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聚的“精神”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tyl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承志的很多作品是对当时主流文学的一种反叛,却也里取得了很大范围内的认可。笔者认为他的作品是在浪漫主义文学的外衣下,探讨人生的终极价值、以及知识分子的文学理想,然而在创作的过程中,张承志却在寻找一个越来越纯粹的精神寄托,即他的创作精神内核,体现的是一个不断凝聚的过程。
  
  一、孤独而浪漫的寻根者
  
  成长于文革时期的张承志,一直游离于主流文学之外。以一句“他们在歌颂,我们在上坟”断绝了对主体话语的依附,走向了民间,寻找文化之根。并坚持以其饱满的生命热情,寻求生命的终极意义以及知识分子所应坚守的文学理想。当同时期的伤痕文学作家在控诉伤害和愤怒时,历经四年内蒙插边生活的张承志却在看到了人民中蕴藏的精神力量后,开始了对精神理想的追求。他自始自终以浪漫主义化的文笔,以虔诚的宗教情怀,“艰难的寻找人生的终极意义——个‘念想’”。从《金牧场》到《金草地》、《心灵史》,作者甚至进一步把自己封闭起来,通过与他人的对照来确定自我的价值,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张扬他心中永恒的理想旗帜。
  从《金草地》、《黑骏马》到《北方的河》,再到《心灵史》、《清洁的精神》等等所有的作品,张承志始终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肯定生存的意义、理想的价值,张承志的小说是诗化的小说,他的散文更是写得纵横、恣肆,用一腔热血的铺散来支撑,所以他的每一字每一句每一声呐喊都灼人。读张承志的文字所受到的痛彻灵魂的震撼,是一种惊心动魄的体验。他的散文,尤其是独行者的夜语或独白,更直接地触及到生命的本质,触及到灵魂的骨头。粗犷而单纯,却发人深省,充满了阳刚之气,没有流俗的只言片语,只以最诚挚的热情讴歌血性的力量。如同黄钟大吕,朴实、厚重穿透力凝聚在每一次对心灵的捶击之中,让人倍感生命如此之重。如《红军渡》:“最后吸引我的又是一条石刻的标语,它嵌在涂红的粗砖壁上,石头被染得微红,镂刻的一行字里,最后的一个红字缺了半边。它粗悍又单纯,似一方炫目的烈火。我的腿被牢牢拖住,心里猛地掠过破坏的欲望。我只想随着扯开喉咙,振臂怒吼:——红四方面军万岁!”
  
  二、走向宗教
  
  当充满革命浪漫主义情怀的张承志,在遭受写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挑战、市场经济的席卷后,于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之后,只能退而求其次,走向民间,寻找新的精神寄托。在寻找“草原——母亲”的宽容与博大让他心生眷恋和感恩,但落后文化的愚昧让他绝望而去,在《黑骏马》中直到最后,作者也只是透露出渺茫的希望,并没有真正认同草原文化。随后,北方波涛汹涌、激情澎湃的河,让张承志感到父亲般的尊严和慈爱。然而这还不够纯粹,还不足以承载一个男子汉的血性的力量。只有到民间,张承志才能像夸父追日一般,从人民身上汲取生存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文学与宗教是不可分割的,中国现代文学和宗教文化同样是不可分割的。尽管四九年以后的中国对宗教采取了极端的态度,但改革开放以来宗教又明显地呈现出自身固有的活力。张承志走向伊斯兰教的“哲和忍耶”,带有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这是一个为信仰可以奋不顾身的群体,在《西省暗杀考》中阿訇们为了自由,“为了替前辈们报仇,不惜牺牲数代人的性命,哪怕全军覆没,也绝不退缩”。也只有在这样的血性汉子中,张承志才真正遇到了知音。于张承志而言,宗教不仅是一种信仰,更是一种血性力量的释放。然而他中越来越浓厚的宗教意识,让他离主流文学渐行渐远,为此饱受非议,却更坚定了他像一个艰难的跋涉者,在宗教的道路上越走越深。
  《金牧场》是张承志长篇小说的代表作,然而当1994年作者大刀阔斧地将其删减为《金草地》时,评论界及广大读者一片哗然。张承志的解释是“保护我天天不弃的心路历程,放弃不真实的情节,以求坚持真实的精神追求,放弃30万字创作的辽阔牧场,为自己保留一小片心灵的草地”,“保护思想的结晶”。(《<金草地>后记:思想重复的意义》,一九九四年)。然而戏剧性的是,评论界普遍比较偏爱《金牧场》,认为到了《金草地》,艺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下降。之所以在这里特别强调这两部作品的异同,是因为从精神追求的角度来看,随着张承志思想的不断发展,对于以前作品的删减和浓缩,已经成为作者彰显精神凝聚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作者想保留的、想强调的只是一种清洁的精神,从而力图将纷繁芜杂的作品结构、社会现实淡化。从张承志自身来说,他所孜孜不倦的、苦苦追寻的,是一个足以支撑他的“血性”的信念和信仰,因而作者执意要将一篇具有深厚宗教底蕴的《金牧场》重新改写为《金草地》,“删掉了原作的结构和情节;保留并在思想上坚持了原有的抒情和独白”,更体现了宗教意绪在张承志小说体式选择方面的主导作用。
  但精神上的凝聚,既使张承志的作品具有独树一帜的深度,也使他和他的创作饱受争论和非议,但最令人遗憾的是,自《心灵史》以后,由于追求精神的绝对纯粹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张承志的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越来越趋于狭隘和枯竭,宗教成了绝对甚至是唯一的主题,只在散文上有所突破。因此,影响力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削弱。
其他文献
法国人奥立弗·梅西安(Olivier Messiaen,1908-1992)作为“二战”前后的作曲家,对二十世纪音乐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他以试验新的作曲技法为导向,创造性地使用节奏,创新性地应用有限移位调式、增减时值,使用鸟歌等音乐素材,使得现代音乐出现了新的色彩,新的声音。  作为一位虔诚的天主教徒,梅西安一生音乐的创作题材主要涉及到宗教、爱情和大自然三个方面。他从1930年起就担任巴黎三一教堂
期刊
为活跃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慰问建设新农村的广大农民,并通过文艺的形式向他们渗透文化教育,从中央到地方,每年的春节前后,都会组织送戏下乡活动。经济较发达地区、文化较繁荣地区,送戏下乡的活动还会常年贯穿,成为当地推动群众文艺的制度性活动。“送戏下乡”一般由各级政府的文化部门来主持完成。  从改革开放后多年的送戏下乡的实践来看,中央和省级的活动常由专业演职人员担当,由于演出资源丰富、演出队伍优秀,所以常
期刊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仁义道德”竟成了一句骂人的话。这种独特的骂人方式在文革时最流行,在秦朝焚坑时最恶毒,在韩非子口中最有理。  但这四个字至少在韩非子用过之前是无上的溢美之辞(庄子除外,但并未产生很大影响)且已溢美了很久。有人为之“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有人为之“颠沛造次”,有人为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这简直是抛头颅、洒热血了。他们大约从中体验到了无尽的快乐,好心又热心地想把这种快乐与他
期刊
1921年10月15日,郁达夫的第一本短篇小说集《沉沦》正式出版。此书一出,遂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一时评价毁誉皆有。郁达夫在《题辞》中回忆道“后来周作人先生,在北京的副刊上写了一篇为我申辩的文章,一般骂我诲淫,骂我造作的文坛壮士,才稍稍收敛了他们的痛骂的雄词”。一部小说集造成如此声势,跟其直白大胆地暴露自我的创作方法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作品对青年人在特殊时代经受的苦闷心理的赤裸剖析,更是触碰到了中国传
期刊
未来的一切竞争,其落脚点都归结于文化实力的竞争。文化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我国三分之二的人口在农村,农村文化不仅是我国文化事业的基础,在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关键性作用。而文化馆、站又是农村文化的主要载体,因此,其建设、巩固与发展直接关系并影响着我国整个文化事业及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速度与发展成就。  为适应新形势、新发展、新要求,文化馆、站
期刊
[摘要]本文从企业合理避税的界定、特征及存在的意义出发,对企业合理避税的方式、操作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进行分析,旨在使企业选择策略,在税法规定许可的范围内或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对经营、投资、理财活动进行筹划和安排,取得节约税收成本的税收收益,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化。  [关键词]企业;合理避税    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企业所面临的市场竞争日益加剧,然而较重的税收负担却制约了企业的发展规模,因
期刊
宋代是中国陶瓷发展的辉煌时期,宋瓷不论在种类、样式还是烧造工艺等方面臻于成熟的时代。宋瓷在充分达到实用的功利目的的同时,又是文人尚玉精神在瓷器制作上的反映。“天工与清新”是宋瓷的审美特质,主要表现为:大巧若拙的纹饰、含蓄意象的色彩和冰肌玉骨的质感。  苏东坡有诗云“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此语指出了宋代文人的审美情趣,“天工与清新”——“天工”者,自然而然,即不有意求工而合于天造;“清新”者,清
期刊
邓析的思想和行为在春秋法家中是最为激进的。他与执政者关于法律的斗争,也有些类似于西方的法权之路。他的思想行为在几乎没有发挥作用时便遭到扼杀,他也为此而付出生命。邓析法律实践的失败是由中国古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决定的。邓析的实践表明德治与法治是两种不同的社会控制原则,这对于我们在当前社会条件下进行社会法制建设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前言    就笔者所掌握的研究情况看,最早从政治法律方面评论邓析的
期刊
上下数千年,龙已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文化的凝聚和积淀。龙成了中国的象征、中华民族的象征、中国文化的象征。龙的文化除了在中华大地上传播承继外,还被远渡海外的华人带到了世界各地,不了解龙文化,就无法了解古老的中华文明。  龙的原型是什么?龙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形象与文化涵义又是如何发展变化的?龙在中国文化中有何影响?本文我们将追寻龙的踪迹,进入远古的历史和龙的世界,去了解、探索中华龙的
期刊
苏俄两次对华宣言的出台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所体现的精神有着明显的差异。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异,与苏俄所面临不同的形势有关。本文从两次对华宣言出台之前苏俄面临的形势出发,逐步分析宣言差异的原因。    一    苏俄十月革命的胜利,震憾了资本主义世界。到1918年3月,俄国各地方苏维埃政权相继建立,苏俄革命取得了胜利。但此后革命政权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在国内,敌对势力依靠协约国的援助,屡屡发动叛乱,直接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