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人力资源现状及开发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s_z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具有数量及质量上的两大特征。从数量上看,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增长快,从事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且女性劳动力比例逐年上升;从质量上看,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科技素质不高,导致其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因此,必须要从发展农村教育、建立多元农民培训体系及构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等方面入手,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与运用。
  关键词:人力资源;农村;调查
  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2-0034-04
  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经济最活跃的要素,也是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资源。开发、配置和利用好我国农村丰富的人力资源,对当前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广大农民的致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开发、利用好农村人力资源,成为了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此,课题组于2009年7月赴中西部6省市做了农村人力资源现状的专项调查。调查范围涉及中西部地区的湖南、陕西、云南、重庆、贵州和四川6省(市)的10个县(区)、35个乡镇、91个村(见表1)。调查中,我们以村为基本调查单位,从每一个村中以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相同数量样本的农户,设计每村调查样本为10个农户。实际发放调查问卷总样本1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为952份,回收率为95.2%。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中西部农村地区有丰富的人力资源,但是,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却不容乐观。
  


  一、中西部6省市10县(区)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农村人力资源是指农村范围内人口总体所具有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即劳动能力的总和,它包含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
  (一)农村人力资源的数量特征
  1.农村人力资源基数大、增长快。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见表2),2000年,农村从业人员为47 692.14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59.33%;2005年,农村从业人员已是50 387.26万人,占农村总人口数的68.33%,农村从业人员的比例在逐年递增。
  从本次所调查的中西部6省市10县的数据看,总人口数为39.3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人口20.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74%。由此可见,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庞大的农村人力资源总量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潜在优势,但潜在优势并不等于现实优势,一般的人口并非就是人力资源,只有投入到生产过程,与其他生产要素相结合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才能成为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真正优势。
  2.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重过大。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第二、三产业得到迅猛发展。近年来,农村的劳动力也逐渐向其他非农产业转移。此次调查的中西部10县的统计数据显示,每县平均有14.7万人外出务工,这使得第二、三产业中的农村劳动力数量有所增加。但是,调查数据也显示,50.7%的劳动力都是以务农为主,只在农闲时外出务工;而外出务工劳动力中,在自己所在乡镇从业的劳动力占44.7%,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4.6%,在省内县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3.2%,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27.2%;同时,外出务工时间在半年以内的劳动力占44.4%。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在中西部地区这10县的人口中,有69%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农村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数的52%,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为70%左右,从事第二产业的占13%,从事第三产业的占12%左右。因此,在农村劳动力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仍占有很大比重。
  3.农村女性劳动力的比例逐年上升。近年来.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方面出现一个新的趋势,即女性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断上升。2006年来,农村女劳动力人口达到26111万人,已从1980年的45%上升到2006年的49.2%。这是因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我国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村城镇化进程也加快了步伐。这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并多以青壮年男性为主。此次所调查中西部地区10县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转移的劳动力人口中,男性劳动力占了79%,女性劳动力占21%。大量男性劳动力转移,致使滞留在农村的女性劳动力比重上升。
  (二)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特征
  1.文化素质不高。文化素质是农村人力资源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农村人力资源的质量。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是农村人力资源文化素质的重要表现。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显示(见表3),在13.7万农村住户从业人员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农民只有2329人,仅占1.7%,受过高中(中专)教育的仅有15481人,占11.3%;而文盲有14248人,占10.4%;小学及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20012人,占87.6%。在不同类型的农户中,非农业户受教育程度比农业户略高,但也不容乐观。另外,从表3中也可以发现,受教育程度与农民的年龄呈反比,即年龄越大受教育程度越低。其中,中、老年农村从业人员和女性从业人员中,文盲的比例更高。同时,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村有相当数量的低年龄者(15岁及15岁以下)进入从业状态,他们本该去学校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却过早地从业,必将成为新一代文盲和半文盲。农村人力资源的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制约着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2.科技素质较低。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除了文化素质偏低以外,其科技素质也亟待提高。农村人力资源的科技素质主要表现在:第一,缺乏一技之长。此次调查数据显示,49%的农村从业人员没有一技之长。因此,他们外出务工的职业多集中在建筑业、制造业和餐饮服务业及其他服务行业,比例分别为51.7%、13.3%和8.7%,12%。从以上数字中可见,农村外出务工劳动力基本上都分布在低技术构成、低报酬、工时长、强度大、社会评价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第二,没有受到过职业技术培训。此次调查数据显示,在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高达72.3%,接受过或正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或技术培训的只占27.7%。因而,农村中“科盲”比例较大。第三,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奇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是农业技术推广的主要力量,但在广大农村,特别是我们调查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科技推广人员严重不足。
  


  3.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和小农经济的影响,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普遍缺乏现代经营和管理知识,经营管理能力较差,信息接受和反馈能力低,适应和参与市场经济的能力弱。一部分农民由于思想观念守旧,眼光仅局限于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模式,比如,在贵州省贵定县马踏村,有天然的养殖大鲵的优势。当地政府也鼓励农民养殖大鲵,并解决养殖中所需要的部分资金,然而很多农户却认为,养大鲵预期的经济效益好,却不如种植来的实在,他们不敢也不愿意“冒险”。另外,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农民发展思路不清,往往仿效别人来调整生产方向,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引进几 个新品种,缺乏长远规划。
  4.教育观念淡薄。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农民普遍对自身的继续教育和下一代的基础教育不热心、投入少,新的文盲、科盲在不断出现。农村少年在小学或中学毕业后即走向社会,成为新的低文化素质劳动力。调查中我们问道:“您让孩子上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73.4%的家长表示“是为了让孩子将来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21.9%的家长回答“是让孩子将来找一份社会地位高的工作”,只有1.6%的家长表示“是孩子喜欢念书”,3.1 %的家长回答是“国家规定的政策”。当我们问及“您的孩子没有上学的原因”时,72.7%的家长选择了“经济困难”,18.2%的家长选择了“把念书的机会让给其他兄弟姐妹”,还有9.1%的家长选择了“自己不愿意上”。农民在孩子接受教育的问题上思维过于狭隘,并不是把他们作为独立的人来培养,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获益的工具。农民对孩子的教育如此,对自身的继续教育更为吝惜,智力投资、文化消费上几乎空白。很多农村地区图书消费基本为零,农民愿意花钱接受培训的极少。
  


  从上面的陈述我们不难看出,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大,但是亟需正确的开发和利用。如果开发不好、利用不好,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就只是口号而已。因此,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成为了农业工作中的首要问题。
  二、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途径
  1.积极发展中西部地区的农村教育。积极发展农村教育,是有效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重要举措。第一,加快农村职业技术教育。从这次调查的数据显示,拥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的平均年收入为11762元,而没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的平均年收入仅为5531.5元。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迫在眉睫。在中西部地区开展农村职业教育,要结合当地特点和实际情况设置专业和课程,确定具体办学模式和途径,以便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出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人才。第二,要建立和完善农村成人教育体系,一方面,举办各种形式的专业技术、技能、知识、文化培训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加强农村的基础型教育和普及教育,建立农村成人教育体系,鼓励农村青年以自学考试、函授教育等方式,提高其学历水平和实际能力。
  2.建立中西部地区多元化的农民培训体系。建立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农民培训体系,是开发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最有效和直接的手段之一。一方面,农民培训应该根据地区、产业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四川省射洪县采取集中培训、现场指导和技术服务等方式,开展了特色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政策法规、经营管理等培训,使受训农民基本掌握从事主导产业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知识。贵州省贵定县结合各乡镇特色产业发展情况,围绕种、养、加、储、运等各类实用技能,分别在岩下乡开展娃娃鱼养殖培训、在盘江镇开展餐饮服务和酥李种植培训、在云雾镇开展茶叶种植培训等,通过培训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农民及农村的发展后劲。另一方面,应该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不同内容及形式的培训。第一,根据市场需求加强外出务工人员培训,提高其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四川射洪县按照职业技术培训与劳务输出相结合,培训学习与鉴定发证相结合,形成了“射建工”、“射缝纫”、“射保安”、“射厨师”、“射数控”等成规模、高素质、精技能的射洪劳务队伍。第二,对农村妇女进行培训。加大农村妇女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她们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比如,对妇女开展务_丁引导培训,内容包括美容、家政、电脑运用等。根据实际情况针对留守农村妇女进行种养植、管理等方面的培训。
  3.构建中西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构建同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新机制,就是将以往主要依靠“外部输血式”扶贫发展模式,向注重以地区特色经济、优势产业发展与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内生造血式”开发新机制的根本转变。第一,以地区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为基础,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乡镇企业。这不仅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让农民“离土不离乡”,还能增加农民收入并让新农村建设更有活力。比如,我们在贵州省贵定县调查时就发现,贵定县抱管乡利用自已的优势开发建成了优质大米基地、蔬菜种植基地.不仅使当地农民收入增加。还吸收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第二,要培养农村人才市场体系,规范人才市场的运作。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贵定县云雾镇平伐村已经成立了一个专门的人才市场中心,农忙时节.当地农民视自己情况而定,会到此人才市场雇人干农活,而受雇人多为周边村镇的农民。这种季节性的农村人才市场不仅为云雾镇平伐村的村民解决了燃眉之急,也为附近农民带来了一些实惠。因此,培育农村人才市场体系会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带来长足的发展。第三,要优化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吸引、留住优秀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服务。这主要包括鼓励和扶持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并在政策及资金上给予倾斜,同时对致富及创业能人进行表彰.营造尊重人才的氛围。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公共管理运动的兴起、政府垄断服务供给模式的弊端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政府购买服务得以迅速发展。上海市在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机制的过程中,形成了政府购买岗位的新模式。这一模式减轻了财政压力,激发了工作热情,但也存在着热情过高、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为此,需要从理性审视绩效和加强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来进行改善。  关键词:公共服务社会化;合同制治理;购买岗位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 基本养老保障从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转变过程,新农保推广加速了这一过程。基于浙江德清县新农保推广,分析新农保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与推进城乡全覆盖、统一城乡筹资标准与偿付水平、实现城乡衔接与异地转移、整合城乡管理资源的现状,认为德清县基本养老保障正在由城乡统筹迈向城乡一体化。但一体化过程还没有完全消除基于身份和人群划分的制度定位,财政支撑全覆盖和提高保障水平有
期刊
摘 要: 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规定模糊,且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发生了误读。我国现有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试点既证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暴露了农村宅基地使用权制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诸多问题。在渐进式地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流转过程中,政府既是不可或缺的力量,也是一个务必准确定位的角色。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目标也是多重而复杂的,其中农民的利益是一切问题的起点也是归宿,所以改革应以保证农
期刊
摘要: 首先用“公地悲剧”理论解释了民勤地区石羊河来水减少和民勤地下水超采的现象。对民勤绿洲沙漠化过程的进一步归纳梳理发现:经过多年的过度开发,民勤水资源的“公地”问题已经由人类内部争夺水源的问题升级为人类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问题,用经典的解决“公地悲剧”的办法已无法解决民勤绿洲面临的沙漠化威胁,需要从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入手,将宝贵的水资源用于恢复生态,而不是用于农业灌溉。  关键词:民勤;水资源
期刊
摘要: 利用2011年江西省6个案例村农户调查数据,以“分山到户”后的农户造林为研究对象,在描述、比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前后案例村农户造林活动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制度因素对农户造林意愿与行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内容完整而排他的林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户造林意愿的根本原因,林业税费减免、林业补贴制度促使农户造林意愿转化为造林行为,林权流转、抵押制度缓解了林地、资金等生产要素对农户造林活动的约束,但制度供给
期刊
摘要: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指出,战后发展中国家的中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治以实现其利益和主张,但是在没有政治制度和组织保障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政治混乱甚至是暴力革命,而政党作为政治组织具有吸纳和同化政治参与、维护政治稳定的功能,因此发展中国家要实现既扩大中产阶级政治参与又保证政治稳定的目标,必须发挥政党的作用。亨廷顿关于中产阶级政治参与、政党功能与政治稳定关系的思考,对于今天中国在中间
期刊
摘要: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常代表了更高的农业产出增长水平。通过运用扩展的生产函数(C-D)模型,以作为农业大省之一的安徽为例,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产出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数量(NBS)、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与农业总产出(GAP)增长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NBS的产出弹性为正。表明NBS能够带来较高的GAP增长,且随着建设成本的逐年分摊,这种作用会愈加明显;资本对GAP的贡献则更
期刊
摘要:通过对陕西省白水县获得的第一手调查数据统计分析,并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来研究社员入退社自由度、社员对合作社中各项事务参与度、社员各项权利的民主性和社员满意度对合作社中社员民主性的影响,分析发现:社员各项权利的民主性欠缺是合作社中社员民主程度不高最主要的制约因素。提出了规范合作社组织形式;建立完善的运营、监督机制;建立健全的利益分配机制,改变目前合作社自负盈亏的现状;以及提高社员自身的知识水平
期刊
摘要:西部地区反贫困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基于社会发展视角,以成阳市“三告别”工程为案例,采用规范分析方法,剖析了成阳市扶贫开发的模式和路径,提出成阳市扶贫开发的具体措施,以期能为西部地区的反贫困路径选择提供现实参考。  关键词:社会发展;西部地区;反贫困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l009-9107(2012)04
期刊
摘要:我国房地产市场近年来表现出房价上涨过快、空置率上升、住房体系结构不合理等现象。为了更有效地指导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土地供应政策继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后也上升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参与宏观经济的调控。根据土地供应对房地产市场影响的传导机制,通过实证研究,回顾和总结2004-2009年合肥市土地供应参与房地产市场调控的过程,利用皮尔森相关性分析,剖析合肥市土地供应和房地产市场的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