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交际”,一个“人类文化”,两个“重要”表明了语文课程性质上的倾向性——语文課程具有工具和人文性质。新课程标准不仅将语文定性为工具,而且重点突出工具的个性特征:交际工具,负载文化的交际工具。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教师可以从以下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语文课堂的方法。
一、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首先,可以利用演讲的形式。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也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其次,可以采用积累知识的形式。如果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十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篇短文或诗歌,这样长期坚持,则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堂导语
课堂导语要短且精,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导语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经常设置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而且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教学的中心地带,进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所以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充分利用教学过程
1.课堂提问要遵循四个原则。
用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同时,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又要引发学生思考;其次,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再次,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最后,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该面面俱到,而要精讲精练,突出重点,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
(2)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变通。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例如,可以是主次的变通,也可以是前后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
(3)课堂上教师要对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恰当取舍。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或内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拓宽学生思路。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充分利用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它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2.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一、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
首先,可以利用演讲的形式。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也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其次,可以采用积累知识的形式。如果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十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篇短文或诗歌,这样长期坚持,则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从而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充分利用课堂导语
课堂导语要短且精,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课堂导语的设计要遵循以下原则。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状态。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新颖有趣的方法,使学生兴味盎然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经常设置一些带有悬念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稳定注意力,深化思维。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而且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能将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吸引到教学的中心地带,进而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高中语文教材的课文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所以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要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充分利用教学过程
1.课堂提问要遵循四个原则。
用提问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中比较流行的做法。同时,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首先,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又要引发学生思考;其次,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再次,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最后,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要精讲精练。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该面面俱到,而要精讲精练,突出重点,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之前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1)课堂上教师需要及时调控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与新情况。
(2)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变通。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例如,可以是主次的变通,也可以是前后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
(3)课堂上教师要对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教学活动恰当取舍。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或内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3.注重培养学生思维方法,拓宽学生思路。
(1)打破定势,反向思维,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善于指导学生从习惯性思维模式中跳出来,打破思维定势,试着进行反向思维,引导学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从中发现问题。
(2)创设情境,发散思维,启发学生梳理问题。创设情境,广开言路,多向思维,使学生在思维的发散中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一定要设计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拓宽思路。
(3)挖掘难点,探究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在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探究式学习中,教师要善于捕捉疑难点,引导学生探究性思维,让学生发现和探究疑难、突破疑难,然后陈述出来。
四、充分利用课堂的拓展和延伸
1.培养良好的预习习惯。
学好语文的第一步就是预习,它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2.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阅读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培养课外练笔的习惯。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