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高考试题 改进平时教学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fangji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的高考,无论成功与失败,都已成为过去,但对于高三的任课教师来说,有很多地方需要认真总结反思,以更好地应对2008年的高考。下面针对历史学科,谈谈我对高考备考的一些思考。
  
  一、抓好基础是根本
  
  2007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中的历史客观试题很少有靠死记硬背能够完成的,因此,一些学生便认为看历史课本用处不大,甚至有些老师也持同样的观点。我却不这样认为。看课本并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理解历史基础知识的真正内涵。所谓历史基础知识,不仅包括学生们普遍认同的单个历史事件、人物等,而且包括这些历史事件、人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即历史知识体系的构建。比如2007年全国卷Ⅰ文综第18、19、21题,四川卷文综第12题,江苏单科卷第5、13题,上海单科卷B组第4题,海南卷第8题,广东单科卷第10、12题,等等。这些题型都不是靠死记单个知识点能够完成的,而需要对历史基础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掌握。对于这些题,学生刚碰到时不知如何下手,但将试题分析之后却恍然大悟——都是基础知识,只不过自己不会运用而已。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要帮助学生彻底纠正“历史就是读读背背”及考前临时突击的观点,而且要重视平时的积累和系统的学习,帮助他们养成构建知识体系的习惯。
  另外,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应体现在知识面的开阔上。它包括古今中外的一些名人、名城、传统节日、风俗习惯、服饰礼仪、古迹、科技文化及帝王年号等。比如2007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第12题,上海单科卷A组第3、6题和B组第11题及共同部分的第9、32题等,对这一要求都有所体现。
  
  二、培养能力是目标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做到学以致用,是历史学习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对近两年历史高考试题的分析和平时的教学体会,我认为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1.历史文献材料的阅读能力。对历史的学习和历史规律的总结,除了进行一些必要的实地考察、实物考证之外,更多的需要了解文献资料。2006、2007年的全国卷Ⅰ文综卷第37、38题和2007年海南卷第31题都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考完试后,大部分同学都感觉题难,但一看答案又觉得很简单,基本上都已蕴涵在材料之中,但为什么自己一时发现不了呢?这就是阅读能力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教师应有计划地安排学生阅读一些文献资料,以培养他们阅读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2.运用世界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以往我们讲课或学生学习时,都容易不自觉地将历史内容以国别加以区分,这样便于了解和掌握具体国家的发展进程。但高考考查的角度往往是通过对某一国的了解来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整体趋势,这仅靠区分国别进行理解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培养以世界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比如2007年重庆卷第19题,上海卷共同部分第30题,山东卷第15、16题,海南卷第24、28题以及四川卷第37题等,都体现了对这一能力的考查。
  3.运用文明史观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上海大学历史系朱学勤教授认为,历史不是帝王将相的历史,也不是什么党派的历史,而应当是一部文明的发展史。文明史观作为一种科学的、以人为本的历史发展观正在逐渐地为人们所接受。这在2007年的全国高考题中已有所体现,如四川文综卷第37题,海南卷第28题,广东单科卷第27题等,都体现了这一能力要求。为科学应对2008年的高考,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引导学生运用文明史观评价历史,这不仅是高考的要求,也是我们还历史以客观、公正的重要实践。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是关键
  
  前面我谈到了历史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历史基础知识是否能真正掌握,运用能力是否能真正得到培养和提高,关键在于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能得到切实的改进。就教学方法而言,我们以前总是怀疑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维能力,总是认为很多地方若不讲,学生就不会主动地去学习或不能很好地理解,总是千方百计地查资料并多方学习以求给学生一个圆满的答案。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水平的确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学生却仅仅得到了一个答案而已,他们对于这一答案是怎样得来的、应该怎样去消化没有深刻理解,这从长远看显然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观念。
  教学手段的灵活正确运用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怎样才能做到灵活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呢?我在此主要说一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般而言,多媒体的使用应该具有新颖、形象、生动、节省板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图文并茂等效果。但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这些效果能够真正实现的是少之又少,这样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消化,进而影响他们在高考中的获胜几率。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多媒体的使用次数,更要重视其使用效果。
  (责编 涵 冰)
其他文献
【关键词】媒介融合;实践教学;认知偏差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编号2018JGA216;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7JGX033。  当前,媒介融合在向纵深发展,对于业界的实践带来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业态、发展模式都形成严峻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面临变革,其中,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地方高校的新闻实践
【摘要】作为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拥有近七亿的用户,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升级转型,微信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可以说微信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为生活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笔下,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媒介才是影响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延伸了人的感官,微信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迅速崛起。  【关键词】微信社交软件生活工具麦克卢汉  微信(wechat)是腾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并宣布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开征税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农村正式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将打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原有的投资责任
【班主任案例】  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在同问题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大概都会有过成功的教育案例。但以我的经验看,当下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有效教育会作用持久,我们还需要一些后续手段。如果我们缺少了这些,教育效果往往不能长久。  我教五年级,上学期刚开学,班里的程冠辉同学就不写作业。当我和他谈过两次心没有见到任何效果后,我想“震撼”他一下。  一天下午放学前(当天轮到程冠辉打扫卫生),我到班里宣布:取消程冠辉交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尉氏县的一所小学,该学校参加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为每个不同级段的学生都准备了许多优秀的读本。在翻阅这些读本时,我被绘本《爱心树》疏朗的画面以及浅显易读的内容吸引了。读完这个绘本用了大致5分钟,留给我思考的却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  大树和男孩的相处是一种很不对等的方式,大树不停地付出,男孩却是一味地索取。每当大树能够为男孩付出时,她总是一副快乐的神情;而男孩只要站在大树面前,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真实故事计划;情感传播  从1965年《纽约客》分四期连载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开始,“非虚构”的字眼就一直在新闻和文学的领域不断受到关注。尽管,在1980年国内就有学者指出,所谓“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新新闻写作,不过是美国写作界的“聪明人士”卖卖噱头,目的是引起公众注意,多销几本书。[1]但是,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特稿奖项也说明了非虚构写作在美国
学生早恋,是一个让班主任十分头疼的问题。多少学生为此迷惘烦恼,上课心不在焉,成绩直线下降。早恋,似恋爱而非恋爱,让老师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说轻不行,说重了更不行。身为班主任的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又是如何处理这一问题的呢?  话题提供:林州市横水镇中心学校 贾爱玲    和他一起握住阳光  ■郑州市第十九中学 杨卫平   隐隐约约地,听见孩子们在议论他和她的事。比如,他送她回家,约她去公园,送她
主持人语:  过去的一年,我们围绕着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开设了五个探究性专题。这些专题,突出了服务日常教学的实践性主旨,强化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小学高效课堂建设提供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经验。  本期起,我们对“教学多棱镜”专栏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革。内容上,我们进一步瞄准日常教学活动中实践经验的总结与反思;形式上,主要采用沙龙的方式,在主题对话中逐层深入地解剖话题;语言上,进一步强化
【摘 要】在综艺节目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省级卫视的跨屏营销推广成为常态。去年以来,安徽卫视推出一档名为《超级演说家》的原创节目,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和口碑影响。节目的成功引发线上线下多屏共振,除了节目模式的差异化、节目制作精良等原因,与独具特色的节目跨屏整合宣传推广,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全媒体 跨屏 营销  最近几年,省级卫视纷纷在综艺节目领域发力,力图通过优质的自制综艺内容,带动平
“没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幸的孩子。”  “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未成年人出现的问题,肯定有大人的责任。”  尚秀云的观点总是这样鲜明,令人为之一震。记者面前的她说话轻声慢语,在她身上很少看到法官的威严,更多的是母亲般的柔情,难怪她被人亲切地称为“法官妈妈”。谈到校园暴力,尚秀云的神情凝重起来,她向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  北京市海淀区的中学生陈放,父母从小对他娇生惯养,家里曾同时请三个阿姨照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