1.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如果学生充满自信心,往往会对成功充满渴望,也常常能促使学生去不断努力,不断超越。因此,教师首先要以示弱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如果老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虽动手了但没有动脑,并未掌握学习的方法,只会记和听,成了纯粹的知识接收器,钻研能力自然弱化,教学便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困境中。如果教师适度示弱,产生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无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能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意味着对自主思考及学习能力的放弃。于是就有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潮;教师问,学生等的现象。这样,学生就永远像是拄着拐杖行走的人,而老师就是他们的那根拐杖。有朝一日让他们扔了拐杖,他们便不知道如何行走了。所以,教师要适度地示弱,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久之,学生的依赖心理得以克服,即使丢了“拐杖”也能稳稳行走了。
4.有利于营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
示弱可营造一种相对轻松、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氛围。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潜在的自主能力、钻研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挖掘,他们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和释疑的思维和能力亦得到了提升。
聪明的语文教师应学会在课堂教学中“示弱”,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主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再加入一点“表演”因素,佯装不懂,多多向学生“求教”,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便会努力钻研,深入探究。如此,被动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究研讨,教师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以上几个“表演”技巧,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表演”的艺术让我们恍然:原来语文教学还可以这样轻松!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安一中810600)
关键词:课堂教学; 表演艺术; 效果
语文教学一直以来都被贴上了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等标签。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往往跟以往的语文课堂过于“板着面孔说话”,致使原本趣味盎然的语文知识变得味同嚼蜡有关。语文教学手段过于严肃,学生学习兴趣自然无存,如此,又何来学习效率可言?
然而这种现状并非无法改变。如果想使语文课堂高效运作,不妨借鉴一些“表演”的艺术。
一、投入情感,巧妙演绎
这是针对教师的教而言的。
好的语文课堂应该是一个具有情感投入且气氛活跃的课堂,这跟表演很相似,老师在这样的课堂上,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在诵读或模拟情境时,就要求教师有充分的情感投入,以便引领学生身处其景、其境,体味其事、其情,感受其中的喜怒哀乐。
例如,剧本《雷雨》(节选),因为以抽离其他艺术形式的纯文本样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在理解剧本语言时,必定会有情感把握不准的问题出现。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来一次“深情演绎”:把握人物的内心活动及情感变化,利用身势、表情、语音等辅助手段,全情投入地以表演的形式将人物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加深学生对剧本这一文学表现形式的理解,让他们懂得如何去分析人物情感及其变化。
当教师的“表演”得到学生的认可,且他们对剧本内容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教师又可“得寸进尺”,以“谬误法”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在诠释侍萍内心矛盾时,有意地将侍萍演绎成一个绝情的女子,立即就有学生“纠错”,并引文来证明教师的“错误”:侍萍虽受伤害很深,但因为她对周朴园的爱更深,所以她是不可能完全地去恨周朴园的。这样,教师在课堂上的“倾情表演”成功地让学生投入到了学习中,并取得了比灌输式学习法好得多的学习效果。
二、身临其境,以“演”悟理
这是针对学生的学而言。活泼好动是学生的天性,教师因势利导,把学生的好动引入到课堂,他们的兴趣会更浓,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目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好多课堂内容需要学生个人去体验、品味。此时不如让他们“身临其境”,站在主动的角度去“扮演”某一角色,以其特异的个人体验来与其他学生的体验相互交流,求得理解上的深入。仍以《雷雨》(节选)为例,换做是普通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或许教师讲得声情并茂,而学生恐怕感受不深。但以课本剧形式出现在课堂上的《雷雨》估计会让在场的所有人眼前一亮的。在这一课中,教师让学生自己做准备,分角色饰演几个重要角色,本意是让学生通过表演,了解剧本这种特殊文学样式。但令人想不到的是,“演员”们准备的很充分,不但完成了理解剧本样式这一学习目标,还对人物内心情感做了深入细腻的全新演绎。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帮助他们掌握了学习技巧,可谓一举数得。
三、反主为客,“演”至至境
在前两步的铺垫下,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且已明确学习方向后,教师便可不动声色地将问题的发现与探究的主动权交于学生,使他们有更广阔、更自由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教师只需从旁指导,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学习与探究中。还以《雷雨》(节选)为例,当学生们都能很好地把握人物情感时,教师便以一个学习者的姿态适时提出一个问题:“同学们对这几个人物心理的把握都比较到位,但我还有一个疑问——是什么原因,让本是恋人的周鲁二人反目的?”问完佯作疑惑不解状。这时,学生思考习惯已经形成,稍作思考后,立即有学生胸有成竹地予以解释:“物质的利益让爱情变得畸形。”不是我要的答案,再问:“果真如此吗?”又有学生作答:“应该是人类丑陋的自私心理,让美好的爱情成为了牺牲品。”仍不满意:“是吗?”有学生再答:“自私是人类的本性,周朴园如此处事,可以理解。但以高等动物自居的我们不可以只追求自身的私利,还有更多比私利更高尚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去尊重,比如说爱情和人格!”
简短引入,简单引导,其效果竟然比预料的要好的多。这种不露声色的“表演”,成就的岂止是一堂课、一个学生!
四、佯装“示弱”,聪明教学
教师在学生面前“示弱”的作用非常大:
1.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学的艺术不只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如果学生充满自信心,往往会对成功充满渴望,也常常能促使学生去不断努力,不断超越。因此,教师首先要以示弱为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2.可以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
如果老师自己滔滔不绝地讲,学生虽动手了但没有动脑,并未掌握学习的方法,只会记和听,成了纯粹的知识接收器,钻研能力自然弱化,教学便陷入了高耗低效的困境中。如果教师适度示弱,产生问题后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无疑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钻研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3.能使学生克服依赖心理
教师的越俎代庖,导致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对教师的依赖,意味着对自主思考及学习能力的放弃。于是就有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潮;教师问,学生等的现象。这样,学生就永远像是拄着拐杖行走的人,而老师就是他们的那根拐杖。有朝一日让他们扔了拐杖,他们便不知道如何行走了。所以,教师要适度地示弱,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讨问题。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久之,学生的依赖心理得以克服,即使丢了“拐杖”也能稳稳行走了。
4.有利于营造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
示弱可营造一种相对轻松、适合学生发挥想象力的氛围。在这样一个氛围里,学生潜在的自主能力、钻研能力得到了相当大的挖掘,他们敢于质疑、主动质疑和释疑的思维和能力亦得到了提升。
聪明的语文教师应学会在课堂教学中“示弱”,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自己主动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抓住学生的好胜心理,再加入一点“表演”因素,佯装不懂,多多向学生“求教”,而学生为了证明自己,便会努力钻研,深入探究。如此,被动的满堂灌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究研讨,教师轻松达到教学目的,学生轻松掌握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有了以上几个“表演”技巧,相信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将不再是枯燥无味的,“表演”的艺术让我们恍然:原来语文教学还可以这样轻松!
(作者单位:青海省平安一中810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