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22日,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暨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在广东召开,吸引了来自全国教育信息化行业产学研机构会员代表600余人到会,本刊社长兼主编祁靖一女士受邀参加。本期,我们将论坛上的精彩观点进行了回顾和呈现,以飨各位读者。
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暨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校长在题为《面向2030的教育发展: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创新》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习近平同志2016年4月19日的讲话。同时,向与会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利用新空间来发展教育,解决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杨宗凯
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流动性加快,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的留学生出国,国内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也在增加;二是价值观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三是技术和资源流动,包括教育资源的流动;四是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知识的生产、传播的速度加快。
杨宗凯认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引发教育生态的不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破坏了原来所达成的平衡生态,造成了现有社会形态和教育生态的冲突。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21世纪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能力,甚至能力先于知识。
反观现今的学习生态和教育支持系统,学生的学习环境仍然以教室为中心,教师的发展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以考试为中心。这样的支持系统如何能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应该往那里去?我们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生态。教师不仅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导学、组织教学活动、启迪每个学生的智慧。通过这样的学习生态的构建来达到信息社会形态与教育生态的新的平衡。这是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从弯道超车到变道超车——信息技术要解决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实中,教育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终身教育体系缺失。这三大主要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中国来讲,要进入创新国家,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杨宗凯认为,面向2030年的未来教育一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是新空间和传统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新教育。或者说,未来教育是传统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教育不是要弯道超车,而是要变道超车。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千年一遇的机遇。
我们有哪些机遇?杨宗凯指出,在仁川会议上联合国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教育行动框架》: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全纳,是指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公平,是指在准入、参与、保留、完成和学习结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不公正的差异性、脆弱性和不平等问题。优质,是指所有水平和不同环境里导向相关、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成果。终身学习,是指受教育权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制定2030年的教育发展计划,而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个教育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发达国家纷纷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美国NETP2010提出了“必须推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NETP2016提出了“当前的重点,已经不是是否要在学习中使用技术,而是如何用技术来改进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杨宗凯认为,信息化应该是转换器,实现教育的变道超车,促进教育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与学,来帮助提高分數,那么信息技术会使我们沿着工业化的方向越走越快,这是一条“不归路”。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学习的产出难道就是分数吗?现在的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更多的是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信息化到底有没有作用?杨宗凯认为,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要用来提高每个学生的产出。
未来的教育如何评价学生,分数将不作为唯一的标准。信息化将支撑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构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全面评价师生教与学的绩效,逐步实现考核评价方式全数字化。这种评价就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评价。未来,数据驱动的学校,分析变革教育将成为主流。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做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科研。教育治理方式将从僵硬的管理方式向以服务为导向的扁平化管理方式转变,实现教育流程的再造。
我国的教育要实现创新,创新的主体是每一位教师,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家在推进数字教师的培养,教师教育资源跨校、跨区共享,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打通。到2020年,国家要培养具备学术、艺术、技术素养融合的教师,将制定实施数字教师能力标准,将其纳入教师资格准入门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终身教育、优化教育治理,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2030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一是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变革,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显著缓解,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高位公平;三是学历、非学历教育无缝衔接,构建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协同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监测、预测全面实现。 首个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发布
论坛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杨志坚会长作了题为“搭建平臺:助力中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融入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少刚向大会宣读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批名单。大会表彰了40家荣获2017年“数字校园好方案”的企业。该奖项是由协会组织行业专家从参与“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征集项目的372家企业中评选出的。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少刚
张少刚副会长发布了中国首个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展望》。报告对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购买方式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信息技术类课程共建、信息化建设规划咨询六个方面。服务外包和PPP项目是当前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基于调研材料,报告归纳出“如何征集用户需求?需要购买哪些服务?”“如何培育社会组织?如何避免形成垄断?”“如何保证资金来源?如何可持续性发展?”“如何进行服务定价?如何评估服务绩效?”等困扰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主要难题。对此,项目组在报告中构建了出资方、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咨询评估方组成的“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十大政策建议,包括“教育信息化需要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平衡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中政府的职责”“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需求征集机制”“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预算制度”“出台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操作指南”“构建开放竞争的教育信息化行业生态系统”“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维护政府政策的连贯性和契约的稳定性”“回避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中的垄断风险”,以期对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所启发。
杨志坚会长表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作为国家一级协会以及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专业团体,面对时下“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报告,是协会应有的担当和应尽的责任。今后,协会还将持续关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发布系列中国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发挥协会的教育信息化智库职能。
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中的问题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了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了国家治理新领域,极大提高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要有新动力,互联网在这方面可以大有作为。”
2017年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暨教育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华中师范大学杨宗凯校长在题为《面向2030的教育发展:信息化支撑下的教育创新》的报告中,首先回顾了习近平同志2016年4月19日的讲话。同时,向与会者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何利用新空间来发展教育,解决现代教育面临的问题?
华中师范大学校长
杨宗凯
当前,教育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的流动性加快,我国每年有超过50万的留学生出国,国内的外国留学生数量也在增加;二是价值观多元化,各种思想文化交织在一起;三是技术和资源流动,包括教育资源的流动;四是知识增长速度加快,知识的生产、传播的速度加快。
杨宗凯认为,教育改革的内生动力,就是教育信息化。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引发教育生态的不平衡,从不平衡到平衡,需要信息技术的助力。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型时,破坏了原来所达成的平衡生态,造成了现有社会形态和教育生态的冲突。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要有21世纪的核心价值观(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能力,甚至能力先于知识。
反观现今的学习生态和教育支持系统,学生的学习环境仍然以教室为中心,教师的发展仍然以知识传授为主,教学内容仍然以教材为中心,学生的评价标准仍然以考试为中心。这样的支持系统如何能适应21世纪的人才培养要求?教育应该往那里去?我们需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的学习生态。教师不仅是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重要的是导学、组织教学活动、启迪每个学生的智慧。通过这样的学习生态的构建来达到信息社会形态与教育生态的新的平衡。这是信息技术解决教育发展问题所带来的挑战。
从弯道超车到变道超车——信息技术要解决我国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
现实中,教育面临的三大主要问题是:教育发展不均衡、教育质量不高、终身教育体系缺失。这三大主要问题仍然是制约我国教育发展的瓶颈。对中国来讲,要进入创新国家,需要大批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创新的教育。杨宗凯认为,面向2030年的未来教育一定是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新教育,是新空间和传统空间进行有效融合的新教育。或者说,未来教育是传统教育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新教育。要实现人的全面的、自由的、个性化的发展,教育不是要弯道超车,而是要变道超车。信息化的发展给教育发展带来了千年一遇的机遇。
我们有哪些机遇?杨宗凯指出,在仁川会议上联合国提出了新的教育发展目标——《联合国2030教育行动框架》:确保全纳、公平的优质教育,使人人可以获得终身学习的机会。全纳,是指教育的可获得性和包容性。公平,是指在准入、参与、保留、完成和学习结果方面,消除所有形式的排斥、边缘化、不公正的差异性、脆弱性和不平等问题。优质,是指所有水平和不同环境里导向相关、平等和有效的学习成果。终身学习,是指受教育权从出生开始,贯穿一生。在这个背景下,我国也在积极制定2030年的教育发展计划,而教育信息化是实现这个教育发展目标的有效途径。
随着新技术的出现,教育的关键问题是技术如何与教育深度融合。发达国家纷纷将教育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如美国NETP2010提出了“必须推动信息技术支撑下的教育系统的结构性变革,而不是进化式的修修补补。”NETP2016提出了“当前的重点,已经不是是否要在学习中使用技术,而是如何用技术来改进学习,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杨宗凯认为,信息化应该是转换器,实现教育的变道超车,促进教育进行结构化的变革。如果我们还是利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与学,来帮助提高分數,那么信息技术会使我们沿着工业化的方向越走越快,这是一条“不归路”。
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
学习的产出难道就是分数吗?现在的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更多的是用在如何提高学生的分数上。信息化到底有没有作用?杨宗凯认为,要让每个学生都获得高质量的学习体验,信息技术要用来提高每个学生的产出。
未来的教育如何评价学生,分数将不作为唯一的标准。信息化将支撑教育评价方式的创新,构建更加多元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建立科学的评估模型,全面评价师生教与学的绩效,逐步实现考核评价方式全数字化。这种评价就是基于教育大数据的评价。未来,数据驱动的学校,分析变革教育将成为主流。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做到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智能化服务、精细化管理、精准化科研。教育治理方式将从僵硬的管理方式向以服务为导向的扁平化管理方式转变,实现教育流程的再造。
我国的教育要实现创新,创新的主体是每一位教师,教师的能力至关重要。当前,国家在推进数字教师的培养,教师教育资源跨校、跨区共享,将职前培养、职后培训打通。到2020年,国家要培养具备学术、艺术、技术素养融合的教师,将制定实施数字教师能力标准,将其纳入教师资格准入门槛。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动力和根本标志。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终身教育、优化教育治理,是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向2030年,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给教育带来新的希望:一是差异化教学、个性化学习、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变革,二是优质教育资源全面覆盖,城乡、区域校际差距显著缓解,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教育高位公平;三是学历、非学历教育无缝衔接,构建在互联网上的开放协同的终身教育体系;四是基于大数据的教育决策、监测、预测全面实现。 首个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发布
论坛上,中国教育技术协会杨志坚会长作了题为“搭建平臺:助力中国教育信息化融合发展”的工作报告,详细阐述了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形势,中国教育技术协会融入教育信息化发展所做的工作、取得的成绩以及2017年工作计划。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张少刚向大会宣读了新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批名单。大会表彰了40家荣获2017年“数字校园好方案”的企业。该奖项是由协会组织行业专家从参与“数字校园综合解决方案”征集项目的372家企业中评选出的。
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常务副会长
张少刚
张少刚副会长发布了中国首个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展望》。报告对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购买方式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与运维、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数字化教育资源开发、教育信息化能力培训、信息技术类课程共建、信息化建设规划咨询六个方面。服务外包和PPP项目是当前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主要形式。
基于调研材料,报告归纳出“如何征集用户需求?需要购买哪些服务?”“如何培育社会组织?如何避免形成垄断?”“如何保证资金来源?如何可持续性发展?”“如何进行服务定价?如何评估服务绩效?”等困扰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主要难题。对此,项目组在报告中构建了出资方、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咨询评估方组成的“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的十大政策建议,包括“教育信息化需要融入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平衡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中政府的职责”“建立有效的教育信息化服务需求征集机制”“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预算制度”“出台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操作指南”“构建开放竞争的教育信息化行业生态系统”“建立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维护政府政策的连贯性和契约的稳定性”“回避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中的垄断风险”,以期对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工作的开展有所启发。
杨志坚会长表示,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作为国家一级协会以及教育信息化行业的专业团体,面对时下“政府购买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热点问题,开展调研并形成报告,是协会应有的担当和应尽的责任。今后,协会还将持续关注教育信息化领域的热点议题,发布系列中国教育信息化智库(ET3)报告,发挥协会的教育信息化智库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