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而创新教育理念,是以创新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要具有信息观念、终身教育观念,新课程呼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 课堂改革 教育理念 思维方式 新课程
一、理念上有突破、思维上要创新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而创新教育理念,是以创新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方法。它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以研究人的创造能力和思维为主。
教师有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自己必须先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 以往,教师会“做题”,就可以教学生“做题”,只要教师把握了课本的知识点,就可以放心地去教学生。教学重学科、章节,重知识传授。 “问题设计”,是“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新理念。传统教育的师生观认为“教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才可能有一碗水”。在今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这个传统的教育观遇到了新的挑战。教师要从“一桶水”理论转变为“抽水机”理论,不断抽水,充实自己,才有可能给学生不断“送水”。新时代师生观的进一步转变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新的教师观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核裂变反应理论”,教师的角色是扮演核裂变反应的催化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像核裂变反应一样,自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教师只知会“做题”,是不可以站到教师的位置上来的,教师要对“问题设计”背后的课程理念、学习理论、教育观念有深入的思考,方有站到教师位置的条件,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两极对立思维的一种典型体现。两极对立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往往容易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事物置于互不相容的两极,其结果就是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从而影响相关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又内在一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老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并没有完全走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没有产生转换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
二、实践中摸索,逆境中成长
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首先,教师让学先做后学,先会后学,这里教师要专研教材,其次要了解学生。
其次,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课堂,设计好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再次以学定教,生成内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最后用“兵”教“兵” ,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教学好比挖池塘,有的人说方的好,有的人说圆的好,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池塘之所以是池塘,必须得有水。” 而这里所提到的“水”正是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关爱”以及在“爱”中创设的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教师不是站在这一理念的高度,而是以一个课堂“主宰者”的角度去评判学生的对错,学生面对一次次的“批语与嘲讽”,还会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吗?还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吗?对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更是遥不可及。这种境况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仅仅是“池塘是‘方的'还是‘圆的'”的争论。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要具有信息观念、终身教育观念,我相信我们教师是能够做到的。
三、总结经验,反思归纳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新课程呼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在课前、课中要反思总结,尤其是课后更要反思自我总结。所谓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就是教师在一堂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以后的教學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教案剧”的影响,走向“动态生成”的创造舞台,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进而达到极致。只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转变角色,促进课堂的和谐生成,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和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和情趣,充满挑战和创新。
关键词 课堂改革 教育理念 思维方式 新课程
一、理念上有突破、思维上要创新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隐藏在教育行为背后的指导思想。而创新教育理念,是以创新为指导思想的教育理念。创新教育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造就创造型人才的新型方法。它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它带有强烈的人文色彩,是以研究人的创造能力和思维为主。
教师有了创新的理念、创新的思想、创新的意识还远远不够,教师要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自己必须先有创新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正所谓“教书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 以往,教师会“做题”,就可以教学生“做题”,只要教师把握了课本的知识点,就可以放心地去教学生。教学重学科、章节,重知识传授。 “问题设计”,是“以学生为本自主发展”的新理念。传统教育的师生观认为“教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才可能有一碗水”。在今天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中,这个传统的教育观遇到了新的挑战。教师要从“一桶水”理论转变为“抽水机”理论,不断抽水,充实自己,才有可能给学生不断“送水”。新时代师生观的进一步转变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提供服务。新的教师观可以形象地比喻为“核裂变反应理论”,教师的角色是扮演核裂变反应的催化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的学习像核裂变反应一样,自己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教师只知会“做题”,是不可以站到教师的位置上来的,教师要对“问题设计”背后的课程理念、学习理论、教育观念有深入的思考,方有站到教师位置的条件,新课程实施中出现的上述问题从根本上讲是两极对立思维的一种典型体现。两极对立思维是一种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简单线性思维方式,以这种思维方式来看待事物和分析事物,往往容易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的事物置于互不相容的两极,其结果就是割裂事物之间的复杂联系,将问题简单化、形式化、绝对化,从而影响相关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虽然各有不同,但却又内在一致,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部分老师在实施新课程中并没有完全走出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没有产生转换思维方式的自觉意识。
二、实践中摸索,逆境中成长
巴甫洛夫说:“科学是随着研究方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研究法每前进一步,我们就更提高一步。随之在我们面前就开拓了一个充满种种新鲜事物的更广阔的前景,因此,我们头等重要的任务乃是制定研究方法。”
首先,教师让学先做后学,先会后学,这里教师要专研教材,其次要了解学生。
其次,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要有效地组织好课堂,设计好课堂,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发挥与拓展。
再次以学定教,生成内核。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学生“学什么”、“怎么学”,谁更重要?是让“学生走向教师”还是让“教师走向学生”?答案就是“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学情确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
最后用“兵”教“兵” ,形成良好的班级氛围。
针对学生在自学中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练习中的错误,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让会的学生教不会的学生,教师只作评定、补充更正。
有人打了个形象的比喻:“教学好比挖池塘,有的人说方的好,有的人说圆的好,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池塘之所以是池塘,必须得有水。” 而这里所提到的“水”正是老师对学生的“充分关爱”以及在“爱”中创设的平等、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氛围。教师不是站在这一理念的高度,而是以一个课堂“主宰者”的角度去评判学生的对错,学生面对一次次的“批语与嘲讽”,还会主动站起来回答问题吗?还会有学习的积极性吗?对所学的知识“触类旁通”更是遥不可及。这种境况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那么所谓的“教学改革”也仅仅是“池塘是‘方的'还是‘圆的'”的争论。教师要求学生要有创新意识、合作意识,要具有信息观念、终身教育观念,我相信我们教师是能够做到的。
三、总结经验,反思归纳
美国学者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经验+反思”。《新课程标准》也积极倡导:“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产生变革,变革带来发展。新课程呼唤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在反思中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和升华,才能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提高教学质量,追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总结,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不仅在课前、课中要反思总结,尤其是课后更要反思自我总结。所谓课后教学反思自我总结,就是教师在一堂课上完之后,对自己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仔细分析自己上课的得失成败,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是否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在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再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使以后的教學能达到最佳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必须进入学生的内心世界,把学生的思想真正呈现出来。课堂教学必须突破“教案剧”的影响,走向“动态生成”的创造舞台,使教师的教育智慧和学生的创新人格趋向充分表现进而达到极致。只有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适时地转变角色,促进课堂的和谐生成,我们的课堂才能真正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激情和智慧,充满生命的气息和情趣,充满挑战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