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花板情节

来源 :大视野iLOOK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you30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介绍的Liber的手工定制品牌GingerIv创立于2012年,设计师姜蘩俐(Liber)最开始的创作动机非常简单:因为在主流市场上找不到心仪的女士手袋,于是自己开始着手包袋的设计制作。Gingerly最经典也是品牌设计的第一款手拿包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天花板和一系列的艺术纸雕作品,她运用掐褶的手法塑造了这款立体轮廓型的包袋。Liber对手拿包的审美在于以简单的设计元素营造不经意的百搭,在对作品的构想中,她擅长凸显线条感,也往往中意使用掐褶和硬梗的设计元素来体现这点。作为定制品牌,Gingerlv的一大特点就是注重手工“目前为止,Gingerlv皮包都是经我手工缝制,所以Logo上面印的是Gingerly by Liber。手工制作不仅保障了每只手袋的精致细节,也使它们成为了Liber独一无二的作品。
  说起手袋情节的源头,Liber做的第一只包是送给朋友的生日礼物:按照自己脑海里对购物袋的设想一步一步制作直到完成的过程给她带来的不仅是很大的乐趣,还有无穷的信心,那时的Liber身份还不是设计师。2010年从酒店管理专业毕业之后,她一心想从事设计行业,这个出生并生活在北京的姑娘身上充满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执着,终于,她在北京服装学院进修之后达成了做一名设计师的设想。
  第一只手工皮包的成就感和对皮革质感的喜爱让Liber选择成为一名包袋设计师。进修之后她一直专心于设计皮包与手工缝制,经过近2年的手工缝制研究与磨合期,终于创建了自己的品牌GingerIv。在快速消费文化背景下的今天,Liber依然执着于通过原创的、具有个人风格的包袋与旁人分享设计师的热情,这个手袋品牌也从设计理念到品质获得了市场认可。设计师用作品Gingerly不断吸引着具有相同气质的人,同时也用精湛的手工艺,赋予着包袋不同的生命力。
  iLOOK:你大学所学的专业和设计领域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是什么让你有勇气选择继续深造,成为一名专业设计师?
  Liber:我从小就喜欢设计,很遗憾没能学设计专业,毕业后就下定决心开始给自己机会从事自己喜欢的行业。
  iLOOK:为什么选了包袋设计,未来会考虑做其他配饰(鞋履、首饰等)或者成衣吗?
  Liber:其实从事做包袋设计是一个偶然的机会,想给朋友亲手制作生日礼物,脑袋里突然冒出了一个购物袋的雏形,按照想象一步一步地做了出来,再加上对皮子质感的喜爱,更加深了做包袋设计的信心。未来会与配饰和服装搭边儿,一步一步来吧,灵感大爆发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iLOOK:转变专业方向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什么阻力,是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
  Liber:阻力倒是没有,因为根本就没想从事所学专业,一直想做设计,所以后来学了服装打版。
  iLOOK:学成之后怎么没考虑先到设计公司工作,而是直接做了独立设计?
  Liber:一直很追求自我创业的感觉,脾气也很倔,过于执着,所以就没有应聘过。
  iLOOK:你有自己最喜欢的设计师吗,他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Liber:Yohji Yamamoto。任何材质剪裁的布匹到他手里都有可能变成神奇的永恒经典。
  iLOOK:根据你对时尚的审美观点来看,什么是好的设计?
  iLOOK:自己设计风格的概括,你在设计中有没有很爱使用的元素?
  Liber:简洁而不简单,最中意使用掐褶和硬梗的设计元素。凸显隨意中的线条感。
  iLOOK:一直以来你设计风格上的改变,与一直贯穿没有变化的元素分别是什么?
  Liber:手工。一个普通的手工包,所埋藏的手工细节是你永远也发掘不完的。并且手工缝纫的一针一线都追随着不刻意去完美化物体的本身。
  iLOOK:在自己的设计中,你觉得最难完成的部分是什么?
  Liber:在设计构思上想的越是完美反而做起来越麻烦,偶尔会在制作上碰壁。我就是一个钻牛角尖的人,可能到最后会用麻烦的手法完成一个看似简单无奇的细节,但我喜欢沉醉在过程中。
  iLOOK:结构、比例、材质、图案,设计中你最看重的是什么?
  Liber:结构。
  iLOOK:这个系列的灵感来源是什么?
  Liber:天花板和艺术纸雕。
  iLOOK:本系列中最能体现自我的设计元素是什么?
  Liber:线条构架感。
  iLOOK:在这次的系列诞生过程中,你所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你是如何解决它的?
  Liber:困难无时无刻在发生,我视其磨炼自身吧。还有我妈妈的帮助,帮我想设计细节解决办法。
  iLOOK:你的独立品牌以什么样的销售道为主?
  Liber:网站销售和实体店寄卖渠道。
  iLOOK:用一句话概括你的顾客群所具有的特质。
  Liber:追求与众不同,喜欢手工的不完美感。
其他文献
音乐  《Kyarypamyupamyu》这是一位来自日本的原宿系歌手。我喜欢的不仅是她,而是包括她在内的,负责这个艺人的一组工作团队。无论是她的长相、音乐、造型还是MV都充满了个性,这种风格令我非常喜欢。  书籍  《圣经》  对于基督教徒的我而言,《圣经》绝对是我生命中对我最重要的一本书。它记载了神的话语,教導我要做一个心胸开阔、充满爱意的人。它很大地改变了我性格中曾经恶劣的部分,也相信它能够
期刊
设计师周易在去伦敦之前对英国的生活没什么概念,但也许正是抱着这样的态度,才让她有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从设计上来讲,欧洲整体的设计思路是很活跃的,理念比较前卫,每个设计师都有古灵精怪的想法。在圣马丁学习的几年对周易的人生有不小的改变,伦敦是一个多元化的大都市,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发生,无论你是电子音乐迷还是古典艺术爱好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周易目前在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读工业设计
期刊
设计师Percy Lau今年刚从伦敦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珠宝设计专业毕业,就读期间她遇到了一位恩师,不但帮助她更加了解自己,还让她发现通过珠宝设计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她说:“与其说我去学习这个专业,不如说是这个专业发现了我。”所以“设计”到最后也成为了她最擅长的“语言”。  国外的生活改变了Percy Lau对很多事物的看法,让她看清真正追求的是什么,也认清了自我价值。四年前,她刚开
期刊
托現代科技的福,人类的生存空间在向虚空无限扩张的同时,世界也变得越来越小了。远方已不再是每个人都心驰神往的处女地,因为大家即使没有亲身体验,也能在各种有限的屏幕方框里认识自然、阅读远方的风景。三维世界正在被压缩成单一的平面,超越时间和空间而存在,很多人对这种科技侵略怀有本能的抵触情绪和深刻的不信任感,但是来自台湾的首饰设计师李恒却对此持有不同观点,“传统与科技就像相对论,在历史洪流中,传统在属于它
期刊
红木手作品牌“复雅堂”这个颇具气质的名字,来自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中“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这个含义隽永的句子。对于在杭州生活了十年的设计师潘春明来说,这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内容,常常成为他设计的灵感来源——古人的智慧博古通今,就像传统的手工艺那样一脉相承。因此,潘春明希望能在他的红木手作制品上,传递出符合当代雅士的审美情趣,能够经得起不断地推敲和琢磨,历久弥新。  选择红木作为创作材料,缘于潘春
期刊
很多人看到李一伊的硕士毕业设计《TinyObservation》时,都会猜测她想通过这组有装置意味的首饰设计来表达什么。这是多数人习惯的思维方式,在观赏一件设计品或艺术作品时,总希望无限接近作者的思考,好像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理解。其实,设计者本身并没有那么苛刻,李一伊更看重的是,观看的人能从她的设计中生发出不同的联想,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得到属于自己的意义。而这种通过作品在设计者和观者之间建立的交流
期刊
“谁说情绪化不能是美,谁说金银宝石珍珠才能佩戴,厌倦单调的表情和冷静,最好可以带上哭,穿上笑,把失落、兴奋、烦恼和疼爱都用想象力表现出来一同分享!”这是香港独立首饰设计品牌Bittergrain系列作品“Emotions”的文案,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设计师Tara Ko的设计理念。Tara Ko毕业于香港理工大学平面设计系,2004年成立Escafe Studio,致力于平面及广告设计,由于工作室是
期刊
设计师郭城的作品大多和身体有直接相关,但呈现形式各异。他喜欢研究在特殊情况或场景下个体或小群体的行为,提取其特征并尝试引申到其他可能相关的情景,以引起共鸣。其中很大一部分会借鉴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中一些下属学科的原理和分析方式,乍看特别理性,实则与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名為“Mouth Factory”的作品是由一系列以嘴部行为为动力的机械和相关视频组成的互动装置,灵感源自郭城对“人体增强”这
期刊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敬重崇拜的人,我们可以称之为偶像。也许有人会把KateMoss、Naomi Campbell作为心里的女神;也有人会把Karl Lagedeld、Marc Jacobs视为上天赐予的男神;但在时尚圈里你却不可忽视她们这类人的存在:Anna Wintour、Franca Sozzani等。但今天她们二位并不是我们要说的,CeciliaDean是今天的话题主角。相信时尚人士对她的
期刊
我们介绍的Short Hair是独立设计品牌LOUDE NANNAN本季新系列的名称,这个灵感源于《音乐之声》里一头短发的女主角的系列也是LOU DE NANNAN的第一个针织系列。这一季的处处细节中都充斥着实用又浪漫的法式情怀,经典几何图形、意大利花朵与沉静的古典印花等图案全部出自毕业于巴黎STUDIO BERCOT&AICP的设计师孔南南之手。  五年的法国求学和工作经历带给孔南南的不光是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