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的新动向,不难发现,一些往年中考作文中出现过的老话题纷纷改头换面,重新登上了中考舞台。我们不妨先来看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1 读下面3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②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③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3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例2 请以“我在_____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先从“阅读”、“倾听”、“活动”、“做实验”、“帮助别人”几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③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⑤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⑥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上述所举,例1是2008年河南中考选题作文中的第二题,题目涉及的“合作”话题,至少被用于2007年湖北成宁、2005年甘肃白银和2002年江苏南通的中考语文卷;例2是2008年安徽的中考作文试题,和同一年里山东淄博的“_____其实很快乐”、福建龙岩的“我参与,我快乐”等题目一样,都涉及到“快乐”这一话题,至少被用于2006年四川广安和2007年湖北随州的中考作文试题。
以上两例所代表的现象,笔者暂且叫做“老话新用”。一般而言,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具有延续性,就是沿用常见、常规的老话题作为命制新题的基本点、出发点;二是具有间隔性,就是所选用的老话题一般出现在两年或两年以前的中考作文里,而尽量避免用到最近的即上一个年度的中考作文里,以避免猜题押题;三是具有创新性,即不简单重复原来的话题或题目,而要经过隐显置换(如例1将老话题“合作”隐藏进材料里)、长短处理(如例2通过将老话题与别的词语组合命制出新题)、题型变化(如上述两题分别由原来的话题作文变成了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等方式,命制出适合中考的新题目。经过2002--2006年的命题创新实践,那些具备写作普适性、思想性且紧扣青少年生活的话题已基本被用尽,“老话新用”现象成为必然:2007年开始出现,2008年较为普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还会大量出现在2009年的中考作文里。
那么,在中考即将到来之际,同学们该如何备战和应对“老话新用”的命题现象呢?
第一,结合阅读训练,做到就地取材。临近中考,同学们做的试卷很多,其中阅读材料选用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读过这些文章后,我们不妨多角度解读它们——想一想:文章揭示的是哪几个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如果我来写这些话题,要确立什么样的观点?文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的?文中哪些素材、哪些写法可以为我所用?多从写作的角度思考范文,就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进行分类搜集,备好写作素材。同学们可以通过相关书刊或网络搜集近4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将这些话题分为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6类,在每一类中列出若干个话题,然后从所学的课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报刊电视、歌词广告等途径中,留意并记下一些相应的典故史料和新闻时事等,然后归到各个话题之下。这样,一旦需要与某一话题相关的素材,就可以信手拈来。
第三,开展转换训练,提升思维能力。闲暇之余,或者自发,或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一些老话题、常见常用话题进行隐显置换、长短处理和多题型改变,将你变化出来的若干个新题目罗列下来,比较一下题意的不同,思考每个该怎么写。这个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可长可短,还可以两个人或多个人一起做,共同提高。
第四,强化话题意识,提高应变能力。面对中考题目,同学们要迅速找出题目涉及的话题,一旦确定话题,就要迅速回忆自己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是否写过这个话题或者类似的话题?自己积累的哪些素材可用?写这类话题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如此等等。通过找准话题,尽快跟自己的积累和学习活动对接起来,以达到快速、高效写作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中考在即,希望同学们分秒必争,充分备战,以不变应万变,在中考中大获全胜。
例1 读下面3则材料,然后作文。
①一花不成春,独木不成林。②如果你想走得远,请和大家一起走。③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晃来又晃去;3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松松进洞里。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作文,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例2 请以“我在_____中得到快乐”为题,写一篇文章。
提示与要求:①先从“阅读”、“倾听”、“活动”、“做实验”、“帮助别人”几个词语中任选一个,填在横线处,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可以写你的经历、感悟、认识。③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④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⑤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⑥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500字。
上述所举,例1是2008年河南中考选题作文中的第二题,题目涉及的“合作”话题,至少被用于2007年湖北成宁、2005年甘肃白银和2002年江苏南通的中考语文卷;例2是2008年安徽的中考作文试题,和同一年里山东淄博的“_____其实很快乐”、福建龙岩的“我参与,我快乐”等题目一样,都涉及到“快乐”这一话题,至少被用于2006年四川广安和2007年湖北随州的中考作文试题。
以上两例所代表的现象,笔者暂且叫做“老话新用”。一般而言,它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具有延续性,就是沿用常见、常规的老话题作为命制新题的基本点、出发点;二是具有间隔性,就是所选用的老话题一般出现在两年或两年以前的中考作文里,而尽量避免用到最近的即上一个年度的中考作文里,以避免猜题押题;三是具有创新性,即不简单重复原来的话题或题目,而要经过隐显置换(如例1将老话题“合作”隐藏进材料里)、长短处理(如例2通过将老话题与别的词语组合命制出新题)、题型变化(如上述两题分别由原来的话题作文变成了材料作文和半命题作文)等方式,命制出适合中考的新题目。经过2002--2006年的命题创新实践,那些具备写作普适性、思想性且紧扣青少年生活的话题已基本被用尽,“老话新用”现象成为必然:2007年开始出现,2008年较为普遍。笔者认为,这种现象还会大量出现在2009年的中考作文里。
那么,在中考即将到来之际,同学们该如何备战和应对“老话新用”的命题现象呢?
第一,结合阅读训练,做到就地取材。临近中考,同学们做的试卷很多,其中阅读材料选用的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好文章。读过这些文章后,我们不妨多角度解读它们——想一想:文章揭示的是哪几个话题?围绕这些话题,作者表达了哪些观点?如果我来写这些话题,要确立什么样的观点?文章是用什么方法来表现主题的?文中哪些素材、哪些写法可以为我所用?多从写作的角度思考范文,就能有效地提高写作能力。
第二,进行分类搜集,备好写作素材。同学们可以通过相关书刊或网络搜集近4年来全国各地的中考作文试题,将这些话题分为自我成长、生活热点、品德修养、情感体验、思辨感悟、想象创新6类,在每一类中列出若干个话题,然后从所学的课文、试卷中的阅读材料、报刊电视、歌词广告等途径中,留意并记下一些相应的典故史料和新闻时事等,然后归到各个话题之下。这样,一旦需要与某一话题相关的素材,就可以信手拈来。
第三,开展转换训练,提升思维能力。闲暇之余,或者自发,或者在老师的带领下,将一些老话题、常见常用话题进行隐显置换、长短处理和多题型改变,将你变化出来的若干个新题目罗列下来,比较一下题意的不同,思考每个该怎么写。这个活动,不受时间的限制,可长可短,还可以两个人或多个人一起做,共同提高。
第四,强化话题意识,提高应变能力。面对中考题目,同学们要迅速找出题目涉及的话题,一旦确定话题,就要迅速回忆自己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是否写过这个话题或者类似的话题?自己积累的哪些素材可用?写这类话题可以运用哪些写作方法?如此等等。通过找准话题,尽快跟自己的积累和学习活动对接起来,以达到快速、高效写作的目的。实践证明,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
中考在即,希望同学们分秒必争,充分备战,以不变应万变,在中考中大获全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