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情感传播机制研究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waiyun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真实故事计划;情感传播
  从1965年《纽约客》分四期连载杜鲁门·卡波特的《冷血》开始,“非虚构”的字眼就一直在新闻和文学的领域不断受到关注。尽管,在1980年国内就有学者指出,所谓“非虚构小说(Nonfiction Novel)”、新新闻写作,不过是美国写作界的“聪明人士”卖卖噱头,目的是引起公众注意,多销几本书。[1]但是,普利策新闻奖增设特稿奖项也说明了非虚构写作在美国得到了认可。
  20世纪80年代初,始自美国的非虚构写作潮流被中国文坛与学界以译介和研究的方式引入国内,但并没有形成大的潮流。[2]报告文学和特稿这种和非虚构写作相关的写作形式在我国一直都有发展,比如《人物》《冰点周刊》等,但直到最近几年,非虚构写作才在国内火了起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了非虚构写作的版块,在2010年《人民文学》设置了非虚构写作栏目之后,其他各大文学刊物都相继推出相关栏目。面对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传统媒体日渐式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接入事实上是完成了一次技术对传统受众的赋权。[3]在互联网领域,非虚构写作又迎来了一次繁荣发展的空间。本文以非虚构写作微信公众号“真实故事计划”为例,研究新媒体环境下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情感传播呈现出的特点。

一、非虚构写作平台情感传播的特点


  “真实故事计划”(Truman Story)于2016年7月由雷磊创办,创办一年之后,粉丝量就达到了100万,并且在2017年完成了1200万元的A轮融资。截至2019年8月12日,“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有174万,活跃粉丝大约有100万,已经发布原创文章726篇。[4]在清博大数据网站上的非虚构写作平台的微信公众号榜单里,“真实故事计划”长期居于第一名,在2019年7月1日到2019年7月31日之间,“真实故事计划”的总阅读数为418万 ,比排在榜单第二名的人间theLivings足足多了230万的阅读量。在非虚构写作微信公众号7月份的热门文章前50篇中,“真实故事计划”占了41篇。可以说在目前的非虚构写作平台中,暂时无有能出其右者。所以,作为典型的代表,我们可以从“真实故事计划”这个平台所呈现的内容中,观察到非虚构写作界的情感传播的特点与问题。
  (一)UGC模式下用户参与情感分享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现阶段已经给用户提供了很多便利之处,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分享和表达。每一个用户都被纳入一张大网之中,并且成为网中的一个个节点。用户不仅可以利用随处可见的新媒体技术来分享自己所赞同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他们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使得用户有了极大的能动性,原本寂寥一片的“受众”,一夜之间开始“众生喧哗”。[5]技术的发展使媒体能连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人们进行互动,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情感也毋庸置疑地被带入到这种互动当中。用户们更多的情感是通过接受信息继而评论和转发得到表达,但是在“真实故事计划”这个平台上,每一个用户都可以成为内容的创造者。用户生产(UGC)是“真实故事计划”平台上非虚构文本的主要生产方式。“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在采访中表示,其平台的内容来源是大量的来稿筛选。“我们的来稿量一直比较稳定,一天300多篇,我们在稿子里面去做筛选”。[6]“真实故事计划”成立以来,合作过的写作者超过 3万人,并且来自各行各业。[7]這种内容生产方式一方面可以保证稳定的供稿量,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平台和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保持和用户良好的情感黏度。
  (二)在传播中更重视悲伤情感连接
  人们关注某个信息或新闻的传播,一定带有某种感情嵌入其中。正如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提到过,任何发问都是一种寻求,任何寻求都有从它所寻求的东西方面而来的事先引导。[8]关注“真实故事计划”并向其投稿的用户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时候肯定也带着对于社会以及自己内心的发问,以及在这发问的基础上嵌套着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向对故事感兴趣的其他用户的情感寻求,而另一方面其他用户选择接触这一平台也是一种情感的寻求。在“真实故事计划”这一平台上,用户们所体现的这一情感更加明显地表现在“悲伤”领域。据“真实故事计划”平台的统计,在用户投递的稿件里,有接近七成是表达自己的伤感或者是不幸。我们也可以从“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的热门文章里看到相应的情况。2019年7月非虚构写作热门文章前50的榜单里,属于“真实故事计划”的有41篇,在这41篇文章中,标注原创的有27篇,这其中表达悲伤故事的占了一半以上。“过劳一代”、“被家庭嫌弃的中年妇女”、“刑满出狱的父亲”等故事无不暗含着压抑和悲伤的情感。雷磊也表示,在故事中,大部分的中国人都很少表达生活里的欢乐,而更愿意书写一些偏伤感的记忆。
  我们可以从亚当·斯密那里找到答案,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表示,“同情”一词最严格与最原始的意思是指我们和他人的痛苦而不是和他们的快乐,同感共鸣。我们对悲伤的同情,比我们对喜悦的同情更为全面与包容。[9]所以,用户在选择主题、撰写的过程中,悲伤的故事和情感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播,也能够满足写作者和其他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
  (三)从讲故事到寻求认可的情感互动
  故事从诞生之日起,就和人、人类文化的内在性以及人生活的内在性紧密相连,换言之,故事的核心并非是事而是人——人性和人类情感。[10]而在“真实故事计划”这个平台创办之初就将“真实”和“故事”放在一起,意图让用户通过讲真实的故事来进行自我感情的传达甚至是宣泄。比如在非虚构作品《一个被家庭嫌弃的中年女人决定乞讨》中,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一名残疾的中年女人觉得自己在家里毫无意义于是决定去乞讨的故事,文章虽然没有透漏出任何作者的情感,基本都是在进行描述,但我们能够看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中年女子的自我寻找以及乞讨群体不为人知的日常。在留言区,作者自己留言道:不论经历了什么,疾病、磨难,都不能阻隔心中的梦想,卑微的生命也有尊严。还有其他用户表示:“好的故事可以表达人真实的诉求和欲望,也可以让我们体验不一样的人生,珍惜现有的生活,体谅他人的经历”。   在大型社会里,被承认的需求是被社会认可和道德认可的大范围需求,阿克塞尔·霍奈特在三个层次上分析承认的观念:第一是基本的个人关爱层次;第二是受人尊敬的层次;第三是受社会尊敬的层次。[11]被承认,乃至被尊敬的需求,也正是非虚构写作平台上的用户们,在讲述故事的同时想要进行的情感诉求。可以说,真实的故事支撑起这个非虚构写作平台的整个框架,而故事中的情感互动则是整个平台有血有肉的部分,也是这个平台的内核。

二、非虚构写作平台情感传播存在的问题


  (一)真实度需要加强
  非虚构写作发展至今,一直处在新闻和文学的中间地带,并且一直对这种类型的作品提出了真实的诉求。但是再反观如今非虚构平台上的写作,真实的尺度是需要思考的。正是因为如此,非虚构写作才有着不同于其他写作手法的魅力。非虚构写作需要写作者不断去挖掘事实的细节以及思考如何才能富有创造力地表现整个故事,从而能融合自身的情感于其中。但是由于UGC的内容生产模式,给“真实故事计划”这个平台增添了不可避免的工作内容,那就是辨别真实。在“真实故事计划”平台内,有一套辨别真实的方法,一方面用自身媒体工作的经验来判断,另一方面还要和故事写作者进行沟通来确认故事的真实性,但是一旦故事涉及一个人的回忆或作者的想法,再进行真实的判断就很难了。对此雷磊也表示:没有一个人敢说我说的或者是我写的,一定真实,我们只能说是真实的一面。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我们希望通过接近真实、接近真的写作,使文本能够有一种真实感,真实感是我们作为一款阅读产品,和其他所有的阅读产品完全不一样的地方。“非虚构”不等于真实,它只是文学的一个门类。
  当非虚构一旦出现不真实的情况,那对于用户的情感是有着极大的负面冲击的,这样会导致用户对于平台的不信任,更严重者可能会影响非虚构写作界的环境。
  (二)猎奇和负面内容对情感冲击过大
  有研究者对“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的 448 篇原创文章的标题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涉及死亡、犯罪、性暴力方面内容的文章占 27%。这也说明了在这个平台上猎奇和負面的文章占据了不小的比重。当然作为非虚构写作的平台,“真实故事计划”也有着自己的商业模式,那就是将故事从文字到影视的转化,这就对故事的戏剧性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同时这也是吸引更多用户关注的一个有效方式。但是非虚构写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是更应该生产能够让用户理性思考的内容。这种负面故事的冲击,会导致用户产生情感上的疲劳。
  另外,也正是因为用户生产内容的模式,“真实故事计划”平台难以保证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品,其中难免会有一些质量上有问题的文章,即使在有编辑把关的前提下,有时候也不能保证每篇推送都是高质量的,这样会让用户在不同文章的情感代入上产生偏差。
  在知乎上就有人这样评论“真实故事计划”:刚取关了,一度蛮喜欢看的。可是看了一篇三观不合的文章,突然觉得这东西看久了,会觉得阴险黑暗才是正义。而恶人,都是受过伤害的小天使。这也是对于负面内容以及文章质量问题的一个反映。想要在非虚构写作方面继续发展下去,“真实故事计划”需要在这两个方面更加关注。
  (三)和用户之间的互动需谨慎
  在情感上,除了写作者和用户之间通过故事的连接,还有编辑和用户通过留言的连接,这种连接基于故事本身,而对于故事的理解有时又是有争议的,所以在“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下面的留言中,也总有一些分歧,如何处理有分歧的留言,也成为平台需要注意的一点。另外,编辑在回复留言的时候需要谨慎一些,有些文章下面的留言回复存在嘲讽、怼人的情况,这种非理性的回复会让作者和其他用户受到情感上的伤害。留言区也是一个微信公众号展示自身的重要台面,谨慎对待留言,谨慎对待留言回复,如何激发用户对于故事以及自身情感方面更多的思考才是留言的意义所在。

结语


  如今非虚构写作在我国正处于一个繁荣发展的阶段,在表现社会、反映时代方面,非虚构写作是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在进行非虚构写作的过程中关注特定群体,关心个人的情感,“真实故事计划”这个平台也给了很多用户发言的机会,所以这个平台对于非虚构写作者来说极有意义。但是越是处在如火如荼发展的阶段,就越需要我们冷静下来思考相关问题:真实的问题、负面情感冲击的问题等。注重情感传播,而不是贩卖焦虑;注重扩大宣传,而不是营销噱头。对于非虚构写作平台来说,如何拓展商业发展的渠道的确重要,因为这关乎着行业的未来,但是内容生产以及其中的情感连接也应被重视,因为这关乎着非虚构写作最根本的东西——人。在情感传播的基础上回归理性思考也是非虚构写作平台需要重视的工作。
  注释:
  [1]董鼎山.所谓“非虚构小说”[J].读书,1980(04).
  [2]王光利.新世纪中国文学的非虚构写作[J].江西社会科学,2019(02).
  [3]魏成华,朱希.浅析“非虚构写作”对传统媒体转型的意义[J].新闻窗,2018(05).
  [4]数据来自“真实故事计划”微信公众号和清博指数.
  [5]凤仙.“用户”:互联网时代的新型受众[D].安徽大学,2016.
  [6]张迪.“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我们的优势只有一条,就是要靠自己生存,http://3g.163.com/dy/article/D1EA4L3U0521KKEC.html,2017-10-23.
  [7]陈琦,张丽.参与式文化对非虚构作品的影响分析——以“真实故事计划”为例[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9(07).
  [8]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 陈嘉映,王庆节译.上海:三联书店,2014.
  [9]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M]. 谢宗林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10]姜红,印心悦.“讲故事”:一种政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J].现代传播,2019(01).
  [11]尼克·库尔德利朱.媒介、社会与世界:社会理论与数字媒介实践[M].何道宽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作者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责编:周蕾
其他文献
别字”在语文概念中有两类,一类是“错字”,即把一个字的某一部分写错了,比如,把“真”中的三横写成两横;一类是“别字”,即把同属于一个读音的两个生字用错,如把“成功”,写成“成工”。形象地说,第一种可以称为“缺胳膊少腿”,第二种可以称为“张冠李戴”。在低年级语文学习中,学生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这两种现象,尤其是一年级学生刚开始系统学习,由于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都不丰富,对字词的识别能力有限,影响了语文学习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舆情治理;路径建构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科规划项目“安徽新媒体舆情管理研究”(AHSKZ2013D13)阶段性成果。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县级互联网空间信息传播秩序发生重大变化。网络舆情传播呈现移动化、视频化、碎片化等新特征,舆情治理难度增大,风险管控面临严峻挑战。如何以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为契机,最大限度争取和引导县域互联网用户,不断优化县级互联网空间
栏目主持:李 序  嘉宾主持:魏智渊    主持人语:  在学校里,看似严厉的秩序实质是一种巨大的无序,因为这种所谓的秩序是建立在他律基础之上的。而真正的秩序,或许正是从无序当中逐渐被学生体验,并让学生形成真正的秩序感。或许,在现在学校管理越来越强调“秩序”、强调严格、强调管到牙齿的今天,我们离真正的秩序正越来越远。    教育案例  在我接手这个班第六周的时候,周末的语文家庭作业我布置学生写一篇
【摘 要】在中国“叛逆与反思”的第六代导演中,娄烨无疑是具有发展潜力的导演,他的几部“地下电影”均是以爱情为主线,也是其力图探讨的中心话题之一,情感的匮乏与渴求是他的摄像机抓捕到都市情绪的内核。他镜语下的爱情主题都是借助身体这一载体与外界的他者、社会和世界进行沟通交流。也许爱情只是一种感觉,或者表达出更加直接的是“性”,又或者导演只是寄托于爱情的嫁衣上,诉说着主人公们在追求爱情的同时,也是在追寻绝
【摘要】本文基于快餐文化的角度,试对近期移动互联网上出现的“余秀华热”现象进行解读。通过对关于余秀华新闻报道的分析发现,在事件起始阶段,媒体通过标题党和标签的运用达到短时间内积聚人气掀起关注热潮的效果,继之又将注意力转移到她的身体残疾和私生活。但这种对无内容、无深度的现象的追逐在快速变化的网络时代很快就会淡出人们的视野。本是严肃的文化现象在互联网时代也难逃被“快餐化”的命运,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互联
【关键词】媒介融合;实践教学;认知偏差  【基金项目】2018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一般项目A类,编号2018JGA216;广西师范学院2017年度教学改革立项项目,编号:2017JGX033。  当前,媒介融合在向纵深发展,对于业界的实践带来强烈的冲击,特别是对传统媒体的业态、发展模式都形成严峻挑战。传统的新闻传播教育同样面临变革,其中,作为核心的实践教学改革是关键。地方高校的新闻实践
【摘要】作为当下最火的社交软件,微信已经拥有近七亿的用户,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升级转型,微信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了虚拟网络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对接点,可以说微信扮演的角色已经从社交软件转型成为生活工具。在麦克卢汉的笔下,相比于传播的内容,媒介才是影响和改造人类社会的重要因素,延伸了人的感官,微信也正因如此,才得以迅速崛起。  【关键词】微信社交软件生活工具麦克卢汉  微信(wechat)是腾
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并宣布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开征税种。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标志着在我国延续了2600年的农业税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我国农村正式进入了后农业税时代;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意味着我国当代社会已经开启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时代。后农业税时代的到来,将打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原有的投资责任
【班主任案例】  一名有思想的教师,在同问题学生打交道的过程中大概都会有过成功的教育案例。但以我的经验看,当下的成功并不代表着有效教育会作用持久,我们还需要一些后续手段。如果我们缺少了这些,教育效果往往不能长久。  我教五年级,上学期刚开学,班里的程冠辉同学就不写作业。当我和他谈过两次心没有见到任何效果后,我想“震撼”他一下。  一天下午放学前(当天轮到程冠辉打扫卫生),我到班里宣布:取消程冠辉交
记得第一次读这本书是在尉氏县的一所小学,该学校参加了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为每个不同级段的学生都准备了许多优秀的读本。在翻阅这些读本时,我被绘本《爱心树》疏朗的画面以及浅显易读的内容吸引了。读完这个绘本用了大致5分钟,留给我思考的却可能会用一生的时间。  大树和男孩的相处是一种很不对等的方式,大树不停地付出,男孩却是一味地索取。每当大树能够为男孩付出时,她总是一副快乐的神情;而男孩只要站在大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