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历史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教学新理念与新思路的思考,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相信,作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网络化课堂形式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郑州市第一○二中学 鲍彦翔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适应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传统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兴的网络教学(如网络远程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但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感因素、评价实施较为困难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间的联系固定化、人的思维模式化、教学过程机械化,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网络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在现阶段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综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和网络的双重环境下进行的。该课堂教学形式从内涵来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进新的教学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教学中去。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教学中丰富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二、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不只强调教与学的结果,更强调教与学的过程。①有利于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例如《欧洲西部》一课中关于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等,利用网上的资料和教师设计的课件(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大气环流和天气等),便可一目了然,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②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该模式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以《传统工业区》一课为例,文字资料不仅有学习主页,还有我国四个主要工业基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不仅有地图,还有各工业生产部门的景观图片。由于平台是开放式的,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大量信息经过一定程序的处理而得到优化。③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图表分析能力、自己查找学习资料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网络化课堂模式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情境的创设,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思考题的拟定,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导和帮助,协作学习和会话中的组织、引导,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基本功训练,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这一切都是无形的压力,也是动力,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邓州市孟楼镇初级中学 韩更新
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一直是农村地理教师思考与探寻的一大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步探索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地理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仁商榷。
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兴趣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没有自信心,究其原因,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认为将来中考不考地理,学不学地理无所谓;二是不肯花工夫,主要原因是没有信心学好地理。为此,我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其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另外,还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放下包袱,开动脑筋,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地图培养兴趣
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我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然后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即我国地形类别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再利用地图让学生分析讨论这种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致使几条大河滚滚东流,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最后,我让学生利用地图将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浓缩,使这一节的知识变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将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兴趣
在讲“黄土高原”有关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说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后,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联系所阅读的材料展开讨论,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一节课我体会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鼓励的话语培养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表扬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肯定性的评价,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进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郑州外国语中学 刘 合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类与环境相和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精神力的表现。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文化遵从性,都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课内,主要是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课外可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古迹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喜欢,也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地理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也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进行。课内教育: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容纳、清除和改变了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但是环境又有它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与人类的活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当人类的活动不符合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人类势必要受到环境的惩罚。课文中关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内容很多,每讲到这些地方,就应该教育学生记住这些惨痛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课外教育:一是利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二是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四是鼓励学生写环保方面的论文。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生“会学”,注重能力培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
为了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①挑选适当的学生当老师,直接参与教学活动。②要求学生进行简易的地理小制作、演示仪器等,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③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看书、观察、思考、想象、讨论,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④在教学中组织多种竞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⑤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⑥利用地理板块和影视报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⑧开展地理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历史教学应加强乡土史教育
■济源市第六中学 王同心
历史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切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史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履历情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乡土史教育。
所谓乡土史,就是本乡本土的历史,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随着乡土文化的升温和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乡土史教育正逐步成为历史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进行乡土史教育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乡土史与教材的关系
乡土史的教育目的在于充实教学内容,它必须服从于通用教材的讲授,在有利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乡土史教育,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能生搬硬套、不加选择地堆砌材料,也不能喧宾夺主、不分主次,以乡土史代替通用教材。
二、祖国与家乡的关系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是由若干家乡组成的。离开祖国的大背景,孤立地讲授一个地区的乡土史是毫无现实意义的。教师在讲授乡土史时,应注意把家乡的历史与祖国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讲授过程中绝不能过分夸大地区性事件的历史地位,要防止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颂扬与批判的关系
在各地的乡土史中,既有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一些落后消极的内容。如狭隘自私的心态、墨守成规的习性、封闭排外的意识、迷信神鬼的习俗等。教师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颂扬家乡辉煌灿烂历史的同时,对那些消极落后的内容予以摒弃和批判,以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
四、历史传统教育与现实思想教育的关系
乡土史在进行传统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与现实相联系,赋予时代气息,讲那些值得讲的能启迪学生心智并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要站在现实的高度,赋予历史新的价值判断,启发学生以优秀历史人物为榜样,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在乡土史教育中,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阶级分析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方面的教育。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
发挥乡土史的优势,必须重视课外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参加实践活动,以便受到更直接的教育,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充实乡土史的内容。因此,在乡土史教育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筹兼顾,以确保教育的实效。
历史教学中违反科学性原则现象例析
■商城县冯店乡第一中学 曹维仁
科学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即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及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语言表达都必须正确无误。但在实际教学中,违反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观点偏颇。表现为分析历史事件、评议历史人物、剖析历史现象时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往往以偏赅全,顾此失彼,有失公允。如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只强调袁世凯出卖维新运动,而没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说没有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说明政治问题,因而有失偏颇。
二、以文代史。表现为把“文史不分家”片面化、绝对化,历史课上搬来小说、影视故事、戏剧台词,把讲台当舞台,把历史课搞成说评书、讲故事、演话剧,讲得天花乱坠,哄得学生一时满堂喝彩,到头来,文学虚构成了史实,把历史弄得面目全非。例如讲三国史时,大谈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和孔明的草船借箭。这些实际上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据《资治通鉴》《三国志》记载,只有黄盖诈降,并无苦肉计。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与庞统无关,利用雾天驱船佯作进攻向曹军借箭的是孙权,这件事发生在淝水与曹军作战时,是在赤壁之战后。
三、表述欠妥。表现为教学中不注重语言锤炼,半截话、重复话、口头禅不断,或拖泥带水、啰啰唆唆,或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缺乏准确性、严密性和逻辑性。例如在总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时,正确的表述是:“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八国联军入侵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非常简洁、准确和严密的表述。其中的“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陷入”等处用词严谨,层次分明,逐步递进。若是漏掉或错用,其准确性、严密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敷衍学生。表现为既不了解学生,也不钻研教材和大纲,拿起课本就上课。或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或夸夸其谈,卖弄学问。回答问题时不动脑筋,草率作答。布置作业时随心所欲,抓住啥是啥。批改作业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既无订正,也无评语,敷衍了事。阅卷时马马虎虎,既无参考答案,也无评分细则,多给少算时有发生,不时闹出相同答案得分不同的纠纷。
要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心历史研究的进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景振东
历史学科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久远性和知识的琐碎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现介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拟与读者交流。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就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大门,端正了学习态度,为今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及早地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2.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手段等,加强直观教学。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他们的兴趣。3.运用谐音记忆法,以激发学习兴趣。谐音记忆法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既快又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世于1883年”,可以记成“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很快就把这个知识点给记牢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课标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思想,可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自觉学习就是不靠别人的督促,不在外力的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思想听。
三、注重提示、点拨,加强知识串联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知识琐碎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注重提示、点拨,加强知识串联。实践证明,这是个很不错的方法。所谓“提示”,就是用历史知识的关键点牵引学生的思路,真正做到“教其不知,释其所惑,练其不会,补其所缺”。所谓“点拨”,就是“一言而解惑”。点,就是点破要害,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拨,就是拨疑解惑。所谓“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本栏责编 海 宇)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地理、历史教学改革也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期发表的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教学新理念与新思路的思考,特别是对一些新的教学方法的探索。我们相信,作者的这些思考与探索,能给广大读者带来新的启示。
网络化课堂形式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
■郑州市第一○二中学 鲍彦翔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灌输的对象,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为适应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的要求,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步走入了传统课堂,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
新兴的网络教学(如网络远程教学)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拓展了教学时空。但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如缺乏情感因素、评价实施较为困难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使知识间的联系固定化、人的思维模式化、教学过程机械化,不能适应课堂教学中随时可能出现的种种变化。网络教学对教学环境的要求较高,在现阶段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不切实际的,因此,我们在综合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优点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课堂教学形式——网络化课堂教学。网络化课堂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在传统课堂教学和网络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其教学活动是在课堂和网络的双重环境下进行的。该课堂教学形式从内涵来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引进新的教学理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由教学活动的主体转变为整个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学生逐渐成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探索者;二是引入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加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把信息技术真正整合到教学中去。
网络化课堂教学形式对地理教学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积极学习的动力因素,也是创造性学习的必要条件。网络教学中丰富的文字、生动形象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感,而且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得到发展,从而真正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
二、优化教与学的过程
网络化课堂教学模式不只强调教与学的结果,更强调教与学的过程。①有利于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例如《欧洲西部》一课中关于地中海气候的成因、植物与气候的关系、农业生产与气候的关系等,利用网上的资料和教师设计的课件(气压带、风带的移动,大气环流和天气等),便可一目了然,从而突出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②课堂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大,学生获取的知识信息更加丰富。该模式所提供的信息量是常规教学所无法比拟的,以《传统工业区》一课为例,文字资料不仅有学习主页,还有我国四个主要工业基地的文字资料。图片资料不仅有地图,还有各工业生产部门的景观图片。由于平台是开放式的,学习过程是非线性的,大量信息经过一定程序的处理而得到优化。③学生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读图观察能力、图表分析能力、自己查找学习资料的能力、知识的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等,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三、促进教师素质的提高
网络化课堂模式中学生成为认知的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削弱而是增强了。情境的创设,与本课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思考题的拟定,丰富的学习资源的提供,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指导和帮助,协作学习和会话中的组织、引导,等等,无一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由此可见,该模式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确立新型师生关系。其次,要求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加强基本功训练,真正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以及新课程的开发者。这一切都是无形的压力,也是动力,促使教师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教学的需要。
初中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邓州市孟楼镇初级中学 韩更新
在没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情况下,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提高地理教学质量,一直是农村地理教师思考与探寻的一大课题。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我逐步探索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的地理教学方法,现介绍如下与同仁商榷。
一、通过学习目的教育培养兴趣
有部分学生在学习地理时没有自信心,究其原因,一是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认为将来中考不考地理,学不学地理无所谓;二是不肯花工夫,主要原因是没有信心学好地理。为此,我加强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增强其学习地理的自信心。另外,还教给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和技巧,让他们放下包袱,开动脑筋,从而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利用地图培养兴趣
在“中国地形”的教学中,我首先借助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山脉、高原、平原、盆地的空间位置、区域范围、海拔高度等,然后让学生在图中找出规律,得出我国地形的基本特征,即我国地形类别丰富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再利用地图让学生分析讨论这种地形地势对我国气候、大河流向及水能资源的影响。由于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致使几条大河滚滚东流,我国成为世界上水能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最后,我让学生利用地图将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浓缩,使这一节的知识变成一张地图。由此可见,应用地图既可使我国地形的高低起伏一目了然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又可以将知识进行高度概括和浓缩,从而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学习效率。
三、营造课堂氛围培养兴趣
在讲“黄土高原”有关内容时,一个学生突然举手问我:“老师,为什么说黄土高原是风吹来的高原呢?”学生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对地理感兴趣。我表扬了那位同学后,因势利导,让同学们联系所阅读的材料展开讨论,顿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这一节课我体会到,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运用鼓励的话语培养学习兴趣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表扬,学生更是如此。因此,老师的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表扬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让学生觉得自己能行,从而树立自信心。在教学过程中,我运用肯定性的评价,及时肯定、鼓励学生的进步,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浅析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郑州外国语中学 刘 合
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的一门科学。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类与环境相和谐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笔者拟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
一、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凝聚力、精神力的表现。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任何人都有自己的文化遵从性,都属于一定的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是每个公民最基本的品质,也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从课内和课外两个方面入手。课内,主要是充分挖掘课本中的有关知识,让学生了解自己的祖国。课外可带领学生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古迹等,这些活动学生都很喜欢,也容易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进行环保意识教育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也是环境的塑造者。但是由于不合理的开发利用,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地理教师有责任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这也可以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进行。课内教育: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环境为人类的生存和活动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和能量,同时又容纳、清除和改变了人类新陈代谢和活动的产物。但是环境又有它的客观发展规律,它与人类的活动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当人类的活动不符合环境的客观发展规律时,就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人类势必要受到环境的惩罚。课文中关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所产生的环境问题的内容很多,每讲到这些地方,就应该教育学生记住这些惨痛的教训,树立环保意识。课外教育:一是利用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二是利用新闻媒体报道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三是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亲身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四是鼓励学生写环保方面的论文。这样不仅可以让他们发现问题,而且可以引导他们去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三、培养科学文化素质
在地理教学中,除传授基础知识外,还必须对学生进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一是教学生“会学”,注重能力培养;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三是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活跃学生的思维。
为了使学生能够生动活泼地学习,可采取以下教学形式:①挑选适当的学生当老师,直接参与教学活动。②要求学生进行简易的地理小制作、演示仪器等,以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动手能力。③根据所设计的问题,要求学生看书、观察、思考、想象、讨论,以提高学生观察思考与表达的能力。④在教学中组织多种竞赛,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⑤利用电化手段进行教学,促进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⑥利用地理板块和影视报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⑦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⑧开展地理游戏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历史教学应加强乡土史教育
■济源市第六中学 王同心
历史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不应该是单一的、理论的、体系化的书本知识,而要给学生呈现人类群体的生活经验,并把它切入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加以组织,使文史进入学生的“生活经验”或“履历情境”。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应加强乡土史教育。
所谓乡土史,就是本乡本土的历史,这是狭义的理解。广义的乡土史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一个地区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人口状况、风俗习惯、自然资源、经济基础和环境等多方面的内容。
随着乡土文化的升温和历史教育功能的发挥,乡土史教育正逐步成为历史教育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成为中国历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在进行乡土史教育时,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一、乡土史与教材的关系
乡土史的教育目的在于充实教学内容,它必须服从于通用教材的讲授,在有利于完成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乡土史教育,不能加重学生的负担,不能生搬硬套、不加选择地堆砌材料,也不能喧宾夺主、不分主次,以乡土史代替通用教材。
二、祖国与家乡的关系
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祖国是由若干家乡组成的。离开祖国的大背景,孤立地讲授一个地区的乡土史是毫无现实意义的。教师在讲授乡土史时,应注意把家乡的历史与祖国的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认识到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基础,爱祖国是爱家乡的升华。讲授过程中绝不能过分夸大地区性事件的历史地位,要防止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民族主义的错误倾向。
三、颂扬与批判的关系
在各地的乡土史中,既有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积极向上的内容,也有一些落后消极的内容。如狭隘自私的心态、墨守成规的习性、封闭排外的意识、迷信神鬼的习俗等。教师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在颂扬家乡辉煌灿烂历史的同时,对那些消极落后的内容予以摒弃和批判,以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
四、历史传统教育与现实思想教育的关系
乡土史在进行传统教育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在讲授过程中要做到与现实相联系,赋予时代气息,讲那些值得讲的能启迪学生心智并富有教育意义的内容。同时,要站在现实的高度,赋予历史新的价值判断,启发学生以优秀历史人物为榜样,为祖国的振兴而奋斗。在乡土史教育中,要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阶级分析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等方面的教育。
五、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关系
发挥乡土史的优势,必须重视课外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接触实际,参加实践活动,以便受到更直接的教育,从而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不断充实乡土史的内容。因此,在乡土史教育中,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的统筹兼顾,以确保教育的实效。
历史教学中违反科学性原则现象例析
■商城县冯店乡第一中学 曹维仁
科学性是教学的重要原则,它要求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运用的方法都必须科学,即对概念、定义的表述及所作的论证、引用的事实、语言表达都必须正确无误。但在实际教学中,违反科学性原则的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种。
一、观点偏颇。表现为分析历史事件、评议历史人物、剖析历史现象时没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从具体的实际出发,往往以偏赅全,顾此失彼,有失公允。如在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时,只强调袁世凯出卖维新运动,而没有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力量的软弱、封建势力的根深蒂固和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等方面来分析,也就是说没有从经济基础和社会发展的规律来说明政治问题,因而有失偏颇。
二、以文代史。表现为把“文史不分家”片面化、绝对化,历史课上搬来小说、影视故事、戏剧台词,把讲台当舞台,把历史课搞成说评书、讲故事、演话剧,讲得天花乱坠,哄得学生一时满堂喝彩,到头来,文学虚构成了史实,把历史弄得面目全非。例如讲三国史时,大谈黄盖的苦肉计、庞统的连环计和孔明的草船借箭。这些实际上都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是虚构的。据《资治通鉴》《三国志》记载,只有黄盖诈降,并无苦肉计。曹操将战船首尾相连与庞统无关,利用雾天驱船佯作进攻向曹军借箭的是孙权,这件事发生在淝水与曹军作战时,是在赤壁之战后。
三、表述欠妥。表现为教学中不注重语言锤炼,半截话、重复话、口头禅不断,或拖泥带水、啰啰唆唆,或含糊其辞、模棱两可,缺乏准确性、严密性和逻辑性。例如在总述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时,正确的表述是:“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了;后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化;八国联军入侵后签订的《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是非常简洁、准确和严密的表述。其中的“开始沦为”“进一步加深”“大大加深”和“完全陷入”等处用词严谨,层次分明,逐步递进。若是漏掉或错用,其准确性、严密性就会大打折扣。
四、敷衍学生。表现为既不了解学生,也不钻研教材和大纲,拿起课本就上课。或照本宣科,索然无味;或夸夸其谈,卖弄学问。回答问题时不动脑筋,草率作答。布置作业时随心所欲,抓住啥是啥。批改作业时走马观花,一目十行,既无订正,也无评语,敷衍了事。阅卷时马马虎虎,既无参考答案,也无评分细则,多给少算时有发生,不时闹出相同答案得分不同的纠纷。
要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教师必须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关心历史研究的进展,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以科学思想为指导,以科学方法为手段,把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高中历史教学方法新探
■确山县第一高级中学 景振东
历史学科由于其本身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久远性和知识的琐碎性,因此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的同时,十分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现介绍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出的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拟与读者交流。
一、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首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格教育,以德育人,以史育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这样就把学生引入求知的大门,端正了学习态度,为今后顺利开展教学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要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1.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巧设导语,诱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及早地进入听课的最佳状态。2.充分利用实物、模型、图片、地图、表格以及各种音像手段等,加强直观教学。这样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他们的兴趣。3.运用谐音记忆法,以激发学习兴趣。谐音记忆法形象生动,朗朗上口,记忆一些历史知识既快又牢,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如马克思“生于1818年,逝世于1883年”,可以记成“一爬一爬,一爬爬上山”。学生在一片笑声中很快就把这个知识点给记牢了。
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
美国的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觉学习。新课标也提出“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本”的思想,可见让学生自觉地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自觉学习就是不靠别人的督促,不在外力的推动下学习。怎样才能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呢?一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只有认清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自觉地、坚持不懈地学习。二是要采取积极的学习态度,有计划地学习每门课程,要做到课前认真预习,对老师要讲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对疑难问题做出记号,等到老师讲解时集中思想听。
三、注重提示、点拨,加强知识串联
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知识琐碎性的特点,在教学中要格外注意如何让学生掌握大量的知识点,注重提示、点拨,加强知识串联。实践证明,这是个很不错的方法。所谓“提示”,就是用历史知识的关键点牵引学生的思路,真正做到“教其不知,释其所惑,练其不会,补其所缺”。所谓“点拨”,就是“一言而解惑”。点,就是点破要害,开辟学生的思维空间;拨,就是拨疑解惑。所谓“知识串联”,就是抓住历史线索,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历史知识一般由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几个基本要素构成,上历史课必须把这些基本要素讲清楚,这是历史课与其他课程的最大区别。这些要素又可演化为历史的基本线索,并用这些基本线索把相关的历史知识串联起来,好像用线串珠子一样。
(本栏责编 海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