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心理弹性作为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压力的应对机制,对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其提升策略是注重发掘保护性因素,减少危险性因素的负面影响。文章提出了提升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的多种途径,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提升军队文职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心理弹性;非现役文职人员;军队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出现了非现役文职人员这支新生力量,他们履行现役军人同类岗位职责,工作生活在军营,但没有军籍,各种待遇也不同。非现役文职人员从地方走进军营,全新的身份及特殊的工作环境作为应激源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为维护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非现役文职人员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积极品质,增强自身应对压力的心理功能,这个不断强化的心理功能就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个体压力应对资源能有效地抵御压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而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困难或者逆境时能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从预期的威胁中恢复,提高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个体发展。高心理弹性个体的心理特点:他们总是很乐观,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好奇;总能积极地面对问题,喜欢使用幽默、变通、放松以及乐观的解释等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他们不仅善于和习惯使用积极情绪,也能影响周围的人产生积极情绪,创设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一般来说,决定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的是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非现役文职人员个体正常发展,容易促使非现役文职人员受到伤害而产生不良后果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方面因素。除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是非现役文职人员本人内在的人格气质决定的不良心理冲动。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使非现役文职人员本人更好地适应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因素,包括情绪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因此,提高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资料、制作心理视频、开展心理活动等途径有针对性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非现役文职人员对自身积极肯定的态度,满足自己的需要,增加非现役文职人员自我价值感。培养非现役文职人员积极的态度,使其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将挑战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2.针对存在的一些危机事件,教会非现役文职人员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和疏导方法。比如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合理宣泄法、情感倾诉法、寻求支持等等。帮助其培养灵活的应对策略,知道何时采取情绪处理、何时采取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以处理不同的危机事件。
3.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发现其优势点。心理弹性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个体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强势。军队心理工作者要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强势,并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端正非现役文职人员情感定向。军校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忧郁、焦虑、多疑、烦躁、强迫等等,均与情感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非现役文职人员端正情感定向,就是将自我需求的态度体验,与外在社会的情感需求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种和谐的状态中,人们能够科学定位自身感觉、体恤他人的感觉,使自我与社会处于和谐、促进的关系之中,进而能够科学的处理消极悲观的情绪,享受积极乐观的情绪。
5.规范非现役文职人员情绪发生的标准。外界客观事物对个体利益需求刺激程度越大,情绪反应就越激烈。个体需求满足程度高,正性情绪就会反应强烈,表现为忘情、激烈、亢进等;个体利益丧失程度高,负性情绪反应就会反应强烈,表现为忧郁、悲伤、愤怒等。不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只要超过了一定的度,都可能引发心理病态的反应,导致非现役文职人员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非现役文职人员要有规范情绪发生标准的自觉能力。要使非现役文职人员明白“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个体的利益空间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当预期空间内的利益缺失发生后,能理智应对,心理弹性会发挥它的作用。
6.提高非现役文职人员认知能力。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全部心理活动,归根到底是认知的结果。人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自身适应,驾驭甚至改造外界客观的活动,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认知的风格、策略和手段往往又受个体习惯的影响,它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或厌恶。因此,不同的人的认知能力、结果是绝对不同的。它受个体的认知取向、知识积累、认知策略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非现役文职人员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认知能力:提高非现役文职人员适应能力,如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努力构建和谐军队环境,通过和谐的团体氛围,激发非现役文职人员个体的向外和谐作用;努力构建必要的社会支援系统,建立宽广的人际网络,遇见难题主动求助,并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援助。
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抗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为非现役文职人员尽可能多地营造和提供保护性因素,促使其发展出完善强大的内部心理资源,从而能够抵御威胁与逆境的冲击,获得持续的个人成长与自我超越。”
作者简介:
何爽,女(1983-),汉,辽宁黑山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军事心理学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滑树红,女(1975-),汉,河北柏乡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军事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健康。
辛向,女(1976-),汉,河北辛集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军事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孙锐锋,王争强,李停伟.探索非现役文职人员在部队的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0,8(22):138.
[2]张佳佳,韩爱华,李敏等.救援军人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53-55.
【关键词】心理弹性;非现役文职人员;军队
随着军队编制体制调整,出现了非现役文职人员这支新生力量,他们履行现役军人同类岗位职责,工作生活在军营,但没有军籍,各种待遇也不同。非现役文职人员从地方走进军营,全新的身份及特殊的工作环境作为应激源可能影响其心理健康。为维护非现役文职人员的身心健康、提高其工作效率,非现役文职人员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积极品质,增强自身应对压力的心理功能,这个不断强化的心理功能就是心理弹性。
心理弹性作为一种个体压力应对资源能有效地抵御压力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而成为积极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心理弹性指个体在面对挫折、困难或者逆境时能有效地应对和适应,并保持心理健康的一种能力。它可以帮助人们从预期的威胁中恢复,提高个体对生活的适应能力,促进个体发展。高心理弹性个体的心理特点:他们总是很乐观,觉得生活充满希望,对生活充满好奇;总能积极地面对问题,喜欢使用幽默、变通、放松以及乐观的解释等多种问题解决的策略,他们不仅善于和习惯使用积极情绪,也能影响周围的人产生积极情绪,创设支持性的社会网络。
一般来说,决定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的是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危险性因素是指阻碍非现役文职人员个体正常发展,容易促使非现役文职人员受到伤害而产生不良后果的生理、心理以及环境方面因素。除一些客观因素外,主要是非现役文职人员本人内在的人格气质决定的不良心理冲动。保护性因素是指能够促使非现役文职人员本人更好地适应生活压力事件,减少消极发展结果出现可能性的个人因素,包括情绪情感因素和认知因素。因此,提高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通过积极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心理资料、制作心理视频、开展心理活动等途径有针对性的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培养非现役文职人员对自身积极肯定的态度,满足自己的需要,增加非现役文职人员自我价值感。培养非现役文职人员积极的态度,使其学会从积极的角度看待问题,将挑战看作是生活的一部分。
2.针对存在的一些危机事件,教会非现役文职人员掌握一些简单的心理调节和疏导方法。比如呼吸放松法、肌肉放松法、合理宣泄法、情感倾诉法、寻求支持等等。帮助其培养灵活的应对策略,知道何时采取情绪处理、何时采取问题解决的应对方法,以处理不同的危机事件。
3.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发现其优势点。心理弹性培养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个体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强势。军队心理工作者要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发现自身的优势和强势,并通过发展自己的优势和强势,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端正非现役文职人员情感定向。军校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健康出现问题,如忧郁、焦虑、多疑、烦躁、强迫等等,均与情感问题有着直接的联系。非现役文职人员端正情感定向,就是将自我需求的态度体验,与外在社会的情感需求之间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这种和谐的状态中,人们能够科学定位自身感觉、体恤他人的感觉,使自我与社会处于和谐、促进的关系之中,进而能够科学的处理消极悲观的情绪,享受积极乐观的情绪。
5.规范非现役文职人员情绪发生的标准。外界客观事物对个体利益需求刺激程度越大,情绪反应就越激烈。个体需求满足程度高,正性情绪就会反应强烈,表现为忘情、激烈、亢进等;个体利益丧失程度高,负性情绪反应就会反应强烈,表现为忧郁、悲伤、愤怒等。不论是正性情绪还是负性情绪,只要超过了一定的度,都可能引发心理病态的反应,导致非现役文职人员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非现役文职人员要有规范情绪发生标准的自觉能力。要使非现役文职人员明白“情绪并不是由某一诱发事件本身直接引起的,而是由经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引导非现役文职人员对个体的利益空间有一个科学的预期,当预期空间内的利益缺失发生后,能理智应对,心理弹性会发挥它的作用。
6.提高非现役文职人员认知能力。军队非现役文职人员的全部心理活动,归根到底是认知的结果。人的认知活动是个体自身适应,驾驭甚至改造外界客观的活动,是人生存、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认知的风格、策略和手段往往又受个体习惯的影响,它是个体在长期的认知活动中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表现为对一定的信息加工方式的偏爱或厌恶。因此,不同的人的认知能力、结果是绝对不同的。它受个体的认知取向、知识积累、认知策略以及所处的客观环境等多因素的影响。非现役文职人员可通过以下方法提高认知能力:提高非现役文职人员适应能力,如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决策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等;努力构建和谐军队环境,通过和谐的团体氛围,激发非现役文职人员个体的向外和谐作用;努力构建必要的社会支援系统,建立宽广的人际网络,遇见难题主动求助,并能得到及时的社会援助。
非现役文职人员心理弹性的产生,取决于个体所处的危险性因素与保护性因素的抗衡。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构建就是要为非现役文职人员尽可能多地营造和提供保护性因素,促使其发展出完善强大的内部心理资源,从而能够抵御威胁与逆境的冲击,获得持续的个人成长与自我超越。”
作者简介:
何爽,女(1983-),汉,辽宁黑山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军事心理学教研室助教,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
滑树红,女(1975-),汉,河北柏乡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军事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健康。
辛向,女(1976-),汉,河北辛集人,白求恩医务士官学校军事心理学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为军人心理健康。
参考文献:
[1]孙锐锋,王争强,李停伟.探索非现役文职人员在部队的发展[J].中国集体经济,2010,8(22):138.
[2]张佳佳,韩爱华,李敏等.救援军人心理弹性状况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11,20(1):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