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互联网 ”教育模式获得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可与支持,一方面,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另一方面,它的表现形式更多样,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与此同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在“互联网 ”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老师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的新课题。本文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互联网 ”教育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优势及其运用形式,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可参考实例。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基本都是在这一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至关重要;同时,这一阶段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因此,抓住这一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互联网 ”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迅速走红,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被称为“智慧教育”,为教育创造了更快捷更有效更多样的形式。因此,将互联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是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教育的客观要求的做法。
一、“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 ”的理念早在2012年就有人提出,所谓“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模式,紧接着“互联网 教育”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教育相结合,转变以往单调的教育模式,拓宽教育工具、教育模式、教育平台的应用范围。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各类互联网教育产品争相问世,受到家长和老师学生们的青睐。课后,家长往往会在互联网平台上,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进行家庭教育,课堂上,一些老师也渐渐开始使用多媒体产品,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互联网 教育”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积极转变,一改以往单一的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更适合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从时间维度而言是可持续性的、长期的,但学校的日常教育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老师的辅导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不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同时,老师的授课形式较单一,往往是讲授式,不利于学生内化。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平台具有匿名功能,方便学生向老师反映真实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和优势,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探索,也是一种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二、“互联网 ”教育模式与小学心理辅导的结合形式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与小学心理辅导的结合是校内与校外在空间上的结合,课上与课下在时间上的结合,教师与学生、家长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密结合,因此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全方面的,笔者认为,具体结合形式如下: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在日常学校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
运用互联网资源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互联网 ”式的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同时更是对教育工具的革新。在课堂上,“互联网 ”的模式转变“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以往课堂上,老师会以课本为教学工具,上课时,通过读课本,解释课本内容,或者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这种形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使教育流于形式。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在于它具有可视性,展现形式更形象,更动态,更直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并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可以用一些视频软件,拍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好的表现,再进行播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进行榜样教育。这种方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无声地进行渗透,较好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此外,“互联网 ”教育有利于老师将教学工具尽可能地丰富起来,老师的课件可以更加丰富形象,不再是简单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时有利于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在一堂有关爱心教育主题的的课堂中,利用配音软件和动画制作等软件,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转化成动画形象,并在现场根据情景剧的内容请学生分小组给动画配音,这样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很多,最后呈现的作品也更有趣。如果能够将课程内容再以微课的形式的发给家长,就可以达成一次很好的家长、老师、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们对这一课也会难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教材校本化、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新形式的尝试。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在日常校园活动中,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非常关键。注意碎片化时间的运用,才能真正达到无声渗透,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也要为学生建立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要合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二)利用互联网工具,拓宽心理普查的形式
心理普查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有效途径。以前,各学校对心理普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心理普查工作一般也是应付差事,老师不重视,学生参与性不高。用于普查的问卷往往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些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例如:学生可能不是独生子女,但问卷的题目是一道关于独生子女性格测试的,学生回答答案就不是很准确。采用有效的、科学的心理测评软件,建立科学的心理测评体系,从施测到反馈再到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通过采用规范的心理健康普查系统,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量身定制的问卷,当然这样操作的前提是老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到“私人定制”。同时,系統的测量程序也应该十分规范严谨,从选择问卷到完成测试,再到反馈跟踪,形成完整的辅导体系。下图为某校运用心理健康普查系统定期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工作程序。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与配合下,老师能够及早的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有效的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并且进行跟踪观察与建档。初看觉得这种形式工程量较大,但是在老师的集体配合和支持下,问题会在一开始时就发现,减少了后期工作的难度,同时,这种操作也更科学,更有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果显著。 (三)加强在线咨询服务,进行有效疏导
在线咨询服务,是保护学生隐私,扩宽学生求助渠道的重要平台。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相对低年级较多,学生喜欢使用QQ、微信等平台,尤其对漂流瓶等匿名信箱热情很高,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运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求助和疏导,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建立在线匿名咨询平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并及时进行反馈;也可以设置邮箱,允许学生随时咨询。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避免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尴尬。
当然这种做法的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师资,必须有几个专门负责的老师,成立小组,以轮班的形式进行辅导。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老师够不够用?可以让班主任也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加强老师的培训,区域内相关学科的老师组成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因此,加强校际合作,也可以有效的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运用“互联网”平台,转变家长观念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互联网产品鱼龙混杂,家长有时缺乏科学的选择,乱用一通,今天不行,明天再换一个,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学校可以进行科学的筛选,通过开通公众号,定期推荐好的文章和APP等形式,帮助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同时可以为家长建立微信群,家长们可以分享心得,老师们也可以为家长组织沙龙和讲座,指导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更好、更融洽的环境中成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结语
“互联网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形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的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帮助其发挥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媛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选取的五个“转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尹文钦.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师,2013(34)
[3]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學电教杂志,2003(1)
[4]郑华荣.网络时代下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
[5]卜卫.美国的互联网教育[J].书摘,2003(8)
【关键词】互联网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小学阶段是一个孩子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习惯的养成、性格的形成基本都是在这一阶段,因此,这一阶段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至关重要;同时,这一阶段儿童的可塑性很强。因此,抓住这一学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利用有效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是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互联网 ”的教育模式近年来迅速走红,互联网与教育的结合,被称为“智慧教育”,为教育创造了更快捷更有效更多样的形式。因此,将互联网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平台,是符合时代需求,符合教育的客观要求的做法。
一、“互联网 ”教育模式的产生和发展
“互联网 ”的理念早在2012年就有人提出,所谓“互联网 ”就是互联网 传统行业的模式,紧接着“互联网 教育”的概念也被广泛应用,是将互联网与传统的教育相结合,转变以往单调的教育模式,拓宽教育工具、教育模式、教育平台的应用范围。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进一步强调了它的重要性,在此过程中,各类互联网教育产品争相问世,受到家长和老师学生们的青睐。课后,家长往往会在互联网平台上,选择适合孩子的内容进行家庭教育,课堂上,一些老师也渐渐开始使用多媒体产品,更好地辅助课堂教学。“互联网 教育”的模式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教学形式。
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积极转变,一改以往单一的模式,在互联网教育的背景下,探索更适合学生、更容易被学生接受的形式。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从时间维度而言是可持续性的、长期的,但学校的日常教育受时空条件的限制,老师的辅导往往仅限于课堂上,不能随时随地的进行,同时,老师的授课形式较单一,往往是讲授式,不利于学生内化。另一方面,互联网的平台具有匿名功能,方便学生向老师反映真实的问题。基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和优势,将互联网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是一种新的探索,也是一种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
二、“互联网 ”教育模式与小学心理辅导的结合形式
“互联网 ”教育模式与小学心理辅导的结合是校内与校外在空间上的结合,课上与课下在时间上的结合,教师与学生、家长在人际关系上的紧密结合,因此形式是多样的,也是全方面的,笔者认为,具体结合形式如下:
(一)利用互联网资源在日常学校活动中进行渗透教育
运用互联网资源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互联网 ”式的改革,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改变,同时更是对教育工具的革新。在课堂上,“互联网 ”的模式转变“教”与“学”的互动模式。以往课堂上,老师会以课本为教学工具,上课时,通过读课本,解释课本内容,或者进行简单的角色扮演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事实上,这种形式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容易使教育流于形式。互联网资源的优势在于它具有可视性,展现形式更形象,更动态,更直观。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并根据班级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方案。例如:可以用一些视频软件,拍摄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好的表现,再进行播放,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融入其中,作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从而进行榜样教育。这种方式,是将心理健康教育无声地进行渗透,较好地利用了碎片化的时间。此外,“互联网 ”教育有利于老师将教学工具尽可能地丰富起来,老师的课件可以更加丰富形象,不再是简单地呈现教学内容,同时有利于教师对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例如,在一堂有关爱心教育主题的的课堂中,利用配音软件和动画制作等软件,将学生喜欢的小动物转化成动画形象,并在现场根据情景剧的内容请学生分小组给动画配音,这样学生们的参与积极性很多,最后呈现的作品也更有趣。如果能够将课程内容再以微课的形式的发给家长,就可以达成一次很好的家长、老师、学生间的互动。学生们对这一课也会难忘。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教学方式的转变,也是教材校本化、信息化的重要体现,是一种新形式的尝试。
当然,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在课堂中,学生一天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度过,在日常校园活动中,注意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非常关键。注意碎片化时间的运用,才能真正达到无声渗透,潜移默化的效果。学校也要为学生建立有效的网络学习平台,要合理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
(二)利用互联网工具,拓宽心理普查的形式
心理普查是了解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有效途径。以前,各学校对心理普查的重视程度不够,心理普查工作一般也是应付差事,老师不重视,学生参与性不高。用于普查的问卷往往针对性不强,没有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一些问题学生不知道怎么回答,例如:学生可能不是独生子女,但问卷的题目是一道关于独生子女性格测试的,学生回答答案就不是很准确。采用有效的、科学的心理测评软件,建立科学的心理测评体系,从施测到反馈再到心理辅导,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效率和质量,更有利于老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例如,通过采用规范的心理健康普查系统,根据儿童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量身定制的问卷,当然这样操作的前提是老师对学生有一定了解,才能做到“私人定制”。同时,系統的测量程序也应该十分规范严谨,从选择问卷到完成测试,再到反馈跟踪,形成完整的辅导体系。下图为某校运用心理健康普查系统定期追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的工作程序。
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与配合下,老师能够及早的发现问题,及时干预,有效的避免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老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辅导,并且进行跟踪观察与建档。初看觉得这种形式工程量较大,但是在老师的集体配合和支持下,问题会在一开始时就发现,减少了后期工作的难度,同时,这种操作也更科学,更有效,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效果显著。 (三)加强在线咨询服务,进行有效疏导
在线咨询服务,是保护学生隐私,扩宽学生求助渠道的重要平台。小学高年级学生使用社交软件的相对低年级较多,学生喜欢使用QQ、微信等平台,尤其对漂流瓶等匿名信箱热情很高,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运用互联网平台引导学生进行心理求助和疏导,例如:可以利用微信小程序建立在线匿名咨询平台,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并及时进行反馈;也可以设置邮箱,允许学生随时咨询。这样,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的优势,避免学生与老师面对面交流的尴尬。
当然这种做法的要具备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师资,必须有几个专门负责的老师,成立小组,以轮班的形式进行辅导。这样就存在一个问题——老师够不够用?可以让班主任也参与其中,同时,也可以加强老师的培训,区域内相关学科的老师组成学习小组,交流学习。因此,加强校际合作,也可以有效的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老师们也可以有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四)运用“互联网”平台,转变家长观念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家长也越来越多的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但是,互联网产品鱼龙混杂,家长有时缺乏科学的选择,乱用一通,今天不行,明天再换一个,这样不仅不利于孩子的教育,反而会适得其反。学校可以进行科学的筛选,通过开通公众号,定期推荐好的文章和APP等形式,帮助家长共同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同时可以为家长建立微信群,家长们可以分享心得,老师们也可以为家长组织沙龙和讲座,指导家长更好的参与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减轻老师的工作压力,另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学生在更好、更融洽的环境中成长,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
三、结语
“互联网 ”教育不仅仅是一种口号,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教学形式,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更好的支持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并帮助其发挥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翟媛媛.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案例选取的五个“转变”[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
[2]尹文钦.探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J].教师,2013(34)
[3]丁玉祥.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构想与实践研究[J].中小學电教杂志,2003(1)
[4]郑华荣.网络时代下小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问题研究[J].时代教育2,015(18)
[5]卜卫.美国的互联网教育[J].书摘,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