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代课堂教学正是追求这样一种教学环境,对课堂生态主体——学生的尊重,即让生命实体(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它应关注人性、突出发展,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其核心成分应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生态课堂 人文化 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 和谐 全面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它能够让灵感轻舞飞扬、情感得以沟通、智慧得以交流。教师不仅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向学生的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潜能,焕发他们的生命激情,还要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
一、数学生态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更加人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如朋友般去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关怀的动作,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求知欲,增添勇气,鼓起学习的信心。
二、数学生态课堂让师生关系进入新境界
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学习氛围,我们必须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数学课堂的霸权控制,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以伙伴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例如三角形基本性质可按下述方法来教学: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拿出一把同样长短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平面上把他们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拿出四根牙签,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后,再拿出五根牙签、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以伙伴的身份跟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的摆法,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活动也巩固了三角形三边或按角分类。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和学生间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互相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通过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但体味、领略了教学的神圣和精彩,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得到了发展,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
三、数学生态课堂能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注重数学生态课堂的“合作共生”,传统的“个体学习”应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学生间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分组讨论教学以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为主要组织形式,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形式:有指导式讨论,即教师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的成员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解释;也有自悟式讨论,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分组讨论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和时间结构,教师单独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学生与教师及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的时间增多了,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流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想法、意见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一个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协作、探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亲历”,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同一时间由多数学生乃至全部学生参与发言,差生更容易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对象,他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由于教学时空的相对拓展,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数学生态课堂是我们数学老师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一些策略,让人文情怀浸润课堂,让自然情境走进课堂,让现实生活结缘课堂,让数学文化丰润课堂,让数学思想熏陶课堂,让自主学习活跃课堂,让合作交流充盈课堂,让动态生成激活课堂,让实践体验拓展课堂,让开放学习延伸课堂。通过这些教学策略,要努力使课堂中的生命实体: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中身心愉悦、成长自我、完善人格,享受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唐街平 初中数学自主合作与回授提炼的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张瑞芳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年,第7期。
[3]萧昌建 人文数学导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4,014。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关键词:生态课堂 人文化 师生关系 生生关系 和谐 全面发展
数学生态课堂洋溢着人文的光辉,它能够让灵感轻舞飞扬、情感得以沟通、智慧得以交流。教师不仅要创设充满人文情怀的教学情境,走向学生的内心,深入到学生的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发现他们的潜能,焕发他们的生命激情,还要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学习始终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
一、数学生态课堂让我们的教学更加人文化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教学过程”中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人格,建立平等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生态课堂、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教师要关爱每一位学生,在教学中,教师应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如朋友般去信任和尊重每一位学生,使师生间、生生间平等交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大胆创新。“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把对学生的爱化为一个欣赏的眼神、一个会意的微笑、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关怀的动作,促进他们积极上进,激发求知欲,增添勇气,鼓起学习的信心。
二、数学生态课堂让师生关系进入新境界
要建立“师生互动”的数学教学、学习氛围,我们必须丢弃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对数学课堂的霸权控制,成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学生一起学习,要敢于承认自己有不如学生的地方,以伙伴的身份在课堂上和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和讨论。例如三角形基本性质可按下述方法来教学:教师和每个学生都拿出一把同样长短的牙签,首先从中拿出三根,你能在平面上把他们首尾相接地摆成一个三角形吗?能摆成什么样的三角形?然后拿出四根牙签,并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后,再拿出五根牙签、六根牙签等等,重复完成以上同样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提出问题后要作为学生中的一员,把自己融入到学生中,以伙伴的身份跟学生一起探讨不同的摆法,以引导者的身份激励学生发现问题的结论。在实际操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现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这个活动也巩固了三角形三边或按角分类。这种师生间的互动昭示着教学不再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机械相加,教师和学生间相互合作、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这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互相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间的教学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这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突现、个性的张显、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通过融入到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中,不但体味、领略了教学的神圣和精彩,而且自身也得到了学习、得到了发展,数学课堂成为师生共赢、共同发展的地方。
三、数学生态课堂能形成“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
注重数学生态课堂的“合作共生”,传统的“个体学习”应让位于更富有生态性的学生间的“分组讨论”、“合作学习”等。分组讨论教学以组内讨论、组际交流为主要组织形式,讨论的方式有多种形式:有指导式讨论,即教师结合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小组内的成员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各抒己见,教师参与讨论或作一些提示、解释;也有自悟式讨论,就是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后,让学生自学自己发现问题,并进行自由式的讨论,寻找答案。分组讨论教学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空间形态和时间结构,教师单独讲授的时间减少了,学生与教师及小组讨论和组际交流的时间增多了,把教学过程视为一种交流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发表想法、意见的机会,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小组合作学习强调组内合作、组际竞争,组内成员共同合作完成一个数学问题。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互相协作、探究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参与、一种“亲历”,它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了同一时间由多数学生乃至全部学生参与发言,差生更容易成为教师和学生关注的对象,他们有了更多的参与机会。由于教学时空的相对拓展,所有学生都能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数学生态课堂是我们数学老师所追求的最终目的和最高境界。我们要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构建数学生态课堂的一些策略,让人文情怀浸润课堂,让自然情境走进课堂,让现实生活结缘课堂,让数学文化丰润课堂,让数学思想熏陶课堂,让自主学习活跃课堂,让合作交流充盈课堂,让动态生成激活课堂,让实践体验拓展课堂,让开放学习延伸课堂。通过这些教学策略,要努力使课堂中的生命实体: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教师——在课堂中身心愉悦、成长自我、完善人格,享受职业幸福。
参考文献
[1]唐街平 初中数学自主合作与回授提炼的教学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张瑞芳 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探索.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08年,第7期。
[3]萧昌建 人文数学导引.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04,014。
[4]《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