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问题最多,效率最低,浪费最大。对于阅读教学,许多教师感到越教越没有底,学生也越来越没有兴趣。因此现在阅读教学成为了广大教师面临的一大难题,需要大家共同攻克这个难题。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信心
一、注重课堂朗读训练和评价,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有创意阅读”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感情的熏陶,而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的方式之一。对此,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阅读信心。
1.根据不同的朗读形式,给与贴切的评价。有感情的朗读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不同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根据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与贴切的评价,并适当启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快乐,自然而然的将饱满的感情释放并融汇到朗读之中。朗读成为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2.注重学困生、留守生朗读评价。在生活中,学困生、留守生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更渴求别人对他们学习的认可。针对这样的学生应常常鼓励他们: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这段话或文章,相信你下次会读得更多、更好。这样的语言会化解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的尴尬,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动机是愿望改变为行为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只有愿望而无动机,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他的愿望是无效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动机指向目标,它反映的是某种需求;动机指向行动它为获得需求满足而产生行动。我国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这个道理,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乐之”的程度,“乐之”的程度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烈,行动越坚决,维护行动的时间就越长久。所以说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动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阅读。
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1.品味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选入课本的文章,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要对作品熟读精思,并进行适当赏析和评价,这样可以启发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作者,更要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准确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3.比较初稿和定稿,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许多文章都是通过作者反复推敲修改后才定稿。阅读时如能找到初稿,拿出与定稿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做了修改,并反复思考作者为什么修改。对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往往会有人提出新的看法,不僅开阔了眼界,而且从中受到亲启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已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阅读方法的列举已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到“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五、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学生的阅读,没有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切身体验,没有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势必导致文本中人文性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沉入言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意味,尽可能理解文本的意蕴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引申开去,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沟通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文化。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触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接触文章后,会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和作者、文本直接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情境,帮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信,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作为主体来谈一些心得、感受。通过“你读出了什么?”、“你有哪些感悟?”等开放性的话题来引发,来释放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特体验。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悦.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1(5).
[2]周宏.浅析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信心
一、注重课堂朗读训练和评价,树立学生阅读信心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和理解,“有创意阅读”是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这反映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感情的熏陶,而朗读是培养学生朗读情感的方式之一。对此,教学时,要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和评价,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树立阅读信心。
1.根据不同的朗读形式,给与贴切的评价。有感情的朗读应该带有浓厚的个性化色彩,不同学生对文章情感基调的把握的方式也不同。学生在朗读时,教师根据不同形式的朗读给与贴切的评价,并适当启发,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朗读的快乐,自然而然的将饱满的感情释放并融汇到朗读之中。朗读成为学生个人感情的宣泄。
2.注重学困生、留守生朗读评价。在生活中,学困生、留守生的内心更需要老师的关爱,更渴求别人对他们学习的认可。针对这样的学生应常常鼓励他们:你经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这段话或文章,相信你下次会读得更多、更好。这样的语言会化解学生在课堂朗读中的尴尬,并品尝了成功的喜悦,树立了阅读的信心。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自主阅读
动机是愿望改变为行为的动力。如果一个人只有愿望而无动机,就不可能产生行动,他的愿望是无效的,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因为动机指向目标,它反映的是某种需求;动机指向行动它为获得需求满足而产生行动。我国早期杰出的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这个道理,在《论语》开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子认为学习的最高境界就是达到“乐之”的程度,“乐之”的程度越高,学习动机就越强烈,行动越坚决,维护行动的时间就越长久。所以说激发学生阅读语文的动机,是学习语文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愉快的阅读。
三、运用不同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阅读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重要作用。
1.品味理解文章,提高阅读能力。选入课本的文章,许多是脍炙人口的名家名篇,学习时,要对作品熟读精思,并进行适当赏析和评价,这样可以启发思维,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特的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了解作品的作者及时代背景,有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学生在阅读作品时,不仅要了解作者,更要了解作者生活和时代背景。任何作品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学生在阅读时才能准确的理解、把握文章的主旨。
3.比较初稿和定稿,提高学生阅读、写作水平。许多文章都是通过作者反复推敲修改后才定稿。阅读时如能找到初稿,拿出与定稿进行比较,看看哪些地方做了修改,并反复思考作者为什么修改。对其中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些问题往往会有人提出新的看法,不僅开阔了眼界,而且从中受到亲启示,这对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大有益处。
四、比较阅读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在阅读过程中对有关内容不断进行比较、对照和鉴别,既可以开阔眼界、活跃思想,使认识更加充分、深刻,又可以看到差别,发现矛盾,把握特点,提高鉴赏力。在看似相同的内容中,仔细寻找细微差别,往往会有不到的收获。如在学习《孔乙己》一文时,大家注意到:写孔乙已到酒店喝酒受人嘲笑、奚落后,同样表现孔乙己死爱面子、自欺欺人的情景,在文中前后两处的描写却极不相同。所谓异中求同就是从个别中寻找一般,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如对《故乡》中闰土人物形象的分析,除了可以通过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前后变化来分析,还可结合其它的人物加以比较来分析。阅读方法的列举已此已告一段落,但还必须指出的是阅读的方法总是常规的,关键的不是那些法的知道于否,也不是对法本身的理解于否,而是在学生运用“得法”于否。同一方法同一老师相授,学生或得法或不得法,悟的能力,过程各不相同,不能悟者,授之以渔,又有何用?故此从“知法”到“得法”其路漫漫,教师要在整个过程中自始自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参与。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五、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
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离开了学生的阅读,没有了学生自己阅读的切身体验,没有了学生与作品之间的心与心的对话交流,势必导致文本中人文性的缺失,也是导致学生厌学语文的主要原因。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沉入言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意味,尽可能理解文本的意蕴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引申开去,从而在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的对话关系,交流沟通各种思想情感和知识文化。
为了让学生与课文直接对话,我们甚至可以事先不限定什么目标或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触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接触文章后,会带着他们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去和作者、文本直接对话,我们完全有理由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解读文本,参与文本的意义重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平等、开放的对话情境,帮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的自信,启发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作为主体来谈一些心得、感受。通过“你读出了什么?”、“你有哪些感悟?”等开放性的话题来引发,来释放学生阅读文本后的独特体验。
总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积极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任悦.略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1(5).
[2]周宏.浅析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