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动情感心弦,构建和谐课堂

来源 :新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qiang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要善于从学生的思想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课题素材,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具体的活动,在现实生活等情境中体验、感悟,使品德价值得到发展,让正确的价值观生根发芽。因此,品德与生活课应充分激发学生的情感,拨动学生情感心弦,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回归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了解生活、认识生活、适应社会生活。笔者现结合教学经验,谈一些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善用资源,引发情感
  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在认识道德方面具有表面性、形象性、模仿性等特点。因而,生活漫画、本土韵味音乐、一件实物、一个感人的场面、一种富有号召力的行为举止,都可能与学生内心相互撞击,产生共鸣,使之迸发情感火花。所以,品德课教师应善于对教材进行再创造,以激发学生具体的情感体验。
  在再创造之前,我们需要对资源进行筛选,并不是所有资源均能成为我们的课程、校本资源。因此,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精心筛选一些切合教学主题,能更有效充实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资源;同时立足本土地域资源,引导学生发掘现实的生活,以获得最有效的学习资源。如教学《我爱家乡山和水》这一课时,笔者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调查家乡的达摩岩、补陀岩等旅游景点,以及凤冠山茶生态园、山格淮山农业园、自家茶梯园等农业生态资源,利用这些生活中的资源,创设了一个生动有趣的“美丽的家乡”场景进行教学。这样就在突出教学主题的同时,将课堂变得活泼,扩大了教学空间,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更深层次地内化品德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回归现实,感悟生活
  具体生活是儿童认识、接受和成长的源泉。因此,在平时的品德与生活课教学中,教师应以本班学生的认知经验为基础,来考虑每节课的活动主题和活动教学设计。应综合学生的思想基础信息,尤其是他们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及思考,再基于本地的生活化教育素材等,灵活地对教材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使教学能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在生活体验中激起学生真正的思考。
  由于我乡属于茶乡,有较丰富的茶文化,中秋佳节时常是一家子或邻里乡亲聚在一起边品茶边吃家乡的脱壳饼边赏月,在悠扬的南音调中畅聊。所以在教学“团团圆圆过中秋”“家乡物产养育我”“家乡新变化”等主题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这些场景,真正回归现实生活,进行真切的感受思考。接着,让学生说说生活的偶得,感知我们身边的融融情谊及家乡变化之美,感受活力四迸的家乡气息,进一步激发其对家乡的热爱。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寻找、观察、感受体验到的现实的有血有肉的生活,真正感受到生活带给他们的快乐,感受到家乡的美,升华了现实生活。
  三、情境体验,提高认识
  根据小学生的成长特点,在具体活动情境中寓教于乐是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解决具体的认知冲突,有助于牢固深化教育。
  如在一次学生学习教育主题活动中,笔者出示了一组漫画,漫画内容是一些小朋友去完成任务,每个人扛着一个十字架状的木棒,不停走着……一段时间后,大家满头大汗,有个人就想,何不找把锯子把木头锯掉一些。刚好旁边有木工厂,他就锯掉了一段。走着扛着,大家有前有后,每个人的后背都被汗浸湿了,这个人又累了,又想着,何不再锯掉一段?就这样重复着,锯掉几段,他走在最前头了,也是最轻松的一个。谁知前面出现了一段沟壑,他傻眼了,过不了。但在他之后的人,虽是满头大汗,却一个接一个将完好的刚好与沟壑宽度一样的十字棒一放一铺,慢慢走过去,再拿着十字棒就轻松到达目的地了。只有刚才那个锯了又锯的只能呆在沟壑那边,吹着凉风,怎么都过不去。针对这个漫画情境,笔者顺势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感触。好多学生被此情境深深触动,感受到人生只有在苦中练、难中磨,坚持不懈地努力着,才能走到人生的制高点,因此要坚持为实现自我价值而努力、奋斗……
  可见,教师应有目的地设置与教材相关的情境,甚至切入相关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说一说,在操作中演一演、画一画、做一做,在丰富多彩的情境和活动中深化教育,给予学生情感体验,使价值升华,并发展其道德能力。
  四、拓展延伸,内化价值
  课堂是学校教育主阵地,课堂教学也是师生开发利用教材资源的过程。一个有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意识的教师,首先就要善于创设教学过程。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中的“我们的班级”“我们在公共场所”等单元诠释了品德教育无处不在的特质。在教学这些课时,教师可巧用问题设置,生成互动,在比较交流中使道德教育走进学生心灵。如教学“我们的班级”这一单元,可先畅谈为啥要爱我们的班级,循着“爱”的主线,再看人家的班级,在比较中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班级,从“小主人”的角度出发来说一说班级要有怎样的规则、日常要怎么维护、如何当好班级的小卫士、如何做好教室的“美容师”等。一步一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激起其内心关于行为规范的自觉性。在这价值引导下,提升育人实效,让学生能运用课堂所学来解决生活中的問题,改变生活方式,提升对日常行为规范的认识,从小能用积极心态去面对学习、生活。
  学生不是孤立的群体,而是社会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平时教学的课程内容要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以及学生有兴趣的教育题材;课堂要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学生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也要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伸。
  如教学“我们在公共场所”这一单元时,可活用人物旁白,来述说为什么“这些是大家的”;可结合情境模拟“我们不乱扔”“大家排好队”“我们小点儿声”等行为;可以“班班通”现代媒体为手段,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的形象反映客观事物,激活品德课程资源。
  同时,在对话中,在思辨中,在批判中,学生兴致勃勃地交流着,在贴近学生的鲜活资源中,课堂变活泼,教学空间得以扩大,学生学会了热爱生活,学会了“做人”。这样以学生生活为起点,能有效集聚课程资源。
  只有充分开发教材资源,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从而促使学生将思想品德教育内化为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作者单位:福建省安溪县长坑中心学校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其他文献
一、基于交际需求的语境创设  西南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荣维东教授提出:“中小学写作教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应试,也不仅仅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而应该是为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和生命成长本身’。”这提醒我们,习作教学应削弱功利性,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理念,基于学生的真实交际需求,创设真实语境,促使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  笔者曾在区级骨干教师展示活动中开设过一节习作教学,主题是“礼物”,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写好
期刊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热爱读书的兴趣,并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有效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相当重要的。这一年来,笔者针对农村小学生的特点进行了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所谓主题阅读,就是围绕教材单元主题精选几篇文章组织学生阅读,从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拓展,从教师指导下的阅读走向学生独立阅读,具体做法如下。  一、跳出阅读舒适区,让阅读能力快速生长  阅读有一定难度的读物,感
期刊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潜心、精心、静心研究适合小学阶段课内外阅读链接的方法、策略,为学生架设起一座通向心灵的幸福桥梁。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有效衔接课内外阅读。  一、抓住关键,凸显课内外阅读衔接的准确性  1. 以教材中的单元主题为衔接点。人教版教材是按照人文专题将课文组成单元,每单元的导语点明了该单元的主题内容。因此,教学时,教
期刊
三角形面积计算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重点。从数学整体视角来看,任意一个多边形都可以从其中一个顶点出发,引出多条对角线来将图形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因此掌握了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便可以解决多边形面积的求解问题。  一、课堂教学过程  关于三角形面积的求解,教材中的一致思路就是:通过将两个全等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进行推导。这个方法是最为简单的,学生们理解起来也非常直观。根据这一思路,在教学中笔者试着逐
期刊
语文教学根深枝茂,其中词语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第一学段中的字词教学备受瞩目。随着年级的升高,阅读教学的重点逐渐向句、段、篇转移,字词教学也从师生的视野中淡出。但其实第二学段词语教学的任务还是挺重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二学段阅读目标中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基于这
期刊
《乌塔》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盛新凤老师根据文本中对话描写比较多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在“讲得简洁,对得自然,驳得有理”三方面进行训练。通过活动化的设计、板块化的框架结构扩展学习空间,引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吸收教材和课堂中的“营养”,使教材的功能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与此同时发展了学生的高阶思维。本文截取“训练反驳”部分的教学实录片段,进行赏析,探究其教学奥秘。  板块一:初识反驳 
期刊
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要求是: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述的实际物体;想象出物体的方位和相互之间的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地把这些培养要求落实到位,并将其发展积淀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呢?  一、情境创设,从具体到抽象  空间观念是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的客观事物在大脑中留下的概括的形象。小学阶段主要是
期刊
平均数是刻画数据集中趋势的重要统计量,平均数与平均分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学生在已经理解平均分和除法的基础上学习平均数。课标版教材与实验教材相比,更加突出平均数的统计意义。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在“平均数”一课的教学中,如何突出其统计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一、创设问题情境,体验平均数的必要性  在上课时,笔者提出以下问题:同学们进行了一场“男女生三分钟投篮PK赛”,我们现场收集了比赛
期刊
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对自我行为表现的“异位”解析和修正,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素养的过程。一节好课,正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课堂,从而改进课堂教学。本文以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为例,由“表”及“里”,从课堂教学设计及数学思想内涵两方面谈反思促教学。  一、创造“显性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在第一次设计人教版四上“速度、路程和时间”的教学环节时,笔者根据教材安排
期刊
教材中有不少篇目是生动精彩的故事作品,它们因生动有趣而被学生所喜爱。语文其实就是故事,而语文教师应具备讲故事的能力,方能将这灵动的渠水作为资源有效地引入语文教学的这一方沃土。  一、根植文体,凸显表达,发现故事秘妙点  在低学段教材中,许多童话都有相似的特点,故事情节简单且有所重复。想要引导学生读懂故事的内容,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引导学生从文本语言里探寻讲故事的秘妙,在复述、改编、续编故事等“语用”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