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革新教学方法为手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587431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不能被矮化为一种养家糊口的一般职业,教学也不能被弱化为一种纯粹性的技术活动,要改革教学的媒体手段和方式方法;真正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性,古人云:“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师舍是则无以教,弟子舍是则无以学”。下面介绍四种教学法以供大家参考。
  
  一、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学生经过课前的预习与思考,在课堂上经由教师引领就某一问题发表见解,教师就讨论结果做并总结,从而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求知的一种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强调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悉心指导下,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通过预先的设计与组织,启发学生就特定问题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求知创新精神,讨论式教学的环节大致包括设计问题、提供资料、启发思路、得出结论。讨论式教学的讨论方式主要有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和师生讨论。讨论的目的既是为了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也是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讨论是一种情境,如何创设这个情境,如何在课堂上展开平等、积极、自由的互动与沟通。作者认为教师要在备课上下功夫。首先要备学生,这是为精心拟定讨论话题奠定基础,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兴趣爱好、心理状态、年龄特征、个性特点等拟定的话题才能切实唤起学生热烈讨论甚至辩论的激情。教师要注意分析学生学习的逻辑起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势入情、巧妙生成。其次要备教材,教师一定要走在学生思维的前面,否则临时设计的讨论话题不是题目太难就是太简单,在课堂讨论时,要创设学生自由思考并发展个人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建言、学会论辩。对于处在混乱之中的杂芜的讨论教师要适时介入指点迷津,以增强对学生的思路影响引导学生走向有序,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客观而又科学的概括、点评、深化和定论。
  
  二、案例式教学法
  
  20世纪初,哈佛大学首创了案例教学法。至今已拥有5万个教学案例,它是围绕一定的培训目标把实际中真实的情景加以典型化处理和提炼,形成供学员思考分析和决断的案例(通常为书面形式),通过独立研究和相互讨论的方式,来提高学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依照法律工作中的立案办法把教学内容编制成案例形式来进行教学,颇受欢迎,成效显著。案例教学法有一个基本的假设前提,即学员能够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研究与发现来进行学习,在必要时回忆出并应用这些知识与技能。案例教学法非常适合于开发分析、综合及评估能力等高级智力技能。为使案例教学卓有成效,学习环境必须能为受训者提供案例准备及讨论案例分析结果的机会,必须安排受训者面对面地讨论或通过电子通讯设施进行沟通。但是,学习者必须愿意并且能够分析案例,然后进行沟通并表明自己的立场。
  
  三、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法是在20世纪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施瓦布先生最早提出。探究式教学法是以科学探索和研究为主要手段的教学方法,具体说,它是指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自主学习、科学实验和合作讨论为基本前提,以现行教材为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索、讨论问题的条件和机遇。让学生以个人、小组、团体为单位进行解疑释难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确立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并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引导学生乐于学习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从而为终身学习和优化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其任务是善于把直观的奉送变为巧妙的藏掖,让教学变得含蓄且富有吸引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推进探究的开展,挖掘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体,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拓展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确定探究的结论。也就是说,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深层探讨、积极互动、相辅相成的一种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
  
  四、情景式教学法
  
  情景式教学法,是根据教学内容所描绘的具体情境,科学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把认知活动和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式教学是再现教学内容所描绘的情景表象,使学生在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的模拟情景中所进行的一种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教学活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指出,要让学校的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要让班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就是对教学情境和环境价值的高度认同。因此,情景式教学对培养学生情感、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开发学生智力和应对能力等方面均有其独到之处。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必须根据不同对象选取不同的方法,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革新教学的手段和方法,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其他文献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宋瓷不论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充分达到实用的功利目的的同时,又是文人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天工与清新”是宋瓷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为:大巧若拙的纹饰、含蓄意象的色彩和冰肌玉骨的质感。  苏东坡有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此语指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天工与清新”——“天工”者,自然而然,即不有意求工而合于天造;“清新”者,清
期刊
邓析的思想和行为在春秋法家中是最为激进的。他与执政者关于法律的斗争,也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法权之路。他的思想行为在几乎没有发挥作用时便遭到扼杀,他也为此而付出生命。邓析法律实践的失败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邓析的实践表明德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原则,这对于我们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前言    就笔者所掌握的研究情况看,最早从政治法律方面评论邓析的
期刊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龙的原型是什么?龙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涵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本文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中华龙的
期刊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出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体现的精神有着明显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与苏俄所面临不同的形势有关。本文从两次对华宣言出台之前苏俄面临的形势出发,逐步分析宣言差异的原因。    一    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憾了资本主义世界。到1918年3月,俄国各地方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苏俄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此后革命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国内,敌对势力依靠协约国的援助,屡屡发动叛乱,直接威
期刊
张承志的很多作品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一种反叛,却也里取得了很大范围内的认可。笔者认为他的作品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外衣下,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学理想,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张承志却在寻找一个越来越纯粹的精神寄托,即他的创作精神内核,体现的是一个不断凝聚的过程。    一、孤独而浪漫的寻根者    成长于文革时期的张承志,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以一句“他们在歌颂,我们在上坟”断绝了对主体话
期刊
作为中国当代最具有自发的哲学气质的作家,史铁生以文学的方式探求着生命的哲学。而这种哲学气质,是从他苦难的命运中生长出来的。1972年,在本是最富有梦想的时节,上帝与他开了一个不小的玩笑:突如其来的脊髓上的一个肿瘤使他失去了飞翔的翅膀,只能永远的被束缚在冰冷的轮椅上。对一个人来说,“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是一种何其的苦痛。在最初的一段时间内,他渴望着死,“我终日躺在床上,一言不发,心里先
期刊
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简史告诉我们西方油画已经在中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油画艺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艺术家们对民族审美意识的种种思索和追求。  油画作为一类外来画种,早在明代就已经传人中国,但是,油画被中国人系统地学习还是近百年来的事。清代邹一桂曾在《小山画谱》中给外来画种——油画做了这样的解释:“其所有颜色与笔,与中华绝异。布影由阔而狭,以三角量之。画宫室与墙壁,令人几欲走进。学者能用一二,亦具醒法
期刊
死亡是迟子建作品的一个常见主题。而这种意识在小说《树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写了接近二十个人物的死亡。然而在这些无休止的死亡所铺开的残酷黑暗的现实背景下,作者刻画的是一个充满爱和美的灵魂。    一、对死亡的抒写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篇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五十多个人物,然而作者写到了接近二十个人物的死亡。《树下》开篇便用七斗母亲的葬礼预示了她的不幸,随后用反复出现的死亡穿起了七斗的成长。七斗在接
期刊
《镜花缘》是产生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部闪耀着女性光辉的长篇小说,其中讲述了不少女性问题,塑造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女性形象。唐小山(即唐闺臣)是作者李汝珍心中无可争议的女主角,而另一位女子孟紫芝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又一人物,甚至在作品的下半部分风头盖过了唐闺臣成为主角。学术界普遍认为《镜花缘》的前半部分,从第八到第五十四回是小说的精华所在,而后半部分是作者的逞才之作,“孟紫芝仅仅是一个线头人物,她的
期刊
在《小王子》的扉页上有一句话:“所有的大人都曾经是小孩子,虽然,只有少数的人记得”。那么我想,宫崎骏一定是那少数记得孩子的世界的人之一。也正是因为他记得,他才会有那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出宏大的动画幻想王国,让每个已经在成人世界迷失的人心里一惊,从他的世界里,捡拾起童年梦想的残存碎片。宫崎骏的动画电影,画给即将长大的孩子,更献给曾经幼稚的成人。这种童话性不光是其电影的主题标签,更反应在作品中的每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