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良好的科学素养会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力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让科学教育点缀数学课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素质教育之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要有科学教育的意识
教师应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意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体现新课标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将科技教育要求和知识更新传授、能力的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钻研新课标教材,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因子。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教学圆周率时,应使小学生明确:对古代人民来说,圆周率的计算是一件复杂繁重的工作,圆周率的理论研究和计算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数学水平及科技的进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数学家有过突出的贡献,尤其是第三世纪的刘徽利用割圆术,求得圆内接正 3072 边形的面积来证实他的圆周率 3.1416 。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了一步,得到圆周率为 355/113 ,称为密率。小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科学)史料,不仅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实其课外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但切忌牵强附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注意收集身边数据,以丰富进行科技教育的内容。例如,可结合庆祝国庆60周年设计一些科技资料题型,充分显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伟大科技成就,使学生知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科技进步的力量。
二、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技教育
有机渗透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诱发渗透、暗示渗透、自然渗透、联系渗透等等。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时,可适时编题:某电子企业由于技术革新,一分厂、二分厂 2000 年 -2003 年产值增长情况如下表。
一分厂 二分厂
2000年 700 500
2001 年 800 550
2002 年 900 600
2003 年 1300 700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略)。学生能从直观形象的图示中,真真切切感觉到科技发挥作用的 “ 力道 ” 。课堂教学有例有理,学生自然心悦诚服。
三、将科学教育有序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的科技教育要从小学阶段一年级至六年级有一个整体构想,哪一年级教育要渗透什么科技内容,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心中有 “ 数 ” 、目中有 “ 人 ” 、手中有 “ 纲 ” 、授之有 “ 法 ” ,不能杂乱无章、随心所欲,这是就整体而言。当然就 “ 个体 ” 即某一位学生而言,也许不同于整体,基此,教师要因人而异、行之有序地因材施教,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要求。诚然,欲增强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必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不断的耳濡目染,这就不得不对学生的科技教育进行有一定秩序的 “ 熏陶 ” 。譬如,低年级小学生可适当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促使其萌发科技意识 “ 幼芽 ” ;中高年级则可增添科学调查、实地视察、实际操作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切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量要有度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量要恰如其分把握准确,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新授内容,不可能化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毕竟有别于科技活动课。 例如,在教学 “ 年、月、日 ” 时,可设计如下习题配合新知、穿插进行一些科技教育: 1964 年 10 月 16 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6 月 17 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003 年 10 月 15 日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杨伟利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举国欢庆。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千方百计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和平时点滴的教育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解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年龄特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要性。 21 世纪必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面向知识经济的挑战,时不我待!我们每位教师理所当然责无旁贷。
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认知目标出发,力求符合数学学科特点,遵循学生认识发展的规律,让科学教育点缀数学课堂,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素质教育之目的。
一、数学教学中要有科学教育的意识
教师应按照一定的观点和意识来教育和影响学生,真正体现新课标新大纲的教学目的,将科技教育要求和知识更新传授、能力的培养放在同一教学目标上。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深入钻研新课标教材,努力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有利因子。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第十一册教学圆周率时,应使小学生明确:对古代人民来说,圆周率的计算是一件复杂繁重的工作,圆周率的理论研究和计算就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数学水平及科技的进步。在这方面,我国古代数学家有过突出的贡献,尤其是第三世纪的刘徽利用割圆术,求得圆内接正 3072 边形的面积来证实他的圆周率 3.1416 。祖冲之在刘徽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入了一步,得到圆周率为 355/113 ,称为密率。小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科学)史料,不仅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充实其课外知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 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但切忌牵强附会。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随时随地注意收集身边数据,以丰富进行科技教育的内容。例如,可结合庆祝国庆60周年设计一些科技资料题型,充分显示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的伟大科技成就,使学生知晓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及科技进步的力量。
二、数学教学中有机渗透科技教育
有机渗透的方式方法主要有诱发渗透、暗示渗透、自然渗透、联系渗透等等。例如,苏教版第十一册教学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时,可适时编题:某电子企业由于技术革新,一分厂、二分厂 2000 年 -2003 年产值增长情况如下表。
一分厂 二分厂
2000年 700 500
2001 年 800 550
2002 年 900 600
2003 年 1300 700
教师可要求学生根据上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表(略)。学生能从直观形象的图示中,真真切切感觉到科技发挥作用的 “ 力道 ” 。课堂教学有例有理,学生自然心悦诚服。
三、将科学教育有序地渗透到数学教学中
对学生的科技教育要从小学阶段一年级至六年级有一个整体构想,哪一年级教育要渗透什么科技内容,达到一个什么程度,每位数学教师都要心中有 “ 数 ” 、目中有 “ 人 ” 、手中有 “ 纲 ” 、授之有 “ 法 ” ,不能杂乱无章、随心所欲,这是就整体而言。当然就 “ 个体 ” 即某一位学生而言,也许不同于整体,基此,教师要因人而异、行之有序地因材施教,既不能操之过急,也不能放松要求。诚然,欲增强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并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之事,必须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不断的耳濡目染,这就不得不对学生的科技教育进行有一定秩序的 “ 熏陶 ” 。譬如,低年级小学生可适当进行科学启蒙教育,促使其萌发科技意识 “ 幼芽 ” ;中高年级则可增添科学调查、实地视察、实际操作等社会实践活动,以切实培养其创新能力和科学精神。等等。
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量要有度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对小学生进行科技教育的量要恰如其分把握准确,一节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新授内容,不可能化大量的时间进行专门的科技教育。众所周知,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程毕竟有别于科技活动课。 例如,在教学 “ 年、月、日 ” 时,可设计如下习题配合新知、穿插进行一些科技教育: 1964 年 10 月 16 日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1967 年 6 月 17 日 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003 年 10 月 15 日 “神州五号”发射成功,杨伟利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举国欢庆。
2005年10月12日,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乘坐神舟六号飞船再次飞上太空,并在遨游太空5天、完成一系列太空实验后安全返回地面。
……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千方百计深入挖掘数学教材和平时点滴的教育因素,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具体解析,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年龄特征,加强对学生进行科技教育,使其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的日益重要性。 21 世纪必将是科技高度发达的网络时代,面向知识经济的挑战,时不我待!我们每位教师理所当然责无旁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