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从社交软件到生活工具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erneverl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拥有近七亿的用户,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升级转型,微信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可以说微信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为生活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笔下,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媒介才是影响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延伸了人的感官,微信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迅速崛起。
  【关键词】微信社交软件生活工具麦克卢汉
  微信(wechat)是腾讯公司推出的基于手机通讯录的软件,微信最初的定位,仅仅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交软件,基于网络在用户间快速传输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等讯息,支持群聊,以期满足用户的社交需求。随着三年多的快速发展,经过了一系列的升级强化,微信已经突破这一范畴,其扮演的角色正在发生着变化。
  一、微信:从社交软件到生活工具
  微信的异军突起,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微信社交中所存在的真实的受众关系,这源自于微信用户基于本地手机通讯录以及qq好友,因此,微信相比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就在于能够在短时间内建立庞大的用户群。截至2014年初,微信建立起了近7亿的庞大的用户群体,成为国内用户群体最庞大手机通讯软件。另一方面,微信跨越运营商,系统平台等多项壁垒,实现语音、文字、图片,文件等多元化信息的传递,突破了以往手机传统的通讯功能。因此,基于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理论来看,微信的角色,不能简单地定位于手机社交软件。
  1、基于“真实”的受众关系,建立庞大的用户群
  关于微信真实的受众关系,追溯其发展主要得益于:其一,最早的微信1.0版本中,设有绑定用户已经长时间使用的QQ号来建立账户并且添加微信联系人的功能。在随后发布的三个测试版中,又绑定了手机通讯录、增加了多人会话等功能。qq好友以及手机通讯录中所保存的联系人,在用户的思维中是一种“真实的存在”。网络在很多时候是一种虚拟的代名词,而微信从普通的社交软件逐步转向服务工具的过程中,所破解的就是如何打破网络的虚拟,建立真实的安全感,从而吸引用户,积累起庞大的用户群体。
  其二,包含着语音对讲功能的微信2.0一经推出,让所有人都耳目一新,改变了受众对手机只能打电话发短信的刻板印象,手机变成了对讲机,社交有了新的时尚元素。这个版本的推出,迅速吸引了大量的用户群,不久用户总量突破一个亿,随后微信4.0中的朋友圈和相册功能面世。语音对讲和朋友圈,无疑是进一步打破虚拟,创造真实的关键步骤。发展至今,2014年10月1日发布的微信6.0中又添加了受众期待已久的发送小视频功能,该功能的发布,进一步彰显了微信真实的受众关系。
  因此,通过技术实现对“真实”的创造,一方面强化了软件本身的功能,另一方面,这种基于“真实”的人际关系,满足了用户对真实的期待,微信也借此建立龐大的用户群,而庞大的用户群为微信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2、基于位置服务和微信支付,微信走入生活
  “查看附近的人”的陌生人交友功能是微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在“查看附近的人”这个陌生交友功能面世后,微信的使用群体迅速从1500万激增到了5000万。随后加入的“摇一摇”、漂流瓶功能以及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这一系列基于位置的服务功能的加入使得微信的角色转变有了新的突破。
  微信的基于位置服务涉及两个方面:其一,确定微信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其二,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如找到手机用户的当前地理位置,然后可以搜索所在地理位置附近的餐厅、酒店、停车场等所需的服务。所以说基于位置的服务就是以互联网为手段,依托全球定位系统,定位用户与生活服务,并且微信基于位置服务的迅速发展无法离开微信支付功能的发展。如今基于位置的服务已经成为微信这个社交和服务软件的基础,通过定位结识了新朋友,并且发现自己需要的服务,通过这个功能传统虚拟的社交关系从移动互联网领域逐步走进现实生活。
  微信在升级的过程中,一方面已经拥有了强大的的用户基础,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基于位置服务和微信的支付功能,强化了微信网络的真实感,使用户能触及方圆几公里之内的生活场和社交场。而微信支付的最终实现,是用户群对微信的信任与期待,一方面微信一直以来的“真实”路线和“硬关系”社交,获得了用户的信任;另一方面,近年来网络购物,网络支付已经相当成熟,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加入基于位置的服务以及微信支付,让微信从虚拟的网络触及到了真实的世界,推动了微信从社交软件到服务工具转变。
  二、“媒介即讯息”视角下的微信转型
  麦克卢汉笔下的“媒介即讯息”,指的是媒介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源于新的尺度的产生;任何一种新的媒介都要在人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任何媒介的讯息是由它引入的人间事物的尺度变化、速度变化和模式变化。一种新媒介的出现总是意味着人的能力获得一次新的延伸,从而总会带来传播内容(讯息)的变化。
  在麦克卢汉眼里,传播对于社会影响的关键在于媒介,是媒介自身具有影响和改造社会的功能。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人类只有在拥有了某种媒介之后才有可能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媒介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影响了我们理解和思考的习惯”。
  微信作为一个服务软件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沟通的工具,更多的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微信依靠人性化服务理念,开发出融入生活的媒介工具,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都发生着改变,微信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了生活工具,其各项功能在人们生活中各得其所,各有所用,就如麦克卢汉所说,媒介的价值不在于传播的讯息,而在于媒介本身的意义。当然,微信在发展中也不断强化着自身的通讯社交功能,少量的网络流量资费,就可以实现突破运营商和软硬件限制的信息传播。   每一种新媒体的问世和普及无疑会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每一种新媒体也是新媒介技术的产物。微信作为新的媒介形式,当然也会受到社会和个人心理方面的相互影响,因此一种媒介期待也会在受众中出现:在生活方式方面,希望微信能使生活更加时尚也更加方便;在社交方面,人们渴望通过微信,人与人能够更亲近。微信正是在这种人们的期待下开始流行,成为了重要的社交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微信又因为期待不断地调整自身,从单一的通讯软件变成了生活工具,使得人们期待着有更多的可能性。
  三、“媒介延伸论”视角下的微信角色转变
  在麦克卢汉笔下,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即媒介是人体感官能力的延伸和扩展。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而产生出的新的媒介或应用,从更深一层去理解也是一种“人的延伸”。微信,作为高科技创造的媒介,也是一种人的延伸,微信的出现使得人在虚拟和现实的世界中,都获得了感官的延伸。
  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显得更加重要。我们时刻在表達着我们的意志,传递着我们的思想,同时我们也在接受着来自他人和社会的讯息。虽然说空间概念依然存在,但是讯息的传播已经没有了距离。从这个角度看,其一,微信基于“真实”的受众关系,建立庞大的用户群。也就是说,微信的社交面涉及到了手机通讯录以及QQ好友中的关系,“查看附近的人”也涉及到了相近地理位置的陌生人,既满足了日常好友间的交流,也满足了人们扩大交际圈的欲望。另外用户可以通过朋友圈发表文字和图片,同时朋友圈的功能也是生活情趣的体现,通过朋友圈去发布文字图片等,一个一对多的群体传播也得以实现。因此微信社交功能不断丰富和强大,使得我们所要表达的想法能够更顺畅,更便捷的传递给社会和他人。其二,微信加强了人和社会之间的联系,人们通过一部手机就紧紧相联。微信消除传播壁垒,融入社会生活,改变生活方式,拉近了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
  结语
  综上所述,微信已经完成了从简单的社交软件向服务工具的转身,其强大的服务功能和通讯功能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人类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第四代移动通信时代也就是4G时代已经到来,通讯速度和质量有了大幅度提高,外界环境的这些变化无疑是微信进一步升级的助推力。我们有理由期待微信能够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但是在一片叫好声的背后,我们也要看到,微信作为技术工具,也存在种种风险,比如微信支付,就已经多次被质疑其安全问题,所以在使用微信服务的同时,我们不依赖它,人本身才是媒介的本体,媒介只不过是一个延伸,人才是需求讯息的主体。□
  参考文献
  ①徐凌、李宁,《对媒介即讯息的再审视》[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18-19
  ②党昊祺,《从传播学角度解构微信的信息传播模式》[J].《东南传播》,2012(8):42-43
  ③詹新惠,《善用新媒体运营之道》[J].《新闻与写作》, 2011(3):6-7
  ④聂磊、傅翠晓、程丹,《微信朋友圈:社会网络视角下的虚拟社区》[J].《新闻记者》,2013(7):12-13
  (作者: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赤道附近一年四季都受到太阳的直射,其海域的表层温度可达25—28摄氏度,而在海洋深500一1000米处,海水温度却只有3一6摄氏度。这个垂直的温差就是一个可供利用的巨大能源,  1979年,在夏威夷岛西部沿岸的海域建起了一座温差发电装置,其额定功率50千瓦,这是世界上首个能从海洋温差获得能量的具有实用意义的电力设施。    提起“燃料”,我们就会想到可以燃烧的草木、焦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但是这
始终把准方向 做足“改”文章——淮北日报社“走、转、改”活动探索与实践  张士锋  【摘要】淮北日报社的采编人员近年来大力践行“走、转、改”,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想要坚持“走、转、改”,使其持续不断焕发新活力,就要始终把准方向,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坚持走群众路线;切实改文风,努力写新风,紧跟新媒体风,做足“改”文章。  【关键词】走转改 群众路线 淮北日报  自从新闻战线开展“走基层、转作
【摘 要】在新媒体环境下,微信在大学生群体中的使用率越来越高,而微信公众号作为受众获取资讯的重要渠道,已经逐渐被广大高校所接受,成为高校向师生传达讯息,提供服务的重要平台之一。本文以天津外国语大学官微及其相关微信公众号为个案,对其推送的文章主题和标题类型进行量化分析,并运用SPSS统计方法对微信公众号的议题选择、推送标题类型、推文阅读量进行相关性分析,从而提出提高微信公众号信息传播效果的对策建议。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加剧,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挑战,党中央、国务院牢牢把握国际国内形势,运筹帷幄,沉着应对,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省委、省政府及时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精神,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认真落实中央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抢抓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机遇,按照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的要求,推动经
别字”在语文概念中有两类,一类是“错字”,即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写错了,比如,把“真”中的三横写成两横;一类是“别字”,即把同属于一个读音的两个生字用错,如把“成功”,写成“成工”。形象地说,第一种可以称为“缺胳膊少腿”,第二种可以称为“张冠李戴”。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这两种现象,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都不丰富,对字词的识别能力有限,影响了语文学习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舆情治理;路径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安徽新媒体舆情管理研究”(AHSKZ2013D13)阶段性成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县级互联网空间信息传播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移动化、视频化、碎片化等新特征,舆情治理难度增大,风险管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最大限度争取和引导县域互联网用户,不断优化县级互联网空间
栏目主持:李 序  嘉宾主持:魏智渊    主持人语:  在学校里,看似严厉的秩序实质是一种巨大的无序,因为这种所谓的秩序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而真正的秩序,或许正是从无序当中逐渐被学生体验,并让学生形成真正的秩序感。或许,在现在学校管理越来越强调“秩序”、强调严格、强调管到牙齿的今天,我们离真正的秩序正越来越远。    教育案例  在我接手这个班第六周的时候,周末的语文家庭作业我布置学生写一篇
【摘 要】在中国“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中,娄烨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导演,他的几部“地下电影”均是以爱情为主线,也是其力图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情感的匮乏与渴求是他的摄像机抓捕到都市情绪的内核。他镜语下的爱情主题都是借助身体这一载体与外界的他者、社会和世界进行沟通交流。也许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表达出更加直接的是“性”,又或者导演只是寄托于爱情的嫁衣上,诉说着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是在追寻绝
【摘要】本文基于快餐文化的角度,试对近期移动互联网上出现的“余秀华热”现象进行解读。通过对关于余秀华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在事件起始阶段,媒体通过标题党和标签的运用达到短时间内积聚人气掀起关注热潮的效果,继之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她的身体残疾和私生活。但这种对无内容、无深度的现象的追逐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是严肃的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也难逃被“快餐化”的命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互联
【关键词】媒介融合;实践教学;认知偏差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编号2018JGA216;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7JGX033。  当前,媒介融合在向纵深发展,对于业界的实践带来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业态、发展模式都形成严峻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面临变革,其中,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地方高校的新闻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