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物理学科是一门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物理的学习中,教师要处处引导学生自己思考并解决问题。本文仅从物理实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物理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思考习惯;活力;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67-1
物理学科是一门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处处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本文仅从物理实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物理的探究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中心,所有的探究过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我们如何选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会得出什么结论都是从实验目的出发的。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那么所有的探究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目的进行思考的習惯。在初二刚开始进行实验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这种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比如,“声音是什么”和“声音的特性”这两节中都有个敲鼓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器材是完全相同,但是实验的目的却不同,实验设计也不同,因而得到的实验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认真地围绕实验目的去思考,用相同中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有活力的思维。
二、实验器材的选择
如何选择实验器材是学生解读完实验目的之后,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又一次思维上的判断。怎样的器材才能够完成我们的实验目的?这样的思考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发展性和严密性。如声音的特性中什么因素影响了琴弦的音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琴弦进行实验?在还没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选出正确的方案。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可以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甚至可以在实验器材中增加一些用不到的东西,让学生自行挑选,并汇报选择的理由。这样学生才会跳出教师的预设限制,认真思考每种实验器材的作用,才会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压强一节中准备受压材料时,教师可以准备海绵、沙子、和木板等多样材料,让学生去选择。这样,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后会发现对于压强小桌用沙子效果比较好,对于饮料瓶用海绵效果比较好。用每个学生自己的选择相互比较、辨析,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三、实验步骤的设计
要验证实验是否科学,教师就要对实验进行严密的设计,这是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部分。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
师:要测量小电灯的功率,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生:应该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灯泡的电流。
师: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生1:电压表、电流表。还需要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
师:还有其它吗?没有的话请大家在导学案方框内设计实验的电路图。
师实物投影展示生1设计的电路图
师:大家觉得设计得对不对?(大部分同学说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实验提供的小灯泡上面标有什么?
生:2.5V。
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1:额定电压2.5V。
生2:老师,刚才设计的电路不能保证灯泡两端电压为2.5V。
生3:老师,我觉得可以再加个滑动变阻器,这样可以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
师:很好,那根据我们的讨论,请大家把最终的实验电路图设计在导学单的表二内。
教师没有按照书本中直接给出实验器材再让学生设计电路图,也没有出示给学生滑动变阻器,而是将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先放在桌肚里。学生在没有得到“可以用滑动变阻器”这样的暗示的情况下,在设计的电路中几乎都没有滑动变阻器,然后通过教师对灯泡的额定电压的提示后再思考,找出了电路的缺憾,最后通过讨论得出补充。这样的结果学生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对他们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后碰到设计电路图时就不会再忘记滑动变阻器了。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思维过程,应先为学生的思考铺设一些台阶,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为学生的思考注入活力。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
根据实验的数据得出结论,看似很机械没难度,但实际上也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失误中找到自己思维的漏洞,以便及时改进。例如在测量液体密度时,教师提供的是水,但实验的结果密度值有很大的偏差,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出现问题,测量工作的对数是否准确,也可以让学生再做一次,在做的过程中去反思,去寻找自己容易忽视,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做比教师直接指出纠正的效果要好得多。实验结论得出后,教师还应给学生一个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思考的成果,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现自己,体会自己的思考成果被别人接受,进而能说服别人的那种成就感,或者接受别人的改进,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下次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物理实验不应是走个过场,不仅仅是教师亮亮实验器材,讲讲实验方法,学生背背实验结论就算结束的。如果只是使用一下老师给出的器材,照着老师说的方法做一做,从头到尾没有去思辨,这样的实验能有多少效果?学习物理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多少物理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从现象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探究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实验的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关键词:思考习惯;活力;物理实验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6-067-1
物理学科是一门思维要求比较高的学科,在物理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处处通过自己思考来解决问题。本文仅从物理实验的角度来探讨如何在物理的探究实验中逐渐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一、实验目标的确立
实验探究的目的是整个探究过程的中心,所有的探究过程都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我们如何选器材,设计怎样的实验步骤,会得出什么结论都是从实验目的出发的。如果背离了这个目的,那么所有的探究都是没有意义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实验目的进行思考的習惯。在初二刚开始进行实验时,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这种习惯的引导和培养。比如,“声音是什么”和“声音的特性”这两节中都有个敲鼓的实验,这两个实验的器材是完全相同,但是实验的目的却不同,实验设计也不同,因而得到的实验结论也就不同。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重视实验的目的,让学生认真地围绕实验目的去思考,用相同中的不同之处引起学生有活力的思维。
二、实验器材的选择
如何选择实验器材是学生解读完实验目的之后,围绕实验目的展开的又一次思维上的判断。怎样的器材才能够完成我们的实验目的?这样的思考可以锻炼学生思维的发展性和严密性。如声音的特性中什么因素影响了琴弦的音调?应该选择什么样的琴弦进行实验?在还没学习控制变量法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经验和逻辑思维选出正确的方案。教师在实验准备时可以多准备一些实验器材,甚至可以在实验器材中增加一些用不到的东西,让学生自行挑选,并汇报选择的理由。这样学生才会跳出教师的预设限制,认真思考每种实验器材的作用,才会拓宽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压强一节中准备受压材料时,教师可以准备海绵、沙子、和木板等多样材料,让学生去选择。这样,他们通过自己动手后会发现对于压强小桌用沙子效果比较好,对于饮料瓶用海绵效果比较好。用每个学生自己的选择相互比较、辨析,激发学生思维的活力。
三、实验步骤的设计
要验证实验是否科学,教师就要对实验进行严密的设计,这是最能激发学生思考的部分。
例如在测量小灯泡的功率实验中,
师:要测量小电灯的功率,我们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
生:应该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流过灯泡的电流。
师:实验中我们需要用到哪些实验器材?
生1:电压表、电流表。还需要电源、小灯泡、开关、导线。
师:还有其它吗?没有的话请大家在导学案方框内设计实验的电路图。
师实物投影展示生1设计的电路图
师:大家觉得设计得对不对?(大部分同学说是对的。)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我们实验提供的小灯泡上面标有什么?
生:2.5V。
师:这是什么意思呢?
生1:额定电压2.5V。
生2:老师,刚才设计的电路不能保证灯泡两端电压为2.5V。
生3:老师,我觉得可以再加个滑动变阻器,这样可以改变灯泡两端的电压。
……
师:很好,那根据我们的讨论,请大家把最终的实验电路图设计在导学单的表二内。
教师没有按照书本中直接给出实验器材再让学生设计电路图,也没有出示给学生滑动变阻器,而是将实验桌上滑动变阻器先放在桌肚里。学生在没有得到“可以用滑动变阻器”这样的暗示的情况下,在设计的电路中几乎都没有滑动变阻器,然后通过教师对灯泡的额定电压的提示后再思考,找出了电路的缺憾,最后通过讨论得出补充。这样的结果学生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对他们的印象是很深刻的,以后碰到设计电路图时就不会再忘记滑动变阻器了。因此,教师不要急于否定学生的思维过程,应先为学生的思考铺设一些台阶,慢慢对学生进行引导,从而为学生的思考注入活力。
四、实验结果的分析
根据实验的数据得出结论,看似很机械没难度,但实际上也是对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反思实验过程中的一些失误,可以使学生从这些失误中找到自己思维的漏洞,以便及时改进。例如在测量液体密度时,教师提供的是水,但实验的结果密度值有很大的偏差,这时就应该让学生自己反思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是否出现问题,测量工作的对数是否准确,也可以让学生再做一次,在做的过程中去反思,去寻找自己容易忽视,容易出错的地方,这样做比教师直接指出纠正的效果要好得多。实验结论得出后,教师还应给学生一个表现的平台,让他们展示自己思考的成果,让他们在全班面前表现自己,体会自己的思考成果被别人接受,进而能说服别人的那种成就感,或者接受别人的改进,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发下次进一步探索的热情。
物理实验不应是走个过场,不仅仅是教师亮亮实验器材,讲讲实验方法,学生背背实验结论就算结束的。如果只是使用一下老师给出的器材,照着老师说的方法做一做,从头到尾没有去思辨,这样的实验能有多少效果?学习物理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多少物理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学会从现象去分析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探究其内在的根本原因。因此,在实验的每个阶段,教师都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