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以人为本,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研究,从而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关键字:情境 自主 合作 探索 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时机。
1、找准数学知识生长点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任何一堂数学课教学,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新知之前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和铺垫,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新知才能轻松、自如。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是四年级学生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快速试商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P85页例(3) 140÷26时,不仅复习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当“商大”或“商小”时,要通过观察余数确定最准确的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1、让学生在合作研讨中学习
教育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自学”是 21 世纪人的通行证。要想向 21 世纪提供“善于学习”的优质人才,就必须在今天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互动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新知的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不能和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一味的老师教,让学生枯燥的接受学习。这样只会遏制学生创造的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一课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实践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鼓励求异,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当问学生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得到所给出的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对于圆的周长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学生在求同中求异。而后又在求异达到了共识。当解决了上述内容后又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新知识的答案。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
2、让学生多“求异”。
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关键字:情境 自主 合作 探索 创新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大量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索、交流、发现,从而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这种理念指导下,小学数学教学应创设一个自主学习的环境和空间,有效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创设情境,提供自主学习的时机。
1、找准数学知识生长点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关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任何一堂数学课教学,教师都应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新知之前为学生做好充分的复习准备和铺垫,有效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只有这样学生学习新知才能轻松、自如。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计算是四年级学生计算教学的一个重点,更是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快速试商更是重中之重。因此在教学P85页例(3) 140÷26时,不仅复习把除数看成整十数的方法,还要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当“商大”或“商小”时,要通过观察余数确定最准确的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供材料,创设自主学习条件
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一个恰到好处的教学活动,要出现这样一个理想状态,能让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观察、思考,获取自己的体验,在合作交流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要做到这点,对于小学生来说,特定的情境和充分的材料都是不可少的。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得好:“学习的最好刺激,就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设计探索性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简单地以成人眼光对学生的解答作出判断,要让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理解问题是怎么提出的,概念是如何形成的,结论是如何归纳得到的,提供学生主动参与、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
二、合作学习,提高自主探索的能力。
1、让学生在合作研讨中学习
教育发展的轨迹告诉我们“学会学习、学会与人合作、学会自学”是 21 世纪人的通行证。要想向 21 世纪提供“善于学习”的优质人才,就必须在今天培养学生以人为本、合作交流互动自主探究的能力。”
在新知的学习中,教师应给学生探索的空间,不能和以往的接受式学习,一味的老师教,让学生枯燥的接受学习。这样只会遏制学生创造的思维,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我在教学数学广角烙饼一课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实践得出结论。这些结论都来自学生,是学生主动获得的。激发了兴趣,培养了能力。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归纳、总结、联想,从中发现新结论。让学生通过联想,唤起他们对已有知识的回忆,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开阔思路,产生新的设想,提高创造性能力。
2、相信学生的能力,把机会让给学生。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论承认教师与学生都是具有独立人格价值的人,两者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即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师生关系是一种平等、理解、双向的人与人的关系。交往论强调师生间、学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通过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这是教学相长的真谛。新课程要求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间应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三、鼓励求异,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
1、尊重学生的见解,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从零开始的。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都有独特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沟通起来,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真情实感。对文章的解释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允许有不同结论,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结构来表达这种结论。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论,甚至允许暂不作结论,在学生头脑里留下探究性的问号。如在教学《周长》一课时当问学生可以运用哪些方法来得到所给出的图形的周长时,学生对于圆的周长采用了不同的方法。学生在求同中求异。而后又在求异达到了共识。当解决了上述内容后又把知识延伸到课外,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去寻求新知识的答案。
当学生发现自己的见解被肯定、被鼓舞、被信任时。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兴趣是人们活动的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成为学习的主体。这样,将学生的新奇感转化为求知欲。
2、让学生多“求异”。
要求学生在求“变”、求“新”中学习知识,获得思维的发展。让学生说与别人不同的话,用与别人不同的方法,提与别人不同的问题等等,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勇于创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习惯与能力。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用不同知识去剖析题目,纵横沟通,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在求异中创新,选择最佳解法,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
在新世纪之初,能投身于这样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教育改革大潮,可以说是一种机遇、一种幸运、更是一种挑战。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我们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认真地帮助学生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激励学生完成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帮助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引导学生创设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切实地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把“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逐步变为现实。与学生一起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提高与新课程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