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访谈嘉宾
刘玉玺
山东省安丘市第四中学校长
高友校
山东省安丘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记者:刘校长,您作为一校之长,对安丘四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何评价?
刘玉玺:从宏观上讲,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到了一个坚持、两个适应。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两个适应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适应农村高中生存发展的需要。
安丘四中地处农村,生源基础差、办学条件差、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比较差。针对这种状况,学校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近几年的改革是成功的,学校的办学效益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改善,高考升学率也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记者:那么,学校是如何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呢?
高友校:首先,是质量立校。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更是打造品牌名校的基础和保证。在四中,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已经成为四中人的共识。“自我加压,奋力争先,争创一流”已内化成四中人的人格特征,更成为了四中兴旺强盛的不竭动力。其次,是管理强校。科学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确立了“全员管理、自我规范”的管理模式;坚持情感管理与机制约束相结合、人文管理与制度创新有机统一。在管理中恪守“严、实、细、恒”的四字方针,营造“静、专、思、主”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作息、三操、就餐井然有序,教师的备课、讲课、教研也规范有效。第三,是教研兴校。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人的道路,突出教研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先导地位,确立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观念。努力做到计划、时间、任务、人员的“四落实”,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常规化、教科研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科研课题管理层次化、教科研成果的信息化。第四,是特色扬校。学校的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摒弃了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形式,创设出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载体,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有效地破解了分数与素质、高考与成才的矛盾,使四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素质教育之路。
记者: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刘玉玺:我们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措施也转变到新课改的要求中来;让教师走出去,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要求教师每月读一本好书,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本领。另外,我们还要求教师积极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科研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记者:学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怎样的宝贵经验,您能否举例说明?
刘玉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本着高起点、小步子、切实际、重效益的原则,在近几年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谈不上经验,只能算是尝试了一些做法。如上面提到的学生教育中的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首席教师制度、课堂开放规定、集体备课制度、多层次教学等;课堂教学中的“三三制”教学模式、诱思探究教学方法、三讲三不讲原则等。
下面我举一个案例说明一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近几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下大气力进行改革。首先,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缺的是思维,缺的是能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师。因此,我们着力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克服小步子教学、套题型教学、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这三种流俗,推行“三三制”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实施“学案导学—释疑整合—训练提升”三环节,凸显“自主、高效、和谐”三特点,力求“知、能、行”三位一体。其次,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的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使教室成为学生的舞台。努力做到让学生“熬汤”而不是“喝汤”;以教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学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三讲三不讲。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
记者:高校长,据了解,安丘四中的新生生源质量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但毕业生在学习上与之前真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学校在抓教学方面都有哪些得力的措施?
高友校:首先是得益于我们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常规监控的工作。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使学校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形成了以“三个核心”为主导的教学管理体制,即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管理负责制,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制,以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的常规监控督察制,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管理负责制的职责和作用是重点加强班级的管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召开课任教师联系会,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同时,可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掀起学习的高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制的职责和作用是组长负责把关,组织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进行集体备课,轮流听课,共同探讨新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及时采集处理新信息,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落实学习内容,集体讨论拟定课堂的达标题、单元训练题等。以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的常规监控督察制的职责和作用是每月召开一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检查集体备课的落实情况、教师教案的编写、训练题的制订及校正的批改和评定等,做到周抽查、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其次是抓短补弱,力求学科平衡发展。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定期召开本班的课任教师会,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他们的薄弱学科,然后进行分类,由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特殊的帮扶。针对薄弱点,在训练上为个别学生设计专门的训练题组,按照“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通过难关;在辅导上,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对学生必须进行面批面改,力争尽快使这些有弱科的学生能够迎头赶上。第三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和“满堂灌”、“满堂问”等现象,以“诱思探究”理论为依据,逐步探索形成了“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主体模式下,各学科依据各自的特点,灵活应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真正创建了自主、高效、和谐的课堂。
记者:在您看来,安丘四中课堂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高友校: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引起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备课方式、内容发生了变化。由于使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研组的备课也由过去的“通大纲—通进度—通习题”,转变为“获取资料—研讨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观摩示范课”。可以说现在教师不研讨就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观摩就不知道如何上课,这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我们看到,新课改的实施使学校的教研组变得更有教研气息,教研组的教研功能真正得到了体现。其次,学科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课堂学习气氛明显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显密切了,学生探究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机会明显增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明显变大了。第三,是作业、考试的变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校的作业和考试也发生一些变化:题目中机械记忆的内容少了,考查能力的内容多了;抽象分析的问题少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问题多了;标准唯一的答案少了,发散思维解决的问题多了。作业和试题的开放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更加明显,难度也明显降低了,学科的知识点得以更好的落实,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强了。
记者:刘校长,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安丘四中的学生都非常自律,也很有自信,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有一些什么秘诀?
刘玉玺: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我们重点强化了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强化遵规守纪意识。按规范办事,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质。二是强化时间意识。切实控制好学生的“三闲”。教育学生明确时间的宝贵,抓住一分一秒努力学习。三是强化“静、专、思、主”意识。养成快节奏、高效益、一丝不苟、自主求索、慎思笃行的学习习惯。四是强化成才意识。教育学生坚定一个信念: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开展“学英才事迹,树远大理想”,“明学习目标,做学习标兵”,“感世事艰辛,学生存之道”等活动,使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自信、自警、自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严以律己、努力成才。
记者: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的氛围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高友校:我们一贯认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对校园进行了整体的布局规划。现在,我们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平坦开阔的道路、草树错杂的花园、整洁雅致的校舍,这一切都会令人心情舒畅。我们还在教学楼里和走廊里张贴了校训校风、名人画像、优秀学生的照片和格言、学生的作品、试卷展评、学法指导等用来激励学生。让优秀的文化覆盖整个校园。草坪、花坛、教室、办公室、寝室、墙壁各个角落中,“业精于勤荒于嬉”,“教因再学积累厚,研靠求新思想宽”等标语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校还举办了学生寝室命名活动,征集优秀教师、学生格言,进行文明班级评选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和方向。
记者:安丘四中的课程改革是否还有什么问题亟需解决?
刘玉玺:山东省实施新课改三年,2007届毕业生就是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的困难也日益凸显出来。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有距离。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不断充电,使他们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其次是课程改革对教学设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学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下子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的确有困难。鉴于此,学校要不断开发资源、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设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再次是课程改革需要观念与认识的改变、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的完善,而这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
刘玉玺
山东省安丘市第四中学校长
高友校
山东省安丘市第四中学副校长
记者:刘校长,您作为一校之长,对安丘四中的教育教学改革作何评价?
刘玉玺:从宏观上讲,我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做到了一个坚持、两个适应。一个坚持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两个适应就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和适应农村高中生存发展的需要。
安丘四中地处农村,生源基础差、办学条件差、学生的家庭条件也比较差。针对这种状况,学校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实践证明,近几年的改革是成功的,学校的办学效益在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改善,高考升学率也保持在了一个较高的水平上。
记者:那么,学校是如何秉承“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这一教育理念进行教育教学实践的呢?
高友校:首先,是质量立校。我们知道,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工作的永恒主题,更是打造品牌名校的基础和保证。在四中,质量意识深入人心,“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也是教师的生命线”已经成为四中人的共识。“自我加压,奋力争先,争创一流”已内化成四中人的人格特征,更成为了四中兴旺强盛的不竭动力。其次,是管理强校。科学的管理是学校发展的根本保证。我校确立了“全员管理、自我规范”的管理模式;坚持情感管理与机制约束相结合、人文管理与制度创新有机统一。在管理中恪守“严、实、细、恒”的四字方针,营造“静、专、思、主”的学习氛围。学生的学习、作息、三操、就餐井然有序,教师的备课、讲课、教研也规范有效。第三,是教研兴校。学校坚持走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科研育人的道路,突出教研在教学改革发展中的先导地位,确立全员参与教育教学科研的观念。努力做到计划、时间、任务、人员的“四落实”,把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结合起来,把科研渗透到教育教学领域的每个环节中,力求教育教学理论学习常规化、教科研与教学管理一体化、科研课题管理层次化、教科研成果的信息化。第四,是特色扬校。学校的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立足于学生发展的实际需要,摒弃了空洞的说教和呆板的形式,创设出生动活泼、内容丰富的载体,从点滴入手,持之以恒,有效地破解了分数与素质、高考与成才的矛盾,使四中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素质教育之路。
记者: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什么新的要求?
刘玉玺:我们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教学措施也转变到新课改的要求中来;让教师走出去,积极学习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加强教师的自我学习,要求教师每月读一本好书,充实自己的教育教学本领。另外,我们还要求教师积极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撰写科研论文,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记者:学校在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积累了怎样的宝贵经验,您能否举例说明?
刘玉玺:在教育教学改革中,我们本着高起点、小步子、切实际、重效益的原则,在近几年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工作,谈不上经验,只能算是尝试了一些做法。如上面提到的学生教育中的信心教育、养成教育、感恩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首席教师制度、课堂开放规定、集体备课制度、多层次教学等;课堂教学中的“三三制”教学模式、诱思探究教学方法、三讲三不讲原则等。
下面我举一个案例说明一下我校的课堂教学改革。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近几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下大气力进行改革。首先,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我们的教育缺的是思维,缺的是能让学生潜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师。因此,我们着力改变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克服小步子教学、套题型教学、挤牙膏式的“启发”教学这三种流俗,推行“三三制”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实施“学案导学—释疑整合—训练提升”三环节,凸显“自主、高效、和谐”三特点,力求“知、能、行”三位一体。其次,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动。注重学生的创新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的能力,使教师成为学生亲密的朋友,使教室成为学生的舞台。努力做到让学生“熬汤”而不是“喝汤”;以教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学在讲之前,讲在关键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三讲三不讲。总之,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在追求这样的一种境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充分感受学习求知的乐趣;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素质。
记者:高校长,据了解,安丘四中的新生生源质量一直都不是很理想,但毕业生在学习上与之前真可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请问学校在抓教学方面都有哪些得力的措施?
高友校:首先是得益于我们加强教学管理,抓好常规监控的工作。为了加强对教学工作的管理,使学校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我们形成了以“三个核心”为主导的教学管理体制,即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管理负责制,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制,以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的常规监控督察制,并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作用。以年级主任为核心的年级管理负责制的职责和作用是重点加强班级的管理,深入了解学生的情况,召开课任教师联系会,注重学科间的横向联系。同时,可鼓舞学生的学习士气,掀起学习的高潮,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以备课组长为核心的教师集体教研备课制的职责和作用是组长负责把关,组织学科教师学习新课程理念,进行集体备课,轮流听课,共同探讨新教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并及时采集处理新信息,挖掘新的教学资源落实学习内容,集体讨论拟定课堂的达标题、单元训练题等。以业务副校长、教导主任为核心的常规监控督察制的职责和作用是每月召开一次不同类型的学生座谈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情况,检查集体备课的落实情况、教师教案的编写、训练题的制订及校正的批改和评定等,做到周抽查、月评价,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其次是抓短补弱,力求学科平衡发展。我们要求各班主任定期召开本班的课任教师会,对每个学生进行全面分析,找出他们的薄弱学科,然后进行分类,由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特殊的帮扶。针对薄弱点,在训练上为个别学生设计专门的训练题组,按照“低起点、密台阶、小坡度”的原则,进行强化训练,帮助学生通过难关;在辅导上,我们要求学科教师对学生必须进行面批面改,力争尽快使这些有弱科的学生能够迎头赶上。第三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我们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重视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教师讲得过多,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太少和“满堂灌”、“满堂问”等现象,以“诱思探究”理论为依据,逐步探索形成了“三三制”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主体模式下,各学科依据各自的特点,灵活应用,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极大地调动了“教”和“学”的积极性,真正创建了自主、高效、和谐的课堂。
记者:在您看来,安丘四中课堂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最突出的变化是什么?
高友校:我校课堂教学改革引起的突出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备课方式、内容发生了变化。由于使用了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教研组的备课也由过去的“通大纲—通进度—通习题”,转变为“获取资料—研讨教学内容及呈现方式—观摩示范课”。可以说现在教师不研讨就不知道如何备课,不观摩就不知道如何上课,这有力地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发展。我们看到,新课改的实施使学校的教研组变得更有教研气息,教研组的教研功能真正得到了体现。其次,学科课堂教学发生了变化。课堂学习气氛明显活跃了,学习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明显密切了,学生探究的能力明显增强了,师生互动的机会明显增多了,学生思考的空间也明显变大了。第三,是作业、考试的变化。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校的作业和考试也发生一些变化:题目中机械记忆的内容少了,考查能力的内容多了;抽象分析的问题少了,与实际生活结合的问题多了;标准唯一的答案少了,发散思维解决的问题多了。作业和试题的开放性以及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性更加明显,难度也明显降低了,学科的知识点得以更好的落实,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更强了。
记者:刘校长,通过实地考察,我们发现安丘四中的学生都非常自律,也很有自信,学校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有一些什么秘诀?
刘玉玺:在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上,我们重点强化了四个方面的教育。一是强化遵规守纪意识。按规范办事,养成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品质。二是强化时间意识。切实控制好学生的“三闲”。教育学生明确时间的宝贵,抓住一分一秒努力学习。三是强化“静、专、思、主”意识。养成快节奏、高效益、一丝不苟、自主求索、慎思笃行的学习习惯。四是强化成才意识。教育学生坚定一个信念: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开展“学英才事迹,树远大理想”,“明学习目标,做学习标兵”,“感世事艰辛,学生存之道”等活动,使他们树立远大的抱负,自信、自警、自励,勤奋学习、积极进取,严以律己、努力成才。
记者: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学习的氛围对学生的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
高友校:我们一贯认为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构建和谐进取的校园精神文化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开发学生智力,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丰富学生文化生活、促进学生全面成才的必要条件。因此,我们对校园进行了整体的布局规划。现在,我们一进校园就能看到平坦开阔的道路、草树错杂的花园、整洁雅致的校舍,这一切都会令人心情舒畅。我们还在教学楼里和走廊里张贴了校训校风、名人画像、优秀学生的照片和格言、学生的作品、试卷展评、学法指导等用来激励学生。让优秀的文化覆盖整个校园。草坪、花坛、教室、办公室、寝室、墙壁各个角落中,“业精于勤荒于嬉”,“教因再学积累厚,研靠求新思想宽”等标语使校园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我校还举办了学生寝室命名活动,征集优秀教师、学生格言,进行文明班级评选以提高校园文化建设的品位和方向。
记者:安丘四中的课程改革是否还有什么问题亟需解决?
刘玉玺:山东省实施新课改三年,2007届毕业生就是实施新课改后的第一届毕业生。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面临的困难也日益凸显出来。首先是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理念与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有距离。因此,学校要组织教师不断充电,使他们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教师。其次是课程改革对教学设施等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农村学校投入不足的情况下,一下子满足课程改革的需要的确有困难。鉴于此,学校要不断开发资源、挖掘潜力,充分利用校内校外设施,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再次是课程改革需要观念与认识的改变、管理模式评价体系的完善,而这都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