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之用钱观

来源 :红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j12345678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毛泽东历来主张财政的支出,应该根据节约的方针。早在瑞金时期,他就指出:节省每一个铜板为着战争和革命事业,为着我们的经济建设。这句话被后人评为最“抠门”的经典。1936年10月,毛泽东致信给在西安做统战工作的叶剑英和刘鼎,指出:“经济甚紧,外面用费须节省又节省,千万不可过费。”毛泽东用钱精打细算,不光是因为战争时期经济困难,同时也有更深一层的政治思想方面的考虑。他在信中告诫说:“无论何时不要丧失我们的立场,不要接受别人的馈赠。只有到了万不得已时,才允许向别人借一点钱用,日后如数归还。一切用费均须报帐。”毛泽东再三叮嘱:“因近日接连发生几件浪费事,故向二兄指出此点。并请向雪枫、理治及其他做统一战线工作的同志随时提出对此问题的警觉。苦久了的人难免见风华而把握不住,故应作为一个问题,对同志做教育与警戒的工作。”
  毛泽东非常重视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并且把勤俭节约与反腐倡廉联系起来。他谆谆告诫的“不要丧失我们的立场”,不要“见风华而把握不住”,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仍然是长鸣的警钟。
  毛泽东用钱也不是一概节省,对于一些至关重要而又非花钱不可的事,也很慷慨大方。他知道,该花的钱总是要花的,如果该付给人家的钱,舍不得给,结果,钱仍然不能少付一分,还要招来怨言。1941年6月,毛泽东致信时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写道:“凡必不可免之钱,予以慨允,使受者得所。将来要塌台,让他塌去(实际上不会塌的),此时不与龂龂计较。其原则就是‘必不可免’四字。”
  毛泽东手脚大方的事例也很多,比如1941年到1942年 ,正是抗日根据地最困难的时期,解放区几乎到了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用,没有菜咽的地步。毛泽东一贯重视政治思想教育,即使这么困难,也舍得为思想政治教育投资。他下达指示:将四军九次大会决议(即古田会议决议——笔者注)多印数千份,发至留守部队及晋西北部队,发至连长为止,每人一本,并发一通知,叫他们当作课材加以熟读,各级干部均须熟读。(《毛泽东书信选集》第192页 )
  又比如,1948年秋,为了支援东北野战军作战,毛泽东命杨成武率三兵团出兵绥远,拖住傅作义军不能出关。由于此举对辽沈战役关系重大,而出兵绥远最大的困难是粮食问题,因此,毛泽东主动提出,给三兵团10万大洋,在揭不开锅的时候,就用它买粮食。当时,现洋很值钱,10万现洋是一笔巨款,但是为了战争全局,毛泽东慷慨拨款。临出发前,毛泽东又加拨了一批布匹,以备部队饿肚子时换粮食吃。后来这些银元和布匹对克服缺粮的困难,进而对整个战役的胜利,起了很大的作用。
  笔者在写到这里也很有感触。假如,我们主管钱财的部门,对“凡必不可免之钱”,也能“予以慨允”,那么,诸如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卖粮打白条的事情也就不会发生了。
  (作者:刘明钢)
其他文献
近日,有媒体报道:河南一位农民7万多元卖粮款被粮管所拖欠11年,在媒体曝光、有关领导作出批示后,当地立即派员查证核实,并于当晚就将所欠粮款及利息全部送到当事人手中。  辛辛苦苦种了粮,高高兴兴卖了钱,却被一拖拖了11年,这位普通农民漫漫讨钱路上的艰辛,完全可以想象。然而,在媒体曝光、领导批示后,这一“天大”的难题竟在一天之内得到解决,效率之高真是令人感叹。应该说,知错能改、亡羊补牢,当地还是为民众
期刊
重视历史学习,善于从历史经验中汲取营养和智慧,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党的历史问题发表重要讲话,既有高屋建瓴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又有针对某段历史或某个历史人物的具体评价,平实的语言之中闪烁着深刻的思想光辉。这些论述,对于党员干部进一步深入学习、研究、运用党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让党史学习成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  习近平同志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
期刊
如今,谈起改革开放,大家都一致说好。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成就举世公认,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空前增强,国际地位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空前提高。即使那些对现实有种种意见的人,你让他再回到30多年前过那种闭关锁国下的贫穷生活,他一定也不愿意。  谈论中国的改革开放,就不能不谈到广东,因为广东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先走了一步,很多领域的探索、改革,相关政策的调整、试验,都是从那里开始,然后才推向全国的。历史把习书记
期刊
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从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到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一代又一代领导人,始终把反腐倡廉工作放在党的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位置。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反腐倡廉建设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举措,为我们党进一步搞好反腐倡廉建设做出了新的部署。  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党虽然始终重视反腐倡廉建设,但基本上是把它当成一个党的
期刊
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无数革命者在漫长的革命道路上紧紧依赖并证明行之有效的法宝。宋庆龄是中国共产党自始至终亲密的战友,晚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自从跟随孙中山走上革命道路,终其一生无时无刻不怀为民情怀,走群众路线,替人民办事。近来,笔者偶读《宋庆龄书信选编》一书,深受书中闪烁的“为民、务实、清廉” 思想光辉所教育。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宋庆龄书信选编》收录了宋庆龄从1927年至1
期刊
习书记一生两次蒙受大冤屈。第一次是在1935年中央红军即将到达陕北之际,被党内“左”倾路线的执行者诬陷入狱,命悬一线,幸被党中央、毛主席解救。第二次是在1962年9月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被康生一伙诬陷为“利用小说反党”。  第一次,我没有亲身经历;第二次,我身临其境,是历史的见证人。  事情需从1962年夏天说起。当时中央领导人都到北戴河开会去了,唯独习书记留在北京,周总理让他“看家”。他顶着炎炎烈
期刊
十六大以后,中国经济步入高速发展的黄金十年,与之相伴,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亦步入高发期。为此,中央日益将社会建设视为一个重要任务来抓。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积极贯彻中央政策,始终坚持民生至上,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构筑和谐广东,建设幸福南粤的目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  转型广东遭遇社会难题  进入新世纪,除了需要承受经济转型的压力以外,广东还需要面对长期掩盖在高速经济增长率后面的诸多深层次社
期刊
临近清明,广东的天又开始阴沉湿润,带给人们无限的惆怅与思念。在这阴雨绵绵的季节里,我们《红广角》专访组一行带着深深的思念和满满的敬意,来到生于南粤却和陈潭秋、毛泽民一起长眠天山脚下的林基路烈士的家乡——广东省江门市台山,寻访他的足迹。  劳苦大众的“林公子”  经过几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村口就是林基路纪念公园,金色的“林基路纪念公园”七个大字在黑色的石板上特别显眼,提醒远
期刊
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他曾经三次莅临肇庆,每一次都给肇庆人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我要说一下他第三次莅临肇庆,并且在鼎湖山游览的故事。  1923年4月,为讨伐陈炯明而组成的讨贼军桂系某部发生叛变,孙中山立刻命令讨贼军讨伐叛军,于是便发生了肇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围城战,讨贼军最终取得了胜利。7月下旬,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及魏邦平夫妇、伍学晃、伍于簪、杨西岩、杨仙逸等一行来到肇庆,然后到鼎
期刊
一九四七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之时,在河南新县水口村发生了一重大事件,战斗英雄野战司警卫团四连副连长赵桂良被就地枪决。这次由刘伯承、邓小平亲自主持的公审大会,震惊刘邓大军全军。  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过黄泛区,血染汝河,强渡淮河,十几万敌人的围追堵截,致使刘邓大军到达大别山,陷入缺医少药、饥寒交迫的境地。加上处于鄂豫皖根据地的大别山老百姓,在红军转移以后,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血腥统治;1928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