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病例分析探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影响问题。方法:通过选取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进行静脉采血。然后用医学检验中的ELISA方法检验患儿静脉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如果检验出的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则划分为感染组即观察组,如果检验出的MpIgM抗体表现为阴性,则划分为对照组。最后对感染组、对照组患儿的临床收集资料进行医学比较分析。结果:感染组患儿在肺部片状阴影、肺外表现均多于对照组,并且两组患儿均有发烧、咳嗽、呼吸困难的症状。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能够影响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周期,患儿肺外表现多,肺部的X线大多有片状的阴影部分,进过大环内酯类药物的适当治疗,患儿症状消失。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59-01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100例病例是本院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儿科收住的患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在0岁~2岁,平均年龄为1.02岁。患儿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依据标准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教材《实用儿科学》第六版。
1.2方法
临床观察和分析的方法首先是通过选取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进行静脉采血,然后用医学检验中的ELISA方法检验患儿静脉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采集患儿静脉血的时间在患儿病程的4~12d,采集静脉血量大约为2ml。检验试剂是国外进口。对于检验的结果,假定检验出的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则划分为感染组即观察组;检验出的MpIgM抗体表现为阴性,则划分为对照组。在统计学比较上采取的是X2统计量,进行观察数据上的处理[1]。
二、结果
在对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静脉血清检验中发现,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即感染者患儿病例数40,MpIgM抗体表现为阴性即对照组患儿病例数60。通过临床观察感染组、观察组患儿在发烧、咳嗽、呼吸困难、喘憋上的临床症状,肺部X线的阴影部分情况、肺外表现以及病程等等资料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40例感染组及60例对照组患儿临床观察数据汇总
通过表1可以看到,40例感染组和60例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咳嗽、发热、呼吸困难以及喘憋等症状,其中,两组患儿在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上症状发生的概率相同,发生概率均为100%,在发热症状上,40例感染组发生的病例数为25,发生概率为62.5%,60例对照组发生的病例数为24,发生概率为40%。两组患儿在肺部X线为片状阴影的表现上,发生的概率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其中感染组为22例,发生率为55%,对照组为12例,发生率为20%。两组患儿在肺外临床症状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蛋白尿、血尿、心肌损害、神经系统性症状、皮疹以及肝酶提升上,在观察和对照中可以发现,感染组发生肺外症状16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肺外症状10例,发生率为16.7%。上述所有观察、统计的数据中,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对于感染组和对照组共计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进行治疗时,采取的方法是综合治疗法。具体在患儿咳嗽、发热、呼吸困难以及喘憋症状上采用了抗炎平喘、抗病毒药剂、补液、镇定剂进行症状治疗。对于患儿急性的喘憋症状主要使用了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配合其他方式进行治疗。肺外的不适症状也进行了及时的治疗处理[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40例感染组的患儿,着重采取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适当治疗,治疗的疗程在3周左右。最终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均完全治愈。
三、讨论
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毛细支气管炎是由于RSV这种病毒引起的,极少数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产生的[3]。但是就目前来看,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引起小儿肺炎中的所有病原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文对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静脉血清检验中发现,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即感染者患儿病例数40,感染率高达40%。许多的研究表明,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按照常规的治疗方式,其效果是不显著的,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辅助治疗,才能够彻底根治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本文通过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影响问题,其结论不仅可以反映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中发生的相关症状,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肺炎支原体的相关临床治疗,找到一个快速治疗此种条件下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症状的方法。另外,本文对于40例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的治疗中,大环内酯类药物起了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对此类药物药性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剑英.患儿肺炎支原体检测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18(5):442-443.
[2]卢俊.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1(4):243-245.
[3]苏爱芳.支原体肺炎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1(2):13-14.
关键词:肺炎支原体;毛细支气管炎;临床病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R562.2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602(2014)06-0059-01
一、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文选取的100例病例是本院从2009年1月到2013年1月儿科收住的患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其中男52例、女48例,年龄在0岁~2岁,平均年龄为1.02岁。患儿确诊为毛细支气管炎的依据标准是目前比较权威的教材《实用儿科学》第六版。
1.2方法
临床观察和分析的方法首先是通过选取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进行静脉采血,然后用医学检验中的ELISA方法检验患儿静脉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抗体。采集患儿静脉血的时间在患儿病程的4~12d,采集静脉血量大约为2ml。检验试剂是国外进口。对于检验的结果,假定检验出的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则划分为感染组即观察组;检验出的MpIgM抗体表现为阴性,则划分为对照组。在统计学比较上采取的是X2统计量,进行观察数据上的处理[1]。
二、结果
在对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静脉血清检验中发现,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即感染者患儿病例数40,MpIgM抗体表现为阴性即对照组患儿病例数60。通过临床观察感染组、观察组患儿在发烧、咳嗽、呼吸困难、喘憋上的临床症状,肺部X线的阴影部分情况、肺外表现以及病程等等资料数据如下表1所示。
表1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40例感染组及60例对照组患儿临床观察数据汇总
通过表1可以看到,40例感染组和60例对照组患儿临床症状均有咳嗽、发热、呼吸困难以及喘憋等症状,其中,两组患儿在咳嗽、喘憋、呼吸困难上症状发生的概率相同,发生概率均为100%,在发热症状上,40例感染组发生的病例数为25,发生概率为62.5%,60例对照组发生的病例数为24,发生概率为40%。两组患儿在肺部X线为片状阴影的表现上,发生的概率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其中感染组为22例,发生率为55%,对照组为12例,发生率为20%。两组患儿在肺外临床症状的表现主要集中在蛋白尿、血尿、心肌损害、神经系统性症状、皮疹以及肝酶提升上,在观察和对照中可以发现,感染组发生肺外症状16例,发生率为40%,对照组发生肺外症状10例,发生率为16.7%。上述所有观察、统计的数据中,P<0.05,感染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另外,对于感染组和对照组共计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进行治疗时,采取的方法是综合治疗法。具体在患儿咳嗽、发热、呼吸困难以及喘憋症状上采用了抗炎平喘、抗病毒药剂、补液、镇定剂进行症状治疗。对于患儿急性的喘憋症状主要使用了肾上腺糖皮质激素配合其他方式进行治疗。肺外的不适症状也进行了及时的治疗处理[2]。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40例感染组的患儿,着重采取大环内酯类药物进行适当治疗,治疗的疗程在3周左右。最终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的患儿均完全治愈。
三、讨论
传统的医学观点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毛细支气管炎是由于RSV这种病毒引起的,极少数是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产生的[3]。但是就目前来看,肺炎支原体感染在引起小儿肺炎中的所有病原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本文对100例患有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静脉血清检验中发现,MpIgM抗体表现为阳性即感染者患儿病例数40,感染率高达40%。许多的研究表明,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按照常规的治疗方式,其效果是不显著的,还需要结合其他的辅助治疗,才能够彻底根治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所致的毛细支气管炎。本文通过对肺炎支原体感染对毛细支气管炎的影响问题,其结论不仅可以反映出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毛细支气管炎中发生的相关症状,而且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肺炎支原体的相关临床治疗,找到一个快速治疗此种条件下引起的毛细支气管炎症状的方法。另外,本文对于40例确诊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进行的治疗中,大环内酯类药物起了重要的作用,需要加强对此类药物药性上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剑英.患儿肺炎支原体检测及分析[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0,18(5):442-443.
[2]卢俊.毛细支气管炎病因及临床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2,21(4):243-245.
[3]苏爱芳.支原体肺炎48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1,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