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许多教师在课的设计上都将重点集中在新授知识上,有时便忽视了课的结尾,有时还有走过场之嫌。其实,精彩的结尾往往是画龙点睛之笔,通常能受到出乎意料的教育效果。当前的一些数学课。其结尾大多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1、结尾形式过于单调;2、结构模式过于呆板;3、结尾语言“约定俗成”如何亮出数学精彩的结尾呢?我们在数学课上,应该怎样使结尾新颖、出彩呢?下面拟通过几则案例加以说明:
一、生活化,为数学找一个生活的支点
案例1:在学习了连乘应用题新课后,教师出现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师:如果你是商店经理,你可以怎样卖?
生1:我可以零卖。用单价×数量=总价
(1)共有多少个热水瓶?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1×60=660(元)
生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的卖,用每箱价钱箱数=总价
(1)一箱热水瓶多少元?11×12=132(元)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32×5=660(元)
教师正想评价,此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我可以成套出售。
(1)一套多少元?11×5=55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55×12=660(元)
相信大多数教师看了这样的算式都会认为不对。“每个卖11元”与“运进5箱热水瓶”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条件,怎么好把它们凑到一起列式呢?别忙,请听学生的解释。
生3:如果我是商店经理,我会进5箱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热水瓶,我可以从每一箱中拿出一个,将5个热水瓶组成一套,再卖给顾客。因为一箱有12个热水瓶,所以一共组成12套。成套出售也是一种出售方案。
师插话:如果有顾客不乐意成套的买,那怎么办呢?
生3:这正是我接着要说的,为了鼓励购买,我可以采用买一套水瓶赠送一份礼品的方式。
你还会认为这种方式不对吗?我不得不折服于孩子独特的思维,精彩的阐述。
这里,教师给学生虚拟了一个商店空间,寻找了一个解题的生活支点——经理,于是,数学又回到了它本应存在的天地——生活中,各位“经理”便在这样的“数学生活”中施展才华,各得妙招:零售、批发、成套出售。由于数学回到了生活中,一道普通的练习题竟成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为什么?只因它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必然会学得兴趣盎然。相信这一幕将永远留在孩子的脑海中,教师还要去寻找什么结尾呢?不。打住!就让这不是结尾的结尾成为结尾吧,让它言止而意远吧!
二、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2: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结束时,教师设计了“动脑筋离教室”游戏。师生总结全课后,表扬本课最突出的三名同学,让他们手拉手先走出教室。然后提问:其余同学离开教室时,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让大家一眼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的几倍?(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三人一组手牵着手快乐的离开了教室)。
在这一结尾中,教者放弃了常用的语言结尾法,而代之以无声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又在无形之中深化了对倍的认识,是游戏化结尾法的经典之作。令人拍案叫绝。
三、開放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3:“商不变的性质”结尾。
出示题目:猜一猜躲藏的是什么数?
(32×4)÷(8×口)=4(32÷4)÷(8÷4)=4
(32×口)÷(8÷2)=4(32÷口)÷(8÷口)=4
教者着重讲了第四题:
师:后躲藏的是几呢?
生1:是4。
师:有不同答案吗?
生2:可以是1
生3:可以是1-9各数。
生4;可以是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有要补充点什么的吗?
生5:0除外。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任何数除以0,没有意义。
师:口里可以是0以外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这是为什么呢?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如果老师用a表示这个数行吗?
生:我还有一点意见。应表明a不等于0。
在这一案例中,教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语言出示题目,新颖、活泼,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将评讲的重点定在开放题上,在评析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极限思想。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与此同时,也使学生巩固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与批判性。一举多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体化。让学生见到数学之“森林”。
整体化即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见到每课时所授知识之“树林”,更要让学生见到全套教材之“森林”,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
案例4:《三角形的认识》
课上,教者让学生拿出两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沿两条不同对角线,剪出两个锐角三角形和两个钝角三角形;沿着一长方形对角线剪出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从而认识了各种三角形。接着。又让学生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一些图形。
教者是这样结尾的:本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刚才的三角形可以由别的图形剪得,同样,几个三角形也能拼成别的图形,这说明三角形与别的图形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有联系的,这比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更重要。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
已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生1: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计算一下就行了。
(教室里一阵轰笑,谁不会这样做呀)
师:你说的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结果,现在如果没有置角器怎么办呢?
生2: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用180°x2就得到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生3:老师,我补充一下,如果是在考试时就不能在试卷上剪。
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在图上画一条对角线代替剪。
师:好的,那我们也来画一画,剪一剪。(等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演示了一遍)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可以在四边形里画两条对角线,就得到四个三角形,是720°,在减去中间一个周角360°,也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5:我还可以在四边形内找一点,然后把这一点和四个顶点相连,得到四个三角形,也一样可以算出结果。
生6:我要补充一下,刚才××说的这一点可以是四边形内任一点。
为何会出现这一精彩的结尾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者有全局观、整体观,能登高望远,全套教材的内容了然于胸,沟通了知识问的联系,不仅教知识,更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共同努力,亮出结尾的精彩,为学生的乐学而努力探索。
一、生活化,为数学找一个生活的支点
案例1:在学习了连乘应用题新课后,教师出现了这样一道应用题:一个商店运进5箱热水瓶,每箱12个,每个卖11元。一共可以卖多少元。
师:如果你是商店经理,你可以怎样卖?
生1:我可以零卖。用单价×数量=总价
(1)共有多少个热水瓶?12×5=60(个)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1×60=660(元)
生2:我可以批发,一箱一箱的卖,用每箱价钱箱数=总价
(1)一箱热水瓶多少元?11×12=132(元)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132×5=660(元)
教师正想评价,此时,又有学生举手。
生3:我可以成套出售。
(1)一套多少元?11×5=55
(2)一共可以卖多少元?55×12=660(元)
相信大多数教师看了这样的算式都会认为不对。“每个卖11元”与“运进5箱热水瓶”根本就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条件,怎么好把它们凑到一起列式呢?别忙,请听学生的解释。
生3:如果我是商店经理,我会进5箱图案和颜色各不相同的热水瓶,我可以从每一箱中拿出一个,将5个热水瓶组成一套,再卖给顾客。因为一箱有12个热水瓶,所以一共组成12套。成套出售也是一种出售方案。
师插话:如果有顾客不乐意成套的买,那怎么办呢?
生3:这正是我接着要说的,为了鼓励购买,我可以采用买一套水瓶赠送一份礼品的方式。
你还会认为这种方式不对吗?我不得不折服于孩子独特的思维,精彩的阐述。
这里,教师给学生虚拟了一个商店空间,寻找了一个解题的生活支点——经理,于是,数学又回到了它本应存在的天地——生活中,各位“经理”便在这样的“数学生活”中施展才华,各得妙招:零售、批发、成套出售。由于数学回到了生活中,一道普通的练习题竟成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把,为什么?只因它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这样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并非只是“纸上谈兵”,学生必然会学得兴趣盎然。相信这一幕将永远留在孩子的脑海中,教师还要去寻找什么结尾呢?不。打住!就让这不是结尾的结尾成为结尾吧,让它言止而意远吧!
二、游戏化,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案例2:二年级数学“倍的认识”结束时,教师设计了“动脑筋离教室”游戏。师生总结全课后,表扬本课最突出的三名同学,让他们手拉手先走出教室。然后提问:其余同学离开教室时,动脑筋想一想,怎样走让大家一眼看出剩下的人数是他们的几倍?(下课铃响了,同学们纷纷三人一组手牵着手快乐的离开了教室)。
在这一结尾中,教者放弃了常用的语言结尾法,而代之以无声的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同时又在无形之中深化了对倍的认识,是游戏化结尾法的经典之作。令人拍案叫绝。
三、開放化,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案例3:“商不变的性质”结尾。
出示题目:猜一猜躲藏的是什么数?
(32×4)÷(8×口)=4(32÷4)÷(8÷4)=4
(32×口)÷(8÷2)=4(32÷口)÷(8÷口)=4
教者着重讲了第四题:
师:后躲藏的是几呢?
生1:是4。
师:有不同答案吗?
生2:可以是1
生3:可以是1-9各数。
生4;可以是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了。
师;你们明白他的意思吗?有要补充点什么的吗?
生5:0除外。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任何数除以0,没有意义。
师:口里可以是0以外任何数,只要相同就可以,这是为什么呢?
生:商不变的性质。
师:如果老师用a表示这个数行吗?
生:我还有一点意见。应表明a不等于0。
在这一案例中,教者以拟人化的手法,儿童化的语言出示题目,新颖、活泼,一下子便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将评讲的重点定在开放题上,在评析中,潜移默化的渗透了极限思想。培养了学生分析、归纳能力,与此同时,也使学生巩固了对商不变性质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与批判性。一举多得,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整体化。让学生见到数学之“森林”。
整体化即要求教师不仅要让学生见到每课时所授知识之“树林”,更要让学生见到全套教材之“森林”,感受到知识间的联系。
案例4:《三角形的认识》
课上,教者让学生拿出两个相同的平行四边形,沿两条不同对角线,剪出两个锐角三角形和两个钝角三角形;沿着一长方形对角线剪出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从而认识了各种三角形。接着。又让学生用两个相同三角形拼成了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一些图形。
教者是这样结尾的:本课我们都学习了什么知识?刚才的三角形可以由别的图形剪得,同样,几个三角形也能拼成别的图形,这说明三角形与别的图形不是完全分开的,而是有联系的,这比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更重要。请看这样一题,你会做吗?
已知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你能求出一个四边形的内角和吗?
生1:用量角器量出各个角的度数,再计算一下就行了。
(教室里一阵轰笑,谁不会这样做呀)
师:你说的这种方法可以得到结果,现在如果没有置角器怎么办呢?
生2:老师,我可以把这个四边形沿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然后用180°x2就得到四边形内角和是360°。
生3:老师,我补充一下,如果是在考试时就不能在试卷上剪。
师:那怎么办呢?
生:我可以在图上画一条对角线代替剪。
师:好的,那我们也来画一画,剪一剪。(等学生完成后,教师让学生演示了一遍)
师:你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我可以在四边形里画两条对角线,就得到四个三角形,是720°,在减去中间一个周角360°,也得到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
生5:我还可以在四边形内找一点,然后把这一点和四个顶点相连,得到四个三角形,也一样可以算出结果。
生6:我要补充一下,刚才××说的这一点可以是四边形内任一点。
为何会出现这一精彩的结尾呢?究其原因,是因为教者有全局观、整体观,能登高望远,全套教材的内容了然于胸,沟通了知识问的联系,不仅教知识,更注重培养能力,发展思维,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语有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让我们共同努力,亮出结尾的精彩,为学生的乐学而努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