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对200例自体结膜移植患者的临床观察,对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疗效和复发率进行探讨。方法:我们在显微镜下对自体结膜移植及翼状胬肉切除的患者共200例310眼进行观察,并对患者进行长达半年的跟踪调查,详细记录恢复情况,对复发率进行统计。复发8例14眼,由于特殊原因32例失访,通过对这些调查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得到复发率为7.6%。结论:虽然通过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患者中,也有患者会复发,存在一定的复发率,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种方法仍然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现阶段的眼科多发病。一直以来,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都是我们眼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病理上来看,主要是由于睑裂部肥厚的结膜以及结膜下组织侵入形成的翼状胬肉,通常呈现为三角形,在临床上,因为不同的患者结膜侵入角膜的程度、时间长短、覆盖面积大小及厚薄程度不同,他们在临床上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别,常见的症状是随着翼状胬肉覆盖面积的发展,会引起眼部不适,逐步出现散光、视力下降等现象,当然,对于爱美的女性患者来说,由于翼状胬肉的出现,也会影响到眼部的美观。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控制和手术切除这两种,手术切除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采用的还是最多的。我院近年来主要采用了切除翼状胬肉,并进行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我们将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我们近年来把通过翼状胬肉切除配合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胬肉作为眼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临床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从总体情况来看,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近十年以来开始探索研究并逐步在临床上采用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共收治了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3例206眼,女性患者77例104眼。这些患者中,有的是出诊为翼状胬肉患者,但绝大多数是原来曾做过胬肉切除手术,复发后来院治疗的。胬肉侵入眼角膜的程度各不相同,基本上在2毫米至5毫米之间,这些患者除了眼疾外大多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复发患者中,最多的复发4次,患者的年龄一般偏大,在43岁至72岁之间,病程各不相同,最短的2年,最长的为15年。
1.2 治疗方法
在手术以前,我们通常让患者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其英文名字为Tobramycin and Dexamethasone Eye Drops,根据患者的情况,用药的时间为2至5天不等。在手术的时候,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以后,采用爱尔凯因眼液进行表层麻醉,并用5毫升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将胬肉体浸润,从眼部角膜表面距胬肉头部位边缘大约1毫米处开始剔除胬肉的头部和颈部,并在胬肉周围距胬肉体的边缘1毫米的位置放射状剪开结膜,小心地切除胬肉体,然后,采用烧灼的办法进行止血,小心清理巩膜面上的残存物质,要做到无残留、无渗血,为后期的结膜移植手术清理出来一个巩膜植床,以上是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也是为后面的自体结膜移植手术做准备。手术的第二阶段就是要进行自体结膜的移植。首先要在结膜的上方或者是下方注射2%的利多卡因针剂,进行浸润麻醉,然后采用虹膜回复器钝性分离结膜与结膜下的组织,在此位置取出与切除翼状胬肉部分尺寸大小一致的结膜,用尼龙线将所移植的结膜间断性地平整缝合在事先放射状切开的结膜体边缘,让所移植的结膜平整地贴复在巩膜植床上,并采用挤压的办法排除结膜植片下面所残留的液体,最后,在结膜下注射2.5毫升的地塞米松,并在手术创伤部分涂上氧氟沙星眼药膏,用绷带将眼睛进行加压包扎。手术后2至3天,要将患者眼部的敷料拆除掉,用妥布霉素眼液和贝复舒眼液点眼,这时候要根据情况局部用药。为了观察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可以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的色泽、愈合情况,同时,观察结膜植片是否生长。敷料去掉以后,我们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角膜上皮生长情况,当创面愈合以后,我们就可以大量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当然,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要保持3个小时左右点一次眼,维持一周后根据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将手术时用于缝合的尼龙线拆除。可以让患者出院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每一周到医院复查一次,等炎症消除后,眼睛不再充血,均可停止用药。
2 治疗结果
我们在临床上判断治愈的标准是:在裂隙灯下对患者的眼部,特别是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发现患者角膜的创面非常光滑,所移植的结膜完全成活,没有充血现象,并且没有发现眼脸和眼球粘连在一起的现象。如果在临床上发现有持续充血、有血管生长越过角巩膜边缘、赘生物侵入角膜等现象视为复发。对手术过的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跟踪调查,发现复发患者有14例,共17只眼睛,其复发率为7.6%。11例患者是因为胬肉巨大,在手术的时候已经覆盖了瞳孔,区中央),3例是因为复发的次数太对,有的复发3次,有的复发4次,致使眼角膜表面留有云翳,视力有所下降。其余患者在手术以后,视力明显回升,不仅改善甚至根除了手术前的不适感,而且也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眼部的外观效果。
3 研究与探讨
翼状胬肉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一种眼科疾病,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疾病,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发病率比较高,但是,这种疾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当前的研究来看,还不能下定论。不过从患者群的情况分析来看,户外工作者明显高于室内工作者,而且越靠近地球的赤道附近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越高,因此,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应该与风沙、气候、紫外线等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障碍有直接关系。通过临床实践,并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均被证实对于这种疾病采用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主要的方法,但是,手术复发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眼科的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曾经有资料显示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为20%以上,有的甚至报道复发率为70%,对于一般的翼状胬肉患者,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会更高。就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而言,也有很多种方法,一种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就是将胬肉切除以后,取自体上方或下方的角膜缘干细胞进行移植;二是羊膜移植手术,也是需要将胬肉切除,然后植入羊膜或者是人工羊膜;三是板层角巩膜移植手术,手术的时候彻底切除胬肉,然后植入新鲜角巩膜组织。以上几种手术的方法在临床上也有广发的使用,但是,这些手术方法易造成角膜缘损害,并且有的手术在制备材料的时候工序非常复杂,手术费用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我们所采用的这种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操作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情况下自体组织更容易被接受,愈合的比较好,手术费用也比较低,因此,提倡在复发性翼状胬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尽量要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在手术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剔除胬肉时不要伤及眼外肌等周围组织,分离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二是对植床应该做好止血工作,不能出现移植手术以后植片下出血,要在植片移植后挤压排除植片下的液体,让植片和植床之间更好地贴合在一起;三是在制取植片的时候,要尽量取薄,注意尺寸大小,不带结膜下组织;四是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利用好激素类滴眼液和带有消炎性质其他滴眼液,可有效减轻眼部的炎症和充血现象,便于床上面的愈合,但是,也不能盲目用药,出现激素类青光眼等其他眼科疾病。
参考文献
[1]刘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国外医学,2009年23期.
[2]钟烈红,海南省两县(市)翼状胬肉患病率的调查,中华眼科杂志,2011年03期.
[3]姚艳娇,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08期.
【关键词】 自体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
翼状胬肉是眼科的常见疾病之一,也是现阶段的眼科多发病。一直以来,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都是我们眼科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从病理上来看,主要是由于睑裂部肥厚的结膜以及结膜下组织侵入形成的翼状胬肉,通常呈现为三角形,在临床上,因为不同的患者结膜侵入角膜的程度、时间长短、覆盖面积大小及厚薄程度不同,他们在临床上的表现也有很大的差别,常见的症状是随着翼状胬肉覆盖面积的发展,会引起眼部不适,逐步出现散光、视力下降等现象,当然,对于爱美的女性患者来说,由于翼状胬肉的出现,也会影响到眼部的美观。在临床上,通常采用的治疗方法有药物控制和手术切除这两种,手术切除这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上采用的还是最多的。我院近年来主要采用了切除翼状胬肉,并进行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我们将收治的2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手术后患者的恢复情况、治疗效果进行了观察。
1 临床资料与治疗方法
我们近年来把通过翼状胬肉切除配合自体结膜移植治疗复发性胬肉作为眼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在临床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从总体情况来看,效果是十分显著的。研究过程中的主要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如下:
1.1 临床资料
我院近十年以来开始探索研究并逐步在临床上采用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共收治了200例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23例206眼,女性患者77例104眼。这些患者中,有的是出诊为翼状胬肉患者,但绝大多数是原来曾做过胬肉切除手术,复发后来院治疗的。胬肉侵入眼角膜的程度各不相同,基本上在2毫米至5毫米之间,这些患者除了眼疾外大多没有其他基础疾病,在复发患者中,最多的复发4次,患者的年龄一般偏大,在43岁至72岁之间,病程各不相同,最短的2年,最长的为15年。
1.2 治疗方法
在手术以前,我们通常让患者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点眼,其英文名字为Tobramycin and Dexamethasone Eye Drops,根据患者的情况,用药的时间为2至5天不等。在手术的时候,进行常规消毒铺巾以后,采用爱尔凯因眼液进行表层麻醉,并用5毫升浓度为2%的利多卡因将胬肉体浸润,从眼部角膜表面距胬肉头部位边缘大约1毫米处开始剔除胬肉的头部和颈部,并在胬肉周围距胬肉体的边缘1毫米的位置放射状剪开结膜,小心地切除胬肉体,然后,采用烧灼的办法进行止血,小心清理巩膜面上的残存物质,要做到无残留、无渗血,为后期的结膜移植手术清理出来一个巩膜植床,以上是翼状胬肉切除的过程,也是为后面的自体结膜移植手术做准备。手术的第二阶段就是要进行自体结膜的移植。首先要在结膜的上方或者是下方注射2%的利多卡因针剂,进行浸润麻醉,然后采用虹膜回复器钝性分离结膜与结膜下的组织,在此位置取出与切除翼状胬肉部分尺寸大小一致的结膜,用尼龙线将所移植的结膜间断性地平整缝合在事先放射状切开的结膜体边缘,让所移植的结膜平整地贴复在巩膜植床上,并采用挤压的办法排除结膜植片下面所残留的液体,最后,在结膜下注射2.5毫升的地塞米松,并在手术创伤部分涂上氧氟沙星眼药膏,用绷带将眼睛进行加压包扎。手术后2至3天,要将患者眼部的敷料拆除掉,用妥布霉素眼液和贝复舒眼液点眼,这时候要根据情况局部用药。为了观察患者手术后的恢复情况,可以在裂隙灯下观察角膜上皮的色泽、愈合情况,同时,观察结膜植片是否生长。敷料去掉以后,我们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角膜上皮生长情况,当创面愈合以后,我们就可以大量使用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液,当然,也不是没有限制的,要保持3个小时左右点一次眼,维持一周后根据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将手术时用于缝合的尼龙线拆除。可以让患者出院根据医生的指导用药,每一周到医院复查一次,等炎症消除后,眼睛不再充血,均可停止用药。
2 治疗结果
我们在临床上判断治愈的标准是:在裂隙灯下对患者的眼部,特别是手术部位进行观察,发现患者角膜的创面非常光滑,所移植的结膜完全成活,没有充血现象,并且没有发现眼脸和眼球粘连在一起的现象。如果在临床上发现有持续充血、有血管生长越过角巩膜边缘、赘生物侵入角膜等现象视为复发。对手术过的患者进行半年以上的跟踪调查,发现复发患者有14例,共17只眼睛,其复发率为7.6%。11例患者是因为胬肉巨大,在手术的时候已经覆盖了瞳孔,区中央),3例是因为复发的次数太对,有的复发3次,有的复发4次,致使眼角膜表面留有云翳,视力有所下降。其余患者在手术以后,视力明显回升,不仅改善甚至根除了手术前的不适感,而且也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眼部的外观效果。
3 研究与探讨
翼状胬肉并不是现在才有的一种眼科疾病,很久以前就有这样的疾病,是一种眼科常见疾病,发病率比较高,但是,这种疾病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就当前的研究来看,还不能下定论。不过从患者群的情况分析来看,户外工作者明显高于室内工作者,而且越靠近地球的赤道附近这种疾病的发病率越高,因此,这种疾病的发病原因应该与风沙、气候、紫外线等有关。也有人认为与角膜缘干细胞的功能障碍有直接关系。通过临床实践,并查阅大量的有关资料,均被证实对于这种疾病采用手术治疗是一种最主要的方法,但是,手术复发率高的问题一直困扰着眼科的学者和临床工作者,曾经有资料显示翼状胬肉手术后的复发率为20%以上,有的甚至报道复发率为70%,对于一般的翼状胬肉患者,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手术后的复发率会更高。就复发性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而言,也有很多种方法,一种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手术,就是将胬肉切除以后,取自体上方或下方的角膜缘干细胞进行移植;二是羊膜移植手术,也是需要将胬肉切除,然后植入羊膜或者是人工羊膜;三是板层角巩膜移植手术,手术的时候彻底切除胬肉,然后植入新鲜角巩膜组织。以上几种手术的方法在临床上也有广发的使用,但是,这些手术方法易造成角膜缘损害,并且有的手术在制备材料的时候工序非常复杂,手术费用昂贵,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患者的负担。我们所采用的这种自体结膜移植手术操作方法比较简单,通常情况下自体组织更容易被接受,愈合的比较好,手术费用也比较低,因此,提倡在复发性翼状胬肉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尽量要采用这种方法。但是,在手术的时候,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剔除胬肉时不要伤及眼外肌等周围组织,分离的时候要特别小心;二是对植床应该做好止血工作,不能出现移植手术以后植片下出血,要在植片移植后挤压排除植片下的液体,让植片和植床之间更好地贴合在一起;三是在制取植片的时候,要尽量取薄,注意尺寸大小,不带结膜下组织;四是在手术前和手术后利用好激素类滴眼液和带有消炎性质其他滴眼液,可有效减轻眼部的炎症和充血现象,便于床上面的愈合,但是,也不能盲目用药,出现激素类青光眼等其他眼科疾病。
参考文献
[1]刘阳,翼状胬肉发病机制研究,国外医学,2009年23期.
[2]钟烈红,海南省两县(市)翼状胬肉患病率的调查,中华眼科杂志,2011年03期.
[3]姚艳娇,翼状胬肉的治疗进展,国际眼科杂志,2008年08期.