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希勇 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李希勇自担任董事长以来,非常重视新矿集团的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工作。在他的带领下,集团公司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一五”期间,超额完成了集团的节能减排、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工作的主要指标,节省能量40.25万吨标煤,超额完成山东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包括消耗往年累计存量的煤矸石综合利用率达到115%,矿井水综合利用率达到76%。他主持完成的“矸石置换煤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二等奖。“冲击地压前兆信息及空间应力场微震监测研究”、“超千米深井高地应力巷道锚杆支护成套技术研究”等30多个项目分别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类奖励。
宋老虎 黄陵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宋老虎为黄陵矿业制定了以煤炭开采为主体,以煤化工为主导,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七年发展规划。先后开工建设了年生产520万吨焦炭、100万吨的化产曹家峪和白石两个煤焦化园区以及2×300兆瓦煤矸石电厂,建成污水处理厂、站5个,引进高效脱硝除硫、消尘降噪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具有节能节水的空冷凝汽式发电机组,形成了“精煤炼焦-煤矸石发电-灰渣制砖”的循环产业链条。公司投资2000万元建成年产1亿块的免烧粉煤灰渣砖厂,每年可消耗粉煤灰和炉渣27万吨,年产值实现1 300多万元。2011年,曹家峪煤化工园区产出了第一炉优质焦炭,黄陵矿区循环产业链条进一步延长加粗,实现利润28亿元。在该同志的带领下,公司实现了固体废弃物、废水的零排放和废气的达标排放,使公司成为陕西省十大循环经济园区之一。
唐 桥 宜宾五粮液集团公司总裁、党委副书记,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唐桥带领企业全体员工努力发展壮大我国名酒事业。他高度重视公司的资源综合利用工作。2010年,五粮液利用丢弃酒糟23万吨,生产复糟酒9812.27吨,生产蒸汽40.4万吨、白炭黑1435.7吨、乳酸143.73吨。
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应用以该同志为主要研究人员研发的酿酒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建成成套酿酒丢弃酒糟无害化、效益化处理装置,形成年利用酿酒丢弃酒糟50万吨的能力,累计利用酒糟233.393 6万吨,生产复糟酒59 368.5吨,生产蒸汽3 363 485吨,生产白炭黑17 721.85吨;实现销售收入141 250万元,利税47 100.73万元;节约粮食151 889吨,节约燃煤64.453 7万吨;减少丢糟排放233.393 6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12 037吨,减少煤渣排放25.78万吨。2010年,取得资源综合利用产品销售收入3.89亿元,利税2.3亿元,做出了显著贡献。
姜 纯 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在姜纯的领导下,集团现已拥有3个高新技术企业和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自主研发专利39项,2007~2009年组织安徽精诚铜业股份有限公司研发废铜生产高精密铜合金产品资源化处理技术,经专家鉴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9年投资5 920万元实施高精度铜板带节水综合改造项目,年节水395.1万吨。2009年开始实施了高精度铜板带节能综合改造项目,年节约标煤11 700吨。两个项目均列入国家2010年循环经济和资源节约重大示范项目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
姜纯同志热心公益事业,2006年,他联合其他企业家,在芜湖市企联的统一领导下,发起设立“牵手”扶困基金会,至今共募集资金227万元,帮扶品学兼优的贫困生92人,其中姜纯捐款达30万元。为抗震救灾、扶困助学、助残助孤等多次捐款,累计达543万元。
王肇嘉 北京金隅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金隅集团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主任、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
王肇嘉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先后取得多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是一位在建材行业中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技术带头人,是一位学者型企业家。
他有较强的管理协调能力,担任北京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的十年来,成功打造了研究开发、质量检测、产业化经营为一体的综合型高科技企业,使单位的经营收入2000年转制之初的1600万元上升到2.5亿元,经营收入增长了15倍之多。
袁继烈 宝钢发展有限公司副总裁兼资源再生事业部总裁
袁继烈长期致力于钢铁行业的节能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事业的发展。他建立了钢铁业界第一套能源管控系统,主持策划的减排与综合利用技术课题屡建殊荣,为宝钢的节能环保、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工作做出了较大贡献。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能源管控系统正式诞生,运作后使节能环保工作由单一控制向多维约束转变、由被动性推动变主动性发力转变;在他的带领下,《钢铁企业副产煤气利用与减排综合技术》课题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8号空分自主集成创新》取得成功;《梯级利用与系统节水的开发利用》课题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
李起胜 郑州振中电熔锆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李起胜1986年在河南新密创办了首家电熔砖生产企业,在他的带动下,新密市生产电熔耐火材料厂由一家发展到目前的38家,拥有78条生产线,年销售额58亿元以上,仅在新密苟堂镇就有10家生产厂,18条生产线,年销售额近15亿元,被誉为“电熔锆制品生产专业镇”。
该同志研制的再生熔铸耐火砖的制作方法使得每年价值16.5亿元以上的资源得到了再生利用,同时每年节约进口锆英砂2.54亿元,这一发明开创了各类熔铸耐火材料综合回收利用的先例。
戴宝臣 大同煤矿同塔建材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在戴宝臣的带领下,短短几年该公司就在废弃物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粉煤灰综合利用率达到了50%;炉底渣综合利用率达到了25%;硅渣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0%;电石渣综合利用率达到了15%。同时他还牵头研发了10种新的建材产品,为公司拓宽销售市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李尚勇 金川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李尚勇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大力实践循环经济,使金川集团公司资源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构建了内部小循环、地方中循环和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产业格局,为有色冶金行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起了引导和示范作用。
在他的带领下,矿山每年可利用粉煤灰、锅炉渣5万多吨,利用冶炼水淬渣12万吨以上,利用尾矿砂10万吨以上,年节约水泥1.8万吨、木材1 200立方米,降低了矿山井下充填成本,减少了固体废弃物的堆存,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效益。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固废综合利用量较“十五”末增加约70%;公司利用镍、铜冶炼二氧化硫烟气生产硫酸的能力已由 “十五”末的每年95万吨提高到目前的252万吨以上,亚硫酸钠年生产能力提高到15万吨。冶炼烟气二氧化硫利用率由“十五”末的81.5%提高到95.76%,提高14.26个百分点;中水回用量由“十五”末的78万吨提高到1 300万吨,提高近17倍,有效地缓解了金昌地区的供水矛盾。
尹 亮 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尹亮作为国有特大型企业的主要负责人,他带领抚顺矿业集团,依托现有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形成了煤炭、油页岩综合利用、煤矸石发电、页岩油化工、造纸、机械制造、煤层气开发、电铁运输、供电通讯等多种产业并举、多种经济共兴的发展格局。企业效益逐年提高,经营总收入连年突破60亿元,油母页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页岩油年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油母页岩废渣水泥年生产能力30万吨、页岩烧结砖年生产能力1.2亿块,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油母页岩综合利用企业,油母页岩产业已成为抚矿集团的重要支柱产业。与公司成立之初相比,企业经营总收入增长了213%,资产总额增长了153%,员工年人均收入增长了417%,上缴税费增长了366%,连续两年入围中国工业企业500强。
郝树华 首钢矿业公司总经理
郝树华多年来带领矿业公司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和发展循环经济为指导方针,不断推动提升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矿业公司可持续发展。在他的带领下,公司磁矿铁尾矿综合利用新工艺通过科技成果鉴定,居国内领先水平。2010年,公司处理土场废矿石3700多万吨,回收矿石300多万吨。他们积极探索研究资源综合利用新方法、新工艺,通过科技创新,提升公司竞争力。通过了5项主要技术工艺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采用尾矿库尾砂综合利用工艺,通过粗选—磨矿—精选联合工艺从尾矿库尾砂中回收铁资源;采用在胶带排岩过程中回收矿石技术,从源头上控制采场矿石流失到排土场;采用排土场干选回收矿石工艺,用圆筒磁选干选机回收矿石,实现对采矿排土场夹杂磁铁矿的回收;实施利用尾矿、磁尾、排土场废石生产建筑砂石项目;建设利用尾矿生产加气混凝土砌块及蒸压砖项目,年生产30万立方米加气混凝土砌块和1亿块蒸压砖。
郎凤娥 山西大邦蓝天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郎凤娥锐意创新,开拓进取,积极投身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在她的带领下,公司通过产业园区形成两大产业链:新型高效煤粉锅炉装备制造的循环经济产业链和新材料与新能源、新型墙体材料的循环经济产业链。2010年,经国家第三方机构审核,高效节能环保煤粉锅炉应用规模共计8 200蒸吨,年可实现供热面积8 267.6万平方米,节能效益279.3万吨标煤,二氧化硫减排6.5万吨,烟尘减排5.6万吨。
王 勇 龙口矿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
王勇带领龙矿集团短短几年就在油页岩综合利用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一片煤矿塌陷地上建起了集炼油、发电、煤炭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龙福油页岩综合利用有限公司,填补了山东省油页岩炼油、发电的空白。
李边卓 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会长
李边卓带领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积极配合政府,努力推进广东省循环经济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成果突出,在各项活动中先后荣获“广东省社会组织先进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中国节能减排突出贡献奖”、“中博会优秀招商奖”等殊荣。
近年来,广东省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协助广东省经信委认定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工艺数百件;协助广东省经信委建立健全行业政策法规;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服务,为数十家企业提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咨询和指导服务;他还积极协助政府举办国家鼓励的资源综合利用政策相关培训,共培训1105人次;协会还广泛开展交流与合作,建设了粤港澳资源综合利用平台。
黄 倩 北京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会长
黄倩2008年6月主持北京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工作,本着“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围绕发展循环经济、建设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坚持为企业、为政府服务的宗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充分发挥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努力为各级政府和会员企业牵线搭桥做好服务。在推进节能和资源综合利用工作进程中协会自身也得到了提高,各项工作有了新进展、新跨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张容川 双鸭山东方墙材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新型墙体材料研究开发技术中心主任
张容川长期全身心投入到应用煤矸石、粉煤灰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生产和推广工作,在现代砖瓦制造与资源综合利用科学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较大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他是公司主要技术带头人和负责人,在他的带领下,2010年,技术研发工作完成了新产品、新设备25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的新成果,带领技术人员完成了年6 000万块规模的生产线设计38条,年可综合利用煤矸石570万吨,节约烧砖用煤约35万吨,为资源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做出了突出贡献。
刘林娣 山西吉天利科技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刘林娣带领企业始终不渝地致力于废旧蓄电池,电子废弃物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的研究,铸就了企业在中国蓄电池产业的先锋地位。在她的带领下,公司采用国际领先的处理技术和生产装备,使铅的再生率达99.9%以上。她创建了占地4000亩的山西吉天利循环经济科技产业园,企业由此进入了蓄电池全闭合循环产业链时代。在自身事业蒸蒸日上,业绩屡创新高之时,她始终没有忘记回报社会,每年向社会投以数百万元慈善事业经费,安排残疾人就业,捐资助教,投资兴建敬老院。
文希元 重庆希元盛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文希元带领公司以引进、吸收再创造为研发理念,将科技创新与产业化相结合,成功突破了“普通硅酸盐水泥发泡制备无机多功能超轻质节能建材”行业性难题。他还是应用赤泥、尾矿、污泥、建筑垃圾等废弃物制备泡沫和混凝土的相关技术规程的主要起草人。
刘晓俊 重庆星星套装门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
刘晓俊带领科技人员,通过多年的自主创新,在竹材加工技术领域取得了20多项国家专利技术,完成了“竹材综合加工技术与产业化开发”并且将技术成果广泛应用于竹材装饰套装门生产,在开县白鹤工业园区新建竹材装饰套装门生产线,年利用竹材资源生产套装门100万套以上,不仅使竹材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8%以上,也为中国木门生产开辟了新的渠道,而且通过“以竹代木”技术,年节约木材30万立方米左右,带动了农村竹材基地发展,促进了三峡库区生态建设。
贺伟力 北京新奥混凝土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贺伟力带领集团公司坚持走科技创新、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掌握了一大批国内商品混凝土生产的高新技术成果,拥有三项发明专利。他带领公司荣获“资源综合利用企业”,成为中国《环境标志产品预拌混凝土》标准的主要起草单位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的试点单位,进入政府绿色采购名单和高新技术企业。
在他的带领下,公司实现了管理现代化和科技水平全行业领先的目标。公司通过将多种工业废渣及废矿作为原材料应用于生产,既达到了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目的,又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为企业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王 旭 北京斯特林太阳能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首席代表
王旭致力于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的项目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改造了农业小柴油机,降低了油耗,表面处理技术实施冶金轴承国产化,5年来直接为企业节约成本5000万元人民币。他还开发的“木材改性”项目已经被列入国家重大产业规划和林业总局重点工作。他积极引进国外领先的太阳能斯特林碟式热发电技术,并指导推进国内示范基地建设。
谢鑫祥 四川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副秘书长
谢鑫祥1998年起在四川省协会秘书处工作,2009年3月荣获四川省协会先进个人荣誉。他承担了《四川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十一五”规划》课题的编制工作;组织了数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培训班,取得了良好效果;他积极组织各种论坛和研讨会,努力搭建服务平台,宣传贯彻产业政策,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企业合作;带领秘书处定期出版《四川省环境和资源综合利用信息》杂志,极大提升了协会的影响力,有力体现了协会的声音。该同志为四川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的健康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协会召开“资源循环利用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研讨会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并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诚邀来自政府部门和文化界、企业界的专家、大师相聚一堂,于2012年3月15日上午在北京中铝大厦举行了“资源循环利用与文化创意融合发展”研讨会,针对文化产业与资源循环利用的融合发展,进行了高层次的探讨。
建设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段喜臣副主任、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刘长发院长、中央美术学院原院长盛阳教授、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蒋建业所长助理、北京横纵景观艺术顾问有限公司仲马董事长、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张宝贵总经理、中日曹妃甸生态工业园管委会李东胜主任助理、南康市人民政府矿管局廖福春主席、大连国际生态产业园周浩经理等应邀参加研讨会。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秘书长王吉位、副秘书长王书文、吴艳出席了会议。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王吉位秘书长首先作主题发言。他阐述了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在我国政府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背景下,积极致力于开拓思路、促进循环经济与文化产业紧密结合,融合发展的思路。他说,文化产业已成为战略性产业,政府的扶持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从协会的历年走访调研中,深刻感受到各级政府对于工业废弃物的艺术化利用、拓展文化发展之路是有切实需求的,而对于一些已经在这条战线上拼搏多年的文化创意企业来说,也得到了文化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协会和艺术家们交流时,更体会到艺术家们从创作本能和人文关怀上都存在着这样的渴求。通过协会组织这次跨界的探讨,目的就是为了探求一条将二者融合发展之路。对此,王吉位秘书长提出了几点建议,例如把企业作为艺术家的创作基地、艺术从业者的培训和实习基地、文化艺术品展示和交易场所等,从而提升工业废弃物的利用层次和品质。
与会者围绕本次会议的主题分别进行发言,并展开头脑风暴式的探讨。来自政府和规划、研究单位的领导,提出了政府对文化产业与循环经济融合发展的强烈意愿,对二者的融合方式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思路,伸出合作之手。认为经过我们的努力,或将使本次会议成为文化创意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发展的一次里程碑事件。北京宝贵石艺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宝贵总经理,从事了25年利用再造石料制作装饰制品,盛阳教授对这样的艺术创意非常的认可。盛阳教授从艺术创作的本源和时代变迁的内在要求,谈到当下艺术品有着更广泛的创作空间,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启发。北京横纵景观艺术顾问有限公司的仲马董事长,展示了近年了本企业在利用废物物料进行城市装点,功能性艺术创作的实践案例,精美的成果展示令与会者非常兴奋。来自园区的领导纷纷表示欢迎艺术家到所在园区开展工作,进行创造实践。
经过本次探讨会,为下一步的合作提供了许多可行的思路,并确定了各方继续接洽的内容及开展工作的计划,与会代表们受益匪浅。
德国北威州在京举办大型招商论坛
3月22日下午,德国北威州北京促进署在北京凯宾斯基大酒店举办主题为“能源转型-新能源经济的框架条件、机遇和挑战”的论坛及大型招待晚宴。
德国北威州经济能源部部长福克斯贝格先生(MR. WOIGTSBERGER)发表演讲。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先生,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石定寰先生,以及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和工信部的领导出席并演讲。德国乌帕塔尔气候环境能源研究所、杜伊斯堡埃森大学、以及德国莱茵集团的专家教授与中国专家一起以能源转型为主题,围绕能源效率、智能电网、可再生能源系统整合、以及投资商机等问题进行探讨。来自国内的新能源企业、有投资意向的相关企业、行业协会及媒体代表参与了本次活动。
德国北威州投资促进署北京办事处,是继南京、上海办事处之后的第三个驻中国办事处,本次论坛旨在为国内外专家学者、国际组织、政府职能部门、能源领域企业高层,就新能源及低碳技术研发和合作、推进新能源产业对资本的吸引、跨国企业的低碳战略以及机遇等热点话题提供深层次探讨、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晚会时,北威州政府为来自中国的宾客安排了优美的意大利歌剧表演。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及《中国循环经济》记者参与了本次活动。
中国工程院“节能示范楼”太阳能利用项目英利考察
2012年3月15日,由中国工程院办公厅及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组织中国工程院“节能示范楼”太阳能利用建设方案评审专家顾真安院士、陈立泉院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卢世刚及中国工程院领导宋德雄办公厅副主任、张秉喻行政处副处长,以及协会于亚杰副秘书长到英利集团保定总部进行实地考察。
英利集团是以新能源投资与经营管理为主业的国际化企业集团。目前集团管理的有英利绿色能源、英利新能源、英利能源(中国)、六九硅业、源盛融通公司等近二十家子分公司。
针对英利集团运用在中国工程院“节能示范楼”太阳能利用项目上的技术、产品——单晶光伏组件、多晶光伏组件,考察活动主要考察了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以及其全资子公司六九硅业。
考察活动由英利集团熊景峰副总经理陪同,考察组一行先参观了六九硅业的多晶硅项目,一期设计产能3000吨/年。该项目采用新硅烷法生产多晶硅,居世界领先水平,是中国首家半导体级多晶硅及气体生产基地。随后,考察组参观了英利能源控股有限公司生产光伏组件的生产线,参观了世界领先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自动化的生产设备。同时,考察组与集团领导及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座谈。
院士与专家同企业领导和科研人员就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技术产品性能以及新能源标准化建设及光伏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同时,针对多晶硅生产中二次填料、光伏组件机械化生产以及提高太阳光利用效率等技术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
本次考察不仅对企业运用在中国工程院项目上的技术、产品进行了肯定,同是也为企业研制高性能、高利用率的光伏组件等技术创新工作拓宽了思路。
(高 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