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舒适护理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的影响作用。方法:将研究对象按照住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的当天开始,分别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功能舒适),并由专业人员采用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和经修改后的生活质量评定表,分别对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两组患者患者实施护理前(即入院第一天)和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后的第35d。将SAS、SDS测评总分,生活质量测评各因子分作为最后评价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前患者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无显著性差异(均P>0.05),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后患者生活质量各因子得分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均P<0.01);两组患者焦虑、抑郁情绪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干预前后情况,结果示与同组护理干预前比较、与对照组护理干预后比较,(均P<0.01),均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观察组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对改善患者不良情绪状态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结论: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在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的同时,对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影响作用。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抑郁;焦虑;生活质量;舒适护理
脑卒中为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发病几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所具有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之“三高”特点,严重威胁者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病后生活质量。如何通过减少或降低致残率,预防并发症、后遗症,使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促使患者身心全面恢复,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护理领域做为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为此,我院神经内科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作为切入点,开展全面护理,对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26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年1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且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手术会议诊断标准[2]。按照住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其中观察组男108例,女22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3.2±5.2)岁;病种:脑出血54例,脑梗死76例;发病入院治疗时间均≤7h。对照组男112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0.2±5.0)岁;病种:脑出血58例,脑梗死72例;发病入院治疗时间均≤6.5h。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无脑器质性病变,均为初次发病。虽然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但神志清楚且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对参与该项研究均知情并同意,配合良好。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发病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的当天开始,分别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功能舒适),也就是对患者进行身心、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舒适护理。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前后患者均由专业人员分别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两组患者患者实施护理前(即入院第一天)和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后的第35d。
1.2.1 评估采用的工具
1.2.1.1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用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2]进行评定。SA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的症状,按照1~4级评分。对该量表中的正性词陈述句采用反向计分。20项总粗分均值为29.78 ±0.46,标准分等于总粗分乘以1.25,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SDS和SAS十分相似,也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共20项,总分最高80分,抑郁严重程度指数等于受试者条目累积分除以80 ,抑郁指数范围为0.25~1.0。标准分等于总粗分乘以1.25,标准分小于53分为有抑郁症状,规定分数在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以上为重度抑郁。
1.2.1.2 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则采用国内1990年制定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实行草案》[3、4],经修改后,选择与疾病和心理因素相关的食欲、精神、睡眠、家庭理解与配合、自己对疾病的认识(把对癌症的认识改成对疾病的认识)、日常生活活动等6项内容进行评估。采用1~5级评分,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最后的评价指标,SAS、SDS为总分,生活质量则为各因子分。
1.2.2 舒适护理具体方法
舒适护理具体内容为生理舒适、心理舒适和社会功能舒适。1.2.2.1 心理舒适护理:心理护理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也是人类对舒适的最大感受 。由于脑卒中病情较为严重,患者被确诊后,其烦躁、焦虑、恐惧、抑郁、淡漠的心理反应常见。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将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压力,严重影响病人疾病的治疗[5、6]。对此,护理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情感,经常守护在病人身边,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并践行“三贴近”,即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体现在护理行为上就是心中有病人——能够想到;目中有病人——能够看到;耳边有病人——能够听到;手中有病人——能够做到;身边有病人——始终临近;健康教育“三化一体”——即常规化、个体化、专病化能够做到;开展“345”关爱病人行动。即“3前”:要求走在红灯呼叫前,想在病人需要前,做在病人开口前。“4轻”即: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轻。“5个一”服务,即一本护理指导手册、一个详细的入院介绍、一次聆听服务、一张爱心联系卡、一个电话回访,使病人对护士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1.2.2.2 生理舒适护理:首先创建舒适的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无异味;膳食注意色、香、味、美,保证营养;被罩及床单、尿垫不洁要及时更换,做好皮肤、头发、口腔等部位的护理,减轻因病卧床带来的躯体不适。合理安放患者的体位,无论取何种卧位,均严密观察各着力点皮肤完整性,在保持床铺松软、平整、干燥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患侧着力点皮肤的保护,以达到真正减轻平卧时着力点皮肤承受压力的目的,减轻患者卧床疲劳,协助按摩四肢及受压部位, 预防压疮,增加舒适感。同时进行规范、全面的主动或被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其次,对疾病治疗的特殊用药,做到加强药物的观察护理,讲解服药的注意事项,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有其他基础慢性疾病和病情发作频繁的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再次,对呼吸道、胃肠道、肾功能等加强预见性的护理,以避免呼吸道因通气不畅而介入有创操作和治疗导致的感染,并降低呼吸肌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避免应激性溃疡,应保护胃黏膜屏障;监测血肌酐、尿常规等,避免因脑卒中急性期使用甘露醇脱水降压,致使肾脏进一步缺血,并发急性肾衰;另外,脑卒中患者血氧饱和度探头有可能引起组织损伤、抢救治疗过程中频繁测量血压或将袖带持续捆绑在肢体某一测血压部位,可造成肢体的缺血麻木、肢体水肿、淤血等血运障碍加重患者不适;患者急性期为便于抢救用药,常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以及不同部位置管,因置管时间过长局部护理不及时、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出现压疮样改变等潜在的健康问题,均要及时实施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避免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躯体的各种不适。
1.2.2.3 社会功能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认知指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脑卒中病人对于家庭的精神、体力和经济负担的影响,积极做好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家属了解脑卒中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社会干预,使患者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与爱护,在长期的康复过程中能得到必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测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 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概念引入医学研究中,已经成为评价不同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20年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引人注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卫生政策的制定、卫生资源效益的评价[7]。脑卒中病人由于发病急,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且易出现皮肤完整性受损、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排便异常、无菌性静脉炎、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多系统护理并发症及后遗症,不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而且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8]。该项研究结果表明(见表1、2、3),舒适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因为通过严谨细致的心理舒适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拥有一种愉悦感、被关心的满足感、被护理人员重视、尊重,被家人亲属在乎、留恋着的幸福感,很好的激发患者热爱生命、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的信心,使机体内在的积极的防御机制得到充分地调动,增加抗病能力。而热情周到的生理舒适护理,则起到控制疾病恶化,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机体多脏器处于功能相对完好的状态,对疾病恢复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社会功能的舒适更是通过全面系统的社会干预,使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加完善,从而从人、财、物、信息、时间、精神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患者患病后的整个不良的身心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和发展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有着最大限度的提高。
4 结论
总之,通过舒适护理模式在护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过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舒适护理模式中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舒适是健康恢复的根本,生理舒适是健康恢复的基础,社会功能舒适是健康恢复的关键,而通过该护理模式的实施,达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则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可以在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的同时,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改梅.舒适护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6-7.
[2]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160-162.
[3]孙燕.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0—101.
[4]冯晓敏,王桂荣.颈部半介入术治疗脑血管疾病两种穿刺法的护理成本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13—14.
[5]吴小桂.舒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减轻失眠的效果观察 [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 12) :12
[6]吕宜凤,范维玲,宁桂臣等.舒适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0A):1734.
[7]郭元星,李彦豪.生存质量研究与展望[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6):464-466.
[8]范秀娟,范静.脑卒中认知障碍早期识别和康复护理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6(4):569-571.
【关键词】 脑卒中后遗症;抑郁;焦虑;生活质量;舒适护理
脑卒中为人类三大致死病因之一,发病几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1]。所具有的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之“三高”特点,严重威胁者患者身心健康,影响病后生活质量。如何通过减少或降低致残率,预防并发症、后遗症,使功能障碍减少到最低限度,促使患者身心全面恢复,重返社会,提高生活质量是值得护理领域做为重点研究的内容之一。为此,我院神经内科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将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作为切入点,开展全面护理,对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提高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现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组研究对象260例,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于2010年1月~2011年10月间收治的脑卒中患者,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且符合1995年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手术会议诊断标准[2]。按照住院治疗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30例。其中观察组男108例,女22例;年龄43~84岁,平均年龄(63.2±5.2)岁;病种:脑出血54例,脑梗死76例;发病入院治疗时间均≤7h。对照组男112例,女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0.2±5.0)岁;病种:脑出血58例,脑梗死72例;发病入院治疗时间均≤6.5h。所有病例发病前均无脑器质性病变,均为初次发病。虽然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但神志清楚且语言表达能力良好,对参与该项研究均知情并同意,配合良好。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种、发病时间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于入院治疗的当天开始,分别进行护理。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舒适护理模式(即生理舒适+心理舒适+社会功能舒适),也就是对患者进行身心、环境、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舒适护理。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前后患者均由专业人员分别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评估和生活质量进行评估,评估时间为两组患者患者实施护理前(即入院第一天)和采用不同护理模式实施后的第35d。
1.2.1 评估采用的工具
1.2.1.1 评估患者心理状态采用自评焦虑量表(SAS)和自评抑郁量表(SDS)[2]进行评定。SAS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的症状,按照1~4级评分。对该量表中的正性词陈述句采用反向计分。20项总粗分均值为29.78 ±0.46,标准分等于总粗分乘以1.25,标准分≥50分为有焦虑症状。SDS和SAS十分相似,也是一个含有20个项目、分为4级评分的自评量表,共20项,总分最高80分,抑郁严重程度指数等于受试者条目累积分除以80 ,抑郁指数范围为0.25~1.0。标准分等于总粗分乘以1.25,标准分小于53分为有抑郁症状,规定分数在53~62为轻度抑郁,63~72为中度抑郁,72以上为重度抑郁。
1.2.1.2 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则采用国内1990年制定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实行草案》[3、4],经修改后,选择与疾病和心理因素相关的食欲、精神、睡眠、家庭理解与配合、自己对疾病的认识(把对癌症的认识改成对疾病的认识)、日常生活活动等6项内容进行评估。采用1~5级评分,1分为最差,5分为最好。得分越高,提示生活质量越好。最后的评价指标,SAS、SDS为总分,生活质量则为各因子分。
1.2.2 舒适护理具体方法
舒适护理具体内容为生理舒适、心理舒适和社会功能舒适。1.2.2.1 心理舒适护理:心理护理是人的高层次需要, 也是人类对舒适的最大感受 。由于脑卒中病情较为严重,患者被确诊后,其烦躁、焦虑、恐惧、抑郁、淡漠的心理反应常见。这些不良的心理状态,将给病人造成沉重的压力,严重影响病人疾病的治疗[5、6]。对此,护理人员应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情感,经常守护在病人身边,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通过健康教育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使患者能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并践行“三贴近”,即贴近病人,贴近临床、贴近社会。”体现在护理行为上就是心中有病人——能够想到;目中有病人——能够看到;耳边有病人——能够听到;手中有病人——能够做到;身边有病人——始终临近;健康教育“三化一体”——即常规化、个体化、专病化能够做到;开展“345”关爱病人行动。即“3前”:要求走在红灯呼叫前,想在病人需要前,做在病人开口前。“4轻”即:走路轻、说话轻、关门轻、操作轻。“5个一”服务,即一本护理指导手册、一个详细的入院介绍、一次聆听服务、一张爱心联系卡、一个电话回访,使病人对护士产生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1.2.2.2 生理舒适护理:首先创建舒适的环境,病室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空气清新无异味;膳食注意色、香、味、美,保证营养;被罩及床单、尿垫不洁要及时更换,做好皮肤、头发、口腔等部位的护理,减轻因病卧床带来的躯体不适。合理安放患者的体位,无论取何种卧位,均严密观察各着力点皮肤完整性,在保持床铺松软、平整、干燥的基础上,注意加强患侧着力点皮肤的保护,以达到真正减轻平卧时着力点皮肤承受压力的目的,减轻患者卧床疲劳,协助按摩四肢及受压部位, 预防压疮,增加舒适感。同时进行规范、全面的主动或被动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其次,对疾病治疗的特殊用药,做到加强药物的观察护理,讲解服药的注意事项,严密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备好急救器材和药品,有其他基础慢性疾病和病情发作频繁的患者给予重点关注。再次,对呼吸道、胃肠道、肾功能等加强预见性的护理,以避免呼吸道因通气不畅而介入有创操作和治疗导致的感染,并降低呼吸肌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避免应激性溃疡,应保护胃黏膜屏障;监测血肌酐、尿常规等,避免因脑卒中急性期使用甘露醇脱水降压,致使肾脏进一步缺血,并发急性肾衰;另外,脑卒中患者血氧饱和度探头有可能引起组织损伤、抢救治疗过程中频繁测量血压或将袖带持续捆绑在肢体某一测血压部位,可造成肢体的缺血麻木、肢体水肿、淤血等血运障碍加重患者不适;患者急性期为便于抢救用药,常建立多条静脉通路以及不同部位置管,因置管时间过长局部护理不及时、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引起组织出现压疮样改变等潜在的健康问题,均要及时实施预见性的护理措施,避免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或消除躯体的各种不适。
1.2.2.3 社会功能舒适护理
护理人员加强认知指导。与患者家属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脑卒中病人对于家庭的精神、体力和经济负担的影响,积极做好家庭成员的心理疏导工作,使患者家属了解脑卒中病人家庭护理的重要性。通过有效的社会干预,使患者在家庭中得到应有的尊重 与爱护,在长期的康复过程中能得到必要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为病人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
1.3 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护理模式护理前后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方面的测评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采用t 检验进行比较。
2 结果
3 讨论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生活质量的概念引入医学研究中,已经成为评价不同群体生存状态的研究热点。尤其是近20年来,健康相关生活质量的研究引人注目,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实验、卫生政策的制定、卫生资源效益的评价[7]。脑卒中病人由于发病急,病程长,恢复慢,致残率高,且易出现皮肤完整性受损、肺内感染、尿路感染、排便异常、无菌性静脉炎、关节挛缩、肌肉萎缩等多系统护理并发症及后遗症,不但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很大负担,而且给病人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导致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可以使死亡率增加。
“舒适护理”是一种整体、个体化的、创造性的、有效的护理模式,它使人在生理、心理、社会、心灵上达到最愉快的状态,或缩短、降低其不愉快的程度[8]。该项研究结果表明(见表1、2、3),舒适护理模式的护理效果优于传统护理模式。因为通过严谨细致的心理舒适护理,可以最大限度地让患者拥有一种愉悦感、被关心的满足感、被护理人员重视、尊重,被家人亲属在乎、留恋着的幸福感,很好的激发患者热爱生命、配合治疗、积极康复的信心,使机体内在的积极的防御机制得到充分地调动,增加抗病能力。而热情周到的生理舒适护理,则起到控制疾病恶化,减少或避免并发症发生,使机体多脏器处于功能相对完好的状态,对疾病恢复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社会功能的舒适更是通过全面系统的社会干预,使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更加完善,从而从人、财、物、信息、时间、精神等方面获得更多的支持和帮助,在患者患病后的整个不良的身心状态向健康方向转化和发展的同时,生活质量也有着最大限度的提高。
4 结论
总之,通过舒适护理模式在护理脑卒中后遗症患者过程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舒适护理模式中的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心理舒适是健康恢复的根本,生理舒适是健康恢复的基础,社会功能舒适是健康恢复的关键,而通过该护理模式的实施,达到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的全面恢复则是追求的最终目标。对脑卒中后遗症患者开展舒适护理,可以在促进患者身心健康恢复的同时,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改梅.舒适护理在脑卒中病人中的应用[J].山西职工医学院学报,2009,19(3):6-7.
[2]汪向东主编.心理卫生评定手册[M].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刊),1993,160-162.
[3]孙燕.癌症三阶梯止痛指导原则[M].第2版.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00—101.
[4]冯晓敏,王桂荣.颈部半介入术治疗脑血管疾病两种穿刺法的护理成本及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05,5(1):13—14.
[5]吴小桂.舒适护理对脑梗死患者减轻失眠的效果观察 [ 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8, 24 ( 12) :12
[6]吕宜凤,范维玲,宁桂臣等.舒适护理在脑卒中偏瘫病人康复中的应用研究[J].护理研究,2004,18(10A):1734.
[7]郭元星,李彦豪.生存质量研究与展望[J].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1,21(6):464-466.
[8]范秀娟,范静.脑卒中认知障碍早期识别和康复护理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9,6(4):569-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